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反諷的視角梳理與審視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并以王蒙、王朔、王小波、劉震云和閻連科五位作家的小說為著力點,從內部到外部、從宏大歷史到底層民間,分析反諷在完成革命政治話語解構過程中,形成的質疑中的守護、顛覆后的快意、笑謔中的追尋、異化中的困惑以及鋒芒中的溫情這五種代表性的反諷形態和反諷情感,探究中國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小說在啟蒙與顛覆互相滲透與消解的話語系統中多元共生的小說反諷特征。
陳蘅瑾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同時又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特別是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原汁原味的東干口語與中國作家口語化的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巾的某些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
常文昌 常立霓 ·文學理論 ·34.1萬字
該書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獻的基礎上,以時間為經,以《水滸傳》研究專題為緯,將明代嘉靖迄今四百多年的《水滸》研究情況做了系統梳理。全書分為以下幾部分:“緒論”部分交代了選題的原因和當前的研究狀況。第一章為“明清時期《水滸傳》研究”,主要對容與堂本和金圣嘆評點本及明清時期文人筆記中有關《水滸傳》的研究進行了探討。第二章乃“近現代《水滸傳》研究”,主要對近現代學者尤其是胡適、魯迅、鄭振鐸等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介紹。第三章至第五章則是對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水滸傳》研究情況的介紹分析,從成書、作者、版本、文本和評點五個方面進行了頗為詳細的回顧和分析。最后,“附錄”部分簡單介紹了大陸以外的《水滸傳》研究情況,“余論”則對四百余年的《水滸傳》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21世紀的“水滸”研究進行了展望。
許勇強 李蕊芹 ·文學理論 ·37.3萬字
艾麗斯·沃克(1944—)是美國當代杰出的黑人女性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作品,而且以倡導婦女主義思想成為美國社會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領軍人物。本書為沃克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的主題研究,內容涉及作者評介、文獻回顧、婦女主義理論探微、文本分析等。文本分析(第四至七章)是全書的重心,將沃克小說納入婦女主義視野,解讀了其中諸如黑人男子氣節及人性的回歸、黑人女性顛覆男性和白人霸權的斗爭、黑人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兩性和諧、種族和諧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等關乎美國黑人乃至整個人類生存的共同主題。
水彩琴 ·文學理論 ·14萬字
有清一代,通過仕宦、漫游、入幕、流放等來到隴右的外地詩人層出不窮,他們在隴右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本書通過對清代旅隴詩人隴右詩歌創作的研究,深入探討了清代旅隴詩人隴右詩歌創作與其本土文化和隴右文化的內在聯系,并進一步闡釋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對清代詩人創作的重要影響。
張兵 冉耀斌等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三大模塊:一者為成因研究,揭橥朱熹佛禪因緣生成的歷史語境及其佛禪思想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二者為表現研究,分別檢討朱熹文學思想、詩文創作、語錄體散文與佛禪各個層面千絲萬縷的聯系;三者比較與影響研究,縱向比較與橫向聯系交叉并行貫穿于朱熹文學與佛禪種種關系的探討中,力圖以之深刻揭示朱熹文學與佛禪之關系的獨特性及宋佛禪流變在文人心理的投射與影響。
邱蔚華 ·文學理論 ·25.9萬字
當代英國著名小說家繆里爾·斯帕克被著名評論家大衛·洛奇和弗蘭克·克莫德分別譽為“她那個時代最有天賦和創新精神的英國小說家”和“她那一代人中最有魅力的作家”。斯帕克曾經3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且都進入了最后的6人決選名單。本書結合社會歷史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空間理論及文本細讀的方法,在介紹了斯帕克的生平與創作生涯之后,總結了她的小說美學和創作理念;并探討了斯帕克的小說主題及小說藝術;最后將斯帕克置于歷史坐標中,縱向梳理和探討她與其他小說家相互影響的關系,全方位地探索她創作中的文學淵源,把握她的創作理念和美學思想的形成軌跡,從而理解斯帕克對于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并且探討其創作對同輩和后輩作家的貢獻和意義。
戴鴻斌 ·文學理論 ·21.3萬字
現代中國古典主義詩派主要指對傳統有著較深認同、與新文學自由詩派形成批評關系的詩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國粹派里、南社成員、學衡派、新文學陣營中的新格律派等。這些古典主義詩派雖也主張對古代詩體進行改造,但是改革思路與新文學派大異其趣,本書系統考察了近現代中國具有古典傾向詩論家的“新詩”觀念,并對其背后的語言結構、時間意識、發展理念、價值取向等進行了深入開掘。這種研究對于古典派與自由派的對話、對中國新詩理論建設的再出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趙黎明 ·文學理論 ·15.7萬字
《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史》系統梳理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016年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觀念的發展情況。書稿按“史”的順序,提煉出“現實主義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與深化、困境與復興的線索,深入分析了“文藝批評與文藝意識形態建設”“科學方法論在文學領域的歷險”“文學是人學”等具有標識性、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并做出客觀評價。
高建平等 ·文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首先確認了山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然后,以具載重要全局意義的優秀詩人、作家為主線,由之聯系相應的創作流派,進一步清理出不同歷史文化時代的主流走向,并揭示文學現象背后的規律,給出恰當的審美判斷。
