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探明末清初散文的成果結集。上編通過一系列明末清初散文作品文本內外的細讀和箋釋,探索這一時期文人的精神風貌,尤其是文人心靈的詩意呈現。其中對《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篇目的解讀,多有創獲。下編選取明末清初有代表性的文化中介和作家及群體進行深入考索,探究明末清初散文演變的多元態勢和生動景觀,改寫了長期以來文學史著對這一時段散文演變歷程較為簡單的描述。
張則桐 ·文學理論 ·20萬字
本書追溯了傳統人文主義批評“新古典主義—新人文主義—新批評”這條脈絡,以“后哲學文化”為背景,分析了理查德·羅蒂的文學理論和文化批評中的后人文主義思想特色。后人文主義貫穿著一種實用主義、有限論和弱哲學思想,在文學闡釋觀、經典觀、批評觀與價值觀等各方面對傳統人文主義既有繼承又有超越。與杰姆遜、布魯姆、德里達等人相比,羅蒂的文化審美旨趣介于古典人文主義、新浪漫主義與讀者反應批評之間,他是一位不夠“左”的左派,不夠“右”的右派,不夠“后”的后現代主義者。
劉劍 ·文學理論 ·25.2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關于災害的作品。這些作品記敘了自然災害的恐怖場景、人們困苦的生存狀態與痛苦無望的心態,記錄了多種抗災、救災及防災手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以文學為本位,采用災害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的災害書寫進行了宏觀考察,總結了其中藴含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對當下精神文明建構有重要意義。
王煥然 ·文學理論 ·25.3萬字
一般認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創立,始于乾隆年間姚鼐對“桐城文統”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之前,“桐城派”的歷史如何?作者認為,從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書等拔貢入國子監開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這二十多年間,文壇上曾有一個以戴名世、方苞為核心的江南士人團體。相近的籍貫、趨同的志向、重疊的經歷、深厚的交誼,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富有影響力和傳承性的作家群體。全書從時代背景、文體論、作家論三個層面,對這一群體的文學活動進行了描述,充分展示了他們在“狠雜供悅之文,霧塞一世”之時,力求“正聲”的動機和實踐。
師雅惠 ·文學理論 ·34.4萬字
以“史”為綱梳理文學消費主義的公共性身份變遷及其價值功能變化是本書的基本思路。在此宏觀構架下,具體以新時期以來文學消費主義公共性身份與價值功能的三次變遷及其所表征的市場經濟關系發展的三個階段為結點,從總體上探討其歷史演進的精神軌跡、內在規律與價值特點,詳細論述文學消費主義公共性身份與價值功能變遷的具體過程與微觀形態。
李勝清 ·文學理論 ·20.8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西京故事》《裝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中華詩詞浩如煙海、燦若星河,舉凡山水田園、行旅離別、詠物懷古、征戎遷謫等諸多題材,無事無物不可入,無意無情不可言,蘊含中華民族仁民愛物、自強不息、和合與共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言志抒情的文字間歷代賡續傳遞,建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格局,形成了傳承有序的文化脈絡。本書以多元視角,立足大唐長安,思接千載,視通古今,徜徉在詩歌的歷史長河,于詩酒宴飲、清風明月、大漠孤煙中體悟詩詞的質白奇崛和悠遠暖心。細水流年,阡陌暖春,有了中華詩詞的浸潤,人間愈顯清歡,歲月愈顯靜好。全書用百則短文及對話,集土成山,內涵豐富,形散神聚。作者對經典詩詞進行了個性化精彩闡釋,在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及思考中彰顯了優秀中華詩詞滋養個體生命、塑造民族精神、傳遞中華文脈的巨大力量。
張志昌 ·文學評論 ·29.1萬字
扎伊采夫(1881—1972)是俄羅斯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家。扎伊采夫的創作體裁廣泛,題材多樣,為透視俄羅斯域外僑民生活與文化、反思俄本土的文藝走向、追憶俄羅斯文學經典等提供了珍貴的藝術材料。本書選取扎伊采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和主題意蘊,考察這些小說里具有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特色的成分,以及精神現實主義的特征,揭示以扎伊采夫的創作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概念。
張玉偉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在理論層面不拘泥于傳統詩歌研究思路,在行文中融合了文化學理論、認知詩學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本書歸納了龐德的12種身份,認為它們與《詩章》現代主義風格的形成有關;梳理了《詩章》117章的具體內容;討論了《詩章》研究中存在爭議性的話題;論述了《詩章》現代主義風格形成的背景、模仿與創造、內化與吸收等方面。同時,與讀者分享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發現,涉及“龐德作品及其出版簡史”等板塊。
