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擇30位作家的人生切片,深入勘探他們的寫作機杼,以優美的,充滿感情的散文筆法,從怎么讀到如何寫,勾勒出30堂世界文學閱讀與寫作課。閱讀是一種人生隱修,寫作是一種終身能力,而一本本文學名著的誕生無疑具有啟示錄性質。作者是文學博士,又是著名媒體人。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從文學體驗出發,帶著“寫作”的問題意識去“閱讀”,并結合世界各地的文學游歷,重在拆解作家之奇、文學之美、寫作之謎。附每位文學家手繪肖像插圖。
肖同慶 ·現當代隨筆 ·20.2萬字
本書是先秦兩漢言說問題的資料匯編,輯錄先秦兩漢經學、諸子、史學、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說問題的相關文字。文學是言說,言說是文學的一種根本屬性,由此出發展開的文學研究會有新的面貌。本資料匯編對于中國文學和小說的言說研究具有文獻匯集的價值,為研究者提供材料使用的方便。
張勇 孫敬華 任群英 ·現當代隨筆 ·23萬字
《心事浩茫連廣宇——作家“文心”窺探》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創作、從作家到讀者,以廣義與狹義的心理分析為主要視角,對中外作家尤其是中國現代作家,結合其文學文本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得出了不少耐人尋味的論斷。既從世界學術視野關注“五四”以來文學現象所蘊含的生命意識、文化心理,也密切關注具體作家創作心理以及文本潛蘊的意識、無意識內容,還努力從文學實踐層面向理論層面拓展,致力于相關理論問題的思考及“文藝性學”的建構。作者秉承“古今中外化成現代”的學術理念,堅持“大現代”的人文立場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長期追索并嚴肅認真地探討不同層面人性包括本能與文學的復雜關聯。同時注重結合當代實際人生體驗和當代學術思潮來審視歷史上的作家作品及讀者所容涵的心理世界。由此體現出強烈的“當下關懷”或學術當代性。
李繼凱 ·現當代隨筆 ·39.2萬字
徐仁修先生是華人世界的著名生態探險家,自青年時代開始,他毅然決然拋棄世俗名利,深入臺灣地區的高山深谷探險,并走向島外探險旅行,足跡遍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老撾金三角地區,尼加拉瓜,美國西部國家公園,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巴西亞馬遜河,非洲和中國大陸。三十余年來,他在探險途上勤于筆耕,寫了無數文字以記錄見聞和感悟。老境漸至,他利用昔日的文稿,用心寫成《探險途上的情書》,以寫情書的方式與熱愛大自然的各位“素心人”分享自己在各種蠻荒之地的生態之旅與文化之旅。徐仁修先生說,這本書“僅僅關乎大自然的風雨與物種,而不問人間政治”。透過其雋永風趣的文字后面那些精彩絕倫的探險故事,我們這些“習慣于舒適地休閑,把自己包裹在文明的金屬殼里的現代人”,終究能體會到“逆旅”的真實況味、生命中的難度與英雄維度、大自然的無窮奧妙、文明的生態根源……
徐仁修 ·現當代隨筆 ·32.1萬字
這是一位年逾八旬老人的論學之作。歲月滄桑,它以2012年日歷體例為經,記錄著勤學的書路歷程。仰觀俯察,它以“立人致知”、“歷史記憶”、“詩意人生”、“哲人哲語”、“自然人類”等11個專題為緯,顯示著思考的學習軌跡。一以貫之,它聚焦的中樞是人類文明交往自覺的歷史觀念。人文化成,它又是繼《文明交往論》、《書路鴻蹤錄》、《松榆齋百記》、《兩齋文明自覺論》、《我的文明觀》之后的第六部同一主旨之作,統稱“文明交往六部曲”。
彭樹智 ·現當代隨筆 ·47.4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20世紀中國作家介入美術的不同行為,解讀20世紀中國作家不同形式與角度的美術論述,梳理其美術思想與文學觀念、文學文本的復雜關聯。指出20世紀中國作家借由美術介入文學的思考與實踐,推動了新文學的內在變革與發展,揭示了文學與美術聯動對中國文學的多元意義。
李徽昭 ·現當代隨筆 ·30.6萬字
《現代中國》的編刊宗旨乃在專業的學術刊物之外,兼具強烈的現實及文化關懷,以20世紀中國為討論對象,保持一種延續著傳統而又關注著當下的目光。已列入CSSCI來源期刊。本輯為“告別演出”,設有“論文”、“座談”兩個板塊,收入全部編委每人一篇代表論文,并附有李歐梵在北大中文系的座談會整理稿,各文均學理精到、邏輯明晰、表述曉暢。
陳平原 ·現當代隨筆 ·30.1萬字
