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書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文本”圍繞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展。
梅啟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以《當代》雜志為研究對象,在對《當代》個案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目光擴大至對整個當代文學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既關注《當代》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通過《當代》辨明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構成和嬗變過程,同時又將《當代》放在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加以闡釋,考察文學生產制度內部的權力構成。本書通過文學期刊透視一個階段文學史生成的復雜面貌,在梳理其演變過程的同時實現對當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觀照。
武兆雨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以《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學術批評的方式、特征、內容及意義為研究對象。從傳統目錄學思想與清代政教意圖兩方面,基于文獻價值區分與書目控制理論分析《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學術批評的纂修情況、觀念形態、知識譜系、運行機制與價值歸宿,探討《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學術批評的閱讀史價值及歷史意義。
溫慶新 ·文學理論 ·0字
“中華文學史料”對中華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為促進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與地域文學文獻的研究,增進會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友誼,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分會2017年年會暨中原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10月6日至8日在河南鄭州召開。會議由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主辦,由鄭州大學文學院承辦。會議主要議題有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學科理論與方法,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著史料研究,大數據時代文學總集的編纂與研究,中原文學文獻的梳理與研究,及其它文獻問題研究。《中華文學史料》一書,即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分會2017年會暨中原文學文獻學術研討會參會論文基礎之上,由編委會甄選之后的論文結集而成。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探討的是1925-1937年中國新文學的價值實踐,這是一個文化上群龍無首、多元共生的時期,不同文學觀念在抗衡中并沒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
姚玳玫 ·文學理論 ·39.5萬字
《國語》文獻研究,主要探討《國語》文獻的性質、史料來源、編撰意圖、版本、注本、韋注特點、舊注輯佚以及《國語》與相關文獻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嘗試形成相對系統化的成果服務于學術界。研究立足文獻學視角,兼用語言學、考據以及對比的研究方法,論證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引起學界的借鑒和討論。
張居三 ·文學理論 ·25.8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如何綜合評價美國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他是詩人還是罪人?如何把握他在文學、藝術、經濟、政治,東方、西方,歷史、現實間游走跨界的內在驅動?本書關注作為“詩人”的龐德,也直面作為“罪人”的龐德。無論如何,如此矛盾的轉向與身份真實而長久地系于其一身。他與20世紀初西方現代視覺藝術的互動,特別是為英國旋渦主義藝術進行理論建樹時提出的關鍵詞ENERGY(力/能量)為本書提供了靈感與起點。于是,從龐德與西方現代視覺藝術、龐德與中國、龐德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三方面話題展開,本書通過展現這位“旋渦中的美國詩人”一生連貫而持續的對“力”的追尋,把握一種相對確定而穩固的思想內核,從他的詩歌創作、詩學思想和現實行動的關聯中抽繹出內在邏輯,從而嘗試達成對其全面綜合式的研究。
魏琳 ·文學理論 ·16.1萬字
萊斯利·馬蒙·西爾科是當代美國本土文學復興的杰出代表人物,本書在生態批評理論的觀照下,以她的三部小說和一部回憶錄為文本,探討了其作品中彰顯的生態思想,主要闡明了其作品中體現的后殖民生態主義思想,生態女性主義思想和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同時,總結出西爾科生態思想的獨特性和嬗變歷程。
范莉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上古禮制遺存與早期文論形態之間的相關性,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將三代考古出土的實物遺存與傳世之審美形態互相對比,獲得兩者在感性上的關聯性;第二部分從符號構成角度切入古禮表意機制,探尋儀式表意體系的獨特之處,并與早期文論的言語表意系統相比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論母題生成的過程中上古禮制所發揮的重要促進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禮制與文體發育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系統地研究了上古禮制在早期文論形成過程中的綜合作用,不僅在審美形態與思維構型上影響著文論發育,也形塑了先秦文體的發展走向。
余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蘇軾的自我認識”是既往研究中較為忽視的考察角度,卻可能為深化蘇軾研究提供一種不同于純粹客位評判的新思路。本書通過文本細讀,梳理整合蘇軾文學書寫中關于自我的信息,依循從文本現象、人生實踐到思考生成的論述邏輯,從多個側面呈現了蘇軾自我審視下的個體形象與人生狀態。首先分析蘇軾筆下大量存在的自稱、自喻、自嘲、自許等自我表達現象,繼而以仕宦體驗、社會關系、自然觀照作為蘇軾人生實踐的重要對象,探知他在具體情境中的自我體認,在此基礎上,圍繞蘇軾某些重要的思想命題,展現他如何以主體性思考維護自我的內心安寧,并抉發生活實踐對其思考生成的啟迪意義。本書經由蘇軾反觀自我的視角,努力拼合其“冷暖自知”的人生痕跡,使蘇軾的豐富面貌與生命體驗得到了相對深細的揭示。
