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詩詞中國》叢刊是由中華書局、中華詩詞研究院共同主辦的,面向全社會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每年出版四期。本刊旨在“搜集當代最動人的詩句,收錄最權威的詩法,分享最有趣的詩話”。內容方面以探討寫作技巧、交流寫作經驗,圖文詩詞賞析為主,力爭成為高手交流的心靈家園。本刊目標受眾為中青年傳統詩詞愛好者,在收錄“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優秀作品的同時,也將選登全國各大詩刊及網站選送的優秀作品(發表時將刊登發表詩刊名稱)。
詩詞中國叢刊編輯部 ·文學理論 ·8.5萬字
廣東梅州作為著名的“文化之鄉”,客家人吃苦耐勞,開基創業崇文重教,他們以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思想為指導,傳承了古老的漢文化。楹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到明代之后,一批批著名楹聯作家應運而生,專門的楹聯書籍如雨后春筍,為漢民族這個雅俗共賞的優秀文學體裁推波助瀾。梅州位于廣東的東北部,粵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刺激了楹聯文化的普及風行。本書收入的400多位楹聯作者的近3000幅對聯,是這一時期梅州最有代表性的優秀楹聯作品。作者編書的時候,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對部分聯作的創作背景作了簡注,也對部分聯語加以賞析和點評。
曹杜榮 陳平 校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宗白華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本書精選宗白華先生20篇美學論述,全新編排,內容從宏觀的文藝美學理論,到具體的藝術分析;從東方的書法、詩歌,到西方的雕塑、戲劇……涉及美學的方方面面。全書文辭典雅,富于詩情畫意,將“美”娓娓道來,讓每一位渴望美、渴望自由安寧的現代讀者,在靈動的文字里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走進美的世界,提高審美品味,尋回內心的詩意與純真。
宗白華 ·文學理論 ·13.2萬字
本書概述了20世紀至21世紀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重點階段,集中討論了2000—2019年歐美科幻小說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分為6章。第1章簡述了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概況,包括科幻小說的定義、起源、標志性階段及代表作家和作品。第2章介紹了科幻小說在馬克思文藝批評理論框架下的意識形態批評、經濟學批評、烏托邦/敵托邦研究、科幻電影電視哲學研究等方面的近況。第3章探討了后人類和后人文主義研究在科幻小說解讀中的價值與意義。第4章根據時間、空間批評理論在科幻小說研究中的應用,討論了該文類敘事的區別性特征。第5章主要介紹了在科幻小說敘事修辭、語言學研究、敘事軌跡和美學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章總結與展望了西方科幻小說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分析了新時代西方科幻小說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想象。
代曉麗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本書論述圍繞著特里·伊格爾頓的“非文學理論”著述展開,但對其“文學理論”的探究亦是這本小書的目的之一。作者始終相信,就如人們永遠不可能在“理論之后”一樣,人們也不能真的置身于“理論之外”。相反,面對不同歷史境遇中的現實問題,人們只能不斷破除以往理論所強加的語言樊籠和概念枷鎖,不懈探索新的理論所提供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持守自身理論立場的同時嘗試做出自己的理論應對。
耿幼壯 ·文學理論 ·13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流亡文學》聚焦夏多布里昂、盧梭、諾底葉、貢司當、斯塔爾夫人等法國流亡作家的坎坷際遇,頌揚了他們獨立不羈的抗爭精神。譯者張道真先生不但是英語大家,亦是法文翻譯大家,譯筆典雅暢達。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13.7萬字
解構理論提出后,在西方人文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也因為解讀的差異有時面目模糊。本書以解構的哲學首要意義貫穿始終,陳述德里達之前和之后解構理論的來龍去脈,并針對解構在實踐中的價值和問題,針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提出翔實和多維度的闡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對解構的來龍去脈、實踐和問題做簡明而又細致的梳理;下篇論述與解構相關的理論、作者和作品,以及中西比較視野之下如何思考解構理論。
童明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而中國女性由于在歷史中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勢必經歷更復雜與更激烈的變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識群體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確認和性別構建問題,上承古典“才女閨秀”,下啟現代女性作家群,以女性期刊讀物為主要分析對象,以文學敘事、期刊文化、性別話語現象為重點研究方向,從性別研究視角闡釋女性作家在歷史文化進程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問題,以期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梳理歷史脈絡、剖析過渡特征、捋清文體流變、闡釋世界鏡像。
杜若松 ·文學理論 ·19.3萬字
有關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的研究專著,包括《長恨歌》、《琵琶引》、《連昌宮詞》、《艷詩及悼亡詩》、《新樂府》及《古題樂府》六章。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利用文獻學的方法,在全面把握宋代本草學巨著《證類本草》之前的本草學史的基礎上,深入考察《證類本草》成書的歷史背景、主要體例和重要傳本,系統梳理《證類本草》征引的宋代文獻,多角度、多層次地將其與宋代方劑學、訓詁學、道教、史學、文學相關著作進行對比研究,揭示《證類本草》的本草學價值、文獻輯佚價值及其體現的宋代本草學的特征及隱患,有助于深化宋代醫藥史、文化史的研究。
周云逸 ·文學理論 ·14.8萬字
中國現代女作家在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啟蒙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影響之下,在權力話語與個人話語糾結之中,在個性主義與女性主義追求之上形成特有的女性文學意識,并把這種意識付諸創作實踐。中國現代女作家在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以及寫給誰的問題上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如果說這形成了她們特有的文學意識;那么,或隱或顯的女性意識在理論與實踐雙文本中的潛行與流淌,則創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文學意識。
