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從法國學派開始就注重文學文本之間的事實聯系,其研究“路線圖”和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范式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書分為:文本、傳播、對話三部分。“文本”圍繞文本概念的起源、內涵、發展和流變展開,認為比較文學批評要立足于文本研究;“傳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學文本在中國的譯介、流傳;“對話”認為中西方文學最終要在互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才能互相取長補短而得以發展。
梅啟波 ·文學理論 ·21.5萬字
約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1932—2009)是20世紀美國文壇一位頗有影響的作家,他的創作特點是把社會紀實、自傳和虛構融于一體,呈現美國中產階級的風俗生活,厄普代克也因此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風俗作家。然而,厄普代克并不是位容易讀懂的作家,其小說缺少跌宕起伏的情節,作家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詞匯和不斷變化的宗教觀念都增加了作品的閱讀難度。本書圍繞“對話”這一概念,力求從“繼承”與“突破”兩個層面對厄普代克的創作特色與文學地位加以宏觀把握。本書上編集中論證厄普代克與克爾凱郭爾、霍桑、納博科夫的文學聯系,探討不同文化語境和宗教背景中作家對待宗教、藝術和生活的迥異態度;下編則主要針對厄普代克的幾部重構作品如“紅字”三部曲、《巴西》、《葛特露與克勞狄斯》、《馬人》等,探究他如何將現代敘事技巧注入與經典的對話之中,給一些普遍性問題以當代思考。本書旨在呈現厄普代克如何繼承并演進歐美文學傳統中的重要主題與原型,理清厄普代克與歐美文學傳統的聯系;考察作家對20世紀歐美小說藝術新經驗的借鑒,在歷史的向度中準確地把握作家的美學個性。
哈旭嫻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在對艾柯著述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發現他對迷宮文本的思考貫穿了他整個學術和創作生涯,思想碎片散落和淹沒在其理論書籍、隨筆和小說的各個角落;他在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將理論付諸實踐,把理論說不清的還加以補敘。由是本書提出一個命題——艾柯其實已經斷斷續續、零零散散地論述過迷宮文本理論,只是以碎片形式罷了,需要聯結。本書嘗試對相關理論碎片進行發掘、扒梳和聯結,勾勒出其迷宮文本理論的基本輪廓。
朱桃香 ·文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流派演變史為主的新型唐宋詞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約”等傳統詞論的二分法,從文化大背景切入,從時代精神和群體審美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各風格流派發展衍化之規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詞的流變過程:變作者個體研究為群體研究,對群體互動及各流派互相影響、滲透及競爭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時期哲學、政治、宗教、社會習俗和民族心理等對詞人及不同的詞人群體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情趣的深刻影響,從而展現了唐宋詞百花爭妍、異彩紛呈的風格和流派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劉揚忠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本書分為作家與作品兩個部分。上編為作家部分,主要對江左樵子、呂熊、王猷定、王煒、嚴首升、賀貽孫等6位代表作家,在生卒年、遺民身份、是否為小說作者等懸疑問題上進行了詳細考證。同時,本書還對王猷定、王煒二位作家的年譜進行了簡編。下編為作品部分,主要對《樵史通俗演義》《梼杌閑評》《女仙外史》《諾皋廣志》《闡義》及李闖小說等代表作品,在創作特色、遺民意識、人物形象、嬗變規律、傳播接受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它們自成體系,以個案形式展現了清初遺民小說的整體面貌。
楊劍兵 ·文學理論 ·17.3萬字
明中葉至清中葉,是書坊業的鼎盛期,也是通俗小說的繁榮期。書坊業與通俗小說幾乎同時于明中葉走向繁榮。書坊業對通俗小說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明清通俗小說的繁榮離不開書坊業的支撐。江南運河城市因為大運河的重要地位與便利水運而成為明清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蘇州、杭州、揚州、常州、湖州等江南運河城市在明萬歷后成為新的坊刻中心和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為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城市的書坊業在明清通俗小說的創作、刊刻、傳播與接受等各個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在書坊業的推動下,明清通俗小說最終在江南運河城市走向全面繁榮。
謝君 ·文學理論 ·13.9萬字
本書依據魯迅創作實際與魯迅研究學術史,將“黑暗”作為一個能集中揭示魯迅人生、思想、審美觀念與藝術個性的核心概念,對其精神結構與文學創作進行了研究。
王海燕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大量的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為藍本,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與考察,探究各個時期作家們對理想人格的認識及表現。基于理想人格流變的縱向梳理,嘗試系統性地闡述各時期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意義及其實現,揭示和闡發20世紀知識分子對“人”的深刻理解。本書按時序將20世紀理想人格分為五個歷時階段,選取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人格形象進行解析,同時對同一時期因人物身份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理想人格理解的差異進行深入解析,全面、系統性地闡發20世紀各階層對理想人格的理解及其思想意義,并闡釋出其對當下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黃傳波 ·文學理論 ·19.7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關于老罕王努爾哈赤的傳說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這些傳說既描述了清太祖戎馬一生的英雄業績,又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女真人的社會生活。本書作為口頭傳統視野下的個案研究,旨在從傳說文本的形成入手,圍繞個人敘事與地方傳統的交互影響,對如何理解民間敘事文類作出實踐層面的回應。當代搜集整理的傳說文本己然構成以口頭為中心,文類多元,層次鮮明的傳說集群。與散落的傳說文本相比,匯聚到新賓縣故事家查樹源這里的,是結合自身藝術才能講述得較為完整的長篇形態。這一尚在進行中的講述活動為我們捕捉民間敘事文類的形態轉換提供了依據。基于在民俗過程中理解文類的觀點,作者試圖以努爾哈赤傳說的文本研究為例,打破固有文類思維的局限,提出以個人敘事為突破,貫通地方傳統,從而闡釋民間文化的研究理路。
