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金秋歲月——文稿選編》收錄了作者在離開領導崗位之后撰寫的文稿50余篇。該書作者集中精力將自己工作和閱歷進行了總結,將自己在學習生活方面的思考形成文章,并對其進行了認真整理;作者在離開領導崗位之后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發展,同時不忘發展自身的藝術愛好,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也頗有建樹。該書以政治與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科學技術與創新驅動、詩詞曲賦、繪畫藝術等方面為專題,是對作者老年生活的一次階段性總結。
張勃興 ·文集 ·25.2萬字
《心中有她就屬于你》是著名作家張艷茜的散文集,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輯長安安定,抒寫對平凡生活的感悟;第二輯道聽途說,抒寫工作中、生活中和朋友的交往友情;第三輯安遠永寧,抒寫陜北的風情歷史及對歷史人物的感懷;第四輯情歸何處,抒寫生活世相、社會變遷、人生際遇;最后一部分附錄,友人評述,收錄陳忠實、李國平、王鋒等十位作家對作者及其作品的評述。作家在寫作中思考和追問,在寫作中書寫生活感悟對個人情感及自我認知的梳理,明確自我在生活中的位置,理清自我成長路上的諸多困惑。
張艷茜 ·文集 ·23.9萬字
本書是山東師范大學教授許金榜先生的曲學論文集,內容包括五個部分:一、古代戲曲總體研究。論述了中國古代戲曲在思想內容、文學表現形式和表演方面不同于外國戲劇的民族特征,考察分析了中國古代戲曲中的近代意識、忠孝節義,總結闡釋了中國古代愛情劇中的矛盾沖突類型和思想意蘊。二、元明清雜劇研究。論述了元雜劇獨具特色的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科諢滑稽、懸念運用以及明清雜劇的諷刺劇和寫心劇。三、明清傳奇研究。論述了明清傳奇語言與音律之流變。四、元代散曲研究。探討了北曲音樂與元曲(散曲為主)的關系,由元曲(散曲為主)研究了元代文人的心態。全面系統地分類研究了元代散曲隱居、愛情、寫人詠物、嘆世懷古、寫景五類作品。對元代散曲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也作了深入研究。五、中國古代文學兼戲曲研究。
許金榜 ·文集 ·27.9萬字
本書為南開大學教授孫昌武先生有關佛教研究的論文結集,共收入1996-2018年十三年來發表于各類刊物上的文章共計十六篇,另有相關書評、序等九篇作為附錄,按發表時間排序,集中體現了作者多年以來在佛教文化、藝術、思想及宗教觀上的研究成果。孫先生的文章,理論上深入淺出,文字上流暢易懂,雖然有的文章已是多年前的作品,如《關于佛教文化的研究》《唐長安佛寺考》等,無論是對于專業研究者還是普通文化愛好者,仍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研究價值。
孫昌武 ·文集 ·24.8萬字
分為《金庸江湖志》《金庸師承考》《金庸十二釵》《金庸隨想錄》四本。金庸江湖志是“讀庫”作家劉勃關于金庸小說的隨筆雜談結集。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武俠與金庸”,收錄了《五岳劍派實力考》《少林達摩院的變遷》《楊過的水準問題》等“武評”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對金庸小說中的二十幾個人物進行了精彩分析;第三部分“故事新說”中,作者借前兩篇《苗人鳳》和《風清揚》抒發了自己的感慨;后一篇《趟子手》則借傳統武俠小說的元素,書寫了一些注定成不了大人物的年輕人。
劉勃 劉國重 武五陵 賀蘭 ·文集 ·41.7萬字
季羨林經歷過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滿懷天真,執著自己的執著,安于當下。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于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同時又用質樸的文字向世人傳達一個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本書旨在闡釋先生的生命智慧,從談人生的意義到分別談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關的生命話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們能了悟人間萬相的本真,擁有應對世事的智慧。萬事安然于心,從容而行。
季羨林 ·文集 ·32.8萬字
本書為洪家人詩選和散文選合集。詩選包括洪三泰、洪三川、洪三河、洪景平、洪江、洪文珠、洪波、洪文斌、藍歌、林衛雄、許桉等23人的詩歌共180余篇。散文包括洪三泰、洪三川、洪小微、洪君、洪金華、洪艷婷等13人的散文將近140篇。此書記敘了洪家家族對文學夢的追求,詩文和散文涵蓋面廣,內容豐富,是一部宏大的家族詩選與散文選合集。
洪三泰主編 ·文集 ·20.8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青年學子優秀論文選集之一,收錄了國學院青年學子在經學、子學、文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集 ·40.1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青年學子優秀論文選集之一,收錄了國學院青年學子在史學、西域、小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文集 ·36.7萬字