李東 吳玉杰 劉巍 李東 王春榮 穆重懷 ·文學理論 ·18.1萬字
《文心》是葉圣陶和夏丏尊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本普及國文知識的書。兩位作者除了文學創作活動,同時又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家,這是他們合作完成的教育啟蒙的著作之一。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將個人和社會的大小時事穿插進去,關聯地寫出來。通體都把國文的抽象的知識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體的事情融成了一片。寫得又生動,又周到,又都深入淺出。是一本很好的有益于青年的讀物。本書由陳望道和朱自清分別作序,對書的內容和成書原委做了介紹,有助讀者的理解,平添書內外的趣聞。
夏丐尊 葉圣陶 ·文學理論 ·15.4萬字
本書以構式為研究對象。根據構式語法(ConstructionGrammar)理論,本書所謂語體語法的研究范圍和對象實際是構式的語體正式度(formaldegree)研究:一方面討論原型的正式語體和原型的非正式語體是如何通過一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構成的;另一方面也討論為了適應相應語體的表達需要是如何產生和形成這些典型的書面語構式和口語構式的,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語法手段和語言機制。
朱軍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提出了一個新的類型小說概念,即“人文幻想小說”。把人文幻想小說從科幻小說中分離出來,以顯示其獨特的人文價值和意義。全書架構以近現代人文幻想小說的發展史為經,以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為緯,深入論述了人文幻想小說的概念,表現特征,歷史演變。從中西方幻想文學史發展中分析人文幻想小說的歷史地位,證明人文幻想小說比科幻小說的歷史更悠久,其獨立的存在不應被后起的科幻小說所遮蔽。深入發掘近現代人文幻想小說存在的事實及意義,以及在科幻小說遮蔽下人文幻想小說發展的困頓。重點分析闡釋了從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到老舍《貓城記》再到劉震云《故鄉面和花朵》等作品。在人文幻想小說史上對這一類型小說給以重新評價和定位。
馬云 ·文學理論 ·19.8萬字
在孕育東北文學的諸多報章中,《滿洲報》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東北歷史上一份有重要影響的報紙。在《滿洲報》諸多的文學史料中,小說創作尤其值得關注。《滿洲報》的小說家新老并存,有受傳統文化浸潤的舊式文人,也有受新思潮熏陶的新派作家。《滿洲報》刊載的小說面對現實、反映現實,描寫了舊時代東北地區民眾的生存狀態,反映了特殊時期的世相人情和民族文化心態。從文學史研究角度,《滿洲報》小說勾勒出東北小說發展的原生態圖景,見證了東北近現代新舊小說交融發展的歷史變遷,對了解東北地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活動面貌有著積極的意義。
趙寰宇 ·文學理論 ·19.6萬字
本著作主要對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唐代詩人及其詩歌作品進行研究。首先,簡要梳理了唐前詩歌接受史,辨析了道家、道教、道家道教思想等核心概念。其次,對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原因做了分析。再次,深入剖析了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形式和內核等問題。最后,對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規律進行了總結,并概括了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后唐詩呈現出的新風貌。
段永升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柳永和周邦彥是宋詞發展史上兩個里程碑式的詞人。兩人都是知音識曲的風流才子,因為其詞的協律、言情,詞風婉約,后人多以"柳、周"并稱,視為一派詞人。但是詞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的體性上的雅、俗之爭,又使后人把他們截然分作代表俗、雅兩種對立風格的詞家,二人在封建正統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懸殊。二人詞之間的這種相似與不同,值得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從讀者接受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本書借鑒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以歷代詞話以及文人筆記中散見的有關二人之詞的評論為主要材料,對二人之詞在歷代的接受情況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陳福升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以“宋代哀祭文”為研究對象,對宋代哀祭文各類文體,諸如誄文、哀辭、吊文、悼祭文等進行文獻考求、梳理、研讀,對不同文體的緣起、流變、特點、界說及相關文體觀念進行初步的考論,對其文獻存在情況、主要內容及文體特點等,力求做出全面、細致、有深度、多角度的描述和研究。并將宋代哀祭文置于歷史發展脈絡之中,揭示宋代哀祭文的文體特征與文化意義,借以審視宋人生命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變迀。
謝敏玉 ·文學理論 ·11.8萬字
本書將史實考述與理論闡釋相結合,以對“《春秋》筆法”的修辭學研究為核心,結合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運用歷史考據、文本分析、語言修辭、屬辭比事等多種研究方法,在考梳“《春秋》筆法”名稱基礎上,多維度探討了它的多重豐富意蘊。從錢鐘書的斷語出發,圍繞杜預所言“三體五例”,從字法、句法、段落、篇章等四個方面充分論述了其修辭的特點,認為其對后世的修辭學影響巨大,除了可將其視作吾國修辭學的開端緣起和發凡起例之外,其還影響了后世諸如婉曲格和諱飾格等修辭格的形成,其對“正名”、“懲惡而勸善”等功能的強調則加強了對修辭功能性目的強調(如立言、立誠、辨理、教化),這亦是錢鐘書此一斷語所展現的修辭學意義所在。本書打通文本分析、史學、文學與經學之間的阻礙,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勾勒,又有細致入微的具體問題追索,體現出資料翔實、文獻豐富、考論細密、結構謹嚴、視野開闊的研究特色,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肖鋒 ·文學理論 ·19萬字
索爾·貝婁是美國著名猶太作家,曾獲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本書立足文化視角,從貝婁與猶太傳統、貝婁與美國文化和貝婁與歐洲影響三方面探討貝婁創作的文化淵源。認為貝婁雖然反對“猶太作家”的標簽,其創作卻與猶太文化存在密切關聯。與此同時,貝婁創作還反映了美國社會現實和價值觀念,受到歐洲文化的輻射和影響。
汪漢利 ·文學理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