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史》系統梳理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016年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發展情況。書稿按“史”的順序,提煉出“現實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與深化、困境與復興的線索,深入分析了“文藝批評與文藝意識形態建設”“科學方法論在文學領域的歷險”“文學是人學”等具有標識性、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并做出客觀評價。
高建平等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以英語世界的茅盾研究為研究對象,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英語世界茅盾作品的譯介、研究成果進行細致系統地梳理和研究,評介從西方文化的視域所解讀的茅盾及其作品的譯介及研究情況,以期能為國內的茅盾研究乃至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周嬌燕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伍爾夫用一部偉大的意識流巔峰力作《海浪》永久銘記布魯姆斯伯里。凱恩斯始終相信布魯姆斯伯里的魅力、智識、超凡脫俗和情真意切。福斯特聲言布魯姆斯伯里是英國文明中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運動。布魯姆斯伯里并非風月情事,亦非淺薄的風雅或刻薄的高慢。它是耀眼的才華和才華投射在友情、美與藝術上點亮的璀璨星空。它深邃、宏闊、歷久彌新,仰望它,便能找到一種方向和力量,是思想,也是行動。
郝琳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以明代文言小說中匯編類作品為研究對象,立足文獻考證,從文體類型與文獻類型兩種維度透視明代文言小說匯編現象,選擇志怪體、世說體、博物體、小說叢書等匯編類型為代表,清査其文獻家底,提煉其審美特征,闡釋其文學成就,探究其學術貢獻。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對明代文言小說匯編之興盛背景、體例樣態、價值及闕失等做了整體觀照。
劉天振 ·文學理論 ·22.7萬字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以在中國史詩研究這一領域內得到普遍認同的、見解獨特且影響力持久的學者為個案,分析他們持有的史詩觀念、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史詩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闡述了中國史詩研究者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上的繼承和創新,反思中國史詩學的學術轉向與新格局,總結中國史詩學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馮文開 ·文學理論 ·22.3萬字
羅馬人認為諷刺詩是他們自己的創造,這種詩體迄至德萊頓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德萊頓既有諷刺詩創作,也對諷刺詩,尤其是羅馬諷刺詩進行過全面而深入的批評。諷刺詩《押沙龍與阿齊托菲爾》確立了德萊頓在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聲,而《關于諷刺詩的起源與發展》是對于諷刺詩最為自覺和完備的詩學之作。本書以德萊頓的該篇批評為起點,結合他的諷刺詩和其他詩學作品,從考溯“諷刺”的起源開始,分別討論了德萊頓對于諷刺的恰當方式、諷刺的詩體(韻律和風格)形式、諷刺的道德維度等所表達出的詩學觀。通過德萊頓的這些詩學主張,結合對新古典主義時期眾多相關詩學問題的考察,本書較完整的構建起了德萊頓的諷刺詩學體系。
李樹春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本土的文化語境和文學土壤,從多個方面入手考察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批評與實踐經驗,既有縱向的史的線索,也有橫向的中西文論對比研討,還包括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解讀,全書試以宏觀視野分析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影響。
盧絮 ·文學理論 ·21.3萬字
《中外文論(2018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中國文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既有人物專題研究,又有文論史問題勾稽及文論研究的綜述。“古代文論研究”則從以人為綱、以問題為綱等多重視角,展示和探討了古代文論中具體而細致的問題。“譯文選刊”則全文選刊了著名美學藝術理論家卡羅爾有關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講座譯稿,以展示當代藝術研究者對古典詩學傳統的重視和發揚等。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9.5萬字
本書意在從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等角度出發,通過對高麗中期李奎報詠史漢詩之研究,管窺朝鮮半島文學與中國文學久已存在的依存關系,而朝鮮半島文學自身之民族特點與強大包容力則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展現。李奎報所處時代之高麗武人專權和外敵對朝鮮半島之劫掠,無疑是李奎報詠史漢詩生成的重要推動力,由此,強烈的民族意識、對本國歷史文化的熱愛、對武人的影射、以詩酒女色自娛避禍之傾向以及詩風由豪邁向平實之轉變等李奎報詠史詩特點逐一呈現。麗末鮮初朝鮮半島詠史詩因而亦得以進一步繁榮。
師存勛 ·文學理論 ·24.3萬字
