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柏樹莊進行的村主任民主選舉中,從村里走出去且在城里擁有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李連春,毅然放棄事業返回家鄉參加競聘。在和村里的頭面人物劉囤的較量中,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一身正氣,與之斗智斗勇,詭詐卑鄙雖總是伺機而動,但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這部小說是對中國當代農村民主化進程、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康志剛 ·鄉土 ·23.4萬字
本書是著名的“廣西三劍客”之一的鬼子的新長篇。小說以主人公劉耳年老還鄉定居的經歷為主線,講述鄉村的現狀和鄉情倫理的變化,同時以倒敘和插敘的方法,回溯自己偶然變為城里人之后的心路歷程,回溯自己一生中的隱秘時刻,包括無果的愛情、無愛的婚姻、無望的仕途,以及其中隱藏的無言的傷痛。小說既有鬼子擅長在現實主義精神和現代派手法之間尋找橋梁和縫隙的特征,更有沉潛多年之后,歲月沉淀下來的更加穩健的美學風格和更加深入地對人性、命運的理解。小說結構精巧,語言有詩的節制和蘊藉,又有小品文的雅致和鋒芒,當然,底色還是長篇小說面對歷史和人性的洞明與練達。
鬼子 ·鄉土 ·14.9萬字
《巴山夜雨》寫于抗戰勝利之后1946年開始連載,1948年底載完歷時三年多,是張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筆觸,在控訴曰寇的戰爭暴行同時率先對民族心理進行探索,小說以主人公李南泉為軸心,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蜀東山村眾生圖。人物栩栩如生,語言幽默犀利,在小說的描寫功力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張恨水 ·鄉土 ·6.3萬字
張恨水 ·鄉土 ·6.5萬字
《天行者》是一部以農村民辦教師生活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以大山深處的的一所鄉村小學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貧苦生活中無私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民辦教師為求轉正而發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們遺忘已久的鄉村民辦教師曾有過的艱難歷程。小說生動真實地刻畫了鄉村民辦教師的群體形象,寫出了他們內心世界的多個層面,給人以強烈的思想和藝術的沖擊感。讀過這部小說的人,無不為作家筆下鄉村民辦教師們質樸堅忍、無私忘我的生存毅力和精神品質深深感動。該書秉承了作者現實主義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于中國社會的一隅。
劉醒龍 ·鄉土 ·20.2萬字
《白墨繪》是一部農村題材的現實主義小說,作品緊緊圍繞著農村發展的主旋律,講述了一個叫白墨村的普通農村如何掙脫出困局,成功實現發展的故事。小說以上、下兩卷的形式分敘白墨村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通過白墨村老、中、青三代村支書做出的不同選擇來透視農村轉型發展的歷程。
馬宇飛 ·鄉土 ·41.3萬字
這是一部商洛人寫商洛的書,是正宗的商洛土特產。它生動地記敘了發生在陜南商洛山區幾個宗族幾代人幾十年間的故事。商洛的歷史、商洛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風土人情,在這部書里一覽無遺。
流濤 ·鄉土 ·36.7萬字
這是一部長篇小說。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堅守土地,在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中的創業史。作者吳勝之,苗族,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人。在書稿中,作者融入濃厚的地方風俗和書稿塑造了以金貴為代表的農村創業者形象。詳細刻畫了他們從初次創業失敗中走出來,繼而外出務工,尋得新的創業機會,通過艱難的經營,終于闖出一片天地的曲折歷程。書稿表達這一代人對土地深沉的愛和虔誠的付出,展現了新一代農民創業者的形象和追求。
吳勝之 ·鄉土 ·11.9萬字
小說通過對主人公劉丹桂驚險曲折的人生經歷的描寫,展示了當今城市和鄉村,在新舊交替時期人的思想掙扎、迷惑、抗爭的心理歷程。作者以本人家鄉劉家橋桂花坪作為文學地標,運用傳統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著重描述了丹桂被生活厄運逼入城市求生存,又歷經周折回鄉創業,建設家鄉的新女性形象。
劉明恒 ·鄉土 ·16.7萬字
