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組織。企業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政府政策和行政管理狀況、法治環境、稅費負擔、融資條件、人力資本供應、基礎設施條件以及企業經營的市場環境等。這些統稱為企業經營環境。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是企業順利發展的基本條件。本書對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影響企業經營的各方面因素進行評價,用指數的形式反映各地企業經營環境的差異以及進步或退步,辨別影響各地企業經營的主要積極和消極因素。
王小魯 胡李鵬 樊綱 ·區域 ·9.1萬字
本書依托于作者的實際研究課題而成書,全書以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研究對象,對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對文化創業產業的發展規律、發展現狀、發展思路、重點業態、空間布局、發展措施等,進行了詳細論述,在“十三五”規劃的初始,對我國重點文創行業的各方面進行了全面研究,如影視、出版、創意、藝術品交易、廣告等行業,作者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政策建議。本書立意嚴謹、結構清晰,文筆流暢,具有一定的學術并現實價值。
陳劍飛 遲遠英 王昕宇 ·區域 ·9.9萬字
本書主要對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自2018年建立以來,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經驗、模式等進行梳理分析和系統總結,為關心、支持珠三角地區和廣東省發展的社會各界提供示范區建設的實情概貌,為政府部門深化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構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體系提供決策參考,也為行業人員開展珠三角地區的專項研究提供材料及數據支撐。本書最大的創新點是根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的關鍵節點布局全書的章節脈絡,即從“科技成果產出供給—需求鍛造—供需對接—服務支撐—政策配套—成效產出”等全流程進展進行布局謀篇,力圖為讀者清晰展示每個環節示范區使出的“硬招、實招、新招”,準確把握示范區建設的特色路徑,以此觸發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水平的新思路。
鄧媚主編 ·區域 ·16.3萬字
1889年,蒙自開埠,云南對外貿易開始步入口岸貿易的新階段。而隨著思茅、騰越的相繼開關,云南口岸貿易從1902年起形成了三關并立發展的新局面。本書充分利用舊海關資料,以空間的視角,在描述近代云南三關腹地范圍和外部市場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外部市場、內部區域特征對三關貿易特征形成的塑造作用。本書認為,從貿易功能上講,口岸實際上起著連接內(腹地)外(外部市場)兩個扇面的節點的作用,口岸貿易特征的形成和演進是內外扇面共同塑造的結果,近代云南三關貿易的異同是三關腹地特征和外部市場結構交互作用的結果。
張永帥 ·區域 ·16.4萬字
本書圍繞“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一主題,構建了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框架,建立了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分析了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現狀和困境,從整體和分類視角系統地提出了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緩解生態脆弱區人地矛盾、實現內蒙古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持。
李東海 ·區域 ·15.8萬字
本書基于“一帶一路”倡議,以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為研究對象,遵循文獻分析(提出研究思路與方向):理論分析(構建理論分析模型):戰略背景分析(論證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現狀與合作風險分析(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規避思路):目標分析(提出合作原則、機制、目標,模式):路徑分析(設計合作方向與路徑):政策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的思路研究陜西省產能合作的相關問題。分析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理念,確定陜西國際產能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方向,并設計產能合作的模式;第五部分,提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政策建議。
王利曉 ·區域 ·15.1萬字
本書在梳理循環經濟、共生理論等相關原理的基礎上,界定基于產業共生的園區循環經濟的內涵,探索基于產業共生的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框架,包括模式的動力機制、形成機理、演進機理,以及模式類型劃分和模式評價體系;并總結國內外典型模式,從自主共生模式、復合共生模式、嵌套共生模式、虛擬共生模式,以及產業共生模式的生態環境保障、資金措施保障等方面探索基于產業共生的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提出完善產業共生模式的對策建議。
王元亮 ·區域 ·11.4萬字
本書是為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和北京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有關政策要求,摸清民營經濟發展需求,由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聯合北京市相關單位的決策研究人員,圍繞文化產業類、金融類、生活服務類、高精尖制造類、科技服務類五個領域以及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民營經濟發展和東城區、朝陽區、海淀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做法進行的研究,以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
盛繼洪主編 ·區域 ·8.8萬字
本書是“基地報告”系列叢書之一,作者走訪了金融、科技創新企業、開發區、醫院、互聯網培訓、德國商會等十家機構調查,給出了上海發展趨勢的政策性評估,包括上海轉向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城市發展的道路,加速產業橫向融合、提高知識配置力、加快制度矩陣創新、培育城市聚集-創新潛力,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提高服務業的效率和生產系統升級,探索金融和財稅的體制試點改革,形成參與全球競爭的新體制。
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 ·區域 ·14.4萬字
商貿流通的加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主要趨勢,不僅是擴大消費、拓展內需、促進就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相比于世界商貿物流業的發展,我國商貿物流業在促進生產、引導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相比于世界會展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會展業發展速度快,但整體競爭力較弱,發展不平衡現狀較為明顯,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尚未完全體現,合作化、國家化、主題化、品牌化是我國未來會展業的必然發展方向。本書以貴州省遵義市為例,全面分析了其區域商貿流通發展戰略。
曾慶均 孫暢 王曉琪編著 ·區域 ·14.8萬字
本書從保險產品、保險投資、保險受益及保險監管幾個方面研究新常態下我國保險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針對“營改增”及新的稅收分享機制實施后,以北京為代表的地方財政收入總體減少,第三產業占比越大的省份因稅收分享改革導致的兩稅收入減少程度越高的問題,探討如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地方財力增強;研究基于商品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即基于雙重屬性,我國文化產業安全問題;基于金融產業融合和產業安全理論,分析產業融合對金融產業安全的主要影響及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北京金融產業安全問題。
