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歷史想象即詩人對歷史的詩意想象。唐代詩人成功運用歷史想象的技巧,將歷史因素轉化為詩意要素,形成了唐代歷史詩歌的繁榮。本書從接受想象與創作想象兩個層面,勾勒出唐代歷史詩歌的藝術特征,探討作為歷史知識接受主體的唐代詩人,想象歷史情境,理解歷史意義,形成理解并解釋的歷史意識的過程;探討作為詩歌創作主體的唐代詩人,把接受并理解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意識融注于心,將歷史材料醞釀加工,創造出詩歌歷史意象的過程。
張彥 ·文學理論 ·19.5萬字
中國當代詩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保持同向的同時,遭遇了現代性風險——虛無主義文化危機。中國當代詩歌在顯現和對抗虛無主義的過程中,成就了一批優秀詩人和文本。《虛無與開花——中國當代詩歌現代性重構》以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當代詩歌的生成路徑及其時代特征研究為主線,梳理朦朧詩以來詩歌美學發展與蛻變的脈絡,系統揭示虛無主義在中國當代詩歌中體現的文化危機特征,以及在詩歌寫作及文本中的美學呈現。作者充分重視歷史語境與詩歌變革的關聯,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多個視角進入文本和理論的解讀、闡釋,揭示了虛無主義的表現形態、歷史根源、當代土壤及不可估量的危害性等,提出了當代中國詩歌抵御和超越虛無主義的審美精神。《虛無與開花——中國當代詩歌現代性重構》立足高遠,視野廣闊,文本分析及理論闡釋富于才情,顯示了清晰而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及面向未來的建設性高度。
黃怒波 ·文學理論 ·18萬字
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主要呈現為詩意化和寫實化兩類范型。詩意化形象往往與“內傾型”人格的生命形態相關聯,昭示了主體人格對于“詩性”生命形態的體驗與守望;寫實化形象往往與“外傾型”人格和意識形態高蹈的社會生活相關聯,折射了主體人格逐漸趨向現實人生的境遇,彰顯了“合理性”旨歸。本書首次系統化探討了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與生命“詩性”、“合理性”等精神文化內涵的“互文性”問題,具有獨特的文體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即它不但表征了小說的“雜”文學特質,而且從學理上豐富了文學文體學和文化文體學的價值內涵,把前者的審美形式價值與后者的文化形態價值有效地連綴在一起,凸顯了小說文體的文化審美特征及其意義,再者,以此可以建構一種全新的基于小說“本體性”維度上的現代小說述史樣式,超越了純粹的人物述史或主題述史模式。
王愛軍 ·文學理論 ·19.5萬字
《中外文論》主要收錄學會年會參會學者所提交的會議交流論文,也接受會員及從事文藝理論研究的國內外學者的平時投稿,學術論文、譯文、評述、書評及有價值的研究資料等均可。本書收錄了西方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東西方跨文化美學、西方基礎文論研究、詩學與人學、譯文五部分,另加兩則附錄。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文關系是文學研究最基本和核心的問題,存在于文學活動的所有環節。詩言志,思無邪,興觀群怨,溫柔敦厚,“發乎情,止乎禮義”,發憤著書,緣情綺靡,性靈說等重要理論,無不是從各種角度對情文關系進行的闡發。乾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穴時期,對情文理論予以了系統總結和發展。本書從性與理、情與幻、性情與格調、情感與虛構等多種角度,對乾嘉情文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
楊子彥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視角下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間小說創作。圍繞《子夜》這一軸心,綜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學和“左聯”時期創作,并著力呈現這些作品相互之間的互文本關系。進而發掘茅盾小說創作與國民革命之間潛在的聯系,呈現茅盾在國民黨左派、“托派”等各種復雜力量之間的進退取舍,以及其作為左翼知識分子的復雜精神歷程。
妥佳寧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旨在對在華俄僑作家創作中的“中國韻味”和“中國色彩”做出整體考察,揭示“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這一文學現象所展現的獨特的精神內涵,從而進一步認識在華俄僑文學所蘊含的豐富而多彩的時代風貌。全書重點剖析了俄僑作家復雜的文化心態,從中國自然與民俗、中國城市、中國人三個層面分析了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的具體表現,探討了俄僑作家與中國文化精神的內在聯系,最終認識到: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我們理解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們觀察歐美俄僑文學的一個重要比照對象。
