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是一本寫真人真事的書,真實地記述了退伍老兵曹生富從1946年正月參軍到1952年退伍回家的六年在部隊的親身經歷,以及各次戰役中的所見所聞。他親身參加了從延安保衛戰到解放大西北的全過程,從他提供的材料中看出,他所經歷的人和事現在大都成了塵封往事,沒有見諸書籍和報紙,都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具有搶救歷史、補充歷史、糾正史實的寶貴價值。
呂達 陳高齡 ·紀實文學 ·21.4萬字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為非虛構類歷史紀實文學,內容包括發生在清朝的著名四大奇案:科場案、甘肅冒賑案、刺馬案以及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四個案子,無一不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且分別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和深刻的背景,能從根本上折射出滿清一朝的政治、軍事、社會、民生各方面。《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一書以大案為焦點和主線,同時也沒有局限于案情本身,對大案發生的歷史背景、相關人物均做了簡略的交代,以更能體現出時代的風云特征。可以說,在這四個歷史大案中,濃縮著滿清王朝二百余年的榮辱與滄桑。
吳蔚 ·紀實文學 ·21.4萬字
本書選取了毛澤東對衛立煌、馬占山、鄧寶珊、白崇禧、湯恩伯、楊虎城、李宗仁、張輝瓚、胡宗南、閻錫山、傅作義、戴安瀾等十五位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評點。或解讀毛澤東評點人物的背景、用意,或講述毛澤東與所評點人物之間的故事,披露了國共兩黨在長期斗爭、幾度合作中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充分展示了毛澤東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和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
李濤編著 ·紀實文學 ·21.4萬字
漫漫維和道路多艱險,在發生動亂和災禍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維和警察擔當著大國的承諾與責任。從山到海,從亞到歐,處處有佩戴五星紅旗的正義之軀在堅守和平使命。他們拋開榮華富貴,淚別家中老小,甚至命喪異鄉。因為他們堅信,中國的使命就是他們的使命,中國的榮譽就是他們的榮譽。他們用感人的驪歌,用堅定的信心,甚至用生命為共和國添上了一抹異彩;世界人民也用最感激的目光,用最響亮的掌聲回報他們全心全意的付出。
余音 ·紀實文學 ·21.3萬字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轟炸機摧毀了華沙,也摧毀了華沙動物園田園牧歌般的往日生活。園長雅安活躍在波蘭地下抵抗組織前線,他和夫人安托尼娜利用納粹對原始生態與珍稀動物的癡迷,將300多名猶太人藏在空置的動物館舍中,把動物園廢墟變成了華沙德占區與猶太隔都之間、生與死之間、光明與黑暗之間的“諾亞方舟”。即使身處地獄,動物、自然、藝術與愛仍是治愈傷痛、救贖心靈的密鑰。自然主義作家黛安娜·阿克曼以優美細膩的筆調再現了戰爭狀態下,人與動物相依共存、并肩作戰,共同守護生命奇跡的動人故事。
(美)戴安娜·阿克曼 ·紀實文學 ·21.3萬字
1994年,盧旺達境內的胡圖族對圖西族展開全面屠殺,100天里至少有80萬人遇害。盧旺達大屠殺的累積死亡率幾乎是死于大屠殺中猶太人的三倍。菲利普·古雷維奇先后6次前往盧旺達及其鄰國,試圖探究這場人道災難的成因,借由對各方當事人——幸存者、國際組織成員、包括現任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在內的高級政要采訪,古雷維奇以一種極具推進感的敘事,重構了盧旺達種族沖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亂而尷尬的劫后現實——大量的人口遷徙,復仇的誘惑和對正義的要求,人滿為患的監獄和難民營。這是一個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故事還是一個只有壞人的故事?國際社會對此負有多大程度的責任?這些驅于這部見證文學的問題,使它成為一份絕無僅有的關于盧旺達大屠殺的深刻剖析。
(美)菲利普·古雷維奇 ·紀實文學 ·21.3萬字
本書共三個部分,上下篇及附文。上篇《極地英雄》主要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先遣連進入西藏、解放西藏的一些事件。在嚴寒、缺氧、食物和水短缺、高山反應等困難面前,先遣連的官兵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生命的極限,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先遣連的官兵們用生命換來了進藏后續部隊的順利進軍;用溫情和無私奉獻打動了藏胞;用睿智穩定住了西藏的反動勢力。《西藏歲月系列叢書:喜馬拉雅豐碑》主要講述了堆拉雷達站、甘巴拉雷達站、亞東邊防派出所的一些感人事跡,顯示出了新時期西藏邊防工作的重要性,謳歌了新時期邊防官兵的英雄主義精神;附文則介紹了地球第三極的綠飄帶“一江兩河”工程的建設及給西藏地區帶來的繁榮和作者在加查采訪的紀實,真切樸實。