北京產業安全與發展研究基地編 ·區域 ·16.1萬字
針對澳門經濟結構單一的困境,學術界和相關政府部門給出的“藥方”基本都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卻又是富有爭議的話題。本書從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歷程與現狀出發,厘清學者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觀點,結合澳門經濟面臨的內外部困境,用嚴謹的數據分析給出澳門適度多元化是否有必要及“度”在哪里的答案,并從“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自貿區三個新時代背景出發,給出澳門適度多元化的路徑建議。
袁持平 楊繼超等 ·區域 ·14.4萬字
近年來,深圳市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印發《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實施意見》,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戰略主題,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筑起疫病防控堅固防線、構建重大疾病防治模式等方面先行示范,積極打造健康中國的“深圳樣本”。基于健康產業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本報告從全球健康產業發展概況、我國健康產業概況、深圳健康產業總體發展分析、健康產業熱點領域分析、重點企業分析等方面,研究健康產業發展的規律性,以期為我國其他地區同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深圳市健康產業發展促進會 深圳市保健協會編 ·區域 ·15.4萬字
本書結合國內外特別是深圳區域產業發展的經驗,有針對性地對區域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競爭力、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政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和分析。本書有四個特點:一是突出地方產業發展,彌補該層面產業理論論述不足;二是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加深讀者對理論的理解;三是對已有的理論進行了取舍重構,使理論更具實踐性和應用性;四是吸收新常態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產業發展趨勢。本書主要供地方經濟管理者、智庫研究者參考,為市、區、縣制定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等提供依據。
戚曉曜 ·區域 ·14.7萬字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青海省民族地區16萬戶,53.9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整體上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貧困。但青海省民族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民生短板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脫貧層次低,“脫貧摘帽”戶可持續生計基礎薄弱,返貧風險大。因此,如何持續厚植“脫貧摘帽”戶可持續生計基礎是未來一段時期青海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守住返貧底線,實現高質量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問題。本書以青海民族地區“脫貧摘帽”戶為研究對象,就其“脫貧摘帽”后可持續生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姜玉波 史慧 ·區域 ·15.3萬字
結合我國現狀及發展實踐,對口協作對區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對口協作產業園起到帶動及輻射當地濟的作用。本書通過多次實地走訪調研,從政策、產業、空間、管理、招商、運營、投融資等多維度結分析對口協作產業園驗,并通過具體案例突出典型對口協作產業園的及亮點,以期為區域合作發展提供一條可、可供參考的路徑。
陳穎儀 劉祥 ·區域 ·15.3萬字
201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主旨講話精神,成立中國非洲研究院,旨在同非洲各國深化文明互鑒,加強治國理政和發展經驗交流,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共同建設面向未來的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攜手構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習近平主席在致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賀信中指出,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系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以來,著力打造中非交流平臺,密切中非學術交往,促進人心相通;發揮研究基地作用,開展共同研究,助力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人才高地作用,培養高端專業人才;發揮傳播窗口作用,講好中國故事、非洲故事和中非友好合作故事。
王蘇敏 王泰 安春英 ·區域 ·10.1萬字
本書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遵照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內容,統合鞏固與拓展、發展與保護等重要議題,運用綠色發展和多維貧困理論,對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創新綠色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內容展開系統分析。具體來說,本書首先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論證了綠色發展與民族地區扶貧成效可持續性的關聯;然后,通過金陽縣絲窩鄉扎蘭姑村造林專業合作社、喜德縣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布拖縣“31”花椒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等綠色發展實踐案例,從政策、法治、多主體協同、產業、人才、內生動力等六大方面探索構建民族地區以綠色發展為主線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長效機制。
徐杰 ·區域 ·14.3萬字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連續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國內外關于中國經濟特區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研究進展和政策主張。
袁易明主編 ·區域 ·13.7萬字
本書以貧困理論和可持續生計理論為基礎,理論闡釋為什么會貧困、為什么會長期貧困,如何跳出貧困、實現生計可持續。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本書圍繞西南民族地區可持續生計實現機制這個中心展開研究。本書通過機制構建的歷史依據——民族地區實現可持續生計的國家政策回顧,梳理我國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歷史過程,旨在闡明可持續生計的歷史基礎;通過機制構建的現實依據——西南民族地區構建可持續生計實現機制的現狀描述,評估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戶可持續生計能力現狀,重點從調研數據角度去研判可持續生計的現狀;通過機制構建——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戶可持續生計實現機制,重點在對歷史與現實把脈基礎上,研究如何構建促進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戶可持續生計能力不斷提升的機制和制度。本書可作為研究西南民族地區脫貧狀況和推進鄉村振興的參考用書,也可以作為民族地區實踐部門領導干部提升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參考用書。
馬文武 ·區域 ·1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