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全面梳理王猷定文學創作的基礎上,圍繞其家世、生平、交游、古文創作與詩歌創作等方面,以古文史、詩歌史的開闊視野,進行系統、深層次的整合研究,將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加以審視,努力做到文獻考證和理論闡釋相結合,既規避瑣碎的文獻堆積,又拒絕空疏的理論推演,“從文獻進入文心”,力爭角度新穎,視野開闊,論證綿密細致,以對王猷定文學創作特色、文學史地位給予準確論定,豐富文學史研究,推進清初文學研究進程。
魯慧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以“思潮”、“現象”加“理論問題”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來中國新詩40年來歷史的發展過程。結合作者本人的“記憶”、“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五編,相繼涉及80年代詩歌、90年代詩歌、女性詩歌、“新世紀二十年”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新世紀詩歌理論問題”共五方面內容。在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的過程中,40年來中國新詩的整體演變及個性特質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本書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當代新詩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結合的特色。
張立群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對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婚娶、教育、家風、地位及心態等情況進行梳理和考辨,考察其祖上漢語文學創作的演進情況,理出契丹文學發展的線索,對其家族在不同地域的活動及文學創作進行考辨,從一個側面揭示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征。本書結合族群、教育、地域、音韻、文獻、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圖發現此前契丹文學研究中所未發現的問題,開拓前人所未涉足的領域,補充史書記載的不足,在諸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和談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新世紀文學論稿——作家與作品》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對新世紀重要作家作品評論的選集。其中既有對當代文學著名學者和批評家學術著作和成就的評論,也有對不同代際作家作品的評論。多年來,作者一直密切關注和追蹤當下文學的發展,并通過批評文章積極參與構建新世紀的文學版圖。這些文章雖然是具體的作家作品評論,但我們同時可以到作者對新世紀文學充滿悖論的文化背景的理智分析、判斷和批評。因此,這些評論不僅有鮮明的現場感和時代性,同時更表達了作者一貫堅持的文學理想和價值觀。
孟繁華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扎伊采夫(1881—1972)是俄羅斯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家。扎伊采夫的創作體裁廣泛,題材多樣,為透視俄羅斯域外僑民生活與文化、反思俄本土的文藝走向、追憶俄羅斯文學經典等提供了珍貴的藝術材料。本書選取扎伊采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和主題意蘊,考察這些小說里具有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特色的成分,以及精神現實主義的特征,揭示以扎伊采夫的創作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概念。
張玉偉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本書在理論層面不拘泥于傳統詩歌研究思路,在行文中融合了文化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本書歸納了龐德的12種身份,認為它們與《詩章》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關;梳理了《詩章》117章的具體內容;討論了《詩章》研究中存在爭議性的話題;論述了《詩章》現代主義風格形成的背景、模仿與創造、內化與吸收等方面。同時,與讀者分享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發現,涉及“龐德作品及其出版簡史”等板塊。
郭英杰 ·文學理論 ·31.1萬字
在梳理劉震云創作過程的基礎上,本書概括了劉震云小說中的七個關鍵詞:權力、倫理、歷史、故鄉、宗教、人性、存在。這七個關鍵詞在他小說中的出現,有著創作上的先后順序和內在邏輯,體現了劉震云對中國現實的深入思考。本書對劉震云小說的整體性研究,有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家思想演化過程。
馮慶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通過運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理論,克服中日學界對日本無賴派作家研究的作家論和作品論的“形而下學的缺陷”,以社會轉型的視域作為研究切入點,將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建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系統地對各個作家作品的文本進行解讀,分析不同無賴派作家的敘事主題、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話語、敘事策略等敘事藝術內涵,解析其敘事特征和文學思想,進而論述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文學主張和文學批評話語,揭示其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話語建構的內在聯系,闡釋該流派作家的文學批評的真正內涵和哲學理念。
任江輝 ·文學理論 ·25萬字
本書以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宏觀把握并深入梳理歐美文化及文學藝術思潮的遞進演變。全書包含兩個框架,一為歐美的文化和藝術史,二為歐美的文學史。通過對這兩個框架的有機整合,旨在將各個時期的歐美文學放到整個社會文化及藝術思潮的大語境中去觀察和研究,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文學內涵,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通過跨學科的文學闡釋,使文學真正成為人學,對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朱虹主編 ·文學理論 ·27.9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西京故事》《裝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德米特里是希臘化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其詩學不僅繼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傳統,而且開創和發展了諸如書信、語篇、語效、辭格、形式、風格、文體、寫作等方面的理論,為此后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對德米特里詩學產生機緣及其哲學根基的考察,凸顯出其詩學的質點和生長點;對其詩學系統的考察,揭示文學形式與審美反應之間的聯系,解決結構主義批評善于發現文本內在秩序和模式卻無法闡釋效果,印象批評能內省直覺效果卻不會建立文本結構和效果之間的聯系的矛盾,找到印象批評和科學批評、感知效果和語篇形式具身結合的可能,為詩學研究提供理論資源。