閆振中 ·紀實文學 ·21.3萬字
本書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記錄了軍營民謠的靈魂人物、領軍者小曾的成長之路。作家徐勤跟隨主人翁小曾從南到北,從西到南,縱橫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個月,終于完成了艱難的采訪,也目睹了戰士們對小曾的那份厚愛和小曾對戰士們的那份深情,行諸筆端的文字生動鮮活,感情飽滿,引人入勝。
徐勤 ·紀實文學 ·21.2萬字
譯文紀實系列第1本原創作品,關于生死的中國當下故事。《生死課》是袁凌的短篇記錄合集,記錄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輾轉的小人物,或是歷史地層中疊壓的無名氏。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長經歷、采訪調查,以及公益探訪中邂逅的,有鄉土的長輩,也有都市的邊緣人;有歷史中的失蹤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獨癥陰影下的白領。有逝者,有生者。他們的人生遭際,或可謂曲折,或簡略潦草。生活場景或者算得別致,或者平凡。他們不是時代聚光燈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劇情。袁凌記錄這些人的生與死,不僅為了他們的人生,也為了對自我生命的理解。
袁凌 ·紀實文學 ·21.2萬字
讓億萬人心驚肉跳,聞之色變的鐵路懸案!翻開本書,揭密30年前中國鐵路兇殺案的破案過程!1989年,人民坐火車心驚膽戰,因為鐵路上流竄著犯罪分子,肆意實施搶劫,共和國鐵路面臨史無前例的嚴重威脅。歹徒持械槍明目張膽的搶劫,將乘客退下飛馳的列車,他們為何如此猖狂?肆意侮辱乘警,搶走乘警槍械,歹徒為何不懼法律?翻開本書,見證鐵路公安局偵查員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偵查智慧!
王仲剛 ·紀實文學 ·21.1萬字
《讓廬日記:1941—1945》是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中國戰區的一角——四川樂山武漢大學這所偏安大后方的最高學府里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紛紜雜沓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情勢。《讓廬日記》的主人公以一個女大學生熱切敏感的心,不但對各色人物進行觀察、描繪、分析和評說,而且也如實記錄了戰時艱苦條件下青年學子的思想變化和文化生活,對樂山當地風景和民俗的描繪更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了水墨山水一般美的意境。
楊靜遠 ·紀實文學 ·21.1萬字
“知青”,目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一群人。《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國女知青子蘊歷經“文革”,卻青春熱血,樂觀進取,散發人性善良,宛如抗戰時期“未央歌”式的勵志傳記。《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細述中國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會生活,顛覆一般民眾對“文革”僅有的刻板負面印象,是“文革”傳記中另一種正面的題材。此外,作者子蘊為愛情奮不顧身,遠赴東北、內蒙古下鄉建設,圖文對照下,讀者如置身實境。《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收錄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蘊本人都是現在在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知青”,《我曾經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認識“知青”最好的開始。
子蘊 ·紀實文學 ·21.1萬字
生命中最簡單的事——呼吸,都成了威脅。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作品獎獲獎作品美國西部大開發的親歷者口述史,內附1930年代珍貴歷史圖片。本書通過幸存人口的聲音和歷史圖片,再現了一段即將被親歷者帶進墳墓的1930年代的記憶。一戰期間及之后狂飆突進的美國西部大開發,推行了錯誤的宅地政策,再加上戰時需求推高了小麥價格,刺激人們不計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剝光了那里千百年來固定土壤、抵御風蝕的植被。最終,前所未見的沙塵暴席卷美國西部,還波及了芝加哥甚至紐約。與此同時,美國陷入大蕭條,經濟不振,過度種植帶來的高產糧食無人問津。作者通過十幾個家庭及其所在社區和地區的興衰,揭開了塵封往事,展現了骯臟的三十年代的悲慘景象:沙塵暴讓人們如同生活在漫漫黑夜中,土地荒蕪,莊稼歉收,親人死于塵肺疾病……10年間,承載著未來的宅地變成了黃沙覆蓋的墓地。書中有艱難時刻美國人的勇氣與悲哀,有與大自然抗爭的堅韌與頑強,有政客的無恥與欺詐,而歸根結底是人類對于環境的無知所招致的毀滅性噩運。