劉躍進、柳宏主編的《現代學術視野下的文選研究》是一部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論文集,作者均是本研究領域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綜合研究,收錄12篇論文,主要偏重于對名家治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的研究,也即研究之研究,下編則大多是集中在對《文選》的各種版本的校異和考辨方面。
劉躍進 柳宏主編 ·文學理論 ·29.1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現當代絲路文化敘事俄語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其基本發展歷程、主要作品和體裁特征,鉤沉創作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語境,考查戰爭與和平、記憶與遺忘、漫游與歸鄉等與絲路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的主題,分析小說中張騫、馬可·波羅、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和帖木兒等為絲路發展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形象,解讀駝隊、道路、荒漠等典型絲路文化意象的象征意義,闡釋小說中的宗教文化、中國元素以及體現的絲路精神。
楊玉波 ·文學理論 ·30萬字
《當代文學新空間》是文學批評家賀紹俊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文章的結集。賀紹俊強調批評的理論化和系統化,他認為文學批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文學實踐活動中新的要素,并對這些新要素進行理論總結,從而為拓展文學的新空間提供理論支持。在這一本論文集里,賀紹俊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闡釋了他的一些文學上的發現,如關于新世紀文學中的世界文學眼光,關于新政治小說,關于新市井小說,關于文學批評的批評倫理問題,關于網絡文學的革命性和后現代性,等等。這是一本文風樸實、充滿新意的批評文集。
賀紹俊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搜羅宏富,自遠古神話傳說始,到晚清文學終,詳盡考察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從萌蘗、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歷史變遷,以及諸種變遷的內外因素。本書的要旨在于圍繞命運與偶然、漂泊與危機、欲望與追求、退守與進取、今生與來世等命題,揭示中國古代海洋小說的敘事模式、藝術特質與民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凸顯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形態、情感價值取向,特別是在自然認知上的觀念嬗變,也即是借海洋的鏡子映照人類精神不斷創造更新的歷史進程,尋求其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啟示意義。
李松岳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嘗試自神性視角審視和探究奧古斯丁文藝理論及其在西方古代文論由人性至神性轉向途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書較全面系統地探析了奧古斯丁以上帝神性為核心而構建的文藝神性論體系。奧古斯丁在繼承古希臘以來文藝神性學說的基礎上,實現了西方文論的神性轉向。期望本書能對學界這方面研究嚴重不足的現狀起到一定充實作用,為西方文論研究提供一個神性維度,為中西文論文化的互動提供一個有意義的參照,對我國讀者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中世紀歐洲宗教文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借鑒作用。
趙懷俊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所從事“近百年女性詞史”學術方向的主要成果,書寫了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百余年的女性詞史歷程,是學界首部全景式展現此時段文學生態的著作。近百年女性詞史從時序上看,是以李清照為開山的千年女性詞史的衍繹承傳,而在“天將間氣付閨房”的時代風會中,獲得了間世遷變之靈氣的女性詞的體量與分量,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禮,甚或駕而上之。百年中,誕生了呂碧城、沈祖棻、陳小翠、周鍊霞、丁寧等英卓的女詞人。她們以佳詞麗句秀出閨閫,不僅足與同世男性詞人相抗軼,壯百年詞業聲色;更能上摩前賢之壘,在千年女性詞史長卷鐫刻芳名。本書是“二十世紀詩詞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在鑿通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兩個二級學科的理論基礎上,別具文化、歷史、性別等層面的意義。
趙郁飛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托·斯·艾略特的《荒原》一詩因其豐富的引經據典和多種語言的雜糅,而變得晦澀難懂,然而,作為《荒原》一詩的原創性漢譯者,趙蘿蕤先生認為,“這首詩很適合于用直譯法來翻譯”,因為“直譯法能夠比較忠實【地】反映原作”。在學習艾略特詩歌與詩學理論以及七個《荒原》中譯本的基礎之上,作者攜同課題組成員對趙蘿蕤先生的文學翻譯直譯法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分析和討論,對趙蘿蕤先生翻譯艾略特詩歌用典的獨到之處進行了特別的關注,希望能夠在艾略特詩歌創作用典及其互文性的理解和翻譯方面為國內英美詩歌教學與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
黃宗英等 ·文學理論 ·31.6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