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書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文本”圍繞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展。
梅啟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旅日作家蘇枕書客居京都九年來的第一部通信體隨筆集。作者用七年時間,記錄京都山川風物之美與旅行、讀書所見所感,以優雅細膩之文字呼應時光在京都這座古城的流轉。千年古都,見字如面。
蘇枕書 ·現當代隨筆 ·8.2萬字
近年來,圖書市場頻爆冷門,平民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圖書市場的暢銷書,不僅獲得了出版界的青睞,也贏得了讀者的喜愛。一些普通公民不僅寫史出書,作品還在年度好書榜名列前茅。本書以這類非虛構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民間述史作品的概念、分類、特性、價值、熱因等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并對14名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述史作者的作品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
任雅玲 張愛玲 ·文學理論 ·20.7萬字
作家、批評家的公共言說總能在不同層面上傳播文學,潛在影響社會。本書會集韓東、徐則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評家相關訪談十六篇,力圖還原他們在不同場合的對話交鋒。如韓東對鄉土小說與前輩作家的闡釋;徐則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繪制自我文學地圖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對書畫藝術或諸多現實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對技術時代或城鄉變革的坦誠言說;等等。這些現場感十足的靈動對話在不同意義上呼應文學研究、多主體的口語表達與對話交鋒的生機,或能為板結的文學研究、沉寂的理論思維帶來蓬勃的審美活力,為文學公共性建構提供新的生產可能。
李徽昭等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收集了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9年1月原創的格律詩四百余篇,其中包括五律,五絕、七律,七絕和古風。作品以山水田園詩為主,間有節序、詠物、感懷、寄贈、唱和之作。作品均依照傳統格律詩法進行創作,在意境上追求高古淡遠,謀篇講究起承轉合,重視句法字法的推敲和錘煉,嚴守格律,押“平水韻”,力圖在守正求新的基礎上吟詠現代生活。
許曉春 ·古詩詞 ·4萬字
1991年1月,在云南、西藏交界的卡瓦格博雪山,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國與日本的“梅里山難”,是目前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因當日參與登頂計劃的十七名成員全員殞命冰峰,山難真相至今無解。作者郭凈自1998年起持續關注山難事件。書中,作者結合自己十幾年田野調查中對登山幸存者、遇難者家屬、地方山民等的采訪,以及各界研究“梅里山難”的資料,對事件進行深入分析,程度地還原了山難全貌。相較于客觀事實,作者更注重經歷者的個人體驗。書中,“登山者”“山民”“冰川本身”“登山愛好者”“遇難者家屬”等均被傾聽、記錄。通過對身處不同文化下人們對同一事件認知的理解,文化與文化獲得溝通的可能。作者期望通過對這場山難的研究,能夠探尋人與自然、文化與文化之間沖突和溝通的秘密,追問自由旅行的意義和它帶來的后果。并借此努力,去撞擊阻礙人們相互理解的頑石;以尊重事實的敘述,告慰那些被雪山收留的生命。
郭凈 ·紀實文學 ·12.9萬字
“夢記”即日記體夢境記錄,具有鮮明的紀實特性,是中日兩國古代夢文學共有的敘事形式。日本“夢記”記主常將夢作為出家或信仰轉向的啟示,判斷是否成功受戒的標志,確認修行階段或者判斷修行是否成就的征兆。“夢記”成為其表達宗教信仰的重要場域,具備了“佛教求道錄”的性質。中國“夢記”至宋代到達高峰期,涌現出德珍、張載、龍泉等記錄“夢記”的人士和長期堅持記夢的蘇軾。日本“夢記”高峰緊隨中國之后、中日“夢記”的內容在宋代之后都顯示出日常生活化氣息漸強的傾向、蘇軾作品在日本的廣泛傳播等,昭示了日本“夢記”受到了中國影響的可能性。
