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著聚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優秀文學經典,涉及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戲劇等多種文學體裁,介紹了柳青、趙樹理、路遙、陳忠實、蔣子龍、張潔、鐵凝等作家的作品和寫作經驗。學者們來自于國家科研機構、高校,他們貼近文本與社會現實,回到歷史場景與文化語境,審視文學現象與存在的問題,揭示作品構成的意義世界與美學價值。重讀文學經典,以“導讀”形式繪制文學地圖,建構別樣的文學史,傳播文學經典文化,分享人類的經驗與智慧。
劉躍進 李建軍 田泥主編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主要從跨語言、跨文化的學術視域,對五部《論語·學而》的英譯選本進行匯校集釋,其譯者分別為馬士曼、高大衛、理雅各、詹寧斯和蘇慧廉。正是在中西方學術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之中,中國傳統的“校釋”方法,才得以向翻譯研究敞開其相對封閉的學術場域,并進而使內蘊于自身的理論潛能被再度激活。就具體的譯文校釋而言,本書以“關鍵詞”的翻譯與詮釋為主,并輔之以“校釋者按”,以期在“中西經文辯讀”的意義上,對《論語》經文自身的多義性在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和“增殖”予以澄明。
姜哲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是一部記錄作者文學研究生涯的著作,概論篇從創造社的異軍突起、創造社的分期以及創造社從鼓勵多元發展到獨尊普羅文學的文藝思想入手,談了創造社的歷史,創造社的分期和創造社的文藝思想的有關爭議以及創造社的創作活動等;郭沫若篇包括有關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前言、編后,以及郭沫若名詩鑒賞、對郭沫若作品的具體研究以及研究郭沫若應采取的立場態度等問題;其他作家篇涉及創造社元老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從其作品以及對創造社的貢獻、郭沫若與他們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黃淳浩 ·文學理論 ·27.5萬字
這是第一部論述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的專著。該著將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史放在全球語境中進行考察,發掘其特殊性、重要性及填補空白的必要性,提出三十年的三個階段論,角度新穎,資料翔實,論從史出,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反映歷程與面貌的研究成果。本書研究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三十年(1990—2020),對應(或連接)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17—1949),具有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下,日本新華僑華人作家從“鄉愁”到“越境”,從“抗日”到“知日”,開始了對異鄉的語言及文化的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移民”特點,日本華文作家具有在“風骨與物哀之間”的生存體驗與寫作心態,其意義并不僅是華文文學在海外的拓展,而是中國文學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長”,更有意義的是,由于這些詩文成長在日本,在這塊讓中國人情感極其糾結,痛苦永遠新鮮的地方,而使其更具有獨特的異質審美價值。
林祁 ·文學理論 ·26.2萬字
從“多民族文化”理論視野出發,本書對21世紀以來廣西代表性的詩人作品、詩歌團體、寫作現象及社會傳播進行了整體觀照,旨在探究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書寫的整體概況和迫切需要應對的一些寫作困境,揭示了不同群體的寫作觀念及其背后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訴求。尤其重要的是,探討了廣西青年詩人及其團體多樣的詩歌寫作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意識和時代精神。同時,從中國當代詩歌史的整體視野進行考察,客觀闡述了廣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上的地位和意義。
董迎春 覃才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探討當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構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對周立波、韓少功、殘雪、黃永玉、王躍文、閻真、張棗、沈念等十多位當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進行詩學和闡釋的雙重解讀。整體結構以文學的地方性遺傳、認知敘事與湖南作家的自我進化、不斷變化的文學樣態等為基本構架,試圖探討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維視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脈絡和藝術構成。
卓今 ·文學理論 ·24.5萬字
本書系統論述了近代文化保守主義學術流派的文論成就,梳理了“中體西用派”、國粹派、東方文化派、學衡派、現代新儒家作為學術共同體的譜系,論及文論范疇和命題五十余個,涉及張之洞、沈曾植、陳衍、辜鴻銘、章太炎、劉師培、黃節、黃侃、梁啟超、章士釗、吳宓、胡先骕、湯用彤、陳寅恪、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近現代人物數十位。立論平正,資料翔實,史論結合,為建設中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提供參考,為近代學術史、文學史研究提供參考。
王守雪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是中國抗戰文學地圖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本書立意發掘其文學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等內容,從翻譯文學之鏡中窺見抗戰文學及社團文學被遮蔽的一些屬性。同時,突破“啟蒙/救亡”的闡釋體系,展示出抗戰大后方社團翻譯文學以及抗戰文學發展的基本軌跡與本真面貌。
熊輝等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約翰·愛德加·懷德曼(1941—)是當代美國著名非裔作家和社會評論家。在半個多世紀的勤奮筆耕中,他憑借精致的風格和對于當代問題的嚴肅思考榮膺諸多獎項,被譽為“當代最杰出、最有才華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懷德曼在作品中一再抒寫其本人的創傷和家族悲劇,重訪非裔的歷史創傷,也關注后民權時代美國內城區底層階級不能承受的宰制、歧視和隔離之痛。本書在創傷理論觀照下,結合當代自傳理論和新歷史主義理論,深入闡析懷德曼的創傷書寫。懷德曼的著作是美國非裔的創傷記憶之場,展現了被剝奪和被遺忘者的創傷體驗和心理真實,凸顯了故事講述的療愈作用。通過書寫創傷,懷德曼扮演了見證人和社會批判者的角色,展現了他對非裔生存困境的深度關切。
