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集匯聚張旭東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有關文化理論和批評實踐的系列成果,解讀盧卡奇、本雅明、拉康、薩義德、布迪厄、杰姆遜等理論家的文學研究、美學探索和文化分析,闡釋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各種“新潮”與“實驗”。通過細讀文本個案或思想論爭,在持續變動的文化語境中對西學問題與中國文化進行總體性把握與批判性思考。
張旭東 ·文集 ·29.5萬字
《弦歌激揚》把“流金歲月”作為首篇,講述樂山師院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其目的在于重拾記憶、重溫往事,讓40年校慶成為我們回望奮斗、共憶美好的情懷盛宴;在于不忘初心、堅守夢想,讓建校40年成為我們接續奮斗、繼往開來的力量之源。把“校友風采”作為第二篇章,其目的在于把這些激揚奮進、感人肺腑的校友故事傳遞出去,為新一代樂師學子樹立楷模,鼓舞母校與校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馳而不息、繼續奮進。
陳立志 ·文集 ·21.9萬字
通過對中外詩歌作品的細致講讀,結合對各種詩歌群落和詩歌觀念的評析,伊沙提供了一種可實踐的現代詩教學樣本,激發了一大批青年學生進行詩歌寫作的熱情。
伊沙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是關于詩畫融通理論的一本通論性質的著作,以詩畫融通的審美理念為指導思想,以詩畫對讀的審美方法為基本手段,演繹詩畫融通的多種表現形態、會合點和渠道,目的是考察詩畫藝術的深層溝通,弘揚華夏民族詩畫融通的藝術精神,構筑詩畫融通的美學體系。行文明快,文筆優美,立論清晰,舉證豐富,深入淺出。
吳企明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歷代楚辭圖像文獻研究》首次對中國古代《楚辭》圖像文獻產生、發展、嬗變情況及其價值與影響諸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梳理出《歷代楚辭圖像總目表》,收錄《楚辭》圖像311目,其數量為現存類似研究之冠,集中展現海內外所藏《楚辭》圖像的整體面貌;輯存歷代關涉《楚辭》圖像詩文490余條,其中60余條系首次直接抄錄于圖像;對中國古代《楚辭》圖像萌生、興盛、轉型之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探究其圖式類型、特征、成因、文學藝術價值等,為后繼者提供了較為重要的研究基礎。
羅建新 ·文學評論 ·45.1萬字
險峻而悲涼的荒山原野,具有南國情調的幽雅園林,質樸豪爽的西班牙人民,獨特浪漫的風俗人情,有關摩爾人的神話和傳說……《阿蘭布拉宮》是一部兼具文學價值、歷史價值與收藏價值的隨筆,歐文在這里生活三個月,與當地居民深入接觸,這才寫出這部曠世之作。這也是迄今僅存的關于摩爾人歷史與傳說的作品,被譽為西班牙版《天方夜譚》。如果去西班牙只能看一個景點,就看阿蘭布拉宮;如果只能帶一本書,就帶《阿蘭布拉宮》。
(美)華盛頓·歐文 ·外國隨筆 ·20.1萬字
本書是浙江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韓泉欣撰寫的一部古代文學批評方面的論文的結集。作者圍繞劉勰《文心雕龍》、葛洪《抱樸子》、鐘嶸《詩品》、陸機《文賦》等漢魏六朝文學名著,以及“中古時期佛教的傳入與文學觀念的嬗變”“形與神的關系”“原道、綜經、征圣”等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議題展開討論。
韓泉欣 ·文學理論 ·27.7萬字
曹慕樊先生為杜甫研究名家,治杜詩精深宏達,注重“義理、考據、辭章”的融會貫通。無論是對杜甫的儒家思想,還是對其“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都有深入獨到之理解與闡釋。本書是作者兩部著作《杜詩雜說》和《杜詩雜說續編》的合刊。前者主要是其1962年的一些讀書筆記;后者集中了80年代杜甫研究的心得和成果,體現了其“把西方的現代修辭學引進唐宋詩研究中來,把西方的現象學或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引進研究中來”的嘗試與努力。另外,還將作者晚年有關杜甫研究的五篇文章作為附錄收入,以體現其對杜詩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和影響的高屋建瓴的把握。
曹慕樊 ·古詩詞 ·24.4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北京海淀姑娘楊桂枝與青年軍官趙自強及官家子弟甘積之三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繪了一出悲喜劇。歌頌了下層軍官和普通民眾的忠貞愛國,鞭撻了某些中上層軍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虛偽。
張恨水 ·名家作品 ·24.9萬字
本書從知識者自身的現代性體驗出發,將他們看作是由傳統到現代社會轉型中,有著較為深刻體驗的人。從而進一步探討知識者與鄉土文學之間的內在精神結構,即他們在塑造農民形象、書寫鄉土歷史和文化時呈現的思想圖像。在他們的文學世界,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知識者的情懷與責任,知識者與鄉土、與傳統、與農民之間的復雜關系及情感;也可以看到在鄉村的物質與精神同處于現代境遇下,知識者做的社會及文化思考,針砭、批判,或懷想、留戀。
蘇沙麗 ·現當代隨筆 ·20.9萬字