周青民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采用新時期中國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本土視角,以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在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框架下,系統追溯以英國民謠和詩人喬叟、布萊克、華茲華斯為代表的英國詩歌底層敘事傳統。本書選取當代英國詩人托尼·哈里森、卡羅爾·安·達菲、謝默斯·希尼、西蒙·阿米蒂奇的代表作品為研究文本,采用福柯話語理論、文化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空間理論等多重批評方法,從階級、性別、種族、文化、空間等多重維度,對哈里森的工人階級、達菲的女性和移民、希尼的鄉村、阿米蒂奇的城市底層敘事的對象、內容、主題、主體和策略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蘊含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內涵,展現了當代英國詩人以文學話語力量介入社會問題的勇氣和擔當。該著述是在當代英國詩歌研究領域中探索“中學西用、中西視角融通”的一次有益嘗試。
梁曉冬等 ·文學理論 ·19.5萬字
從“多民族文化”理論視野出發,本書對21世紀以來廣西代表性的詩人作品、詩歌團體、寫作現象及社會傳播進行了整體觀照,旨在探究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書寫的整體概況和迫切需要應對的一些寫作困境,揭示了不同群體的寫作觀念及其背后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訴求。尤其重要的是,探討了廣西青年詩人及其團體多樣的詩歌寫作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意識和時代精神。同時,從中國當代詩歌史的整體視野進行考察,客觀闡述了廣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上的地位和意義。
董迎春 覃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以互文性為視角,探討報人小說與報刊新聞之間的復雜關系,對報人作家的職業身份、市場化生存方式、文學實踐活動做了詳細考察。本書通過對報人與作家雙重身份的主體間性、報人小說文本與副文本的關系、中國文學傳統與新聞傳播文化的關系,探尋新聞傳播機制與報人小說生成之間的歷史契合點,闡述報人作家在中國近現代獨具的文化輻射力。本書回顧歷史現場,以報刊新聞報道、新聞圖片、報刊廣告等文獻梳理為基礎,通過對報人小說的發生、報人小說的類型化、近現代通俗小說流派的成因的剖析,以期對當代新媒介環境下文學言論空間建構的現實性與可能性提供歷史參考。
康鑫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選擇1979年至2019年間,陜西新時期文學的四個話題,即“筆耕文學組”的活動始末、“陜軍東征”現象發生的過程及其意義,“博士直諫”的起因及其曲折、陜西民間文學社團與刊物的興起,通過采訪作家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高建群、馮積岐、紅柯、吳克敬及評論家劉建軍、暢廣元、費秉勛、肖云儒、李星、李國平、邢小利等,試圖從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口述、檔案資料印證與研究者客觀審視的三維視角構建一種新型文學史的描述樣態。
邰科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艷異編》及其續書包括《艷異編》《廣艷異編》《續艷異編》,其中《續艷異編》是《廣艷異編》的精選本,是選本的選本,內容完全出于《廣艷異編》,因此本書不再對其進行具體研究。《古艷異編》《艷異新編》雖然在篇名上與《艷異編》相關,但實際上并不能算作《艷異編》的續書,因此,本書以《艷異編》《廣艷異編》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書從選本的角度出發,具體整理相關篇目的故事源流,正文后面附有近八萬字的附錄,為學界相關研究提供文獻基礎,這是本書的首要價值所在。其次,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本書梳理歸類了相關問題,從中得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結論,也指出了時下相關熱點研究中的一些失誤不當處,如,關于“兩拍”的素材來源問題。最后,本書還解決了困擾學界的偽書《瑯嬛記》的成書問題。《瑯嬛記》是學界公認的偽書,但其成書來源如何,作偽手段怎樣,卻從未有人提及,通過對《廣艷異編》的故事源流整理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趙素忍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研究中國新詩傳播接受與經典化,既梳理中國新詩傳播接受之歷史,以文獻呈現新詩傳播接受之特點,又深入論證傳播接受與經典化之關系;既研究新詩批評和選本塑造經典之特點,又對新詩史著作敘述、指認新詩經典的歷史過程進行梳理、論證,由此總結新詩經典化特點、規律,反思新詩創作。本書歷史梳理與理論思考相結合,是該領域重要專著。