李葛送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其主要內容包括“理論探討”和“批評實踐”兩部分,涉及“文藝學”和“中國當代文學”兩個學科。在“理論探討”中,在借鑒以往文藝學、文學批評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學原理探索文學價值評估體系重建問題,提出了多元復合的“中國當代文學價值評估體系”以及各個構成要素;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的價值觀、價值立場、價值尺度、價值取向、文學性、文學價值、審美價值等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在“批評實踐”中,運用重建的中國當代文學價值評估體系,對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新時期文學”進行了重新考量;對“新寫實小說”“新歷史小說”進行了價值重估。
王衛平 王平 徐立平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系楊義教授在澳門大學主持的“南中國海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的階段成果,論題涉及西學東漸、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19世紀華南地區的中英文報刊、20世紀上半葉的民族主義等。三位作者以具體而微的人物個體、文本個案或典型事件為聚焦點,借助報刊、檔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學作品之分析,試圖從一個較長的歷史脈絡中考察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相遇與碰撞。從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到印刷出版業的新變以及西學、新學讀物在19世紀下半葉的大量出版流通,再到20世紀上半葉“五卅”“沙基”“萬縣事件”中的民族主義思潮崛起,這段漫長而坎坷的中西相遇史與交涉史值得我們一再回眸和咀嚼。至于書名中的“南中國海”,是指中國的華南、東南沿海地區;“近代文學”是幾位作者的研究興趣與專業背景,“近代”的含義也較為寬泛,并不限于1840至1919年;“連通地氣”是希望文學研究能夠接通歷史、地理與活生生的人物;“吸納西風”則是貫串全書各編的論題主線。
李思清 龍其林 冷川 ·文學理論 ·24.7萬字
以“史”為綱梳理文學消費主義的公共性身份變遷及其價值功能變化是本書的基本思路。在此宏觀構架下,具體以新時期以來文學消費主義公共性身份與價值功能的三次變遷及其所表征的市場經濟關系發展的三個階段為結點,從總體上探討其歷史演進的精神軌跡、內在規律與價值特點,詳細論述文學消費主義公共性身份與價值功能變遷的具體過程與微觀形態。
李勝清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愛·摩·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愛德華時代著名的小說家和小說評論家,不僅他的小說,諸如《印度之行》,已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而且他的評論文集《小說面面觀》也被視為“英美小說批評的基石”。福斯特提出的小說節奏學說及其在小說創作中的巧妙運用被公認是他的最大成就之一。本書較為系統地探討了福斯特五部主要小說中的節奏運用及其產生的藝術審美效果。首先,依據福斯特的簡單節奏和復雜節奏理論,探討了這兩種節奏在其小說中的精妙運用以及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此夕卜,作為對福斯特的小說節奏“二元說”的補充和完善,以熱內特的敘述運動節奏和敘述重復節奏理論為視角,本書分別探究了這兩種敘述節奏在福斯特小說中的運用及其對推進小說故事情節演變、融合主題思想、深化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強化和提升作用。
張福勇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以倫理視角為切入點,結合社會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和人倫風俗等因素,考察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部鄉土小說中的倫理主題視野、作家姿態、倫理立場、藝術表現風格等方面的嬗變。本書研究拓寬了以往研究的范圍,試圖對西部鄉土小說創作進行系統化的整體研究。綜合運用文學審美批評、社會倫理研究等相關理論,把文學置于社會變革與鄉土倫理變遷的時代背景中進行考量,闡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部鄉土小說倫理書寫的多元內涵和發展趨向。
李偉 ·文學理論 ·28.2萬字
中國近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女性群體當此巨變之時,思想觀念和歷史命運都出現明顯的轉型,這一點在近代女性文學尤其是女性詩詞創作和女性小說創作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就女性詩詞創作而論,本書立足于才女吳藻、沈鵲應、單士厘、南社徐氏姐妹、秋瑾、呂碧城等近代女作家的作品,找到她們前后期創作的分界點,以此為基點,比較她們前后期創作內容與創作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呈現她們女性觀念的轉型軌跡。就女性小說創作而論,主題類型豐富,包括女學、婚戀等方面。就女學而論,近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不同于研讀《女訓》《女誡》等書籍的中國古代女性,而傾向于接受新式學堂教育。就婚戀而言,近代女性小說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一定程度上走出了閨門,對待婚戀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開始反思命運和自身的處境,甚至流露出對男性和婚姻的質疑乃至逃離。
趙思奇 ·文學理論 ·20.4萬字
計東(1624—1676),字甫草,號改亭,江蘇吳江人,清初詩人,古文家。七歲能文,年十五補諸生,文譽日高,嘗以王猛、馬周自比。甲申之變(1644),著《不共書·籌南五論》上史可法陳說南都攻守之策,“可法奇之,弗能用也”。南明亡后,不愿應舉,閉門苦讀經史。入清后因貧無以養,于順治八年(1651)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順治十二年(1655),貢入太學。順治十四年(1657),舉順天鄉試,名動京師。順治十八年(1661),受“奏銷案”所累,被褫革舉人身份,遂絕意仕進,縱游四方,結交賢士大夫,為衣食四處奔波游食,年五十二而卒。現存著述有《改亭詩文集》22卷(詩集6卷,文集16卷),《不共書》4卷,《甫里集》6卷等。
于金苗 ·文學理論 ·3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