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安迪是一個“天生有罪”的哲學老師。每當踏入監(jiān)獄的安檢門,他腦子里的“劊子手”就會開始蠢蠢欲動。而在充斥著暴力的監(jiān)獄里講課,他明顯亂了陣腳:控制不了討論的方向、回答不了學生的問題,還總是不由自主地被勾起記憶深處的回憶……在這場和劊子手的斗爭中,他用哲學當鑰匙,打開了被監(jiān)禁的身體的思想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最終實現了自我救贖。
(英)安迪·韋斯特 ·外國隨筆 ·15.7萬字
當我第一次看到我媽年輕時候的照片,我才意識到:她也自由過,懷揣過夢想。她想要成為廚師,但因為懷孕而中斷了學業(yè),接著結婚生子,離婚再婚。我記憶中的母親成天圍著鍋碗瓢盆打轉,我不想讓同學老師知道這人是我的母親。我希望換個媽媽,換個更愛笑,更陽光的媽媽。我逃離了她還有原生家庭,跑到巴黎去讀書。沉默在我倆之間滋長,隔閡越來越大。步入中年的她最終和我父親離婚了,她要重新為自己而活。我回憶起兒時的點點滴滴,她平凡普通,但她堅忍不拔,支撐起了一個貧窮的家,盡其所能來愛我。
(法)愛德華·路易 ·外國隨筆 ·2.2萬字
該怎么說明這一切呢?我恨她,我想逃離她,我想我早就等著這一天吧。但是,我也好想她。本書是美國童星詹妮特·麥柯迪的回憶錄,講述的是一段名為母愛實為剝削的母女關系。詹妮特的媽媽從小渴望成為一名演員,卻沒有實現,于是她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詹妮特從6歲開始被媽媽帶著試鏡;11歲在媽媽的引導下開始控制熱量;17歲還要接受媽媽的檢查……表面上,她是被閃光燈、歡呼聲與追求者包圍的小明星,暗地里,焦慮、羞恥、疾病、自我厭惡啃噬著她的身心。奉行著“我的人生目標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的人生哲學,詹妮特小心地維護著和媽媽的親密羈絆,并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出于媽媽的愛。當媽媽的死亡襲來,詹妮特的人生意義分崩離析,也讓她重新審視這段母女關系,這究竟是愛還是虐待?是羈絆還是枷鎖?而因為童星經歷和母親死亡患上的心理疾病、暴食癥、厭食癥,又該如何治愈?
(美)詹妮特·麥柯迪 ·外國隨筆 ·15.2萬字
一段艱苦卓絕的重生之旅,一場人與熊的相互啟蒙。有時候,我們墜入黑暗是為了更好地迎接光明。年輕的法國人類學者娜斯塔西婭·馬丁長期和北極圈內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頭熊,被咬去了半邊頜骨。她奇跡般幸存了下來,而她生命中的危機才真正開始:輾轉俄法多家醫(yī)院,被綁在床上,臉上植入金屬板,反復經歷手術、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盤問和獵奇者的圍觀……這一切幾乎將她摧毀。破碎中的馬丁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個詞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這場相遇之前,她也曾被當地人稱為“瑪杜卡”(“女—熊”)。為了重新理解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攝氏度的氣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們共同生活。在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與世界相處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發(fā)……
(法)娜斯塔西婭·馬丁 ·外國隨筆 ·6.8萬字
本書是《閉經記》作者伊藤比呂美,一個人對抗孤獨與衰老的生活戰(zhàn)歌。她說:“人終有一死,沒辦法。但我舍不得。若身后不留一物地死去,實在很豁達,很利落。”這本書是作者進入60歲后人生大小事的記錄,她以日記般平易近人的筆調,淡然地敘述經歷的生離死別與衰老。我們會衰老,會寂寞,會孤獨,但那其實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你依然可以擁有平凡幸福的生活。父母不在,女兒們離開,丈夫去世,作者一個人面對衰老、死亡、告別,一步步走進孤獨,但她從未忘記自己是誰,她不再懼怕寂寞,活出了屬于自己的燦爛人生。日子有難過之時,自然也會有開心的時候。面對衰老,面臨女兒長大離家、丈夫離去、寵物離世等接連不斷的告別與孤獨時,她也曾空虛惆悵。但她并未因此一蹶不振,開始迎接生活新的改變。全書以日記般平易近人的筆調記錄她60歲后人生大小事,淡然地敘述經歷的生離死別與衰老。細膩而深刻的文字,將生命的脆弱與堅強,個中的寂寞與自由展現得淋漓盡致。書中文字一字一句都透著作者豁達坦然的生活觀、生死觀。作者教會我們顧好眼前事,哪怕之后洪水滔天。
(日)伊藤比呂美 ·外國隨筆 ·9萬字
