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理解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確立的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產業結構調整要進退并舉(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輔導)》作者張軍立從產業機構現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調配社會資源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是深入研究結構調整的重要參考。
張軍立 ·中國經濟 ·6089字
本書通過建立連接內部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并可同時反映薪酬差距正向與負向激勵效果的三階段博弈模型,從理論上探討了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關系。同時,采用中國上市公司2005及2010年數據,通過穩健標準差OLS和分位回歸,實證分析了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以及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與高管薪酬差距的關系特點。
陳丁 ·中國經濟 ·9.6萬字
本書針對我國工業經濟當前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深度分析。全書圍繞“工業高質量發展”,遵循新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制造強國的主要目標,充分吸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全面剖析了工業發展質量的內涵,明確了構建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思路,并在往年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對一些指標進行了適時調整,對全國、各省(區、市)的工業發展質量,以及工業主要行業發展質量進行了評價。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中國經濟 ·15.1萬字
城市創新是國家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本書提出從效率、健康兩個維度對城市創新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評價,并運用這套評價體系對中國35個主要城市進行了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打破了統計數據的局限,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型數據獲取方法,并對個別城市進行了進一步的案例剖析,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一系列供城市決策者參考的建議。
《中國城市創新生態系統評價(2016)》課題組 ·中國經濟 ·8.6萬字
本書通過系統性的調研、梳理和實證分析,對河北主要的城市發展、新區新城以及縣域經濟轉型、產業規劃中的民營經濟主體等多個方面予以務實性的學術探討和案例化呈現,以期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的河北轉型形成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洞察,為我國城市建設和產業規劃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樣本范例。
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 ·中國經濟 ·12萬字
本書作者基于實地走訪和深度調研,以中國經濟發展改革為主軸,串聯宗漢鄉鎮企業發展中的創業群像故事,從慈溪宗漢黎明農莊糧棉加工廠的誕生開始,分五個部分全面回顧了宗漢鄉鎮企業近半個世紀的曲折發展,其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的全過程。書中真實還原了宗漢鄉鎮企業從初創到擴張,從弱到強,從地區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發展脈絡,以及當地通過工業化一步步改變命運,從田野走向城市,從農村走向世界的歷程。書中還重點呈現了20世紀70年代,宗漢“草根”企業家通過跑推銷、跑外勤、辦工廠等方式艱苦創業的精神在鄉鎮企業創辦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書解答了宗漢何以成為鄉鎮企業源頭,鄉鎮企業為什么能異軍突起,以及鄉鎮企業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作者提煉出企業創新改革“宗漢經驗”,更從歷史看向未來,探討“宗漢經驗”在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經濟體制變革、精神傳承等方面的啟示。
王千馬 ·中國經濟 ·14.6萬字
經濟新常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最大特征。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CIER)的變化,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階段的特征和影響。GDP增長率與CIER指數關系日趨密切,顯示了CIER指數對經濟增長變動的敏感程度。同時,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型行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而能源/礦產等傳統加工制造行業,就業景氣程度明顯趨弱。行業之間、區域之間、企業規模之間就業市場呈現冷暖不同的走向和特點。本報告收集了中國就業研究所2013年以來《中國就業市場季報》(內部報告)涉及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的變化分析和預測,以及專家視點等內容。本報告是繼《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15——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國就業季度分析》后,又一部反映中國就業研究所利用大數據,開展中國就業市場景氣程度分析的重要研究成果,對深入了解我國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變化,研究中國就業市場運行特點和規律等,有著重要的理論和政策意義。
曾湘泉主編 ·中國經濟 ·10.8萬字
本書從綜合、行業、地區、園區、企業、政策、熱點、展望8個角度,分析總結了2022年我國原材料工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情況,并對2023年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分析。全書遵循了賽迪智庫原材料工業發展藍皮書的一貫體例,共8篇29章,包括綜合篇、行業篇、區域篇、園區篇、企業篇、政策篇、熱點篇和展望篇。本書可為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及從事相關政策制定、管理決策和咨詢研究的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及對原材料工業感興趣的讀者學習。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中國經濟 ·10.8萬字
本書以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為切入點,以滇西邊境山區為研究對象,基于滇西邊境山區普遍性與差異性特點,通過背景分析、概念界定、理論梳理、現狀剖析、政策建議等,將滇西邊境山區及該地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的多維度內在發展需求與扶貧開發工作的改進完善結合起來,對滇西邊境山區扶貧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總結。本書豐富和發展了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理論,為實現連片特困地區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生態安全提供了對策建議。
李潔超 ·中國經濟 ·11.9萬字
國家開發銀行是一家定位獨特、極具創新精神的銀行。他脫胎于傳統政策性銀行,擁有國家信用,卻以一種銳意進取的姿態推進市場化改革,不僅成就了全球第一大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美名,更開創了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模式: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把財政力所不及、商業資金不愿介入的開發性領域培育成市場成熟、商業可持續的領域,進而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服務國家戰略。國開行有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謀篇布局皆以國家利益為先,行事上又極其注重市場化方式,追求實效和創新,從而使其既忠于國家使命,又保證了商業可持續。