寧雯 ·文學理論 ·28.5萬字
揚·穆卡若夫斯基堪稱布拉格學派從事文學與美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本書主要從“結構”“功能”和“符號”三個關鍵詞切入,在國內首次系統介紹與研究了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藝思想。一方面,從歷時角度深入解讀穆卡若夫斯基的理論產生的原初語境,并系統梳理其理論的來源、發展及影響;另一方面,從共時角度,主要是通過與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及法國結構主義的比較,對其學說中的一些關鍵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加以剖析,嘗試揭示捷克結構主義與傳統結構主義和而不同的方面,并對穆卡若夫斯基在20世紀世界文論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較公允的定位。
朱濤 ·文學理論 ·23.2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論文集選收作者論文45篇,其中三分之二寫于退休以后:1999—2014年。本論文集有以下特點:一、時代特征比較突出:新時期以來文學觀念的變化極大地拓寬和加深了古代文學研究空間,在以揭示人的感情世界和心路歷程為中心的基礎上,多層面、多角度和多種手段并用地展開研究,從而使這些論文具有全新的面貌。二、創新性特征比較突出:有些論文提出了一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新觀點,有些論文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式,為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了新的道路,有的論文沒有采用長期慣用的視角,而換了新的視角,從而有了新的發現。還有些論文不只是視角新和觀點新,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系統研究過的新論題。三、學術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涉及問題比較多。四、注意方法論的總結。五、有關方面對論文的反映較大。
趙沛霖 ·文學理論 ·45.6萬字
“這些作品在當時都處于‘邊緣’地位……但它們又具有‘超前性’,在時代思潮發生變化的某一時刻,它們的價值會被重新承認。”(錢理群語)作為“錢理群現代文學課”系列,這一本《現代小說十家新讀》,先由錢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學1995年秋季學期開設的“40年代小說研讀”課程內容“開箱”整理而來。近30年后,當年親歷這次討論課的北大中文系吳曉東教授領著新一代學子在前輩的光環下重釋這些作品,加入了現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新的解讀文字,貢獻了新的方法論視野。兩代接力的課堂,選取蕭紅、李拓之、沈從文、端木蕻良、路翎、馮至、廢名、卞之琳、張愛玲、汪曾祺10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家,從蕭紅《后花園》對人的存在的探討,到張愛玲《封鎖》是否“意義過溢”,再到汪曾祺《異秉》新舊兩種版本的對讀……以課堂實錄、師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學現場。拒絕英雄主義,穿透戰爭廢墟,發現戰火中日常生活的價值與美,關懷個體生存狀態……兩代學人都對經典的內涵做出了屬于自己一代人的闡釋,也見證了我們現代文學經典的歷久彌新。
錢理群 吳曉東主編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流派演變史為主的新型唐宋詞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約”等傳統詞論的二分法,從文化大背景切入,從時代精神和群體審美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各風格流派發展衍化之規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詞的流變過程:變作者個體研究為群體研究,對群體互動及各流派互相影響、滲透及競爭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時期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對詞人及不同的詞人群體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深刻影響,從而展現了唐宋詞百花爭妍、異彩紛呈的風格和流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劉揚忠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從一個外國文學老師的視角,以“文學是人學”和“文學研究亦是人學”為指導思想,從“字面意義”“時代意義”和“象征意義”三個層面分析“古希臘神話”“騎士文學”以及《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神曲》《堂吉訶德》《十日談》《巨人傳》《浮士德》《葉甫蓋尼·奧涅金》等經典文學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提煉和闡釋蘊含其中的種種生命狀態,希望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本書率先提出“演講體學術著作”的概念,并且遵循“演講體學術著作”注重傳播的規律,力圖用優美的文筆、靈動的口語和生動的故事烹飪出人間的酸甜苦辣。
宋德發 ·文學理論 ·18.8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現當代絲路文化敘事俄語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其基本發展歷程、主要作品和體裁特征,鉤沉創作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語境,考查戰爭與和平、記憶與遺忘、漫游與歸鄉等與絲路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的主題,分析小說中張騫、馬可·波羅、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和帖木兒等為絲路發展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形象,解讀駝隊、道路、荒漠等典型絲路文化意象的象征意義,闡釋小說中的宗教文化、中國元素以及體現的絲路精神。
楊玉波 ·文學理論 ·30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西南大后方詩歌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背景下中國現代新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書借鑒文化生態學思想和文學生態學方法,將西南大后方詩歌文學生態的考察分解到詩歌創作活動要素之中,力圖呈現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生態圖景。
荀利波 ·文學理論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