劉先福 ·民間文學 ·19.9萬字
體育在美國的歷史進程中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體育也在不少美國作家的作品中對表達主題和塑造人物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尚未引起文學批評界的重視,若予以關注,也僅僅是局部提及。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對德里羅小說中的體育敘事進行系統探討的專著,讓體育作為關鍵詞進入嚴肅文學作品的闡釋視野,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范式。本書從隱性敘事、歷史書寫和主體性等角度,深入系統地揭示出體育敘事與話語構建、身份認同、能動性、種族和性別政治、歷史進程和生存環境的關聯,尤其注重揭示隱秘的內在關聯,證明體育作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小說的書寫與表征之中,在敘事層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帥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的討論對象是古典白話小說中所謂的“無事之文”,即在整個故事的敘述框架中看似“贅余”的“閑筆”。這些“贅余”筆墨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認定與主干的故事情節不發生因果聯系的枝節性敘事,另一部分可以籠統的概括為一些瑣屑的指涉、敘述者介入對敘述造成的干預。本書以《金瓶梅》《紅樓夢》等明清白話小說為例,說明中國古典小說通過是如何將多重事件與人物活動錯綜并置以模擬真實生活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與真實感、將看似松散的事件片段連綴起來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本書旨在于探討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敘事結構中一種富于韌性的整合模式。
劉佼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以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梳理為基礎,運用文體學、文化學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說與明清同題材戲曲在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說與戲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唐代神怪、婚戀、豪俠等題材小說經由明清戲曲家的創作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既是明清傳奇、雜劇對原有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明清戲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礎上馳騁才情、抒發胸臆的藝術創造。
楊敬民 ·文學理論 ·28.1萬字
清代詞韻學是清代詞體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究詞體用韻法則為主要內容。清人論詞以古詞為宗,論及韻法亦以舊詞用韻為據,但清代詞韻學成果并不是對舊詞用韻的再現,而是以清代詞體學的系統架構為旨歸,以當時的韻學為津筏,有規范韻法之意,具有建構性。本書以清代詞韻專書為研究對象,以韻學為切入點,以詞體學為研究落腳點,共時和歷時視角相結合,考察清代諸家詞韻專書的編韻理據,并探討清代詞韻學的演進理路。
杜玄圖 ·文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在自我認同理論視野下對“80后”作家的青春敘事進行了系統的學理的研究,以韓寒、郭敬明、春樹、張悅然、周嘉寧、笛安、張怡微、文珍、顏歌、甫躍輝等“80后”作家為典型案例,分析“80后”青春敘事潮流產生的原因,重點梳理敘事主題的變遷:一是青春期“叛逆”的自我退卻,二是倫理變遷中的自我重建,三是家族群體身份的追尋,四是城市化過程中的文化認同。最后本書從總體上反思了“80后”青春敘事的價值和局限。
祁春風 ·文學理論 ·15.3萬字
中古英語夢幻詩是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的重要成就,主要有喬叟及喬叟系傳統夢幻詩和以《農夫皮爾斯》為代表的頭韻體傳統夢幻詩。本書重點研究了14世紀晚期和15世紀深受喬叟影響的詩人,也就是所謂的喬叟系詩人所創作的夢幻詩。本書對喬叟系夢幻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和定義,并選取了十首喬叟系夢幻詩進行深入研究。本書對十首夢幻詩的研究遵循了夢幻詩大致的發展順序,涵蓋了15世紀英格蘭和蘇格蘭喬叟系詩人在夢幻詩創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希望本書能夠增進中國學者對中古英語夢幻詩的了解,并進一步推動國內方興未艾的英國中世紀文學研究。
劉進 ·文學理論 ·19.1萬字
本書探討了自盛唐至清末民初的時段內,在詞這種文體的創作與理論中存在的與古典詩歌領域類似的唐宋之辨問題。本書認為,詞與詩一樣,在唐宋文化轉型的影響下,形成了“唐音”與“宋調”兩種不同的審美范式。詞中的“唐音范式”奠基于晚唐西蜀的花間詞人,在南唐及北宋進一步演變至成熟;詞中的“宋調范式”由柳永發端,在北宋后期分化為革新性質的“東坡范式”與改良性質的“清真范式”,這兩種“宋調范式”在南宋的辛棄疾與姜夔手中臻于完備,并各自成派。后來詞史的理論與創作,基本上處于唐宋時期所確立的這幾種審美范式的籠罩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兼容唐宋。本書運用大量相關材料,翔實、有力地論證和闡述了千余年中詞體唐宋之辨的生成、演變與發展過程,構建了一部頗具特色的專題詞史。
符繼成 ·文學理論 ·3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