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所關涉的研究內容紛繁復雜、豐富廣博,既有歷時層面的分段研究,也有共時層面的互動分析;既有對文人群體的生態分布、人格心態的關注,也有對文人群體的創作思想、審美主張的把握;既著眼于宗教對巴蜀文人群體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注意到自然地理、人文環境對巴蜀文學生態的影響。五代巴蜀文學,不僅對同一歷史時期的荊南文壇和南唐文壇產生了深刻影響,更對宋初文壇的生成聚合與構造重組貢獻良多。
孫振濤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著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梳理,內容涉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也涉及趙樹理、楊沫、王安憶、馬原等當代小說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從文化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敘事學等諸方面展開論述,通過現代文學史及當代文學史書寫中的重要現象討論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變迀問題。
魏巍 ·文學理論 ·22萬字
牛郎織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四大民間傳說。本書重點考察四大傳說的經典化過程、民眾接受心理以及當下的思想藝術價值等。前四章各聚焦一個經典傳說,分別解析人物、名勝、地域、情節之于傳說的意義、作用以及傳說的演進機制;后兩章關注經典傳說的共性與個性、當下與未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四大傳說的主人公均面臨困境和矛盾,即“阻隔”,他們各自沖破艱難險阻,表現出對“愛慕”的堅守與追尋。阻隔與愛慕,展現了人類愛情故事中的“隔河情結”,傳達了經典傳說震撼人心的悲劇美與溫暖向上的力量。
肖波 ·民間文學 ·21.9萬字
《中國曲學研究》是由河北大學和北方昆曲劇院合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曲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學術輯刊,劉崇德教授主編。重點刊發傳統詞曲學研究的相關論文。主要欄目有:詞曲音樂研究,詞學研究,宋元明清散曲、戲曲研究,昆曲研究,地方戲曲研究,近現代曲家研究,戲曲非遺保護與研究,名家曲論、訪談等。這些研究成果對促進中國曲學的學科建設和創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學這一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國曲學研究》編輯委員會編 ·戲劇 ·20.1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祝曉風主編 ·文學理論 ·21萬字
非洲英語流散文學可以分為本土流散文學、殖民流散文學和異邦流散文學三大譜系。本土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呈現為破碎的、不完整的狀態,異邦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遭到嚴重的壓制與扭曲,殖民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體現出更多的殖民性和侵略性。這三大流散文學譜系中的主體性都必須進行重構。非洲英語流散文學中的主體性重構是恢復人的尊嚴的一種努力,是探索個人之路、民族之路、國家之路甚至是非洲之路的一種努力。
袁俊卿 ·文學理論 ·20.4萬字
本書以漢魏六朝時期的私人交往書信為考察對象,勾勒這一時期書信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總結每個階段書信的特點,探討演變的深層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每個階段書信的成就與不足,揭示漢魏六朝書信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
劉銀清 ·文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從文學史和批評史的角度,對連接唐宋詩史的重要詩風西昆體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梳理,填補了學術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陸游、劉克莊等的接受為重點;金元時期以王若虛、方回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明代以王世貞、胡應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為重點;清代以馮班、宋葷、王士鎮、翁方綱、劉熙載、俞械等人的接受為重點。在這些重要的文學史人物之外,還遍搜歷史上的西昆體接受資料進行梳理研究,充實了西昆體接受的歷史細節;并從科舉、政治、文化、明清《西昆酬唱集》版本等角度,探討了西昆體的接受。
段莉萍 張龍高 熊倩 ·文學理論 ·22.5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論著重點關注學術界持續展開的經典重讀研究,對多部中國現當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讀,視野涉及魯迅、郁達夫、錢鍾書、趙樹理、蘇青、葉兆言等作家。從結構上看,本書所探討的話語范疇及其效應、敘事內容及其方式等,以現代為主。論著在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基礎上,對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論提出質疑,對一些經典作品作出全新的解讀,展示了近年來學術界在以經典重讀、文本細讀為代表的20世紀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實績,其相關結論可供學界參考或者討論。
程小強 ·文學理論 ·25.9萬字
文學史料研究者的工作,是以文獻為建材,構筑已知和未知間的橋梁,而這個“橋梁”是否扎實耐壓,可否屹立長久,取決于“建材”的優劣與真偽。輯佚的任務即對已知者的辨證,對未知者的發掘,以博搜慎取的姿態,發現真實。本書正是作者近廿年埋首故紙、剝拂塵封、報海撈針的心血結晶,它呈現給讀者的,除了還原歷史鏡像、豐贍文學史料外,還有那些鮮活的、披沙揀金后的灼見,更重要的是一個青年學者追求真知的苦心和恒心。
郭建鵬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以1919—1949年《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為對象。以新譯今譯、文學史教科書、民國期刊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對在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時期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與歸納。此時期以新變、多元、交叉為特色的《詩經》民俗學闡釋研究是《詩經》學、古典文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經》學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不容忽視。