《放飛希望》作為《為了生命的美麗》的續篇出版了,它就像一條紅絲帶,將這些殘疾人作家對信念的讀解、對希望的詮釋串在了一起,暢想出生命的力量與輝煌。書中,作者們通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生命的每一絲美麗、每一份渴求,他們在困苦和艱難的環境中仍然執著地捕捉到了希望的光芒,并將其中的絢麗和魅力完美地展現出來,這種執著是何等的堅強!有人說,希望是引人前行的光末,是對未來的渴望,是奮斗后對成功的期盼,是人類執著追求的動力源泉,史是支撐生命的力量。的確,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在困苦生活中不輟希望的人格品質,每位殘疾人作家才能毫無保留地謳歌生活,憧憬未來,放飛希望,才能使讀者們體會到他們超越生命、感悟人生的心靈力量。
中國殘聯宣文部 ·現當代隨筆 ·25.2萬字
《收獲感動》是繼《為了生命的美麗》《放飛希望》出版之后的第三部散文集。作為殘疾人作家這一特殊群體,當我的兄弟姐妹們將自己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感動,濃縮在這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中,呈現給讀者的時候,其間的澄澈、寧靜與力量,使人在“化作春泥更護花”中體味出感動竟是一種幸福,一種力量。感動是一種心態。能被感動,拾起感動,我們的心便不再枯澀,我們便有了一顆感恩的人。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情原本很多;感動是一種幸福,當命運多桀、人生飽受挫折的時候,感動猶如天毯,自九天而下,用努力與堅忍裹挾你,去抵御浩瀚星空下的孤獨,在若隱若現的天籟中去與靈魂傾談;感動是一種珍惜,正是基于這種珍惜,我們才不會毫不吝嗇地給予他人:一個微笑、一聲感謝,一個相助的舉動;感動是一種力量。
中國殘疾作家聯誼會 ·現當代隨筆 ·20.9萬字
課題《1930年代中國現代作家群落研究》針對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的困境,提出“現代作家群落”的概念,運用作家群落的研究方法,對1930年代中國現代作家群落生成語境、文學形態、文化心態、文學出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剖析,準確概括了這一時期作家群落的生存與發展的特點。
顧金春 ·現當代隨筆 ·22萬字
《格薩(斯)爾》史詩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而其音樂研究卻較少被人關注,跨民族的音樂比較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在此背景下,本書首先對藏蒙《格薩(斯)爾》史詩“霍爾”之篇的四個漢譯本進行文本比較,以特定人物與考察問題為切入點觀察兩個民族異中有同的敘事模式;其次以檔案館館藏和田野采錄資料為基礎,選取藏、蒙、土三個民族的《格薩(斯)爾》史詩演述片斷進行音樂樣本的比較與分析,提出史詩音樂范式的概念體系,通過探討史詩文本的聲學模式揭示其背后口語思維的表達密碼;再次通過對《格薩(斯)爾》音樂本體與相關的文化研究,探究藏蒙民族音樂傳統中史詩音樂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最后從口頭性、生存和信仰、族際傳播三個維度的音樂建構出發,思考《格薩(斯)爾》史詩為什么歌唱,并基于中國《格薩(斯)爾》史詩音樂的豐厚蘊藏與口頭傳承的存續力,認為未來《格薩(斯)爾》音樂研究可以為世界史詩音樂研究提供獨一無二的“中國視野”。
姚慧 ·現當代隨筆 ·26.8萬字
《我為論語講故事》是一部以《論語》和《孔子家語》為基礎,由作者匠心獨運編著而成的書。作者借圣人孔子之口講其人其事,把《論語》由語錄體轉變為生動的故事,可以說既是一部解讀《論語》的入門之書,又是一部研究《論語》的創新之書。說它是“入門之書”是因為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論語》中每則話語之后的背景故事,讓讀者可以更加具體、全面、系統地了解《論語》,讀懂《論語》;說它是“創新之書”是因為作者把相關的事件聯系起來,不僅連接了故事情節,豐滿了人物形象,還恰到好處地詮釋了《論語》的內容,可謂曲盡其美,直盡其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命名為“經歷篇”“誨人篇”和“成長篇”,文末附有《論語》全文,以便讀者對照研讀。經歷篇寫圣人一生的經歷,讓我們對孔子其人其事做全面細致的了解;誨人篇敘述圣人教授弟子的故事,具體到弟子其人,可以說教育的智慧富含其中;成長篇講解圣人學樂一生的收獲,包括學習認知、體道悟道、立德樹人、言行禮儀等。雖道不盡圣人的“言性與天道”,但也可窺豹一斑,圣人的睿智之心、仁愛之心、賢德之心、堅韌之心、期許之心,輝耀千古!
