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羅賓遜系列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廢奴思想、宗教傳統以及重農觀念在美國中西部價值體系中的塑型作用,注重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世俗生活和神圣空間的內在關聯,強調人類對棲身之所的身體附著與文化歸依,從而對美國中西部文化的形成、發展、運作、成效等展開全方位整體研究,將主題討論從地域意識升華至最為廣泛的生命關懷,以更全面的眼光來闡釋心靈家園的意義。
喬娟 ·文學理論 ·22.5萬字
醫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促使社會進化的重要動力。現代西方醫學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會體制,是帝國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方現代醫學為帝國內部權力統治的范式,并在整個20世紀對帝國擴張和集權統治產生深遠影響。誠如醫學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醫學話語對普世主義與現代性的宣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國的欲圖。”著作以兩方醫學史為抓手,從后殖民視角分析20世紀的美國作品,探究自然科學醫學如何演變成社會醫學,醫學術語如何轉變為醫學話語,如何參與帝國政治的建構。著:作還重點研究帝國作家的身份和創作意圖,證實了薩義德的觀點“宗主國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學和藝術的目標都是維護帝國”。
蔣天平等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以生活政治為中心探討新世紀小說的現代性新質,以個人在后傳統社會追求自我實現時遭遇的問題為核心議題,試圖在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整體性視野中,為新世紀小說的新質研究提供一種理論視角。新世紀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從不同側面揭示出解放的個人在生活方式選擇中內蘊的政治意味,重返傳統與自然是脫域的個人在后傳統社會重新獲得道德源泉的重要途徑。從生活政治出發,可以發現新世紀小說被忽略的思想深度,有助于厘清新世紀文學一些熱點問題背后的精神底色。
李雪梅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文學經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學經典在文化建構、傳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基于近四十年來國內文學經典研究的理論路徑、理論成果的系統性爬梳整理,將新時期以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發生、發展及文學經典研究的困境與媒介文化變遷相關聯,對文學經典論爭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梳理大量的資料,在還原論爭展開的文化現場的基礎上,呈現四十年來文學經典論爭的總體風貌和發展脈絡,展示了當代媒介文化變迀與文學經典生成和文學經典研究的深刻關聯,以學術史研究的形式回應學界關于文學經典的終結問題的討論。
張穎 ·文學理論 ·26.8萬字
作為一部對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廣播傳播進行研究的著作,本書從歷史的和社會的角度梳理了當代長篇小說通過廣播傳播的過程,探討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廣播小說選題、播講、傳播效果的特點。本書也在廣播媒介的視角下探討聲音對當代長篇小說的“二度創作”以及由此帶來的文體結構、審美內涵、情感表達、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及表現特點,從而加深對當代長篇小說的理解。本書突破以往研究當代長篇小說傳播時僅僅關注書刊、影視、網絡而忽略了廣播的不足,拓展了當代長篇小說傳播研究的新領域。
劉成勇 ·文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朱敦儒其人其詞之特質內涵及其身后的影響效應。作為一位經宋室南渡,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局宗朝的詞人,其傳世詞集《樵歌》具自傳體特質,記錄了朱敦儒從伊洛名士至南奔流民,從仕宦官員到嘉禾隱者的心路歷程。朱敦儒詞的嬗變是兩宋之際詞質演進的典型樣本。《樵歌》中彰顯的朱敦儒之人生風致則折射出了兩宋之際的士風和時風。近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宋金、元明、清代、現當代的讀者對朱敦儒及其詞的選擇和接受闡釋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傳承與新變的離合之間,朱敦儒最終成為兩宋之際頗有影響的詞人。
郁玉英 ·文學理論 ·22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時代。隨著文學中的烏托邦想象的短暫勃興,中國知識分子完成了最初的理想文明政制的創構。這是現代意義上“新中國”想象的起點,也是認識整個20世紀烏托邦思想及其運動發展的基礎。本書以儒學現代轉型為視野,全面、系統探究晚清烏托邦思潮與文學的生成、發展及影響,總結其時代特征、敘事結構、美學內涵和歷史貢獻。特別聚焦“今文學”運動與中國近現代烏托邦文學思潮的內在聯系,以道德—政治—科學為軸心,圍繞晚清革命烏托邦、無政府烏托邦、女性烏托邦、科學烏托邦的多重想象,勾勒把握中西古今之變,審視近現代國家轉型、儒學轉型與文學轉型,以期重新激活儒學傳統的當代活力。
朱軍 ·文學理論 ·41.2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1920—2020年百年來的新詩選本作為一個整體對象加以研究,揭示選本對新詩經典化所起的作用,強調新詩選本涉及文學、教育、社會心理、出版、傳媒等多種要素。本書的研究,對于新詩、中國文學、教育與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郭勇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力圖全面而立體地呈現奧登詩學的風貌,展演詩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積極探索持續地對外界做出反應,考察詩人與自我、社會以及詩歌這門藝術的微妙關系,從而看到一位詩人介入社會與時代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面臨的詩學問題和詩路選擇。本書主體部分的論述,分為“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和“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方面。“奧登詩學的思想譜系”主要從影響研究的角度審視奧登與主流社會思想之間的復雜淵源,從中找出他對這些思想的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轉化的線索。“奧登詩學的藝術倫理”主要聚焦奧登的文學生涯和詩學觀點,綜合辨析詩學傳統、創作環境和藝術理想等主客觀因素在其詩學生成過程中的脈絡,揭示奧登對詩學倫理的檢視與闡發。
蔡海燕 ·文學理論 ·42萬字
本書清理了媒介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論述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媒介的角度為文學的發展尋找到了終極的“物質動因”,并詳細論述了媒介與符號、文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本書嘗試建構了新的文學史觀,分別從媒介和符號的角度重新進行了中國文學史的斷代分期,得到了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結果。本書對中國詩歌體裁的演進原因及路徑從媒介和符號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動文體發展的本質力量,提出了“樂詩”、“文詩”的新文類。
