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還原和浮現解放區文學蘊含的復雜要素,探尋解放區文學的存在之因和變遷之由,同時兼及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解放區文學建構起一種特殊的傳統,這種傳統具有可再生性,它作為一種潛隱的力量控制著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行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對后來文學來說,絕非僅僅是外在的制約性因素和“塑型”的力量,而是通過它有效的滲透和折射,最終成為貫穿于作家思維的精神理路和影響文學創作內部法則的邏輯力量。
胡玉偉 ·文學理論 ·15.6萬字
本書在小說敘事理論框架內,借用社會歷史批評,選取美國現代作家威廉·福克納后期(1942—1962年)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南方家族變遷主題及其羅曼史的形式特點,辨析人物國家認同機制背后的象征意義和歷史隱喻。福克納這一時期的創作將社會理想置于南方歷史與現實生活的中間地帶,深刻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異質性,用樂觀的筆調描述混血對家族生命力的積極意義。本書突破了黑白種族、貧富階級的二元闡釋范式,通過對人物時間觀的整合,挖掘作家在對南方過去的執著回望中依稀建構出的理想社會愿景,探究作品暗含的烏托邦色彩。
李方木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對當代詩歌的中堅力量,如北島、昌耀、于堅、韓東、臧棣、藍藍等十五位詩人的十五首詩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國詩人的五首漢譯詩作進行了詳盡、細致的閱讀分析。這些細讀文字融鑒賞、解釋、闡發為一體,結合作者自身的創作體會,可說是獨出機杼。本書的寫作時間超過十五個年頭,由作者錙銖積累而成。一如書名所言,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透過一粒“沙”看到一個“世界”,也期等能夠帶給讀者更多閱讀、欣賞的示范與啟發。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5.5萬字
陽明后學郭子章政績顯著,著述宏富,哲學思想深邃。本書從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記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人際交往狀況;結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顯郭子章在方志文獻與文學文獻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學作品,探析其詩歌、經世致用之文、筆記小說等文體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特征;抽繹郭子章《豫章詩話》及相關論述中的詩學思想,肯定其首創“泛江西詩派”觀、重新構建地域詩學體系、以地域觀念建構詩歌傳統的努力;探索郭子章作為陽明心學傳承人物的哲學思想,認為他對儒釋道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有鮮明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百年黔中王學的一次精彩總結。本書全面系統地考察了郭子章文獻、文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內涵與成就,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郭子章及明代文學、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邱美瓊 羅春蘭 王小虎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觀點,分析了中西生態女性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態、發展特征、精神內涵及其內容和主張方面的不同。生態化特質首先表現在當代文學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獲得靈性,那種將自然視為資源與獲利工具的觀念受到了批判;物種間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自然規律與保持自然節制等生態主義的核心信念也滲入當代文學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與社會性/理性的關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認為,生態文學的主張與中國傳統精神相一致,中國文學有可能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女性主義。
唐晶 李靜 ·文學理論 ·15.5萬字
對于布萊希特的戲劇理想追求,需從其舞臺整體構想中探析其理論主張的內在目標。布萊希特戲劇具有藝術之外更宏大的愿景,即參與社會模式的改造實踐,因而他必須改革戲劇的功能以適應這一社會任務,并以“陌生化”為美學原則,試驗各類舞臺藝術手段,達到促使觀眾思考的目的,引導他們行動起來。強調回到史詩劇場本身,是從戲劇家的藝術活動中提煉出一條“社會任務—戲劇功能—藝術手段”的內在表述路徑,從而加深對其戲劇特征的理解。
姚佳根 ·戲劇 ·15.5萬字
