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樂府學是古代文學專門之學,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本書首次系統闡述了樂府學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歷史和基本典籍。前兩章闡述基本概念和方法,主張以研究樂府活動為中心,從文獻、音樂、文學三個層面進行考察,目標是使樂府詩發生、發展、變化情況和所屬音樂特點以及文學特色得到盡可能清晰的描述。后三章回顧由漢至清樂府學發展歷程,分漢唐、宋清、現代三個階段交代樂府學發展大致脈絡。
吳相洲 ·文學理論 ·26.4萬字
《歌德論文學藝術》是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的一本文集,書中匯集了歌德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的文學與藝術的評論和見解。其中包含歌德對文學藝術宏觀理論的討論,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賞析和點評,還有對作家和藝術家生平事跡的介紹和其藝術風格的評價,書中各種各樣的論述不僅反映了歌德對于文學和藝術的獨到見解,還呈現出他豐富多彩的思想內涵。此書圖文并茂,書中配有多幅插圖,圖片與文字內容形成了很好的呼應與配合,很多圖片來自于當時著名的畫家為歌德畫的肖像和歌德自己的畫作,展示了歌德的生平足跡。這是一本有關歌德的思想與生平的生動傳記,全書語言激情盎然,思想內容豐富生動,對于了解歌德,了解魏瑪古典主義思想,了解歌德生活時代的歐洲文學藝術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范大燦 ·文學理論 ·25萬字
本書為具有一定普通話基礎、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PSC)的“準應試者”而寫,也可用作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進修教材。本書編排按PSC五大測試項編排:(一)讀單音節字詞、(二)讀多音節詞語、(三)選擇判斷、(四)朗讀短文、(五)命題說話。每章下詳述考試規格、應試難點、取分秘訣,并附練習和模擬試卷。手執此書,耳聽錄音,依著資深國家級測試員的指導反覆練習,必可大大提高普通話能力。
馮海峒 李斐 毛朋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是研究經學與中國古代文論之間的關系及淵源流變的專著。清代是文論的集大成時期,也是經學的復興期。清代詩文小說戲曲各體文學理論都受經學影響。就古代文論體系之建構而言,古代文學本體論、創作論、作品論、功能價值論、通變論及文學批評論等受經學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經學對于古代文論范疇之運用、命題之提出及學術特征之形成等,都有深刻影響。經學對于古代文論的生成、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作用,立足經學立場展開研究,才能深得古代文論之思想精髓。
吳建民 ·文學理論 ·26.2萬字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學科的誕生;190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作家與白日夢》,為文藝心理學面世揭開序幕;1924年,魯迅翻譯了日本學者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并在大學課堂講授,成為國內引進文藝心理學系統理論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潛出版了中國學者的第一部《文藝心理學》專著。此后,這一學科在中國沉寂了近半個世紀。20世紀80年代,文藝心理學在中國得以重建。魯樞元作為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積淀深厚的西方心理學資源中披沙瀝金,對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維列魯”學派等逐一進行了興致盎然的掃描與梳理,結集成《文藝心理闡釋》,為當代文學藝術的心理批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魯樞元 ·文學理論 ·26.5萬字
《影視劇作法》是一部關于影視劇本基本知識的應用教材。本教材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方面,既有傳統知識點與新時期劇作構成要素的全面結合,也有類型片劇作策略和電視劇運作等知識點的延伸。另一方面,本教材結合當下最新的影視資料進行分析和講解,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創新性。本教材對劇本創作的愛好者和影視專業學生學習劇本創作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王世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電子媒介時代小說敘事理論研究》是一部結合電子媒介時代特點對小說敘事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術專著。論著結合相關敘事學理論,結合當代優秀作家在小說敘事上敏感的探索,結合電子媒介時代特質,從小說主題、小說中的時間等角度對電子媒介時代的小說敘事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
劉宏志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雪萊在中國現代文學不同時期的譯介與接受,以1905年梁啟超主持的《新小說》刊載的雪萊畫像為起點,討論雪萊在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譯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質和呈現的觀點,以此考察其與中國現代文學發生及發展之關系。
張靜 ·文學理論 ·29.8萬字
民國詞集是民國詞最主要的載體,最能反映民國時期詞的創作風貌和創作實績。在全面搜集與梳理民國詞集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對民國詞集的整體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旨在還原民國詞集流變、發展的總體脈絡與具體詞家詞集的創作與結集情況,并由此對整個民國詞集狀貌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把握。全書由“正編”“附編”兩部分組成。其中,“正編”分為三部分,分別對民國詞集進行整體性研究,對民國詞社與民國詞集的關系進行研究,對民國名家詞集進行個案研究;附編,系資料性內容,為對162位民國詞壇名家所撰詞集所作的敘錄。
朱惠國 余意 歐陽明亮 ·文學理論 ·44.8萬字
認識屈子《楚辭》,有兩個要點必須牢記:一是《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所謂“伯庸”乃是楚武王長子,封于夔子國,夔字的促音(入聲)就是“屈”或“甲”。伯庸的長子屈瑕由此得姓氏,成為屈氏家族的始祖。二是屈子《楚辭》通過南北兩條途徑被完整保存下來,北方的途徑是漢高祖九年,遷徙楚國的屈、景、昭三族和齊國田氏充實關中,屈子《楚辭》由屈氏家族作為傳家之寶傳入關中,為賈誼所及見。南方的途徑,是楚頃襄王都壽春,文學侍從之臣宋玉、唐勒隨行,因而也將屈子《楚辭》作為寶貴遺產加以傳承。因此緣故,本書分四編,內編、外編、年譜插編、詩學編,多層次地展示屈子《楚辭》完整的立體的風貌。內編致力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箋證、《史記·楚世家(宣威懷襄)》箋證,以及屈氏家族祖源與分宗,屈原歷史文化意識。外編致力于《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游》及《卜居》《漁父》之集論。年譜插編致力于屈原《楚辭》所有篇章的編年。詩學篇致力于把屈宋辭賦作為真正的詩進行生命的解讀。如此還原研究,是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屈子《楚辭》精湛的文化生命內涵的。
楊義 ·文學理論 ·41.3萬字