本卷收錄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講義》(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第二卷《中國革命史講義》的下篇,講述了建國以來至中共十二大時期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本書撰寫于“文化大革命”結束初期,胡華以過來人的身份開創性地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進行了總結和評價,幫助讀者身臨其境地領略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光輝曲折的歷史。為便于研究,本卷同時收錄了部分發表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論文和報告,并附上部分相關存目,幫助讀者全面了解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
胡華 ·文集 ·42.8萬字
自1985年創刊以來,《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連續三十年發表了諸多國內外眾知名學者的訪談及演講,本書篩選其中優秀作品,集結出版,以期通過對以往學術成果的回顧和總結,展現三十年內北京大學諸多名家的學術風采,為國內學子提供高品質的精神食糧。本卷一為名家演講,作者均為社會科學領域的泰斗級學者,包括費孝通、湯一介、李學勤、林毓生、汪榮祖、樓宇烈等。內容包括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反思、前瞻、方法論、針對本科及研究生學子,具有極大的人文啟蒙功能和深入淺出的可讀性。
陳永利主編 ·文集 ·25.1萬字
自1985年創刊以來,《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連續三十年發表了諸多國內外眾知名學者的訪談及演講,本書篩選其中優秀作品,集結出版,以期通過對以往學術成果的回顧和總結,展現三十年內北京大學諸多名家的學術風采,為國內學子提供高品質的精神食糧。本卷二為名家訪談,訪談對象均為社會科學領域的泰斗級學者,包括費孝通、葛兆光、唐德剛、林毓生、陳平原、汪丁丁、曹文軒等。給位學者知無不言,以深厚的學術素養暢談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回顧、反思、前瞻、方法論,具有極大的人文啟蒙功能和深入淺出的可讀性。
陳永利主編 ·文集 ·26.2萬字
戴逸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學界泰斗,他為一些學術著作撰寫的序言中,既有對相關著作的評價、推介,也有自身多年史學研究的史識、史論,本書正是從戴逸先生多篇序言中挑選出來的精華結集,特別如《<清代人物傳稿>序》《<李鴻章全集>序》“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檔案叢刊”總序等重要學術著作的序言,還同時體現了著作的編寫歷程。
戴逸 ·文集 ·20.5萬字
收錄作者近年來創作的散文和短篇小說若干篇。
李國文 ·文集 ·21.5萬字
本著是作者的一部自選集,分為正編五卷,附錄一卷,共收入作者的“章學”及思想史研究論文二十余篇、詠學詩詞七百多首,以及部分作者與學界交往之相關訪談、書信、序跋、酬唱、日記等,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與文學價值,還有著一定的學術史、教育史資料之價值。
王玉華 ·文集 ·47.6萬字
張德瀛,清廣東番禺人,詞人,學者。所作詞緊扣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國變等時事,將時代精神貫注于詞的創作中,抒發感世傷時的悲憤之情,流溢出濃郁的書卷氣息。本著包括《耕煙詞》、《詞征》、《文學史》三種,包括了張氏的詞作和理論著作,由華南師范大學閔定慶教授負責整理,以期為研究者和廣大讀者提供一個精校的文本。
張德瀛 ·文集 ·23.2萬字
本書收錄了近三年來江蘇省內大學生關于版權問題研究的優秀論文,展現江蘇省大學生對我國版權理論研究和版權實踐發展的關注和思考。在鼓勵和培養江蘇省版權人才的同時,為我國版權事業與版權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應用對策建議。
左健 徐升權 ·文集 ·23.4萬字
《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分為人生感悟、散文紀事、夫子自道以及文化評說四個部分,是林非創作的散文中精選而成的,林非先生是中國散文學會的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的會長,他的文風婉轉洗練,有著濃厚的書卷氣和書香氣。《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里,最感人的部分是“散文紀事”,這里記述了名作家、名學者的生活軼事,以及他們為人處世的高風亮節。真實的人物和細節,真摯的感情和細膩的筆觸,妙趣橫生,灑脫流暢。林非在懷念他們的時候,筆下總是流淌著一股暖流,氤氳著一種溫馨的氣氛。
林非 ·文集 ·20.2萬字
陳嘉映2007—2018自選文集。《何為良好生活》后新作,認真思考,認真表述這些思考,召喚愛思考的人來一道思考。在危機與紛爭爆發的時代,哲學如何協助我們反思生活。“我們與其說需要共識,不如說需要學會,沒有共識的人應該如何一起生存。”本書是陳嘉映先生選編自己于2007—2018年間所作演講、訪談與評論結集。有不同的道,從前有不同的道,現在有不同的道,將來還有不同的道。重要的問題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這些不同的道之間怎樣呼應,怎樣交流,怎樣斗爭。你要是堅持說,哲學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體系,那我不得不說,哲學已經死了。哲學,尤其今天的哲學,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們之所求,首先不是讓別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我個人想要的是,認真思考,認真表述這些思考,召喚愛思考的人來一道思考。”
陳嘉映 ·文集 ·24萬字
魯迅經典集包括:吶喊,彷徨,傷逝,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6本。
魯迅 ·文集 ·2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