本書在自我認同理論視野下對“80后”作家的青春敘事進行了系統的學理的研究,以韓寒、郭敬明、春樹、張悅然、周嘉寧、笛安、張怡微、文珍、顏歌、甫躍輝等“80后”作家為典型案例,分析“80后”青春敘事潮流產生的原因,重點梳理敘事主題的變遷:一是青春期“叛逆”的自我退卻,二是倫理變遷中的自我重建,三是家族群體身份的追尋,四是城市化過程中的文化認同。最后本書從總體上反思了“80后”青春敘事的價值和局限。
祁春風 ·文學理論 ·15.3萬字
周立波是一位創作豐沃、影響深遠的作家,中國的文學批評卻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內未對其給出應有的歷史評價。在激情蓬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為“不夠理想”和“不夠純粹”而受到打壓,而在“新時期”,其作品義因“告別革命”的時代風潮而備受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塑造成了一個猶豫徘佪的踟躕者或是激情涌動的盲從者,他長時間被批評界所低估和片而闡釋。本書對周立波的文學創作進行了重新的解讀,將他的作品和“五四”傳統以及《講話》傳統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對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命運進行了分析,由此,也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內在機制進行了反思。
張維陽 ·文學理論 ·15.3萬字
本書從小說文本和史料分析人手,重點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河南長篇小說創作的基本狀況,并對每個時段的代表作品進行了個案分析,從中發現了河南長篇小說一些相對突出的創作現象和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了與中原地域相關的某些“特色”和“規律”。在研究方法上,本書竭力避免概念的先行介入,避免為論證觀點而選擇材料的方式,盡量從作品“現場”出發,在大量文本閱讀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以“問題”為突破口,尋求河南長篇小說的基本面貌。
張東旭 ·文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為作者20年來郁達夫研究部分成果之結集。作者采取區域文化批評、比較文學批評、文本細讀、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或角度,結合郁氏文本和相考證,對詩人郁達夫的行旅生涯、社會交往、自敘傳寫作等專題開展了饒有個人興味的探究。其尤讓人矚目者,是作者在北京、上海、杭州、安慶等地探尋郁達夫“屐痕”的一組演講。這些與不同人文地理相結合的研究形成了“一幅別具生面的‘郁達夫學術地圖’”。全書文字簡樸,敘事詳實,思維細密,評議亦別具風格并偶富創見。
李杭春 ·文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為作者對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文論批評的理性梳理,包括本體論、主題論、文體論、地域論、出版傳播論五個部分:本體論主要從兒童文學的兒童觀、思想性、原創性等角度進行闡釋;主題論從兒童小說入手透析兒童文學的主題內涵;文體論從小說、童話、影視、科幻等文體入手探尋兒童文學的文體特征;地域論主要關注遼寧及東北地區兒童文學的地域特征呈現;出版傳播論則以出版傳播理論透視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全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相結合,試圖勾勒出當下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研究的新動向。
王家勇 ·文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重點運用以蘇珊·S.蘭瑟為代表的敘述聲音理論,結合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分析、讀者反應批評等方法,從理論上厘清了敘述聲音及其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敘事形式和意識形態,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小說作品中的敘述聲音進行了綜合分析。
舒凌鴻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在幽靈批評的理論視域下,從四個方面闡釋當代英國新維多利亞小說的敘事特征。首先,在語言上,新維多利亞小說采用腹語術,挪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詞與物,在與前輩幽靈的對話與磋商中努力再現歷史真相。其次,在文本上,新維多利亞小說打破線性敘事,使文本成為幽靈游蕩的空間性場所,以表征幽靈超越在場與缺場的悖論。再次,在主題上,新維多利亞小說著重再現“另一類維多利亞人”的創傷,揭示這些創傷如何以幽靈的形式對后代造成持續的縈繞。最后,論述新維多利亞小說如何沿用并發展了維多利亞小說中的“女性哥特式”題材,分析瘋女人、幽靈、女性靈媒等在當代語境下復歸的原因,揭示幽靈書寫對重構女性文學傳統的意義。