趙季玉 ·文學理論 ·21.5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流派演變史為主的新型唐宋詞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約”等傳統詞論的二分法,從文化大背景切入,從時代精神和群體審美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各風格流派發展衍化之規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詞的流變過程:變作者個體研究為群體研究,對群體互動及各流派互相影響、滲透及競爭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時期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對詞人及不同的詞人群體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深刻影響,從而展現了唐宋詞百花爭妍、異彩紛呈的風格和流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劉揚忠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在對“土司子弟入學”制度進行宏觀考察的基礎上,以“考”、“論”結合的方式,從對象補考、交往情況、交往特征、交往的影響及意義四個方面首次系統地對容美土司家族的文學交往史進行了歷時性梳理,從一個角度揭示了這個家族文學傳統承續數百年的原因。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進一步充實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同時,容美土司文學交往作為中華民族內部文化交流的經典范例,對其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過程。
李鋒 ·文學評論 ·29.5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六個章節。上編從學理基礎、神話和民間詩歌等方面深入探索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古老的精神生態系統;下編從竹文化、銅鼓文化、巫儺禁忌文化、蘆笙婚戀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傳承至今且依然保持活性的生態精神體系。本書借助生態批評的理論架構,挖掘和整理貴州主要世居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資料,對其所蘊藏的生態價值進行了新的闡釋,同時,突破傳統的單向度研究模式,使理論與現象、主體與客體相互滲透、相互印證以及相互作用,而這恰恰契合了生態批評所倡導的整體性、交互性原則,也為生態批評開辟了一個用民間智慧介入學術理論的研究視角。
李猛 ·文學理論 ·23.5萬字
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寶貴的明珠,一千多年來,一直高懸于歷史的長空,閃耀著奪目光彩。經過這許久的歷史沉淀,在今天的社會里,它仍舊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日益繁榮,生活步調日益加快,人漸漸變成了一只飛速旋轉的陀螺。在人們感到疲憊不堪之時,如果能捧起一本宋詞,輕輕淺淺讀上幾首,焦灼的心靈便會漸趨平靜,如久旱的大地遇上一場瀟瀟春雨。
(清)朱孝臧 ·古詩詞 ·32.3萬字
“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唐宋時期的八位文學家。他們提倡古文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借復古的旗幟從事文學革新,發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種文體,使散文洗去六朝以來綺靡晦澀的文風,走上平易暢達、反映現實生活的道路,成為后世散文創作的典范。本書以八位文學家的生年為序,共收錄他們的散文作品一百余篇,集中反映了他們的散文創作成就。
(唐)韓愈等 ·古代隨筆 ·23.4萬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據傳孔子曾對其作過整理,現存詩共305首。《詩經》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風俗、文藝等諸多方面,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被譽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發揮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孔丘 ·古詩詞 ·17萬字
