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具有世界影響的俄羅斯民間文藝學家普羅普的三部專著《故事形態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和《俄羅斯故事論》,指出他的研究是如何從結構形態的角度回答故事是什么、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回答故事怎么來的兩大問題,以及其他的相關問題,并著重探討他如何將結構形態研究同歷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為故事學和敘事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賈放 ·外國詩歌 ·15.7萬字
《熱血與詩情》一書是作者所寫自由詩集。其中詩作貼近生活、意境鮮明、通俗易懂,涉及內容廣泛。此書作為《詩懷與夢想》的續本,延續并發展了后者的思想高度,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試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理高度,深刻揭示自然、社會的種種相互關系。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和哲學啟示性。
林文肯 ·現當代詩 ·14萬字
《蒙古英雄史詩的詩學》漢文譯本,由序、漢文譯序、正文8章、文獻目錄及蒙漢術語對照表組成。8章分別為:導論、宇宙結構、黑白英雄形象體系(1,2)、駿馬的形象、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文化變遷中的史詩發展和意像韻律風格。本書是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巴·布林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詩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詩研究經典理論著作。該書成功地運用文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視角的方法,展現了蒙古英雄史詩的美學特點,建構了蒙古族英雄史詩的詩學理論,將蒙古英雄史詩的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
巴·布林貝赫 ·文學理論 ·10.7萬字
1980-2010年代是中國兒窗文學迅速成長和發展的30年,這一時期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和成熟,并在創作上發生了巨大的觀念性轉變。本書對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語境之中,以兒童文學童年敘事的不同發展階段為線索,以不同階段作家的精神視野和作家對兒童主體的建構以及對文學對話關系的建構為中心,從歷史、文化和美學等角度考察和審視了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和新世紀初至當下這四個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情況,呈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中童年敘事的差異,分析不同話語對作家建構兒童主體的影響,尋找不同時期兒童文學對話關系變化的線索與軌跡。
何家歡 ·文學理論 ·13.7萬字
本書以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白、黑、紅、紫、綠、翠、黃、青”這八個常用顏色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描寫它們的語義系統,計算它們的語義顯著度和廣義度,考察它們的語用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展現出常用顏色詞在明代戲劇唱詞中的獨特價值。
吳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作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的小說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她的三部代表作《克蘭福德鎮》《北方和南方》和《妻子與女兒》,通過敘事學理論和文化政治批評視角,深入發掘了蓋斯凱爾在作品中如何為建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地位所做出的努力,而同時又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保守性;指出了作者生活與其虛構作品之間的密切關聯:生活中的蓋斯凱爾在性別意識形態立場上的不確定性使她的作品隱含著難以擺脫的、不同程度的保守特質,導致作品中不斷出現敘事的兩重性,這些兩重性也深刻反映出維多利亞時期敘述女性地位與力量這一文化議程所面臨的重重困境。
陳禮珍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是作者以新世紀以來的陜西詩人及其創作為對象,所寫的詩歌論評文章的結集。其中既有對陜西詩歌過去60多年發展的綜論,也有對陜西從“50后”到“90后”的幾代詩人與詩作的專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在概述陜西詩歌近60多年發展的基礎上,分論新世紀以來沈奇、閻安、周公度等代表詩人的詩歌創作;“下篇”在概述新世紀以降,陜西“80后”詩人詩歌創作概貌的基礎上,分論秦客、子非、袁源等“80后”和“90后”代表詩人的創作實績。全書以相當篇幅關注“80后”詩人的創作,以開放的態度對新世紀以來陜西詩歌的新生力量給予大力肯定和揄揚,對陜西詩歌乃至西部詩歌的發展寄予厚望。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3.3萬字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經獲得普利策獎、國家書評人獎等美國各大文學獎項。2000年以來,隨著羅賓遜的小說引進國內,我國學者開始關注羅賓遜作品研究,并發表了一批相關論文。本書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國內首部研究羅賓遜作品的專著,主要探討羅賓遜如何通過文學書寫積極參與美國當代文化建構,及其對盎格魯-新教精神為基礎的美國主流文化的深刻反思。本書將羅賓遜小說研究置于美國當代文學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背景之下,力圖通過對羅賓遜作品中的信仰元素進行全面的學理分析,深入探討美國當代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美國當代小說在民族文化建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進而為深化我國當前的美國文學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于倩 ·文學理論 ·14.7萬字
本書收集了徐兆壽自1990年代以來的部分文學評論作品,共分為四輯,但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評論,另一部分則是上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這些文章老師在公開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其中,《論偉大文學的標準》等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學的困境與超載》等文章曾引起文學界的議論,《從詩到信仰:張承志的文學世界》《批評的維度》等文章獲得過一些文學獎。徐兆壽的文學批評,大部分都帶著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哲學反思,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當美文來讀。他所思考的問題,也基本上是當時文學界焦慮的一些難題。這與他的小說一樣,大多因社會存在的問題而詰問、思考和回答,帶著強烈的使命感。
