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身體里的石頭》是青年作家歐陽國的散文精選,入選了“江西8090·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項目”。全書分為“向死而生”“生生不息”“向善之美”三輯。“向死而生”以生死病痛為主題,展現的是一段段與疾病生死對抗和相洽的五味人生;“生生不息”深情凝視故土,述說綿延的血脈中生生不息的“活著的哲學與適宜”;“向善之美”在人間煙火中讀懂人生,尋找日用尋常中的溫暖與光亮。如何面對生死,如何從無可回避的疼痛中尋找光亮,是作者貫穿全書、始終探尋的問題。
歐陽國 ·文集 ·12.4萬字
《花未眠》甄選川端康成精品散文,包括《花未眠》、《哀愁》、《日本文學的美》等。川端康成的細膩敏感體現在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上,他的美學思想也暗藏在諸多隨筆散文中。這部散文集呈現了川端式審美思想,也展現了東方日式美學精髓。
(日)川端康成 ·文集 ·16.7萬字
《汪曾祺家書》精選了汪曾祺寫給夫人施松卿、弟弟、妹妹、妹夫,以及師友沈從文、巴金、朱德熙、朱奎元等的書信作品大約80多封。并配有書信的影印件作為插頁,尤為珍貴。這些書信,不僅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當代文學史的史料。
汪曾祺 ·文集 ·12.2萬字
本書收錄了話梅的12篇非虛構故事,如實記錄了一個非典型的、卻又在許多方面凝聚了當今農村縮影的家庭:孱弱而老實的父親、花六百元買來的母親,和抱養來的棄嬰女兒,“我”。父親孱弱,一生未曾得到過母愛,飽嘗失敗的艱辛,但他堅持“女娃也得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母親膽怯,一生被“賣”三次,出逃成功的那回,卻為了“我”這個非親生的女兒自愿折返;命運殘忍,但筆下的村莊依然是美的。他們拼湊而成的家終也離散,但“家”的語詞已被他們重新釋意。讀過后,在人心中留下“何以為家”的命題。
話梅 ·文集 ·11.3萬字
本書精心選編了韓愈的詩歌、散文作品,參考權威底本,注釋詳細,翻譯準確通俗,并附有韓愈小傳,幫助讀者輕松閱讀,帶領讀者一起走進韓愈命運多舛的一生,品味其詩歌、散文的韻味。
吳修麗 翟玉梅編 ·文集 ·5.1萬字
《牛浪湖畔:時光里的章莊》是一部以公安縣鄭公籍作家為主體創作的文集,他們懷著對家鄉的熱愛,以一顆赤子之心,滿懷激情,將章莊鋪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發展成就、美好未來等一一納入筆端,使得這塊神奇土地上的歷史、人物、風物、文物、非遺等,第一次多側面乃至全方位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本書作品多為原創,文學性、歷史性、地域性、資料性兼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章莊大觀,也可視為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邃、予人啟迪、激人奮進的鄉土文集。
曾紀鑫 楊先金 胡祖義主編 ·文集 ·19.2萬字
如博爾赫斯擁有多張面孔,本書展示了格非作為愛看鄉村電影的孩童、在“當木匠”與“上大學”間徘徊的高考生、嚴謹的學者、幽默的老師等多重身份特質,是全面了解格非的窗口。全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收錄隨筆類文章,包括游記、憶舊文、讀書札記和文化短評等。后半部分則是他多年來寫下的相對系統而深入的評論文章,剖析了廢名、列夫·托爾斯泰、福樓拜、麥爾維爾、卡夫卡、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喬伊斯等文學大師經典,也鑒賞了伯格曼與布努埃爾兩位電影大師的作品。
格非 ·文集 ·19.9萬字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長足努力,在經濟領域取得的成就,就是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改變了在國際話語權中“西強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國憑借東方智慧,發揮引領作用,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積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能鮮活反映出這個特定的歷史年代時代特征,照射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中國人民為了美好生活而進行的不懈奮斗。本書以時間為順序,精選出其中100個代表性的小故事,有恢復高考后次參加考試的故事、有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有安徽小崗村農民集體摁手印包產到戶的故事,等等。
趙江林 侯波主編 ·文集 ·14.6萬字
本書是青年作家王路的散文集。分為“塵世”“有情”“行客”“光陰”“春暉”五部分。文章寫于近十年,所寫內容則有時追溯至二三十年前,呈現有情的別離與相逢、秋素與春秾在塵世留下的印跡。
王路 ·文集 ·9.7萬字
《風輕云淡,歲月安好》是林徽因系列文集中的散文信箋集。林徽因文采斐然,意境優美。文集中收錄了她廣為傳頌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山中的一個夏夜》《悼志摩》《一片陽光》《九十九度中》《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等文章。讀者可以看到玲瓏剔透的林徽因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細膩、真實的筆觸。讀來如有陌上開花,緩緩歸去的心情。同時,她筆下也流露出對民間百態的深諳,實有創作天賦。
林徽因 ·文集 ·8萬字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林徽因系列文集中的小說書信集。林徽因文采斐然,意境優美。文集中收錄了她廣為傳頌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山中的一個夏夜》《悼志摩》《一片陽光》《九十九度中》《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等文章。讀者可以看到玲瓏剔透的林徽因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細膩、真實的筆觸。讀來如有陌上開花,緩緩歸去的心情。同時,她筆下也流露出對民間百態的深諳,實有創作天賦。通過本書,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民國第一才女”的靈動才情和藝術修養。