陳紅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以反諷的視角梳理與審視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并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劉震云和閻連科五位作家的小說為著力點,從內部到外部、從宏大歷史到底層民間,分析反諷在完成革命政治話語解構過程中,形成的質疑中的守護、顛覆后的快意、笑謔中的追尋、異化中的困惑以及鋒芒中的溫情這五種代表性的反諷形態和反諷情感,探究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小說在啟蒙與顛覆互相滲透與消解的話語系統中多元共生的小說反諷特征。
陳蘅瑾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是第八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獲獎作品選集,精選了第八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小說、散文、劇本類的部分獲獎作品。這些作品圍繞“擘畫‘十四五’宏偉藍圖,放飛新時代青春夢想”這一主題,反映了人民群眾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及新時代青年踔厲奮發的青春風采,如長篇小說《未來之城》暢想了未來科技世界的巨大變化;散文《分水嶺》描摹了平陸運河的歷史變遷;網絡劇劇本《藥王殘卷》突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呼吁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等等。這些作品類型豐富,題材多樣,文學性、藝術性較高,為推動新時代廣西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廣西網絡文學大賽組委會編 ·文集 ·19.8萬字
本書在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編,各有三章。上編論司空圖其人、其詩、其文及其與《詩品》的關系,主要內容是司空圖的生平與詩文創作研究、司空圖詩文創作及其與《詩品》的關聯研究、司空圖《詩品》探索與詩學發微。下編聚焦于司空圖《詩品》的今譯、英譯、回譯與海內外傳播,包括《詩品》的注釋、今譯與英譯,《詩品》的回譯、今譯與滲透,以及《詩品》的域內外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等內容。
王宏印著譯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通過分析中外文學殘疾書寫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現狀,以“殘疾書寫”的文本為基礎,引入鏡像理論、人格特質論、創傷理論、文學倫理學等研究視角,較為系統地分析中國當代文學殘疾書寫中的人物形象、修辭載體、敘事模式、主題思想、書寫范式和價值取向,挖掘殘疾書寫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折射,揭示殘疾書寫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薛皓潔 ·文學理論 ·19.8萬字
本書基于廣義田園詩概念,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包括英譯古典牧歌在內的英國歷代田園詩的多維空間特征,為讀者呈現出一個詩意的、融理想與現實為一體的矛盾空間——田園烏托邦,揭示了田園詩以矛盾空間紓解人類社會心理矛盾的內在機制。
姜士昌 姜承希 ·外國詩歌 ·19.1萬字
《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簡稱“二南”),是《詩經》“國風”最重要的內容,也是《詩經》研究中爭議最多的部分。前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宏觀把握和系統性不夠。而且資料也比較零散,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書運用文學地理學和文史考證研究方法,從多學科的視角,結合地方文獻史料,對《詩經》中“二南”的名稱、地域及時代進行了辨析;梳理了先秦至近現代“二南”研究的內容、特點及研究價值;探討“二南”詩歌的文化流變,分析楚文化、周文華在漢水流域的交匯與影響。結合“二南”的具體作品,從婚戀文化、祭祀文化、動植物文化、論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的關系,揭示《詩經》“二南”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分析了“二南”與漢水流域詩歌的審美特征。本書還結合《詩經》內容,從民間傳說到歷史遺跡,選取了在漢水流域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褒姒、尹吉甫、仲山甫、召伯虎等進行研究。探求褒姒故里,追尋尹吉甫與《詩經》的遺蹤,評述仲山甫、召伯虎開拓周代南疆的歷史意義,并探析漢水流域民歌對《詩經》民歌的傳承。
劉昌安 ·文學理論 ·31.4萬字
一般敘述學的敘述定義、基本概念框架與理論建構,需突破經典敘述學的“語言、尤其文字中心主義”的視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義”可追溯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戲?。7拢┡c敘述的區分。其實,無論小說還是戲劇,都屬于故事。古希臘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觀念無媒介限制,且與敘述近乎同義,人類的早期故事形態,也多以口述、儀式表演等形式展開,其原生口語文化形態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來的文字敘述中留下蹤跡。敘述早已積淀為一種經驗交流范疇,符號化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敘述形態,而敘述作為一種籌劃、組織社會生活的智力,使日常生活過程本身具有敘述化的結構特征。本書立足于符號學、媒介學視野,也借鑒了現象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嘗試提出了“寫作作者”“敘述主體”“主體聲音”“符號再現”等新概念,重新解釋了“二次敘述”“影視等記錄演示類的定性”“演示敘述的框架”“法布拉與休熱特”“敘述分層”“敘述與敘事術語的選擇”“表象與表征”等問題。
伏飛雄 ·文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立足百余年來日中兩國學術興替流變的基本事實,在日中文化比較視閾下,系統考察了日本宋詩研究的歷史進程與基本內容,以宋代重要詩人與日本主要宋詩研究者為考察點和綰接線索,全面展現了日本學者宋詩研究的重要成就、學術創見、獨特的學術思路與取向及其局限與不足。本書提出,日本學者從“他者”的角度,對研究對象持有新鮮立異的見解,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宋詩研究的深廣度做出了貢獻,在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有其顯著的獨特性與穩固的重鎮地位。
邱美瓊 胡建次 ·文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具有世界影響的俄羅斯民間文藝學家普羅普的三部專著《故事形態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和《俄羅斯故事論》,指出他的研究是如何從結構形態的角度回答故事是什么、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回答故事怎么來的兩大問題,以及其他的相關問題,并著重探討他如何將結構形態研究同歷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為故事學和敘事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賈放 ·外國詩歌 ·1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