1928年10月,伍爾夫在劍橋大學做了兩場面向女性的演講——“女性與小說”。之后她在此基礎上撰寫《一間只屬于自己的房間》,并于1929年出版。伍爾夫講述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生存的困境、歷史對女性的偏見、女性面對的共同命運以及女性貧困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問題;提出女性要認清自身的境遇,積極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獨立思考,自由生活,發(fā)揮出女性的最大優(yōu)勢,成就自我。“女性身上有一種高度發(fā)達的創(chuàng)造力,生來復雜且強大……她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男性的極為不同。這種力量是幾個世紀的嚴厲約束換來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費,那絕對是一萬個可惜。”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外國隨筆 ·6.2萬字
當喬納森·斯拉特還是個觀鳥新手時,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頗為神秘的一種鳥類,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貓頭鷹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長著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張照片,并分享給專家,這便是世界上體形碩大的貓頭鷹——毛腿漁鸮。隨后,斯拉特開始了為期五年的調研之旅,在俄羅斯東部茂密偏遠的森林中尋找這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盡管毛腿漁鸮的翼展長度達6英尺,身高也超過2英尺,但它們總是神出鬼沒,人類對其所知甚少,可供參考的資料也極為有限。它們在冬天最容易被發(fā)現,因為它們在覓食過程中會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獨特的足跡。毛腿漁鸮同時也是瀕危物種。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捕獲這種貓頭鷹以做研究,并嘗試據此制定出一個保護計劃,以幫助這一物種存活下去。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得不應對各種挑戰(zhàn):在冰冷的帳篷里通宵監(jiān)測,瘋狂地駛過將融的冰河,毫無防護地爬上朽爛的樹木以檢查巢穴中珍貴的漁鸮卵。為捕捉和追蹤漁鸮,他們使用尖端的定位設備,亦即興設計巧妙的陷阱,還必須始終警惕與熊或東北虎發(fā)生沖突。在斯拉特異常生動、精確,同時不失幽默的敘述下,毛腿漁鸮漸漸展露真容:它們是狡猾的獵人,忠誠的父母,怪異的“二重唱夫婦”,是不擅記仇且相對溫順的猛禽,也是在條件嚴酷、面積不斷縮小的棲息地上頑強生存的珍稀物種。除此之外,斯拉特還以令人捧腹的筆調描寫了生活在俄羅斯邊疆區(qū)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遠也不清醒、以伏特加為糧的嗜酒村民,有與黑幫交易失敗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隱居者,有為了可以賣10美元的貂皮而獵殺毛腿漁鸮作肉餌的無知少年……對于沿途經過或停駐的大小城市、村莊,斯拉特亦不吝嗇筆墨,關注這些地方的歷史,以及它們在蘇聯集體經濟時期的發(fā)展和如今的沒落。斯拉特以一份驚心動魄的田野筆記,向讀者全面展現了這片遠東冰原上的生靈、人類、居住地、自然景觀及文化風貌。
(美)喬納森·斯拉特 ·外國隨筆 ·16.4萬字
本書是多米尼加文學批評家恩里克斯·烏雷尼亞的代表性著作,是論述現當代西語美洲文學與文化史的經典文獻。19世紀開始,拉美各國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后,怎樣實現“文學獨立”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烏雷尼亞回顧了拉丁美洲文學的探索歷程,希望不切斷與歐洲文化傳統(tǒng)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尋找拉丁美洲自己的表達,構建拉美的文化身份。在書中,他評述了諸如阿拉爾孔、馬丁內斯、雷耶斯等西語美洲的劇作家、詩人的作品,建立了對于文學典范的評判標準。
(多米尼加) 佩德羅·恩里克斯·烏雷尼亞 ·外國隨筆 ·9.9萬字
“如果紐約的人行道會說話,那聽起來就該是皮特·哈米爾。”皮特·哈米爾被許多人視為紐約這座城市的“化身”,他是布魯克林街頭之子,是紐約最后一代傳奇紙媒記者,也是殿堂級專欄作家。《紐約下城》是一部飽含個人情感與紀實文學特有的客觀記述的追憶。在書中,哈米爾漫步曼哈頓——從格林威治村蜿蜒曲折的波希米亞街道,到肉類加工廠區(qū)破舊的小巷,再到南街海港飽經風霜的鵝卵石路——他將紐約的歷史一層層展現在讀者眼前,展現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不僅是一部歷史或記錄,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紐約客為城市所寫的挽歌,他經歷了紐約發(fā)展過程中一些最具歷史意義的時刻,始終將這座宏偉而又往事紛繁的城市稱為世界上自己最喜歡的都市。
(美)皮特·哈米爾 ·外國隨筆 ·16.1萬字