郭英杰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系楊義教授在澳門大學主持的“南中國海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的階段成果,論題涉及西學東漸、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19世紀華南地區的中英文報刊、20世紀上半葉的民族主義等。三位作者以具體而微的人物個體、文本個案或典型事件為聚焦點,借助報刊、檔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學作品之分析,試圖從一個較長的歷史脈絡中考察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相遇與碰撞。從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來華,到印刷出版業的新變以及西學、新學讀物在19世紀下半葉的大量出版流通,再到20世紀上半葉“五卅”“沙基”“萬縣事件”中的民族主義思潮崛起,這段漫長而坎坷的中西相遇史與交涉史值得我們一再回眸和咀嚼。至于書名中的“南中國海”,是指中國的華南、東南沿海地區;“近代文學”是幾位作者的研究興趣與專業背景,“近代”的含義也較為寬泛,并不限于1840至1919年;“連通地氣”是希望文學研究能夠接通歷史、地理與活生生的人物;“吸納西風”則是貫串全書各編的論題主線。
李思清 龍其林 冷川 ·文學理論 ·24.7萬字
本書通過運用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理論,克服中日學界對日本無賴派作家研究的作家論和作品論的“形而下學的缺陷”,以社會轉型的視域作為研究切入點,將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建構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系統地對各個作家作品的文本進行解讀,分析不同無賴派作家的敘事主題、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話語、敘事策略等敘事藝術內涵,解析其敘事特征和文學思想,進而論述日本無賴派作家的文學主張和文學批評話語,揭示其敘事藝術內涵和文學批評話語建構的內在聯系,闡釋該流派作家的文學批評的真正內涵和哲學理念。
任江輝 ·文學理論 ·25萬字
“歷代燕趙詞”輯錄上起隋唐、下迄近現代之燕趙籍詞人創作之詞。編次以時代為序,分為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至現代四部分。以作者為經,詞人姓氏下附小傳,簡要介紹詞人生平仕履,并依據前人論述對詞人作品略加評述,以見其詞風源流、特征及對詞壇的影響;有詞學論著者,概括其精粹,以明其詞學主張與淵源。無資料可參者,則以己意分析。此編旨在匯輯歷代燕趙詞作,供研究者參考之用,網羅散失,雖斷句零章,亦加摭拾,以見作為中國詞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燕趙詞之創作實績和發展歷程。
于廣杰編著 ·古詩詞 ·27.6萬字
德米特里是希臘化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其詩學不僅繼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傳統,而且開創和發展了諸如書信、語篇、語效、辭格、形式、風格、文體、寫作等方面的理論,為此后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對德米特里詩學產生機緣及其哲學根基的考察,凸顯出其詩學的質點和生長點;對其詩學系統的考察,揭示文學形式與審美反應之間的聯系,解決結構主義批評善于發現文本內在秩序和模式卻無法闡釋效果,印象批評能內省直覺效果卻不會建立文本結構和效果之間的聯系的矛盾,找到印象批評和科學批評、感知效果和語篇形式具身結合的可能,為詩學研究提供理論資源。
李葛送 ·文學理論 ·24.2萬字
牛郎織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四大民間傳說。本書重點考察四大傳說的經典化過程、民眾接受心理以及當下的思想藝術價值等。前四章各聚焦一個經典傳說,分別解析人物、名勝、地域、情節之于傳說的意義、作用以及傳說的演進機制;后兩章關注經典傳說的共性與個性、當下與未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四大傳說的主人公均面臨困境和矛盾,即“阻隔”,他們各自沖破艱難險阻,表現出對“愛慕”的堅守與追尋。阻隔與愛慕,展現了人類愛情故事中的“隔河情結”,傳達了經典傳說震撼人心的悲劇美與溫暖向上的力量。
肖波 ·民間文學 ·21.9萬字
本書是論文集,這些論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學的,也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學科。從時間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對現當代城市文學的研究。就研究方式來說,既是文學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說是一種“以城市為方法”的文學/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來以文學文本為研究中心的文學研究范式。城市文學這一新的研究空間的打開,使原來以時間為維度的靜態的文學研究,擴展為以空間為維度的動態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學與文化綜合研究。
王德領主編 ·文集 ·20.5萬字
本書在梳理行記文獻的基礎上,主要圍繞行記的起源與發展、行記與其他文體的關系、文人行記的文化轉向、交聘行記中的夷夏觀念、僧人行記中所反映的僧人旅行心態等問題對唐宋行記做整體的文學與思想文化研究,力圖在宏觀的視野下對唐宋行記的價值和意義進行全面挖掘,為唐宋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田峰 ·古代隨筆 ·26.4萬字
詩、賦是唐前文學的大宗,二體交互演進,此消彼長。向來文學史著力于一體的單向研究,本書通合二者,致力于辭章學的本位考察,以文體為中心,以語用為關鍵,力求打破語言和文學、研究和創作之間的壁壘,關注二體在題材、手法、句式、語詞、聲律、創作觀念等基本問題上的異同互動。以此昭示文學演進的“內在理路”、闡釋“體各有妙”的體貌之美、揭示二體的根本性質、解釋“賦亡”“詩興”的文學原因等,并歸于竭力彰顯二體互動機理明晰、豐富生動的“過程之美”。
唐定坤 ·文學理論 ·38.3萬字
《雪萊詩歌研究》從雪萊詩歌中的神話隱喻視角切入,對雪萊詩歌尤其是他的長詩和詩劇中與意識形態、權力、權威和暴力、君主制、共和制等相關的內容及其藝術特征進行了梳理、分析和討論,并探討神話在雪萊的詩歌里是如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或手法來展示政治主題的。雪萊詩歌中神話的獨特運用使得他的詩歌頗具革命性、戰斗性和反叛精神,在與西方政治、哲學和社會思潮相呼應的同時呈現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藝術魅力。
曹山柯 ·外國詩歌 ·3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