登錄???|???注冊
本書為中國神話解讀的通論著作,闡述四種解讀神話的模式,展示各種神話理論的特點。本書透過大量生動有趣的神話故事,闡述四種解讀神話的模式,幫助讀者輕松掌握不同解讀方法的內在邏輯。正文旁附相關原文,具參考價值。全書加插不少神話人物圖畫,增進閱讀樂趣,是一本不可不讀的中國神話解讀通論著作。
李貴生 ·文學評論 ·8.3萬字
以回目為窗口,走進“大旨談情”的“紅樓”世界。從小說寫情的回目出發,撇開繁瑣的考證和抽象的理論,結合分析小說的成書、各個版本、人物形象和具體情節;致力講解《紅樓夢》文學世界所蘊含的情感和藝術;諸多細節別有會心,幫助“紅”迷們真正走近《紅樓夢》。
劉上生 ·文學評論 ·15.6萬字
首先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對布萊克蘭貝斯時期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布萊克后期發展出的象征體系。其次,通過文字文本、圖像文本和“靈視”這三者的關系的研究,我們可以較為系統地了解布萊克的創作模式。最后,從當下語境出發,我們正處于一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文字日益退居次席。
林曉筱 ·文學評論 ·10.3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有關詞的基本知識,如格律、用韻、語法、用典等,并兼顧一些主要的詞集、詞話與詞譜等方面的知識。
陳振寰 ·文學評論 ·5.9萬字
本書從19至20世紀的7部最偉大的英國小說入手,旨在探尋人生必經的七個重大階段。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門德爾森展示了每部小說對應的現實生活,透過作品呈現作者被壓抑的復雜個性和真實目的。本書的每一章都有一個雙重主題:一方面,是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解讀;另一方面,也是對人生的解讀。比如,門德爾森將《呼嘯山莊》中描寫的童年的道德和情感看作是對成年世界的一種單純的回擊,將《達洛維夫人》看作是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成人理想愛情的寫照。門德爾森的解讀讓我們對這七部小說產生一種令人著迷的全新感受,并提醒我們——當閱讀完本書最后一章《幕間》,正是我們對于個人人生思考的開始。
(美)愛德華·門德爾森 ·文學評論 ·14.6萬字
本書作者從《紅樓夢》飲食文化說開去,透過虛實食單、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飲具鑒真、酒與酒令等妙趣橫生的單元,品讀紅樓滋味,重溫中國傳統文化醇厚豐富的細節。
周嶺 ·文學評論 ·0字
本書首先對多麗絲·萊辛的生平與作品做了簡要介紹,隨后將萊辛部分作品中的語言美分為語言的聲色美、語言的聯系美、語言的均衡美、語言的側重美、語言的變化美、語言的含蓄美六大類,并將各類語言美所賴以實現的、萊辛在其作品中嫻熟運用的二十一種修辭手段予以較為系統的分析,每一種修辭手段的分析都是以例句為中心,結合語境,從語言美的角度作文學效果分析。本書可以幫助萊辛作品的讀者從修辭角度欣賞其作品中的文學效果和語言美,同時也能幫助英語專業的學生更多地了解、更好地掌握英語修辭手段,提高語言欣賞能力。
張金泉 ·文學評論 ·18.2萬字
《聊齋志異》的靈感源泉!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的第一座巔峰!唐宋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通常被稱為“傳奇”。唐傳奇是中國古代文言小說成熟的標志,其中的狐女、青樓女子、大家閨秀的形象以及才子佳人的故事原型等,影響了后世無數的文藝創作。如《鶯鶯傳》,即為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原型;《離魂記》,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倩女幽魂”之源頭;成語“黃粱一夢”即指《枕中記》的故事;成語“南柯一夢”即指《南柯太守傳》的故事;《西游記》中的“木仙庵三藏談詩”的故事模型在唐傳奇中已見端倪;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講述的便是《聶隱娘》的故事;入選教科書的《虬髯客傳》,耳熟能詳的紅拂女、名將李靖……
愚木 ·文學評論 ·9萬字
1.匯集了馮其庸先生數十年來紅學研究各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對紅樓的全面解讀。2.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為校本,并參以時賢新校注本。內容包括對語句、段落和每回的點評,對《紅樓夢》寫作的歷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語句的箋釋等。無論是從詮釋的深度、評點的方式,還是從疏證的切實、校勘的確切等方面來說,均堪稱典范。3.不僅有馮其庸先生本人的評點,同時擇要錄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評,以便讀者參考研究。
馮其庸 ·文學評論 ·19萬字
“風騷”一詞取自《詩經-國風》和屈原《離騷》,風是詩經的精華,是中國北方現實主義詩歌的源流;騷是楚辭的精華,是中國南方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分別代表了我國先秦文學的最高成就。本書從《詩經-國風》精選30首愛情詩與屈原《離騷》合并,并對原詩作了創造性的翻譯,即把原詩的詞句拆開來,把原詩的精義、情境還原出來,用現代自由詩的詞句重新構建起來,同時保持古詩的特有的韻律。
屈文源 ·文學評論 ·3.4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編、下編和附錄三個部分。上編主要論述了文學和電影兩種藝術類型,并從其媒介符號等方面的差異性與交互性進行理論的比較;下編是張賢亮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的文本細讀,在張賢亮的作品及改編的9部影視作品的收集細讀過程中,運用文學與電影的相關理論對作品進行分析,主要采用了上編媒介符號及敘事學等方法對作品細讀;附錄是張賢亮的大事記,將張賢亮的生平和創作大事記以年表的形式完成。
王琳琳 ·文學評論 ·16.1萬字