“文學”是什么?自19世紀初近代意義的“文學”在西方興起,中外學術界就不斷有學者對這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本文作者立足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背景,運用翔實縝密的考證和論述,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和梳理了“文學”這一核心概念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過程,清楚地揭示了中國“文學”觀念的變化特點。
余來明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是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寧娜》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的專著。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這些成果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H{現,屬分散性研究,而以整體性、系統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寧娜》則顯得薄弱。本書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創作過程、思想內容、悲劇意識、死亡意識、人物形象體系、場而描寫、眼神描寫、心理描寫、意識流、結構、人物形象比較等多方面展開全景式研究,深入淺出,真知灼見迭出,表現了作者極強的文字功底和學術造詣。本書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對于喜愛《安娜·卡列寧娜》及托爾斯泰小說的一般讀者亦具啟發意義。
楊正先 ·文學理論 ·44.6萬字
被稱為“千古第一文人”的蘇東坡是一位個性鮮明獨特而又難于言說的人物,給中國文化史留下了豐富復雜而世所罕見的文化遺產。在眾多軼事和傳說背后,真實的蘇東坡到底是怎樣的?著名的宋代文學研究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畢生研究蘇東坡的豐厚學識和獨到心得,面向大眾,從綜論十題、蘇海拾貝、東坡詩詞講解、蘇文簡釋四個部分全景解讀蘇東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蘇東坡思想文化世界的歷史畫作,才思和藝術并有,學術和可讀兼具。
王水照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文學地理學方面著述的專題文集。包括《文學地理學的本質、內涵與方法》、《文學地圖與文學地理學、民族學問題》、《屈原詩學的人文地理分析》等15篇長篇論文,既有綜合性研究,也有地區和作家的區域和個案分析,既有古代文學地理學的探微,也有對現當代文學基于文學地理學的闡釋。總之,這是楊義先生在首次提出文學地理學的概念之后多年來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楊義先生眾多著述中頗有分量的一部文集。
楊義 ·文學理論 ·49.7萬字
《趙孟頫與元代中期詩壇》主要收錄了由構擬到現實:變化中的情感與價值、酬贈之間:作為交際工具的人生情感、風格的接受與比較:以雪堂雅集人物為核心、風格接受的群體基礎:北方名公們的政治信仰、名公們的美學:南北詩風的同與異等內容。
劉競飛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沈括在科技史領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將其還原到歷史語境,便會發現,作為一名傳統意義上的士大夫,他其實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從“王安石新政”的參與者,到淪為“新法叛徒”慘遭流放。本書采取了獨特的“對照式”結構,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經歷與貫穿其一生研究的“聞見主義”立場之間的聯系,既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場對哲學觀念的探索。作者以“聞見主義”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識世界的概念,將其帶入對沈括的生命歷程和歷史語境的理解中去,深入考察了沈括與同時代人迥然有別的認知模式——基于聞見之知的認識論哲學,進而發掘出北宋時代思想史隱藏的面向,重構了我們對北宋知識世界歷史圖景的認識。
左婭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由作者在耶魯大學開設的廣受歡迎的文學理論課改寫而成。作者在這本書中帶領讀者游歷了20世紀文學理論的主流。全書討論的核心是一系列根本問題:什么是文學、它是被如何生產出來的、應該如何理解文學、文學的目的是什么。弗萊處理了20世紀文學理論中的重要主題和潮流,包括闡釋學、形式主義、符號學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心理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和歷史主義方法、社會身份理論、新實用主義及理論,并在結尾處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通過哲學和社會視角串聯起這些潮流,作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整體連貫的語境,幫助讀者深入閱讀文學作品。
(美)保羅·H.弗萊 ·文學理論 ·28.8萬字
通俗文學素被視為邊緣文學。本卷的編纂力圖糾正這一偏見,特在沙中淘金,時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本卷的文類包括言情、技擊、偵探、社會、借殻、天空等小說;另如賦予新義的筆記、粵謳、龍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體包括文言、白話、粵方言、三及第等,語言繽紛多姿。本卷按年序編選,可供讀者探索香港通俗文學的承傳和流變的關系;所選作品除具藝術性外,更蘊含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語言學、讀者接受論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內容堪稱獨特,極見每一個時期香港作家的書寫風釆。
黃仲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是中國第一本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紀實性著作。書中真實地再現了中國直升機生產基地之一的樂河機械廠,從北國冰城哈爾濱搬遷到贛北山區的一個大山洞里。為了搶在戰爭爆發前生產出軍用直升飛機發動機,“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當年設計、當年基建、當年搬遷,當年出產品”,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工業壯歌。作者李金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隨父母從黑龍江來到江西,在遠離家鄉的樂河邊上,他親眼目睹、親身參與了那個工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苦建設過程、也親自體驗了那個工廠后來逐漸由盛而衰直至消亡的悲壯結局。本書生動具體地描寫了“三線人”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的風云壯舉,同時也披露了部分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
李金聲 ·文學理論 ·24.3萬字
這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在新的高校教學形勢下編寫,力求更好地處理史論與作品的關系,使編寫體例更加適合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需要,篇幅得當,適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教材選擇與學習需要。編寫時,以作品為中心,注重作品分析。融合作品與史論,力求較為全面地展現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面貌,同時,刪繁就簡,突出重點。
程國斌主編 ·文學理論 ·4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