何昆 ·文學理論 ·26.3萬字
本書運用語言哲學的語法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對魏晉南北朝文論中十個(對)文學理論范疇進行分析,力圖澄清它們在邏輯、語法層面言說與在經驗事實層面言說的混淆。這些范疇可以分為五組:第一組是道和情志,這是“本體論”層面的范疇;第二組是言意、形神和文質,這三對范疇描述的是文學作品的邏輯結構;第三組是神思和比興,這兩對范疇涉及創作的心理現象與創作方法;第四組是隱顯和剛柔,它們是關于作品形態或風格的范疇;第五組是通變,這組范疇綜論文學的變與不變、普遍與特殊的問題。
趙建章等 ·文學理論 ·38.7萬字
本書立足百余年來日中兩國學術興替流變的基本事實,在日中文化比較視閾下,系統考察了日本宋詩研究的歷史進程與基本內容,以宋代重要詩人與日本主要宋詩研究者為考察點和綰接線索,全面展現了日本學者宋詩研究的重要成就、學術創見、獨特的學術思路與取向及其局限與不足。本書提出,日本學者從“他者”的角度,對研究對象持有新鮮立異的見解,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宋詩研究的深廣度做出了貢獻,在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有其顯著的獨特性與穩固的重鎮地位。
邱美瓊 胡建次 ·文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是論文集,這些論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學的,也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學科。從時間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對現當代城市文學的研究。就研究方式來說,既是文學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說是一種“以城市為方法”的文學/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來以文學文本為研究中心的文學研究范式。城市文學這一新的研究空間的打開,使原來以時間為維度的靜態的文學研究,擴展為以空間為維度的動態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學與文化綜合研究。
王德領主編 ·文集 ·20.5萬字
本書以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宏觀把握并深入梳理歐美文化及文學藝術思潮的遞進演變。全書包含兩個框架,一為歐美的文化和藝術史,二為歐美的文學史。通過對這兩個框架的有機整合,旨在將各個時期的歐美文學放到整個社會文化及藝術思潮的大語境中去觀察和研究,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文學內涵,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通過跨學科的文學闡釋,使文學真正成為人學,對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朱虹主編 ·文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以文學與人類學為視域,從大文學和整體人類學出發,通過歷史文獻和事象雙重文本,分析20世紀上半葉中法之間的話語關聯史,以呈現該時期中法兩國圍繞重大話語展開的思想交流與人員交往。作者選擇了兩組不同傾向的話語,即偏向觀念史的話語和偏向學術史的話語。前者包含“科學”與“實證”、“群學”與“國家”兩組概念,后者包含“社會”、“民族”、“歌謠”與“民俗”四種學域。從法國角度看,本書依次選擇了孔德、涂爾干、莫斯和葛蘭言等四位學者。他們或為法國年鑒學派之先驅,或為該派三代學者之翹楚,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法國社會科學研究。在中國實踐中,本書依次選擇的個案有蔡元培、劉半農、20年代中國留法生群體、莫斯的中國學生(以凌純聲和楊成志為代表)和楊堃等,他們都曾與上述法國學者構建了間接或直接的話語關聯。
佘振華 ·文學理論 ·23.4萬字
本書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概括地論述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以來俄國文學批評史的發展過程,詳細闡述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潮、流派、團體出現的前因后果、各次論爭的內容與背景、各種觀念與主張的基本含義。對于其中比較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以專論形式闡述其學術精要。該書還對俄國文學批評的各種思潮、文學創作傾向、社會運動方針的緊密結合,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語語言文學界由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著作。
周啟超等 ·文學理論 ·37.8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所從事“近百年女性詞史”學術方向的主要成果,書寫了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百余年的女性詞史歷程,是學界首部全景式展現此時段文學生態的著作。近百年女性詞史從時序上看,是以李清照為開山的千年女性詞史的衍繹承傳,而在“天將間氣付閨房”的時代風會中,獲得了間世遷變之靈氣的女性詞的體量與分量,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禮,甚或駕而上之。百年中,誕生了呂碧城、沈祖棻、陳小翠、周鍊霞、丁寧等英卓的女詞人。她們以佳詞麗句秀出閨閫,不僅足與同世男性詞人相抗軼,壯百年詞業聲色;更能上摩前賢之壘,在千年女性詞史長卷鐫刻芳名。本書是“二十世紀詩詞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在鑿通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兩個二級學科的理論基礎上,別具文化、歷史、性別等層面的意義。
趙郁飛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在理論層面不拘泥于傳統詩歌研究思路,在行文中融合了文化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本書歸納了龐德的12種身份,認為它們與《詩章》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關;梳理了《詩章》117章的具體內容;討論了《詩章》研究中存在爭議性的話題;論述了《詩章》現代主義風格形成的背景、模仿與創造、內化與吸收等方面。同時,與讀者分享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發現,涉及“龐德作品及其出版簡史”等板塊。
郭英杰 ·文學理論 ·3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