徐兆壽 ·文學理論 ·14.6萬字
本書聚焦英國后現代主義形式實驗大師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探究不同階段歷史主題的發展變化。本書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寫實的美學實驗展現出多元不定的歷史,引導讀者擺脫傳統單一線性歷史觀的束縛,揭示接近客觀歷史真相之難;但在后期作品中,他憑借細致入微的寫實描寫,真實再現客觀歷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歷史真相的問題,進而超越了后現代主義歷史極端相對論。
趙勝杰 ·文學理論 ·11萬字
本書在價值論觀照下,重新審視了文學翻譯及文學翻譯批評的性質與特征,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批評的主體、客體、類型、目的、原則和標準以及評價體系與方法等相關問題,對如何全面系統地評判文學翻譯的各類價值作了詳細解析。
張志強 劉國兵 ·文學理論 ·10.9萬字
約翰·愛德加·懷德曼(1941—)是當代美國著名非裔作家和社會評論家。在半個多世紀的勤奮筆耕中,他憑借精致的風格和對于當代問題的嚴肅思考榮膺諸多獎項,被譽為“當代最杰出、最有才華的黑人男作家之一”。懷德曼在作品中一再抒寫其本人的創傷和家族悲劇,重訪非裔的歷史創傷,也關注后民權時代美國內城區底層階級不能承受的宰制、歧視和隔離之痛。本書在創傷理論觀照下,結合當代自傳理論和新歷史主義理論,深入闡析懷德曼的創傷書寫。懷德曼的著作是美國非裔的創傷記憶之場,展現了被剝奪和被遺忘者的創傷體驗和心理真實,凸顯了故事講述的療愈作用。通過書寫創傷,懷德曼扮演了見證人和社會批判者的角色,展現了他對非裔生存困境的深度關切。
陳紅 ·文學理論 ·10.9萬字
《寂靜的春天》是生物學家、環保運動先驅蕾切爾·卡森的經典作品。她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與詩意化的語言,詳細分析了化學污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全書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1962年,《寂靜的春天》初次出版,將長期被忽視的農藥、殺蟲劑濫用問題推到聚光燈下,直接挑戰了化工巨頭的既得利益。猶如一枚文化核彈,在全球引發巨大震動。“環境保護”議題由此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寂靜的春天》通識圖解版,以精細圖解,直觀展示有關自然科學知識,書末特別收錄“《寂靜的春天》傳播簡史”,揭示本書在全球環保運動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
(美)蕾切爾·卡森 ·外國隨筆 ·17.6萬字
《詩意人生詩存》是在李茂生同志2008年出版的《瀟湘齋詩詞選》的基礎上,從200余首詩詞中增選了幾十首加以注釋、輔以圖片而形成,時間跨度近70年。較之《瀟湘齋詩詞選》在篇幅、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改進。任何文學作品都要求思想感情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統一,詩詞尤應如此。只有來自三大實踐、基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感情,加上語言藝術,才能寫得有“滋味”。詩言志、詩言情,作者的詩詞做到了矢志明言、真情直抒,有極強的可讀性。
李茂生 ·現當代詩 ·9.9萬字
本書在解讀古代希臘“政治諧劇”詩人阿里斯托芬時,試圖超越古典學者們慣常的“微觀歷史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以每部諧劇上演前后的歷史狀況為理解阿里斯托芬每部諧劇時的決定性的導引性線索。認為阿里斯托芬與蘇格拉底的分裂是智慧與哲學的分裂。就像墨子在中國先秦思想家群像中是一個異類那樣,阿里斯托芬在希臘古典時期思想家群像中也是一個異類。“百家爭鳴”的本質在于文化大轉型,在于對話者之間的思想關系。本書立足相關古希臘文本,主要從“思想史”視角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對于教育、戰爭與和平、泛希臘主義、神義論等論題的回應,并初步討論了阿里斯托芬劇作中體現出的“命名學”的基本情況。
陳國強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是一部圍繞“大雅”品牌,以細讀方式深入眾多大詩人名作之詩歌藝術和奧秘的作品。“大雅”是廣西人民出版社旗下,以詩歌為主打的人文出版品牌。作者圍繞“大雅”,一是以推動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回憶十余年來“大雅”從動議、創辦到產生品牌影響力的過程,總結打造小眾品牌的經驗,講好不為人知的“大雅”故事。二是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按“理想的詩歌讀者”的要求,細讀了“大雅”系列中休斯、希尼、洛威爾、沃爾科特、史蒂文斯等國內外多位大詩人的代表作,從聲音、意象、語言、修辭、結構、意義等方面,解剖麻雀般全面剖析這些詩歌名作,解析現代詩的精微和美妙,觸及其審美話語的核心,呈現“大雅”品牌及其系列詩歌作品背后的“無字之書”。
吳小龍 ·文學評論 ·16.6萬字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選錄了張曉剛與當代藝術界代表人士自1981年到1996年的往來書信。全書提供了一名中國當代標志性藝術家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個人成長的鮮明個案,以及西南藝術家群體在迷茫困惑之時的共勉互助,他們特有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追求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環境的漸變過程。全書除了大量首次出版的文字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書信手稿、作品以及部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等圖片資料,對于研究張曉剛等當代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張曉剛 ·現當代隨筆 ·10.8萬字
本書是李怡教授學術與思想的文字輯錄。這些文字圍繞他學術思想的主要領域,以“詩與史”為基本線索加以編輯,分為:我的故事、人情冷曖、知人論世、大千世界、詩心雕龍、吾土吾民、百年樹人、文化觀察、學術方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大體上展示了李怡30年來思想探求的一些要點。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他所向往的“思想是暗夜中的閃電,是黎明時分最初的那一線光芒……”,而這些思想片段的文字雖然不過“是精神的流星”,但“它迅速劃過漆黑的長空,賦予我們真正的驚悸和震動。沒有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其他的鋪陳都失去了意義,不過就是無聊的饒舌而已”。
李怡 ·文學理論 ·1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