中國從王朝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中,群眾作為中心概念,成為現代知識分子思考自我和國家,探尋啟蒙與革命的想像載體。本書通過對小說、哲學、詩歌和心理學論著的細讀,分析現代中國文化與政治想象中群眾的核心性和歷史性,更把中國群眾話語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知識語境下,挖掘被忽視的跨國互動和差異。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綜合文學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論和人類科學史,凸顯現代人類科學知識的形式、新興藝術的表現和不斷變化的政治訴求之間的糾葛。作為第一本關于現代中國文學和思想中群眾美學與政治的深度研究,本書審視革命時期現代群集想像的許諾和羈絆,并放眼于后革命時期集體生命的重新思考。
肖鐵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收錄2011年來散見于國內外20多家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及新聞網中關于寧夏大學的相關報道,體裁包括消息、通訊、評論、圖片新聞及理論文章,內容涉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多個方面,展示了寧夏大學跨越式的發展脈絡和奮進的足跡。
齊岳 何建國 ·紀實文學 ·41.9萬字
本書由葉嘉瑩先生親自參與、指導,與安易女士共同撰著。全書將王國維詞按發表時間的次序排列,即:甲稿的61首、乙稿的43首、《觀堂集林》之《長短句》中新增加的3首、《觀堂集林》之《苕華詞》中新增加的8首,共115首。每首詞均有葉嘉瑩先生細致講評。另外,開列了王國維詞各種版本附錄于書后。還將69家作者的86種有關王國維詞的文章或專著,以發表時間為先后次序,并列表附于書后,以供讀者參考。
(加)葉嘉瑩等編著 ·文學評論 ·38萬字
該書為全集,收錄了張中行先生的所有作品,編排的順序為“成名作”、人生哲學、學術著作,包括佛學、語言、語文,再次為詩詞,自然接合自作詩集、自傳,后面是雜文。全集主要包括先生最有影響力的負暄系列作品,即《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人生哲學《順生論》,佛學著作《禪外說禪》《佛教與中國文學》,學術著作《文言和白話》《文言津逮》《作文雜談》,詩詞著作《詩詞讀寫叢話》及其習作《說夢草》,自傳《流年碎影》,雜文《散簡集存》等。這些作品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張中行 ·文集 ·29.8萬字
《摸進人性之洞》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周大新的散文集,收錄于《周大新文集》散文卷。這本散文集是《周大新文集》中散文三卷之一,包括了九十多篇創作于不同時期的散文佳作。其中,上卷主要是關于人性的思考和闡釋,下卷則是“行萬里路”的游記及感受,基本薈萃了他幾年來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自我、人與文學的種種心得。其深邃的感性思緒,綿密的理性剖析,都充盈著真誠和樸實的人間煙火味。
周大新 ·文集 ·20.3萬字
《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收錄了侯仁之從中學時代起到九十高齡的部分著作和代表譯作,分為早期文章、北京相關、地理學史、書序、自述、憶往等幾類。《唯有書香留歲痕(侯仁之文集)》是對“侯仁之文集”前三卷的補遺,對后世學人和讀者全面了解侯仁之的思想、情懷及其學術成長經歷頗有助益。
侯仁之 ·現當代隨筆 ·38.2萬字
本書為“中國古代文學雙城書系”叢書之一種,論述了明清小說中所反映的北京和南京兩大城市的意象。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以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當時南北方最為重要的兩座城市。本書以明清通俗小說作品對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書寫為中心,就小說文本所呈現的城市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文化精神的異同、小說作者在城市書寫背后的心態等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對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的城市形象有一個立體而較為完整的呈現。
張旭 ·文學理論 ·36.8萬字
《盛唐三大家詩論》圍繞李白、王維、杜甫的詩歌創作活動,以詩體的發展變化為中心,以三大家各自特色為切入點,李白詩中的“笑”、歌行的結構、比喻和頂真的修辭,杜甫的七律、歌行、組詩以及他的“詩史”地位,特別把王維的繪畫與詩歌結合研究,探討三大家共同出現的原因。本書還細致地比較了三位詩人,從他們的詩體到風格,比如李白和王維的五、七言絕句比較,三位詩人喜用的關鍵詞比較等等,進而抽繹出盛唐詩壇極盛局面產生的內在根源。
魏耕原 ·文學評論 ·31.6萬字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主要內容為關于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本書匯總了《文學評論》創刊六十周年以來刊物的總目錄索引和編后記。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學評論》六十周年的目錄;第二部分為六十年以來的編后記匯總。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文學理論 ·36.9萬字
本卷選錄1942至1949年間,在日據與戰后兩個歷史時期里,香港報刊所刊載的散文以及個人文集里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構與南來名家的作品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體例均備。
危令敦 ·文集 ·2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