(美)蒂莫西·伊根 ·紀實文學 ·21萬字
本書描寫了女性犯罪案件,她們有的是因為情感,有的是因為利益,有的則是因為所求達不到理想而采取了違法的手段去獲得,因而斷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作者通過挖掘她們的成長環境和個人墮落的心理軌跡,向人們警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無論命運如何不公,都應該采取法律的有效武器去保護自己,而不是自己動用私刑。
丁一鶴 ·紀實文學 ·20.9萬字
來自看守所的報道,來自女犯內心深處的獨白。本書用采訪的方式、紀實的手法,剖析多位女性的經歷,每一個案件背后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海劍等 ·紀實文學 ·20.9萬字
本書研究介紹了茅盾在商務印書館的十年中(1916—1926)所從事的編輯工作和革命活動,生動再現了茅盾因緣際會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逐漸從一位進步青年蛻變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一個小小閱卷員成為《小說月報》主編,進而擎起中國新文學大旗的成長過程。書中主要講述了茅盾的編輯貢獻、翻譯貢獻,組織和領導五卅運動、商務印書館工運的經歷,以及與創造社進行文藝論戰的往事。第二輯、第三輯通過介紹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同事,年輕時的朋友、偶像與茅盾的往來,全面立體地展示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時的風采,并以茅盾這個視角講述了張元濟、孫毓修、王云五、高夢旦、周作人和胡適之等民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故事。
鐘桂松 ·紀實文學 ·20.9萬字
作者身在國民黨軍,歷經遼沈、平津兩大戰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歷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線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臺灣……一路上,對照、危機、沖突各自延長,互相糾纏,滾動前進,驚心動魄。作者將這四年的憤怒、傷心、悔恨蒸餾、升華為一部超越政治、階級、個人得失恩怨的獨特回憶:“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
王鼎鈞 ·紀實文學 ·20.8萬字
本書系匯集了眾多當代一流名家自選的代表作品,專為文學愛好者量身打造,引領讀者進入當代文學的中心地帶。《群蜂飛舞》為著名作家阿來的作品精選集。《群蜂飛舞》分中篇小說和散文二部分,內容包括《行刑人爾依》、《阿古頓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飛舞》、《聲音》、《血脈》、《野人》、《魚》、《月光下的銀匠》等。
阿來 ·紀實文學 ·20.7萬字
《驚濤駭浪:世界大海難揭秘》為你揭開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泰坦尼克號:人類一自大,上帝一耳光;阿波丸:愚人節的“黑色杰作”?古斯特洛夫號:是誰讓萬條生命葬身大海?剛剛回顧完泰坦尼克號的悲壯,又久久沉淀在各種海難中不能自拔。是災難,也是人性的閃光;是痛苦,也是悲傷后的反思。
余音 ·紀實文學 ·20.6萬字
娜迪亞·穆拉德出生在伊拉克的科霍市,一個充滿愛心的雅茲迪社區,她從小聽長輩講述她族人民在歷史上面臨的多次種族滅絕,但她從未想過城鎮邊界之外,開始控制伊拉克北部的“伊斯蘭國”會血洗科霍。2014年8月,娜迪亞21歲的時候,ISIS武裝分子圍困了科霍市,并無可挽回地改變了鎮上每個人的生活。娜迪亞則被一群殘暴的激進分子俘虜,遭受慘無人道的折磨,后來在一個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她的非凡家庭的幫助下,得以逃出魔窟。娜迪亞逃出后,在律師阿瑪爾·克魯尼的鼓勵下,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以及世俗的束縛,大膽地站在聯合國講壇上,向全世界揭露“ISIS”恐怖組織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出版了這本生存回憶錄《幸存的女孩》。
(美)娜迪亞·穆拉德 ·紀實文學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