林徽因 ·文集 ·6.6萬字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系列文集中的詩文集。林徽因文采斐然,意境優美。文集中收錄了她廣為傳頌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山中的一個夏夜》《悼志摩》《一片陽光》《九十九度中》《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等文章。讀者可以看到玲瓏剔透的林徽因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細膩、真實的筆觸。讀來如有陌上開花,緩緩歸去的心情。同時,她筆下也流露出對民間百態的深諳,實有創作天賦。通過本書,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民國第一才女”的靈動才情和藝術修養。
林徽因 ·文集 ·1.4萬字
《愛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系列文集中的小說信箋集。林徽因文采斐然,意境優美。文集中收錄了她廣為傳頌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山中的一個夏夜》《悼志摩》《一片陽光》《九十九度中》《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等文章。讀者可以看到玲瓏剔透的林徽因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細膩、真實的筆觸。讀來如有陌上開花,緩緩歸去的心情。同時,她筆下也流露出對民間百態的深諳,實有創作天賦。通過本書,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民國第一才女”的靈動才情和藝術修養。
林徽因 ·文集 ·6.5萬字
本書為問學叢書之一種。是浙江大學資深教授桑兵先生的學術隨筆集,由5部分組成,分別為從學篇、讀書篇、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從學篇主要追憶了陳錫祺、章開沅、陳勝粦、龔書鐸等諸位先生。讀書篇主要講述讀書之法。史料篇、治學篇、史法篇則主要集中于作者的研究領域,從技法層面來探討史學研究應當關注的角度和問題。本書既探討讀書之法,又傳授研究門徑,其中更不乏學林掌故,可讀性頗強。
桑兵 ·文集 ·17.2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種,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楊靖,書中所收主要為作者在《上海書評》所發的有關外國文學的評論與研究文字。其文字清通流暢,所收篇目饒有趣味,如《葡萄為何憤怒》《“溫和的欺詐”:從拉瓦錫的“私密科學”談起》《富蘭克林的巴黎朋友圈》等。涉及英美等西方諸國文學、科學等方面。
楊靖 ·文集 ·9.9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是戴海斌教授近十年來對中國近代政治外交、社會文化、學術思想史等研究領域的書評和隨筆文章結集,是對學術風氣和研究成果的一種反思。是集取名為“流水”,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之名句“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是為史家對現實和歷史的一種慨嘆、關懷和憂思。全書分為四輯,一是對民國時期近代史研究的個案論述,二是對近年來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究論著的評論,三是對近代史研究范式、方法的反思,四是個人學術交往隨筆。是書文筆簡練暢達,論述深入淺出,超出一般學術論著的嚴肅筆觸,在表達出專業性的學術反思和學術批評同時,也適合一般文史愛好者閱讀,感知近代歷史的趣味。
戴海斌 ·文集 ·14.1萬字
本書屬于“日知文叢”系列,是著名比較文學學者陸建德學術隨筆。全書收錄作者所寫論文、書評、序言、讀書札記、隨筆、講話稿和紀念文章等20篇,合附錄21篇。書名《無界》取“書田無界”之意。作者在書中以廣博的視野和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對世界文學、現代主義、中西文化交流等不同領域的學界作品進行了評價。內容包括給近年新譯引進的的世界文學、世界史著作所作的書評,對國外文學評論新概念的介紹與引入,從西學東漸時期的翻譯作品入手談中西文化交流等。
陸建德 ·文集 ·10.3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種。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的學術隨筆集,收錄了其在報刊雜志上的部分雜文和數篇會議致辭,亦有對文化現象與理論的研究與述評,以及對童慶炳、程正民等著名學者學術觀點的介紹與分析。作者以文藝理論為指導,結合時下的流行與熱點,對相關文化現象進行深入分析。作者文筆流暢,寫人記事生動形象,描寫細致入微;在分析文化現象時,又具有嚴謹的思辨精神,不拘泥于成見,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兼顧了學術性與可讀性。
趙勇 ·文集 ·11.9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之一。本書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書評家何平針對中國當代文學一批代表性的作品所作的書評和隨筆。這些作品不是傳統的“新聞”加“文學”的所謂報告文學,而是融合了個人經驗,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實錄。作者將這種新的寫作現象命名為“行動者的寫作”。全書分為24篇,內容關注到當代文學的方方面面,如文學家代際分別,網絡文學、先鋒小說、現實主義文學、文學與所處時代的關系等等,主要從小說為樣本來觀察中國現當代文學,兼及當代各種文學現象。
何平 ·文集 ·12.3萬字
本書是“日知文叢”系列之一,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仲偉民有關學術評價與有關學術期刊研究的文章合集。作者在擔任《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的過程中,對于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結合起來思考,并產生自己的想法。作者認為,目前中國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存在的問題,是人文危機最直接最本質的表現之一。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最主要的載體,學術評價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實際就成為學術期刊評價問題。其中包含了作者對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學術規范等問題的獨到體會和感受。也試圖對解決學術危機提出自己的看法。
仲偉民 ·文集 ·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