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的一部學術論文集,所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文學經典的文本間性、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會通研究。本書所收論文選題新穎別致,視角獨特犀利,研究對象涉及文學與宗教學、地理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性、倫理學、科舉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態、傳記研究、西域文化等領域之間的關系,或發覆塵封,或考鏡源流,或闡幽抉微,凸現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層文化結構,會通了文學經典內在的立體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決了文學經典閱讀過程中的諸多困惑、疑竇和問題。
張同勝 ·文學理論 ·20.3萬字
20世紀英國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一生致力于小說創作的革新,推動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還撰述了她所處時代的戰爭、女權主義運動、同性戀現象以及大英帝國衰落等歷史事件。伍爾夫的現代主義作品貌似脫離歷史背景,但實際上卻根植于現代性的歷史真實之中,而且還是敘述歷史的有效手段。本專著全面研究伍爾夫的日記、自傳、書信、演講稿、文學評論和有關伍爾夫的傳記、筆記、檔案資料和手稿等歷史文獻,重新梳理了伍爾夫在現實世界所經歷的家庭歷史、社會歷史和大英帝國歷史。同時,本專著采用格林布拉特、海登·懷特和蒙特羅斯等人的新歷史主義觀點,將伍爾夫的現代主義小說置于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審視伍爾夫對父母、兄弟姊妹的家庭歷史、女權運動、同性戀、階級沖突等的社會歷史以及殖民地獨立、兩次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歷史等所進行歷史撰述,從而挖掘伍爾夫的歷史觀、歷史撰述觀、歷史撰述的策略。
朱海峰 ·文學理論 ·8.3萬字
《淮海詞》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詞集。秦觀詞華美精麗,是北宋婉約派詞人的代表。本書注譯者陳祖美,是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宋詞研究,她對《淮海詞》的注釋、心得、集譯,字字斟酌,下了很大的功夫。與之前出版的《漱玉詞》選注心解集譯是一套書。
秦觀原著 陳祖美譯解 ·古詩詞 ·22.9萬字
揭開宋詞的璀璨光芒之下,十二余位婉約詞人的風雨人生。南唐后主李煜,一面懦弱地困守王座,一面淺吟低唱,揮灑才華,成為了開山詞宗;手握權柄的宰相晏殊,在朝堂之外的詩詞里,卻有一副細膩柔腸,訴說細致入微的繾綣情思。溫婉才女李清照,用詩詞縫補了被命運剪碎了人生,活出了小女人的情調和大女人的氣度。迷惘的落第才子柳永,用他的詞,鎖住了這世間良辰美景,輕撫了無數憂愁的心……他們從宋詞中款款走來,淺斟低唱,分享著綠肥紅瘦的歡愉,訴說著曉風殘月里思愁,輕吟著此去經年的哀傷。當書本被打開,當文字被閱讀,我們便與這些婉約詞人,在大宋重逢。
夏墨 ·現當代隨筆 ·10.4萬字
本書在價值論觀照下,重新審視了文學翻譯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批評的主體、客體、類型、目的、原則和標準以及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對如何全面系統地評判文學翻譯的各類價值作了詳細解析。
張志強 劉國兵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敘事人稱是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是小說敘事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敘事人稱,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見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來,西方敘事學界基于西方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敘事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其中尤里·馬格林、蘇珊·S.蘭瑟、布萊恩·理查森、阿米特·馬庫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中國現當代小說中同樣也存在著這種敘事人稱。梳理中國近百年來文學場域中的人稱使用情況可以發現:詩歌與文學論文中的第一人稱復數“我們”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小說領域中的“我們”則是在文學創新中衍生出的一種特定區域或空間中的集體主義表達,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美紅 ·文學理論 ·17.4萬字
《紙間亦得春如許》是徐靜的首部散文集,收錄《你有一個春天的快件待簽收》《杏花微雨憶流年》《少陵塬上云間夢》《紙間亦得春如許》等80篇,它們都源自作者對傳統文化、詩意遠方、歲月流年、故土人家的一己觀照。作者飽蘸筆墨又克制表達,把中國節氣文化的韻味,三秦大地的鄉愁,詩書傳家的自覺,匆匆華年的甘苦,不動聲色地躍然紙上,無論從哪一頁讀起都感到春意盎然又滿本靜謐。
徐靜 ·現當代隨筆 ·10.3萬字
處于學術總結期與轉型期的清代文話,表現出集歷代之成而不乏新創的鮮明特色,是中國古典文章學最后的輝煌。本書在普查清代文話文獻的基礎之上,結合清代特有之學術風會與時代思潮,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清代文話展開研究。宏觀的理論專題研究基于對具體文話文獻的提煉總結,力求宏中有微;微觀的專書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話個體與相關理論或文體的關聯,希冀微中表宏。
蔡德龍 ·文學理論 ·23.4萬字
作者在西非工作時所寫隨筆感悟的合集,全書分四大篇,分別為開篇、旅程篇、動物篇、人物篇、記事篇,共計28個主題。這些主題囊括了工程人駐外生活的日常及與當地人交往的點滴,其中穿插的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是駐外工作者生活工作的縮影。從書中,讀者在領略異域文化新鮮感的同時,還能了解中國“走出去”建設者的奮斗精神。作者沒有用“我”的口吻去直白敘述,而是以世界和人類作為大背景,試圖從一種更廣大的視角來觀察和詮釋人、動物、環境、競爭和生存,讓人在聆聽故事的同時,感慨造物的神奇,佩服生命的頑強。