本論文集輯錄了作者從人類學視角出發,以跨學科方法進行文化遺產研究及文學人類學研究的相關成果。第一部分“文化遺產研究”集中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理論問題。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形態中隱匿的西方文字中心主義話語的揭示,既是反思的起點,也是研究展開的基本脈絡。相關論文以這一創新性觀點為引領,對文化遺產的器物、圖像、記憶、身體實踐等議題展開了細致深入的探討。第二部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則聚焦于文學文本與文化文本的表述議題,貫穿以族群認同、歷史記憶與文化表述的考察線索,強調理論思考與個案分析緊密結合,也代表了作者在本領域不斷探索的一些收獲。
李菲 ·文學理論 ·20.8萬字
《詩經》兩千多年來,這些富于生活氣息的詩句,向我們說著日常的歡喜和憂傷。本版《詩經誦讀本》回歸"詩"之本質,是一部可誦、可賞、易解的唯美古詩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注音版無障礙閱讀。古人云"無詩不言",本版采用大字注音排版,幫助孩子通暢誦讀整部《詩經》。二、嚴謹準確的疑難注解,讓孩子無障礙理解全文。對于較難或是易理解錯誤的字詞進行注解,不僅讓孩子自己讀懂國學,還能加深對國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三、圖文并茂,版式活潑靈動。本書大字注音的同時配有相應情節的插畫,提高孩子自主閱讀能力。讓孩子輕松愉悅地享受閱讀過程,汲取知識。
中華書局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古詩詞 ·22.1萬字
集曰文史觀微。所謂文者,文獻也。所謂史者,雜撰之學術史、文化史也。愚資性頑鈍,出生鄉野,少年就學,課余牧牛打柴,讀書甚少,于學術為何物,懵然不知也。八一年就學武漢師范學院歷史系,始知學術為何事。八五年入湖北大學古籍所讀研,得恩師誘導,得窺學術門墻,始撰文刊發,至今已近三十年矣。古人論學術云:學以本之,識以充之,才以融之。愚學識淺陋,不具才華,所論皆非大道,乃一孔之見,故曰觀微。雖有災梨禍棗之慮,然敝帚自珍,集而梓行,以就教于方家。
郭康松 ·文集 ·27.3萬字
《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紹文學批評方法及其實踐案例的教材。本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強調實用性:每章都先介紹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以便學習者掌握該種文學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思想;然后,舉出兩至三個使用該種文學批評方法解讀文學作品、文學現象或文化現象的論文作為案例,以便學習者參照使用。
霍俊國主編 ·文學理論 ·25.2萬字
安徽自古為中華文學大省,時至民國,因天時、地利、人文諸原因,更加成就斐然。本書突破以往“現代文學史”在時間、內容上的局限,重點關注新舊文學轉型期的安徽文學風貌,論述了皖籍南社成員文學成就、清末民初皖籍才媛文學風采、五四績溪作家群的形成、民國皖籍軍事將領的文學著述、民國皖人通俗文學、皖籍文學譯者群等問題,力求從一個個特定角度展示民國安徽文學風貌,提請讀者關注在以往各類文學史上無人予以系統闡述的文學現象。全書以史料為依據,以地域文化為中心,抓住安徽人文歷史這一線索,追根溯源,探索究竟,志在對中國地域文學史的寫作有所補益。
傅瑛 ·文學理論 ·21.3萬字
豐子愷先生是現代著名文學家、漫畫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他的散文,無論是二十世紀早期的創作,還是二、三十年代及晚年的創作,都是“小中見大,弦外有余音”。豐子愷的散文題材十分開闊,有從普通小事抒發對人生的思考,寫出富有人生哲理的感悟,比如《翦網》《漸》;有體現人世間真善美的,如《大賬簿》《阿難》;有描寫童真童趣的兒童生活的,如《兒女》《從孩子得到的啟示》《華瞻的日記》。豐子愷是現代文學中的一個富礦,隨著時間推移,他作品中的藝術價值愈得到彰顯。
豐子愷 ·名家作品 ·16.2萬字
這是一個創造生命奇跡的真實故事。在紐約世貿中心附近,有一個美籍華裔家庭,隨著1977年4月小兒子康培的出生,這個非常幸福的家庭便每天都要和死亡打交道。康培是“法洛四聯癥”患者,此癥在醫學史上沒有一例活過兩周歲。但是康培至今還活著,他不斷地寫科幻故事,還以自己的經歷和感悟,熱情輔導和援助很多感覺自己活得很痛苦的朋友。然而,康培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身殘志堅人士,也不是生而崇高。他的生活,有悲歡糾葛,有情愛糾纏,也有著和幾只狗狗不可思議的生死交情。康培的父親康海山是當今美國社會強大的中產階級的一員,也是一個隨命運節拍幡然頓悟的自然之子,那種悲喜間心靜如水,生死之間來去如歸的精神之境,都來得自然而富有張力。在康家采訪期間,作者從一個突兀的采訪者,變成某種生活的參與者;從陌生的寫作者,被裹挾、融入其中并成為一些生命的共存者。當讀者一邊輕松地、饒有興趣地“跟著康培混”,也可以一邊窺見美國華人某些真實的生態和生機。
楊道立 ·紀實文學 ·1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