方長安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明代哲學家王畿(號龍溪)推崇“自然”、“真狂”、“無欲”、“自悟”,創立了“龍溪心學”。嘉靖、萬歷年間,龍溪心學在國內廣泛傳播,并遠播到日本等國,這使得《西游記》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學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礎上以龍溪心學為哲學起點進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創造,《西游記》由此誕生。本書從傳播學角度出發,以哲學與文學的關系為切入點,展開龍溪心學的傳播與《西游記》研究。在厘清龍溪心學學術個性基礎上,分析《西游記》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學意蘊,揭示了《西游記》高揚主體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鄉愿,并主張主體以自省的方式展開心性修持、頓悟徹悟,而達到自然無欲,回復本體至善的主題思想。
薛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本書是筆者十余年來對緬甸緬族民間敘事文學持續思考、積累的結果。筆者于2008—2018年期間三次赴緬甸開展田野調查,書中的民間敘事文學作品均來源于此。筆者在采錄這些民間敘事文學作品時,不僅記錄了相關作品的內容,而且還記錄了整個演述過程及相關語境,以期忠實地再現當地民眾的民俗生活和心靈世界。在分析過程中,堅持以民俗學語境理論為研究視角,旨在揭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文化意蘊、社會內容和歷史根源,力圖多維、立體地展示緬族民間敘事文學的魅力與價值。
寸雪濤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以美國“自我”為圓點,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10部美國小說為半徑,從宗教信仰與傳統價值觀、民族神話與“美國夢”、移民身份認同與種族問題、“9·11”創傷與世界主義愿景等方面探討美國小說對民族性的建構、解構和重構,論述冷戰結束后美國“自我”的危機及其引發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書將文學研究和區域國別研究有機結合,剖析文學建構世界的能動性和美國民族性的動態性,為理解當代美國文學和理解美國提供了有益的中國視角。
孫璐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中國女性由于在歷史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勢必經歷更復雜與更激烈的變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識群體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確認和性別構建問題,上承古典“才女閨秀”,下啟現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讀物為主要分析對象,以文學敘事、期刊文化、性別話語現象為重點研究方向,從性別研究視角闡釋女性作家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問題,以期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梳理歷史脈絡、剖析過渡特征、捋清文體流變、闡釋世界鏡像。
杜若松 ·文學理論 ·19.3萬字
作為“社會變化和發展機制”的有機部分,甚至“社會歷史”本身,18世紀英國小說不僅“說事”,反映當時風起云涌的外部現實,同時也在“做事”,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現實的建構。本書從民族性、道德倫理、現代性、性別氣質等多個維度,探討18世紀英國小說蘊含的豐富而復雜的述行性,發掘小說中作者、讀者、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理解他們為構建和發展新的英國社會形態而實施的言語行為。
王建香 ·文學理論 ·18.9萬字
圣杯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意象之一。本書以人文主義興起后西方作家對圣杯意象的重新闡釋為起點,厘清其不同時代的象征內涵,力求深入挖掘圣杯意象的文學性以及文化特性;同時,探討了圣杯意象的傳承性及其與西方文學和文化轉型之間的互動,探尋促進當今“圣杯熱”全球化的精神動力源,分析文學、民族、文化三者一致的整體性內涵,以此把握西方的大眾文化以及當代文學的發展走向,并以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高紅梅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性研讀為出發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新,挖掘其與艾略特等同時代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區別,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創作理念在其小說中的實踐,以及分析其對陳染等中國當代女作家的深刻影響。
黃重鳳 ·文學理論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