王歡 ·現當代隨筆 ·9.9萬字
本書是一部記錄作者文學研究生涯的著作,概論篇從創造社的異軍突起、創造社的分期以及創造社從鼓勵多元發展到獨尊普羅文學的文藝思想入手,談了創造社的歷史,創造社的分期和創造社的文藝思想的有關爭議以及創造社的創作活動等;郭沫若篇包括有關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前言、編后,以及郭沫若名詩鑒賞、對郭沫若作品的具體研究以及研究郭沫若應采取的立場態度等問題;其他作家篇涉及創造社元老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從其作品以及對創造社的貢獻、郭沫若與他們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黃淳浩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系統論述了近代文化保守主義學術流派的文論成就,梳理了“中體西用派”、國粹派、東方文化派、學衡派、現代新儒家作為學術共同體的譜系,論及文論范疇和命題五十余個,涉及張之洞、沈曾植、陳衍、辜鴻銘、章太炎、劉師培、黃節、黃侃、梁啟超、章士釗、吳宓、胡先骕、湯用彤、陳寅恪、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近現代人物數十位。立論平正,資料翔實,史論結合,為建設中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提供參考,為近代學術史、文學史研究提供參考。
王守雪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王屋山居手記》是作家青青在王屋山下山居五年創作的散文隨筆集。在看山、訪樹、蒔園、種花的悠閑生活中,她描摹山間的色、聲、香、味,捕捉萬物的獨特性格,并任思緒馳騁,或追憶往事、舊友,或通過閱讀和遐想與文人名士進行心靈交流。青青以敏銳而深情的視角觀察自然,記述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連、具有古樸意味又充滿時尚意趣的生活方式。在贊嘆大自然永恒之美的同時,她帶領我們思索人與生態的關系,不斷尋找蘊藏在山石草木間的文化密碼……
青青 ·現當代隨筆 ·11.7萬字
宮廷文化貫穿于唐五代詞的發展始終,對詞體發生史的建構有重要意義。本書從詞的起源問題切入,以唐五代不同發展階段為橫斷面,探討宮廷文化與唐五代詞的發展演變關系,具體論述了五個問題:隋代初唐的宮廷文化與詞體發生的準備、盛唐的宮廷文化促進詞體的形成、中唐的宮廷文化使詞體呈現過渡性特征、晚唐西蜀的宮廷文化奠定了詞體的基本范式、南唐的宮廷文化促成了五代詞的興盛。唐五代詞以宮廷文化為主要題材,具有鮮明的宮廷文化屬性。反之,宮廷文化不僅催生了詞體,還有力地促進了唐五代詞的發展定型與繁榮,進而迎來宋詞的大盛。
孫艷紅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在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變化考察的基礎上,對明治詩話與漢詩中的“中國韻味”和“日本特色”進行整體觀照,挖掘明治漢詩文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結合明治時期的時代風潮,剖析日本文人漢詩文創作時的文化心態和創作風格。主要內容包括明治漢詩文壇的發展階段,中日文人之間的漢詩文交流,明治詩話的內容、特征與成因,以及明治時期不同階段漢詩文的不同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而揭示明治詩話和漢詩文在明治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閆朝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明確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應該具有整體的包容性,且中國文學傳統和文學的民族性從來就不是靜態的。從北美新移民華文小說對中國文化民族性呈現的多重層面:民族話語言說主體的建構、民族話語言說的話題、民族話語言說方式等方面切入,重新觀照中國文學傳統在海外的承接、生發和創新。打破新移民華文文學研究描述的方法,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下確認了華文文學及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價值。本書從動態的、歷時的視角,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貫徹傳統與現代流變、中外對話的原則和方法,既梳理出明晰的歷史線索,又呈現出厚重觀念的辨析。
朱旭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文學地理學學科理論中,核心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的概念范疇;二是學科的基本理念。與這兩方面息息相關的首要問題則是學科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只有把學科的性質、任務和特點討論清楚了,其他的理論問題才有方向。本文從文學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任務角度討論它的文學與文化面相,并提出學科理論的立足點問題。
曾大興 夏漢寧 劉川鄂主編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系國內莎學研究領域全面、系統研究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傳播、翻譯、改編、演出的莎學論著。研究緊扣20世紀中外文學影響中的重要個案:莎劇的變形與變異,從文本改編與舞臺結合角度觀照中國舞臺上的話劇莎劇與戲曲莎劇的美學特點,考察莎劇與中國戲劇在寫實與寫意不同審美原理作用下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本書從影響、變形、變異的角度研究莎劇的接受與傳播,有別于單純的文本研究,通過莎劇中國化改編,厘清中西方戲劇觀念在交融與碰撞中,顯示出來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美學呈現方式。通過對話劇、戲曲改編莎劇的研究,彰顯中國莎學在世界莎學研究領域的民族特色,期望以“他山之石,功成東方之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莎學研究體系。
李偉民 ·文學理論 ·6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