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杜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第一章概述了長安文化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第二章總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第三至第五章具體論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展現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
張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在“現代”與“反諷”兩個關鍵詞的觀照下,既討論中國禪宗思想,又討論武俠文化,還兼及當下各種典型文學案例。目的在于,將某種文化內的最高精神產品,與普通的、世俗的精神產品進行并置解讀,在公認懸殊極大的不同對象中尋找共性,探討他們是如何又為何同樣始于“現代化經驗”,而終于向“反諷美學”開掘的。以此種種,本書期望通過觀察文學與文化中相反相成的側面,及其在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偽”交錯相關的寓言結構里所制造出的不馴意義,借以理解中國文學的某些類型的中國文明的某些方面。
孫金燕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在幽靈批評的理論視域下,從四個方面闡釋當代英國新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特征。首先,在語言上,新維多利亞小說采用腹語術,挪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詞與物,在與前輩幽靈的對話與磋商中努力再現歷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維多利亞小說打破線性敘事,使文本成為幽靈游蕩的空間性場所,以表征幽靈超越在場與缺場的悖論。再次,在主題上,新維多利亞小說著重再現“另一類維多利亞人”的創傷,揭示這些創傷如何以幽靈的形式對后代造成持續的縈繞。最后,論述新維多利亞小說如何沿用并發展了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女性哥特式”題材,分析瘋女人、幽靈、女性靈媒等在當代語境下復歸的原因,揭示幽靈書寫對重構女性文學傳統的意義。
杜麗麗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依據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探討美國小說家艾麗絲·沃克如何在小說中結合美國黑人和印第安傳統文化元素,以及現代西方寫作技巧與理念,凸顯文本在敘事、神話、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雜性,建構獨特的美國黑人一印第安文學范式,展現他們在白人文化壓迫下建構自己混雜身份所采取的創作策略和民族意識,質疑主流群體所界定的簡單化的種族身份。從混雜性的視角對沃克的作品進行解析,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學創作特色,更有助于揭示與沃克有著類似混雜身份的作家的創作模式和文學特征。
王秀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非洲英語流散文學可以分為本土流散文學、殖民流散文學和異邦流散文學三大譜系。本土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呈現為破碎的、不完整的狀態,異邦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遭到嚴重的壓制與扭曲,殖民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這三大流散文學譜系中的主體性都必須進行重構。非洲英語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重構是恢復人的尊嚴的一種努力,是探索個人之路、民族之路、國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種努力。
袁俊卿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主要以“共同體想象”為主線來研究200年來的加拿大詩歌創作,包括詩歌史中的幾個主要時期:拓荒時期、聯邦時期、20世紀上半期與“建國”百周時期,整體突出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想象從“共同體”到“多元共同體”的演變。主體部分包括《通往“共同體”:歷史政治與民族建構》、《經歷風雪:自然主題與地域詩學》、《彰顯“后現代”:國際主義與形式手法》與《走向“多元體”:多元文化與族裔改寫》四大篇章,分別從歷史想象、空間建構、形式手法與族裔身份四個方面來分析加拿大詩歌,以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詩人及作品作為重點對象,研究加拿大英語詩歌的民族性建構過程,探析其不同于英美的殖民地心理及北國的地域特征。
張雯 ·文學理論 ·20.5萬字
《當代比較文學》是關于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集刊。該書的立意在于呈現近年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討論,把握新時期學科守正與創新的脈搏。第九輯是“中外戲劇經典的跨文化闡釋與傳播研究專號”,設有欄目“戲劇與電影的跨媒介研究”“梅蘭芳的跨文化研究”“達里奧·福研究”“經典與闡釋”等。拿到這一輯的讀者,將進入一趟中外戲劇跨文化研究的旅程。這里面既有同為觀看藝術的戲劇與電影的跨媒介比較與滲透,也有上世紀萬眾矚目的中國戲曲國際傳播事件——梅蘭芳訪蘇討論會——第一次完整無刪節的會議記錄漢譯的披露;既有達里奧·福筆下對意大利本土的喜劇藝術與歐洲先鋒藝術的跨文化交織,還有對17世紀西班牙戲劇中的日本傳教事件、盧梭看似自相矛盾的戲劇觀念、中國抒情作家理解的易卜生戲劇等,跨越時間和文化空間的豐富闡發。
陳戎女主編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采取知人論世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九位當代小說家近年來的重要作品,同時對其創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做了定位性分析。附錄部分是對作家與讀者、作家與批評家、作家與文學史等關系的敞開式評點,是一種朋友之間閑談的敘述風格。
程光煒 ·文學理論 ·20.3萬字
作為一個喧囂的文本,龐德《詩章》的文學價值及其獨特藝術魅力在于它熔個人主觀的人生感悟、體驗、冥想與人類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等客觀存在為一爐,借助宏偉奇特的結構和豐富龐雜的內容,形成“一道玉石與泥沙俱下的飛瀑”,從而在現代美國詩歌史上蔚為奇觀。借助文本理論和互文性視角,會發現《詩章》不只是詩歌藝術文本,它還是人類文化文本、社會歷史文本、政治經濟學文本和道德哲學文本。當然,《詩章》在本質上是一個雜語紛呈的文本,是由各種所指和無數話語組成的符號集合體,充斥著紛繁復雜的意義,因此對它的解讀也充滿了開放性。