本書是從多個角度評說《西游記》的學術隨筆集。其中包括對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形象的賞析,對《西游記》的創作本旨、藝術結構的探究,作者對《西游記》作者問題也發表了新見。本書作者為研究《西游記》的著名學者,著述豐厚,蜚聲海內外。此次作者以深厚學養、大家手筆撰寫學術小品,思路更加靈活,文筆更加自由,可讀性更強。本書學術性與趣味性兼具,使讀者可以從多元角度欣賞《西游記》,在獲取新知的同時,更能得到輕松愉快的閱讀體驗。
張錦池 ·文學評論 ·12.5萬字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本書是對《三國演義》進行面向大眾閱讀層面的解讀散文集。全書設置“《三國演義》的虛構與史實”、“《三國演義》重要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的布局與結構”等多個主題,以相關系列文章進行詳細闡說。本書作者是古典小說研究專家,以大家手筆撰寫小品文章,相對于高頭講章或繁瑣考證,文筆更加自由活潑;同時也保持一定的學術水準,使讀者可以從多元角度欣賞《三國演義》,并獲得比較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為關于宋元筆記的提要類著作,舉凡五代一種,宋代一百四十種,元代十五種,宋元筆記之要者基本被囊括,另有明代筆記四種和相關輯錄說明、考訂文字附之于后。不僅涉及許多常見熟知的筆記,更有對稀見筆記和已散佚筆記的介紹評析,令人得窺原作之概;不僅有筆記作者和內容的介紹,更有對筆記成書過程和文獻價值的挖掘與考證,對其完殘真偽的判讀,頗多首發之論,每每能發揮幽隱,指示精彩。
陳尚君 ·文學評論 ·8.8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中國文學發展歷史、民族與民間文學、香港與臺灣文學、神話與傳說、詩歌與文賦、散曲與曲詞、小說與散文、寓言與小品、筆記與游記、楹聯與碑銘等內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可讀性和知識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中國文學作品、增長文學素質的良好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
蕭楓主編 ·文學評論 ·12.6萬字
本書從人類視野的角度考察蘇聯文學人性主題以及文學藝術特征,通過其主題的發掘、藝術多元化的分析和20世紀蘇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揭示蘇聯文學的發展趨向和人類文學的基本規律。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人類思考:永恒的文學主題”,考察蘇聯文學的人性特征、蘇聯作家的“宗教情結”、蘇聯文學的“歷史記憶”、蘇聯文學“人類思維現象的因緣”等,凸顯蘇聯文學的人類思考主題。中編“藝術多元化:人類文學發展趨向”,通過考察蘇聯文學史的具體現象和作家作品,研究蘇聯文學顯著的藝術特征,力求展現蘇聯文學的多元化藝術發展趨向。下編“殊途同歸:蘇聯和中國20世紀文學比較”,采用比較研究方法考察20世紀蘇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探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學的基本規律。
韓捷進 ·文學評論 ·18.7萬字
本書為結集出版,主要由三部組成: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李建春對二十四首評論文章,沈鵬、李建春詩二十四首書法。主要匯集了沈鵬先生創作的組詩《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分別由《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白光》《祝福》《藥》《風波》《在酒樓上》《孤獨者》等魯迅經典作品九篇二十四首構成;李建春先生撰寫完成了《沈鵬讀魯迅小說詩二十四首品鑒》文章,并陸續在《光明日報》《詩刊》《北京晚報》等報刊發表。本書由沈鵬先生自己題寫書名,并收錄其篆書作品一副,同時收錄作者李建春行書作品二十四首。
沈鵬 李建春 ·文學評論 ·3.2萬字
1946年春,我在家鄉一個小學當語文老師,時年19歲。在摯友的影響下,我接觸了大量的古典詩詞。但是我發現其多為男性作者的作品,而女性作者除了李清照、魏夫人、朱淑真之外,很少再見得到其他人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搜集中國歷代女詞人的作品,在搜集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在中國詞壇上,女性詞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于是我萌發了編寫一本《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的念頭。直至1983年退休之后,我終于有了時間來了此心愿。此后近20年,盡管由于患腦溢血后遺癥臥病在床,但為了圓一個開始于青年時代的夢,我從無間斷地進行女詞的搜集、整理、撰寫注釋的工作。為成名媛集,不惜鬢毛衰。留得此書在,雖死也心慰。
董昭明 ·文學評論 ·19.6萬字
本書旨在比較研究文化學和中西文化,探求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至今仍不失啟發和指導作用。陳序經運用西方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理論,提出了關于文化的根本觀念,并以此為基點,對當時中西方文化問題上的三個派別,即主張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張復返中國固有文化的、主張折衷的,作了介紹和研究,從而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毛積孝 ·文學評論 ·7.3萬字
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關系是十分密切又至關重要的。他不僅在新文學的兩個源頭“五四文學”和“左翼文學”中起主導作用,而且在“現實主義”“改造國民性”等重大文學思潮中影響深遠巨大。同時,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歷史小說《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以及“雜文”等新文體也每每都在“美學的”和“歷史的”建構中樹立了不朽的風范。魯迅結束了一個文學的舊時代,開創了中國文學與世界現代文學同步的歷史新紀元。
姜振昌 ·文學評論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