吳雨珊 ·中國經濟 ·15.4萬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科技引領著時代發生了巨變。這其中,我國移動通信行業推動著國人視野、發展觀念、產業實力、大眾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發展成果惠及億萬百姓。《智聯天下:移動通信改變中國》以5G起筆,從大眾關心的事件逐漸展開,從豪華1G、全民2G、坎坷3G,到驚艷4G、智能5G,環環相扣,展現了我國移動通信行業30余年波瀾壯闊的發展,以及市場帶動技術、技術驅動產業、創新促進發展的歷程。《智聯天下:移動通信改變中國》通過一個個轉折性事件、一組組節點型故事、一群群代表性人物,述說“變化”,分析“變化”,思考“變化”,最終向世人揭示:移動通信改變中國,歸根結底是創新改變中國,是堅持改變中國,是合作改變中國,是開放改變中國。
邵素宏 含光 周圣君 ·中國經濟 ·13萬字
21世紀以來,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與城鄉發展相關的制度安排,但與其他城鄉關系比較協調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這些制度安排卻對農村、農民的傾斜支持力度不夠,與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的目標還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城鄉差距擴大,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這種與城鄉統籌發展目標不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可稱為“逆向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戶籍制度、勞動就業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財稅制度。城鄉統籌逆向制度安排的存在,使得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并且造成旨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必須對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逆向制度安排加以矯正,從我國現實出發,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鄉統籌制度安排路徑。具體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居民遷徙權;改革農村的土地制度,賦予農民土地流轉的權益;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促進農民就業;拓寬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統籌的財稅體制,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建設。
張秋 ·中國經濟 ·12.6萬字
“中國馳名商標”的多少,是直接衡量一個省份經濟發展程度和品牌建設程度的重要標桿。截至2014年3月,廣西僅有20多項“中國馳名商標”注冊(含圖片)。數量雖然很少,但我們有必要單獨為這些企業品牌做一本書,宣傳他們的品牌,倡導社會強化品牌塑造與品牌保護的意識。
本書編寫組 ·中國經濟 ·9.2萬字
大數據對文化產業的內容創意、產品創作、營銷傳播、延伸服務和終端制造等價值鏈環節都具有重要影響,它既可為文化企業帶來直接盈利,也可通過正反饋為企業創造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大數據使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體驗價值的創造日益走向社會化和大眾化,使文化業態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日益走向常態化和多樣化,使企業對市場需求的理解洞察日益走向實時化和精準化,使文化企業整個運作日益走向協作化和生態化。在大數據時代,文化企業商業模式應充分體現面向未來、線上為主、虛實結合、體驗第一等關鍵要素,建立以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和顧客大數據為支撐的產業鏈經營與跨界融合的新機制,重視以創造獨特而豐富的體驗價值為指向,從核心能力、業務組合以及產品線、可盈利方法等方面進行分層次、多維度的商業模式創新,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張立波 ·中國經濟 ·19.4萬字
“粵港澳大灣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戰略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指導和引領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參與全球競爭,為中國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本刊由廣州市社科聯組織編撰,結合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聚焦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綜合考察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定位、發展戰略、政策創新等,積極開展國際灣區比較研究,集中反映國內外關于粵港澳灣區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研究進展和政策主張。
曾偉玉 ·中國經濟 ·20萬字
本書在對產業轉移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從微觀和宏觀兩個不同視角對中國區際產業轉移進行多維度的分解和測度,重點考察產業轉移的微觀基礎和動力機制,從理論上解釋了企業行為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區際產業轉移的動力機制。通過對產業轉移微觀基礎和動力機制的理論和實證考察,進一步深化了產業轉移領域的研究,闡釋了產業轉移對我國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為我國產業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借鑒。
王思文 ·中國經濟 ·9.1萬字
本書從中西方價值觀的起源入手,以金融是否創造價值為切入點,推演國民經濟循環中金融業稅收的運行邏輯,探索金融稅收的理論內涵和外延。同時,基于國際和我國金融稅制的演變、發展及現狀,結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方向與目標,嘗試從稅收視角尋找可能的思路和突破,并對未來全球金融稅收的前沿話題進行思考和展望。本書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課題“中國金融業稅收制度體系及國際比較”的研究成果。
王毅 宋光磊 ·中國經濟 ·19.4萬字
中國多年來受內需不足困擾,始終未能擺脫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僅使我們感受到經濟依賴外需的危險,而且使我們感受到啟動不了內需,經濟就會面臨大幅下滑的風險,進一步加大了經濟轉型的難度。本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下以國際比較的視野研究了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通過測算,揭示了中國核心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價格的扭曲現象,結合對中國居民收入來源和勞動收入份額的國際比較,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研究了生產要素價格扭曲的原因,最終解釋了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抑制居民消費的原因。在二次分配中,通過國際比較實證研究了我國的公共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特別是教育、醫療、社保等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公共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并從公共支出的規模結構和效率三個方面分析了公共支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最終解釋了國民收入二次分配抑制居民消費的原因。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指出了宏觀經濟管理方式應從過去的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具體地,分別從決定初次分配的金融方面和決定二次分配的財政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李廣泳 ·中國經濟 ·9.1萬字
本報告對中國發展模式進行深入剖析,以多維視角來審視中國發展在不同方面所體現出的特征,通過中國發展指數科學、全面地測量中國發展所表現出的復雜特點。全書客觀分析了中國發展指數和中國發展信心調查的最新結果,將視角聚焦于中國發展的質量和民生問題,廣泛探討了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對外貿易、社會輿情、公共服務等問題,對居民的幸福感開展了深入研究;此外,還縝密地梳理了國際上關于發展的理論流派,大跨度、大空間地勾勒出不同國家、不同時代關于發展的不同觀點,通過透視當前中國發展的“短板”,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行冷靜的思考。
袁衛 彭非 ·中國經濟 ·19.6萬字
共享經濟發端于美國,而將這個故事演繹得非常精彩的無疑是中國。中國分享經濟發展之快、影響之大,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而如何應對共享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視為政府治理創新的“試金石”和“風向標”。
張新紅等 ·中國經濟 ·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