郭英杰 ·文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把作家及其作品放進具體環境中進行考察,與自然與人、社會、教化、倫理、風俗等進行關聯性和一體性的審視,突破學科的閾限,以生態的系統觀與生態的價值觀對我國古代山水詩文進行多方位的反思和探究。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以坳典詩文中的山水描寫進行觀照,揭示其文化內涵及社會背景;中編以中國文學傳統中有關山水的最具代表性的審美范型進行解析,從中領略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態智慧與藝術訴求;下編則以文史的站位,參照和化入其他多種人文學科如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文字學等,對一些山水詩歌名篇的作者、系年、主旨等進行文獻考證。
趙海菱 ·文學理論 ·19.9萬字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在文學藝術中,“驚奇”都是受到廣泛關注的隱性話題而被歷代論者所提及。在西方哲學史上,普遍認為哲學起源于驚異,古希臘人更是驚異于人與存在的契合、與萬物的合一。驚奇之于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一直漫溢著濃烈的審美色彩,也可以說是其文學藝術理想的最高價值取向之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均可視為對驚奇審美效果的獨特描述。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能引起接受者強烈的心理震撼,并且憑借其濃郁的藝術感染力,為后人反復吟詠、驚嘆。流連于此類作品,宛若游身于珠澤、鄧林,游目騁懷,神為之馳、魄為之蕩、心為之驚,同時仿佛達于自由逍遙之境,獲得恍若物化的審美心理感受,是妙不可言的神會與靈通,是“登峰造極的美”、“達到頂點的激情”,在情感濃度最大的時刻,暢神于審美的驚奇瞬間,歆享其奔涌而來的激情與快意。可以說,驚奇使對象從日常的遮蔽狀態剎那敞亮出來,呈現出平素難得一見的審美之魅。
李瀟云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本書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考察五至十一世紀各個時期敦煌作家生平創作情況。從十六國時期的李暠西涼政權,到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再到敦煌歸義軍時期,立體地呈現敦煌本土文學漸進式的發展歷程。其中不乏典型的個案研究,從李暠文學集團,到敦煌遺書P.2555卷72首陷蕃詩與唐代開元時期西北政治格局研究,再到悟真、道真等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本土作家的整體研究。本書稿視角獨特,觀點新穎,展現了五至十一世紀敦煌地域文學與中原文學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充分揭示敦煌作家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本書稿以敦煌本土作家作品為基點,重現當年敦煌文學創作的狀貌,重建從敦煌作家個體到當時整個敦煌作家群體的歷史位置。
鐘書林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所關涉的研究內容紛繁復雜、豐富廣博,既有歷時層面的分段研究,也有共時層面的互動分析;既有對文人群體的生態分布、人格心態的關注,也有對文人群體的創作思想、審美主張的把握;既著眼于宗教對巴蜀文人群體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注意到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對巴蜀文學生態的影響。五代巴蜀文學,不僅對同一歷史時期的荊南文壇和南唐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對宋初文壇的生成聚合與構造重組貢獻良多。
孫振濤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概述了20世紀至21世紀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重點階段,集中討論了2000—2019年歐美科幻小說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分為6章。第1章簡述了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概況,包括科幻小說的定義、起源、標志性階段及代表作家和作品。第2章介紹了科幻小說在馬克思文藝批評理論框架下的意識形態批評、經濟學批評、烏托邦/敵托邦研究、科幻電影電視哲學研究等方面的近況。第3章探討了后人類和后人文主義研究在科幻小說解讀中的價值與意義。第4章根據時間、空間批評理論在科幻小說研究中的應用,討論了該文類敘事的區別性特征。第5章主要介紹了在科幻小說敘事修辭、語言學研究、敘事軌跡和美學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章總結與展望了西方科幻小說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分析了新時代西方科幻小說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想象。
代曉麗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周青民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采用以史帶論的形式勾畫了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流變的全過程,對自新詩誕生以來各主要的詩歌群體、流派及代表詩人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梳理。本書既重視從宏觀的視野探討社會思潮的重大轉型與新詩潮流嬗變之間的關系,又重視對經典性文本、異質性文本的細讀和闡釋,對詩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現象、詩作進行了重新發掘,對新詩發展過程中一些重要的詩歌論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是研究中國新詩發展歷程及詩歌精神演變史的用心之作。
彭衛紅 ·文學理論 ·19.8萬字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以大量的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為藍本,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與考察,探究各個時期作家們對理想人格的認識及表現。基于理想人格流變的縱向梳理,嘗試系統性地闡述各時期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意義及其實現,揭示和闡發20世紀知識分子對“人”的深刻理解。本書按時序將20世紀理想人格分為五個歷時階段,選取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人格形象進行解析,同時對同一時期因人物身份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理想人格理解的差異進行深入解析,全面、系統性地闡發20世紀各階層對理想人格的理解及其思想意義,并闡釋出其對當下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黃傳波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