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以四季為基調創(chuàng)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三卷。克瑙斯高以四季為主題的四部曲文學計劃,在全新的《在春天》中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形態(tài)。這一次他拋棄了一切寫作的噱頭或設計,完全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審視自己的家庭與生活,為剛剛出世的女兒記下這個她尚且一無所知的世界——她是在怎樣的期盼之下住進媽媽的肚子里,曾經和媽媽一起遭遇過怎樣的磨難,她的到來是如何治愈了這個家庭中的創(chuàng)傷,而在來到這個世上沒有多久之后,又在父親的照顧下經歷了怎樣忙亂疲憊的一天。《在春天》是克瑙斯高敏銳、誠實、充滿思辨的寫作風格的又一次集中呈現,也是四部曲當中情感最為豐沛的一部。他在瑣碎的日常事務里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為剛剛出生的女兒講述人與世界的羈絆為何物,同時也引領我們重新發(fā)現人之生存于世的意義。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外國隨筆 ·8.4萬字
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以四季為基調創(chuàng)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二卷。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克瑙斯高用一種初見式的新鮮眼光打量著我們的世界,將每日沉思融入寫給未出生女兒的書信。他以自己獨有的敏銳筆觸,細細勾勒關于月亮、水、混亂、貓頭鷹、生日諸如此類的主題。他將我們慣有的認知完全拋開一邊,為這些耳熟能詳的日常事物賦予了新的含義。新生命正要降臨,然而大地尚在冬眠中等待天氣回暖,萬物復蘇。克瑙斯高的寫作精確優(yōu)美又滿懷悲憫,他書寫我們熟知的世界,卻又與我們的日常認知大相徑庭,這是世界另一個角度的真實面貌:既庸常又壯麗。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外國隨筆 ·8.1萬字
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四季文學創(chuàng)作計劃最終卷。為了完成這部四季系列的收官之作,克瑙斯高向身邊所有人收集了他們對于夏天的印象:冰塊、草坪、醋栗、燒烤、蝴蝶、冰淇淋……對它們進行了生動的闡釋,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文學意義上的世界。這些思考與記錄女兒成長和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日記穿插在一起,就像在我們司空見慣的夜空里點綴上滿天星斗,熠熠生光。克瑙斯高以廣闊的筆觸和親密而真摯的情感表述,重新挖掘了自己的童年回憶,反思自身與父親、家庭乃至整個世界之間的關系,與前三卷形成巧妙的呼應,在所有細節(jié)的描述里,喚起我們對于世界的共鳴。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外國隨筆 ·15.4萬字
活著,是敢哭是敢笑是敢怒是自由。而一個人生活,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個人生活并非完全的獨處,而是更加自由地與自己、朋友、世界交談。《一個人生活》是日本靈魂詩人谷川俊太郎年近古稀時的作品,在這期間他經歷了父親去世,孫子出生,好友離別,也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透過谷川俊太郎,看見一個人生活的理想:熱情、孤獨、優(yōu)雅和自在。他為一個人生活辯護,用細膩而充滿禪意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瑣事所湮沒、難以捕捉的心情波動,從細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寫信、吃飯、聽音樂會、詩歌創(chuàng)作,描寫對親情、友情、愛情的體悟,睿智大方地暢談生死與美學。人生一言難盡,作者卻什么都坦誠相告,成就了這本充滿人生輕哲學的散文集。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那里住著一個自由的靈魂。
(日)谷川俊太郎 ·外國隨筆 ·8.5萬字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當你年輕時忙碌于工作,是否理解父母的怪脾氣?當你年老時憂心于健康,是否接納新的自己?貝爾納·皮沃通過他筆下的主人公紀堯姆·朱魯斯,講述了八旬老人的生活故事。紀堯姆退休前是法國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老板,退休后他告別了忙碌的生活,成為“朝枚之年的巴黎青年”中的一員。他們一起旅游、聊天,一起對抗腦力衰退、吐槽病痛。紀堯姆愛上了小他十八歲的馬儂,卻仍獨居;塞普圖即將與拉斐爾結婚,卻死于新冠病毒;蓋爾米隆夫婦總是拌嘴爭吵,布拉茲奇夫婦卻溫和安靜、小心謹慎;九旬的諾娜是團隊的精神領袖——優(yōu)雅、睿智、古靈精怪。小團體的幸福、信息孤島的恐慌、童年回憶的快樂、慢生活的沉醉……通過一篇篇日記般親切、輕松、幽默的文字,作者呈現了老年生活的達觀與智慧,雖八旬有余,但生活還在繼續(xù)……
(法)貝爾納·皮沃 ·外國隨筆 ·9.4萬字