朱恒 ·文學理論 ·25.4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鄉土文學為研究對象,對社會轉型中的農民現代體驗進行探討,深入新世紀以來農民的情感世界與文化癥候,提煉出怨羨、焦慮、浮躁、疾病四種宏觀現代心理體驗,分析農民土地意識、性觀念、人際關系、宗教信仰和鄉村社會的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知識觀念、消費觀念等,呈現新世紀以來農民劇烈的文化心理沖突、人格嬗變和鄉村秩序變革,視野宏闊。全書始終貫穿歷史意識,堅持人的觀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學內外部結合、宏觀社會心理和微觀文本結合,較準確把脈農民身心體驗,并加以現代性反思。本書全面呈現當下鄉村發展的事實,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具有現實參照意義。
廖斌 ·文學理論 ·40萬字
方象瑛,清初詩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卒年不詳。方象瑛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屬浙江淳安)人。本書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詩歌、散文為基本研究對象,從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體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風、生平、交游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論述詩文作品的內涵、藝術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觀地呈現出方象瑛個體真實而豐滿的形象,展現出清初文人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態、文學創作、文學思想等,為清初文學研究的拓展貢獻綿力。
王成 ·文學理論 ·25.7萬字
城市作為人類的大型聚落在唐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城市功能、社會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和文學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城市逐漸引領文學走向世俗化和大眾化,從而引發了文學在題材、風格、體裁等多層面的變革;同時,文學也在能動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個性。在城市與文學雙重建構的互動關系中,唐宋文人敏銳地把握住城市社會變革動向并以文學形象的方式來映現城市轉型的影像,正是這種感性書寫方式,更為生動地存留下歷史真實。
蔡燕 ·文學理論 ·23萬字
本書以新時期以來的寧夏文學批評為研究對象,梳理了1978—2018年寧夏文學批評的歷史演變,從“話語形態”“文化心態”“典型現象”“作家的批評研究”“批評個案”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力求實現對寧夏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的宏觀把握與微觀審視。本書總結了這一時期寧夏文學批評在寧夏文學整體發展中所做出的獨特貢獻及存在的歷史遺憾,以期探尋當代文學批評突圍的路徑,為當下文學批評的發展提供建設性參考。
許峰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為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2017、2018年年會論文成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社團撥款資助。《中華文學史料》已經陸續出版了四輯,以往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即將出版的《中華文學史料》第五輯,出現一大變化,就是除了傳統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又增加了海外華文、民族文學史料的研究論文。本輯結合2017年、2018年兩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年會的近百篇論文,根據參會作者的意見和論文的質量情況,從中精選了20篇論文,包括古代文學史料研究7篇、近現代文學與海外華文史料研究7篇、民族文學史料6篇,以期通過這些論文,體現“中華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體現“中華文學史料”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以及中華文學研究的未來方向與可能性。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4.8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編,上編側重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呈現,從文本形態、批評主體、傳播方式等角度,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系統的分析;下編則側重以批評理論解讀網絡文學批評觀念、批評標準、批評功能、批評影響力。同時,本書的導言強調網絡文學必須入正統文學史,結語又對網絡文學批評做了進一步追問,對于當代中國網絡文學研究來說,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歐陽友權教授長期從事網絡文學研究,是當今學界網絡文學方面研究權威。
歐陽友權 ·文學理論 ·26.9萬字
自漢初王世奉日記牘出土以來的兩千多年間,日記一直是我國最傳統、實際效用很大,但又常常被輕視、相關理論研究也極為薄弱的寫作樣式和治學方法之一;期間,我國累積的日記文論資料非常豐富,且成就非凡,但零散、雜亂,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注意,也一直缺乏系統的輯錄、校勘和整理。本書運用當代人本主義哲學、文藝學對話理論、言語生命動力學母語寫作理論等前沿學術思想,對我國歷代文人、學者、作家、教育家等有心人士的日記寫作和日記寫作教育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的審視,對其經驗、看法、觀念和針對經典日記文本的讀后感等資料予以輯錄、校勘、整理和鉤沉,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中國日記文學理論,這彌補了我國傳統文論體系的一個空白(或薄弱地帶),是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研究與建設的重要進展。
劉中黎 ·文學理論 ·27.7萬字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現存的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避不開的一部文學經典。《〈文選〉學叢稿》收錄作者《文選》學方面的論文27篇,分為三輯:輯為《文選》綜論,第二輯為《文選》析讀,第三輯為《文選》中的文學批評史料。《我研讀〈文選〉的體會》作為代后記,介紹作者研讀《文選》的心得。
劉躍進 ·文學理論 ·35.3萬字
中國現代南方民族文學話語體系由啟蒙、民族、傳統、階級、救亡、建設、現代、新啟蒙、先鋒、女性與生態話語等組成,隨著20世紀20-40年代、50-70年代與新時期的時代變遷而發生階段性嬗變,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組合,貫穿著啟蒙與救亡、階級與民族、現代與傳統等話語之間的碰撞、交流與對話,凸顯著民族、時代與國家的屬性與變遷,并從闡釋、強化中華多民族國家認同與超越虛無主義等方面對南方民族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吳道毅 ·文學理論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