喬力 李少群主編 ·文學理論 ·69.3萬字
本書稿系作者的部分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分屬晚清和民國兩個不同時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張之洞等,也有藏書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內容比較廣泛。
冀滿紅 ·文集 ·22.7萬字
本書為“歷史與展望:中西交通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層論壇論文集。2014年8月19日至20日,“歷史與展望:中西交通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層論壇在蘭州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甘肅“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學術月刊》雜志社和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編入會議交流論文集的文章共61篇,本次編輯出版選定45篇,存目論文16篇。
劉再聰主編 ·文集 ·53.4萬字
本書以唐代德宗朝主要是貞元時期(785-805)的詩人、詩作、詩風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從大歷進入貞元的江南詩人群、李益和盧綸,創作期主要在貞元的臺閣詩人群、孟郊和歐陽詹,以韓愈、張籍、元稹、劉禹錫等為代表的青年士子群的詩歌創作情況。本書對貞元詩壇既有橫向的點的聚焦,亦有縱向的面的梳理,以期有理有據地呈現貞元詩壇特定的詩史地位和價值。
劉麗華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本人自高校任教以來幾十年來的論文27篇,其中既有已經發表的論文,也有一直放在箱底待發的論文,還有兩篇在研究過程中翻澤的澤作。這些論文成文時間跨度雖然有幾十年,但都是圍繞著西方文學和海外文學兩大主題進行,而其中的重點在西方文學研究。兩方文學研究主要包括兩方古代文學三篇,啟蒙主義文學三篇,浪漫主義文學五篇,現代主義文學七篇,它反映出作者關注的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學科理論與翻譯部分四篇,體現出作者在研究西方文學過程中的學術視野和“中國關懷”,即研究西方文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和領悟自身的文學和文化狀況。海外華文文學有五篇,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東南亞華人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
高偉光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期內容共分為6個專欄。“基礎理論研究”欄目立足中國文論研究,對西方文學理論的中國旅行進行反思,既從宏觀的學科建設或長時段的文學史角度思考問題,又以具體文論家為例,厘清其中國旅行的諸種影響。“西方文論研究”欄目則兼顧了歐陸與英美兩股不同的文論傳統,既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關注,又聚焦媒介-符號等方面的前沿思想。“古代文論研究”欄目則專注于古代文論研究。本期論文既以人為綱,把握個體文論家的思想,例如石濤“尊受”說,梁啟超的詩學觀,葉燮的詩學觀等,又有文體問題的研究。“文化研究”則關注當下文化研究的熱點,諸如文化產業、游戲、以及民族認同問題等。“電影研究”欄目以電影賞析為主,既涉及國產佳片,也有好萊塢叫座大片。“文學品讀”欄目則從具體的文學作品出發,闡發思想。對日本文學作品的研究,是本期的一大亮點。“譯文選刊”是本期新開設的欄目,選刊了三篇譯文,涵蓋面廣,質量上佳,值得一讀。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30.3萬字
本書對莫言的11部(全部)長篇小說進行了研究,包括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兩部分:總體研究把莫言的11部長篇小說作為一個整體,從內容、美學特征、主題、藝術表現、傳承、意義和價值等方面對之進行了研究;個案研究對每一部小說分別從其內容梗概、人物形象、主題、藝術表現、不足之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既有研究者的個人心得,又有對小說文本以及學界專家真知灼見的引述……因此,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既是對莫言全部長篇小說的一次“集約型”、全方位的研究,又是對莫言長篇小說進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又具有普適性——它語言通俗流暢,內容全面而又簡明、扼要,既可供莫言的研究者用作研究的參考,又可供各類學生、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閱讀。
廖四平 ·文學評論 ·49.6萬字
全書分三輯,分別為:歷史、語言、文學。每一輯開篇均有3000余字綜述,每篇文章均有二、三百字點評。其中歷史一輯共16篇文章,含紀念文章8篇,這些文章既有紀念性,也有學術性,如顧潮《李文實先生與顧頡剛先生的交誼——紀念李文實先生百年誕辰》、張廷銀《文實師與顧頡剛先生之學術交往史實鉤述》、王希隆《李文實先生述略——以相關記載為中心》等。語言一輯收入8篇學術論文,文學一輯收入11篇學術論文,論文均體現李文實先生治學理路及西北文史研究方向與特色。此外還有序言、會議致辭、后記、李文實年譜各一篇。書稿共計39篇,約11萬字。書稿近四分之一內容為紀念性文章,其余為學術文章。
卓瑪 馬海龍編著 ·文集 ·30.1萬字
本書分為三編:先秦兩漢詩歌、漢魏六朝賦學批評、唐代詩歌及文學批評。上編主要從思想史角度描述了由《詩經》的“變雅”到《老子》思想的嬗變之跡,從藝術思維角度揭示了屈原作品的藝術特質。中編則于繁復的史料中探賾索隱,分析了司馬遷、司馬相如、楊雄、劉向、劉歆、蕭梁皇族的賦學批評等,勾勒了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基本脈絡。下編以李白、白居易、李賀、李商隱的具體作品為例,探討了古典詩歌釋讀的原則問題。全書從文本細讀和歷史脈絡出發,對先秦漢唐詩賦這兩大文類進行了研析剖判。
冷衛國 ·古詩詞 ·21.1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本書從詩歌創作和藝術批評兩個角度,探討了杜甫詩歌對宋詩的影響,梳理了宋代杜詩藝術批評的主要內容,并提出諸多新見。基于宋代詩歌和詩論的文本,本書全面揭示了宋代詩歌創作學杜的階段性及其特征,探討了杜詩對宋代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宋人學杜的成就和局限;并從詩歌成就、藝術淵源、體裁特征、主體風格、對仗、用典等不同方面,系統總結了宋人對杜甫詩歌藝術的體認,從而較為細致地勾勒出宋代杜詩學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征。
左漢林 李新 ·文學理論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