在本書中,我們跟隨阿西爾進入這些二戰(zhàn)后一代文學巨匠的世界。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阿西爾從牛津大學畢業(yè)后到BBC新聞部工作,隨后認識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從而一同創(chuàng)立傳奇的獨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經歷。她以獨特的機智和罕見坦率的散文風格,講述了她五十年漫長出版生涯中的點點滴滴;第二部分重點回憶了自己同包括奈保爾、簡·里斯在內的六位作者的交往歷程,詳述了這些作者的經歷以及性格特點,是真實有趣的名家軼事,也是對文學的寶貴貢獻。
(英)戴安娜·阿西爾 ·外國隨筆 ·14.8萬字
晚年的厄休拉·勒古恩與大衛(wèi)·奈門合作為讀者奉上了這部精彩絕倫的訪談錄。在三次關于小說、詩歌、散文和文學批評的專題對話中,本書清晰地展現了勒古恩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文學觀點。訪談中的厄休拉·勒古恩真誠而坦率,她對伍爾夫、托爾斯泰、薩拉馬戈、托爾金等作家的作品不吝贊美,也毫不避諱地談到了與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和部分嚴肅文學作家之間的歧見。她向年輕作家提出了寫作建議,也批評了抑制想象、忽視女性作家作品等文學和社會問題。與采訪者的合拍使這部訪談錄折射出勒古恩思想的光芒,照亮了后人通往理想的寫作之路。
(美)厄休拉·勒古恩等 ·外國隨筆 ·4.3萬字
一針見血的珍貴建言,大力推動亞洲女性的思想變革。《女人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宮本百合子隨筆集》屬于后浪出品的“宮本百合子作品系列”。日本進步女作家宮本百合子經過婚姻的洗禮,有了深刻的女性覺醒,她一方面將人生經驗寫成《逃走的伸子》《小徑分岔的庭院》,另一方面倡導男女平權、人人平等。在《歷史的落穗——淺談鷗外、漱石、荷風的女性觀》《女性的歷史——基于文學》《人類的婚姻——婚姻的道德》《衣服與女性的生活——為了誰》等文章中,透過對古今東西的文藝作品、社會發(fā)展背景的分析,深度審視女性地位的改變,竭聲呼吁女性要走出家庭、投身社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些觀點仍然一語中的。宮本百合子拒絕頹喪的熱血一生就是一部日本近代女性抗爭史。她推動婦女解放,鼓勵農村婦女參與文學創(chuàng)作和社會運動,真正用一輩子去實踐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僅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
(日)宮本百合子 ·外國隨筆 ·10.2萬字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獲獎作品,入圍普利策獎決選名單,作者憑借此書躋身《時代》年度人物,振聾發(fā)聵的亞裔聲音,刺痛偏見的泣血吶喊。總是比周圍人更勤奮,卻一直處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樣被白人訓斥;為無法說地道的英語而感到羞恥……韓裔美籍作家凱茜·帕克·洪從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亞裔美國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恥、偏執(zhí)、憂郁、自我懷疑等等,稱它們?yōu)椤吧贁蹬傻母惺堋薄_@些感受折射出亞裔美國人生存現狀、模范少數族裔神話、個人政治身份困境和種族意識等重要問題。融合自傳、散文和文化批評等體裁,對美國當代文壇、當代藝術、好萊塢及社會運動的尖銳批評,顛覆傳統(tǒng),妙語連珠,每一頁都值得劃線。
(美)凱茜·帕克·洪 ·外國隨筆 ·10.5萬字
《沿河行》《孤獨的城市》作者奧利維婭·萊恩又一力作。講述六位文人與酒的故事: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田納西·威廉斯、約翰·契弗、約翰·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作者踏上旅途,實地探訪酒鬼作家們的足跡,經過紐約、新奧爾良和基韋斯特,再到安吉利斯港,帶我們探尋在這六位作家傳奇的一生中,酒與靈感的密切關系。
(英)奧利維婭·萊恩 ·外國隨筆 ·16.8萬字
波蘭詩人辛波斯卡以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著稱,同時她也是睿智深雋的散文家、風趣幽默的評論家,以及友善溫和的閱讀導師。她做了幾十年的專欄作家,以謙遜的標題“非必要閱讀”來評論各種各樣的書籍,結集成這本真誠的閱讀札記。這里收集的散文絕不平凡,與她最好的詩歌不相上下。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談及時裝、烹飪、家居、歌劇、文學、歷史、音樂等,以小見大,充滿了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見。它教會我們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善待閱讀,如何將閱讀與生活緊密聯結。
(波蘭) 維斯瓦娃·辛波斯卡 ·外國隨筆 ·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