杜麗麗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收錄的是瑤族作家潘紅日自2016年以來已經發表的15部作品,分別為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三大部分:4部短篇小說《碼頭》《補糧》《暗香》《回來》,10篇散文《羅仕林的個人簡歷》《考試》《最美風景》《相約合山》《邕寧榨粉》《遠方》《紀念碑腳》《天峨石記》《蜂窩煤蛋糕》《孕育壽星和作家的地方》和1部報告文學《美麗山花》。題材涉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生動反映了人民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特征。這些作品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反映了廣西當代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學實踐,以及助力脫貧攻堅的現實行動和文化立人的創作精神,具有重要的出版意義。
紅日 ·文集 ·15.1萬字
本書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為研究對象,以“紳士化”現象為研究的切入點,對該時代文學關注的道德話語進行再思考,并將道德話語深入英國思想史語境中,努力探索道德問題與英國貴族階級的衰落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之間的內在聯系。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重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營造了一種表面和諧的社會狀態,但貴族階級的道德觀念并沒有給英國現代工業社會提供精神活力,反而扼殺了中產階級本有的道德傳統。
高偉光 ·文學理論 ·15萬字
超驗主義從一開始便既是一場文學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是美國文藝復興的巨大驅動力量和主導力量,并代表了其發展的高峰。超驗主義最突出的文學成就表現在散文的創作上。本書將美國超驗主義散文置于世界文學的視域下,主要以古代希臘散文和中國明清散文為借鏡,進行比參研究,為我們全面考察超驗主義散文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及藝術品格提供一條新的認知途徑,并為跨文化間的散文藝術比較研究提供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
江錦年 ·文學理論 ·15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研究的內容是關于喬治·奧威爾在1934至1939年創作的“三十年代小說”——《緬甸歲月》《牧師的女兒》《讓葉蘭飄擺》《上來透口氣》。這四部小說的知名度雖然不如奧威爾的代表作《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那樣高,卻是奧威爾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小說以四個普通小人物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與不幸命運的抗爭過程,體現了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渴望。這四部小說實際是奧威爾的“自畫像”,奧威爾將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融入小說情節,試圖從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尋找個人精神壓抑和生活貧困的原因。在三十年代小說中,主人公通過感受他人所承載的辛酸苦難和融入到異質的文化氛圍中,獲取對新舊價值觀作出判斷的能力,由此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社會進行了總體性把握,以擺脫體制環境的限囿。因此,奧威爾的三十年代小說是其思想觀念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并為其四十年代的“反烏托邦”代表作奠定了創作基礎。本書希望通過對奧威爾三十年代小說的解讀,為中國的奧威爾研究提供參考。
丁卓 ·文學理論 ·14.9萬字
完顏氏家族屬於金源貴胄,譜系源遠流長。有清一代,家族成員均位居顯宦。更重要的是,家族以詩禮傳家,代有文人。從清朝初期到清朝末期,完顏氏家族共有14位詩人,其中男性詩人6位,女性詩人8位,共創作了11部詩集,其中得以傳世的詩集有7部,散存詩41首。家族文風歷三百年不輟,形成了一門風雅的文學生產機制。完顔氏家族的詩歌創作路綫是從家庭生活向社會生活擴展,從上層社會向底層百姓轉移,愈是到清代後期愈多表現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可以説是當時百姓生活的一面鏡子。這種一路向下的眼光和筆法使得完顔氏家族的詩歌具有了現實主義的光芒和社會現實意義。本書以校點完顏氏家族詩歌爲主體,共收入完顏氏家族六位成員七部詩集。
多洛肯 路鳳華輯校 ·古詩詞 ·14.9萬字
她被譽為法國的薩福,拉封丹對她加以模仿,伏爾泰對她的新奇構思不吝贊美之詞;圣伯夫高度評價了她所創作的《辯論》,同為詩人的萊奧波爾德·瑟達爾·桑戈爾把她視為“法國最偉大的女詩人”。她就是法國16世紀著名女詩人路易絲·拉貝。繼蒙田、拉伯雷和龍沙之后,路易絲·拉貝成為研究法國16世紀文學歷史專家們新的研究熱點。在眾多歷史文本被人們遺忘的今天,拉貝是少教依然留在人們腦海中的文藝復興作家之一。本書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研究拉貝的生平與她的《作品集》,研究她寫作中所體現的女性主義特征,借此揭示在文藝復興這個波瀾壯闊的運動中,女性為自己的作家身份和自由解放所進行的抗爭。
馬雪琨 ·文學評論 ·1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