飛紅霞編著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本書是張祥龍先生新近編著的一部隨筆集,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期待儒家再臨”“賀麟恩師思想闡發及受教追記”“品味人與思”“中華之大美”和“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哲學與儒家”。該書較全面地記錄了作者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一些生活經歷和思想上的追求歷程,是其與師友一起在大時代中顛簸后的思考,去摸索人生的真理——仁道。閱讀這部隨筆集,讀者能夠了解張祥龍先生這一輩人所共同經歷的一些事情,對仁道的摸索。或許這些記錄和思考也將啟發和影響下一代人對“仁道的摸索”。
張祥龍 ·現當代隨筆 ·21.2萬字
明萬歷末年至清康熙初年,文學社群數量達到歷史高峰,對當時的文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考察了“社群文人群體運作方式”這一明清特殊文學樣態,具體分析了此期社群對當時文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分別從文人心態、文學復古、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風氣、影響文學的媒介性等方面對文學社群與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張濤 ·現當代隨筆 ·40.4萬字
《銀幕內外的記憶》通過對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眾多老藝術家的回憶,從點點滴滴的工作、生活瑣事中,生動地展現他們的人品藝德,為后輩留下一份珍貴的做人從藝的史料,給人們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桿。
孫渝烽 ·現當代隨筆 ·23.2萬字
中國現當代作家與書法文化的結緣也相當深厚綿長,值得關注和研究。本書即是這方面系統研究的一個嘗試,在考察與思索中巡禮和致敬,努力展示現當代作家文人的文脈、書跡,彰顯“文壇”與“書壇”聯通的文化景觀,尤其是著力從“書法文化”角度探討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書寫實踐和思考,既展示相關作家對于書法、書學的貢獻,又反觀書法文化給予眾多作家的深刻影響,并由此對文學創作和書法創作的一些深層問題進行反思,以期有助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書中從多方面探討了中國現當代作家對傳統書法文化的傳承及貢獻,涉論的作家及其書法作品甚多,或宏觀或微觀,有諸多現象分析,亦有個案透視,從中也揭示了相關研究的價值意義。廣大文學和書法愛好者從中會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李繼凱 孫曉濤 李徽昭 ·現當代隨筆 ·44.4萬字
本文集收錄了浙江大學生物系和原杭州大學生物系的老教師及校友們所撰寫的回憶文章,記錄浙江大學生物系發展的一小段相關歷史(1952-1998),簡要地回顧了由竺可楨校長與貝時璋先生等老一輩教育家、科學家所倡導的浙江大學生物系的治學、辦學理念與“求是精神”。通過貝時璋先生的兩位學生:浙江師范學院生物系主仼江希明教授與原杭州大學生物系主任陳士怡教授,以及眾多浙江大學校友的努力,在不同時期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毛樹堅 ·現當代隨筆 ·20.3萬字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的專業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三輯,分為特稿、文學所記憶、前沿觀察、明清文學叢稿、資料索引五個專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學科 劉躍進 ·現當代隨筆 ·23.5萬字
本書屬于憶舊型書籍,書中收集的文章除四篇為本人整理之外其余均是本人親歷之事。文章屬于“三親”——親歷、親見和親聞——文章,文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本人親身經歷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人是本人親眼見過的,文中涉及的時間和地點是真實的,無一虛構。本書通過“烽火歲月”、“古樸民風”、“故土情深”、“廟宇遺韻”、“求學之路”、“市廛商賈”、“童年拾趣”、“忘年交契”、“園林經眼”、“早年際遇”等幾個標題追憶了作者經歷的戰亂,記述了北安河村容和廟宇,回顧了村中的風俗習慣,重溫本人求學的艱難歷程和兒時瑣事……
張連華 ·現當代隨筆 ·20萬字
《進學記》是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山大學教授黃仕忠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共分六輯,分別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以“進學”貫穿全書,串聯起個人鄉下的成長經歷、步入大學之后的求學經歷、出國之后的訪書經歷以及與各位師友學生交往的點點滴滴。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本書也是一部學術啟蒙之書。作者在學術探索過程中,總結了前輩的治學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讀書經驗,可以給廣大讀者多方面的啟發。本書為廣大讀者提供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學術境界,一種可以貫通的學術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學術人生”。
黃仕忠 ·現當代隨筆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