《扶貧札記》根據作者自身的扶貧經歷,用小說的形式記錄精準扶貧實踐中的酸甜苦辣。小說既有對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客觀呈現和理性思考,又有對夢想的詩意撫慰和對希望的溫暖傳遞。《扶貧札記》聚焦的雖是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但它與全國脫貧攻堅形勢同頻共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政府消滅窮困的承諾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唐成 ·鄉土 ·12.4萬字
本書以鄂南為背景,全景式地展現了從“土改”前夕至今中國農村“土地”政策的沿革及農民的浮沉命運。刻畫了土地上掙扎的靈魂。以蚌殼嶺為背景,以農民為視角。勾勒出一副新中國農村歷史變遷的大全景。以第一人稱展示種田能手、長工徐土地,在歷史進程中各個關鍵時段的多舛命運,及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歷程。主人公以極大的寬容對待歷史的恩怨,歷經磨難而頑強地生活著,展示他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及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反映了農民對土地自主權的渴盼和無奈。小說寓政治風云于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繹時代變遷,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強烈的現實感。小說以蚌殼嶺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勾勒我們民族歷史的變遷,使之成為中國農民命運的一個縮微式表達。小說以現實主義筆觸,把握住當代農村變革的律動,借農民與土地分分合合的曲折而又悲壯的故事,揭示一個顛沛不破的真理:善待土地,珍惜土地,讓農民真正擁有土地。
劉明恒 ·鄉土 ·29.2萬字
畢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溝通神、鬼、人之間的中介,是彝族民間宗教儀式的主持者,是彝族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歷迭宕起伏,神秘莫測,充滿怪異,伴隨著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以及各種各樣的誤解,經歷著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沖突以及無奈、徒勞、絕望的掙扎。這部小說集的多篇小說以畢摩、蠱婆為主人公,以彝族村寨為寫作背景,題材涉及大量的彝族民間民俗風情,尤其是彝族地區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原始宗教和傳統習俗。
饒云華 ·鄉土 ·10.8萬字
唱民歌,打草鞋是尤二伯的拿手好戲,但他只有在打草鞋時才唱得出聲。因在歌會上發揮欠佳被尤二娘斥責后一蹶不振。后來,兩位進山寫生的畫家被尤二伯的歌聲吸引,他在兩位畫家的鼓勵下又放開了歌喉。入夜,兩位畫家在水潭邊宿營時遇山洪,經尤二伯一家奮力搭救才幸免于難。兩畫家說服尤二伯利用山里的資源優勢辦起了“水磨莊園”,并利用網絡優勢向外界介紹了山區的景觀。李畫家還說服公司上層組織企業的優秀員工,把到水磨莊園渡周末作為獎勵,讓尤二伯逐漸擺脫了“端起金碗討飯”的日子,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本文從頭至尾都貫穿著民歌“車幺妹”的曲調,故用了其中的襯詞“荷花鬧海棠”作為標題。
廢子 ·鄉土 ·2.5萬字
《三里灣》通過描繪20世紀50年代初華北解放區三里灣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矛盾糾葛,展現了農村先進與落后力量的沖突、社會變革的艱巨性以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優秀干部在推動合作化運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生動刻畫了包括馬多壽、范登高、袁天成等在內的眾多人物形象,語言生動幽默,富有鄉土氣息,深刻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風貌。
趙樹理 ·鄉土 ·13.3萬字
體面溫順的陳家小姐,緣何成了虎虎生風的劉氏大腳?曾經的那一出搶親鬧劇,如何反轉成一生的不悔?貨郎、撥浪鼓和一條花斑大蛇,講述了怎樣的傳說?劉大腳出走二十年的兒子再度歸來,又以怎樣的形象與湯喬對視?情愛與仇恨、風雅與粗鄙、希望與絕望,在安徽桐城湯喬鄉交纏延展。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年的中國鄉村局部敘事,那些從作者的記憶中復盤的往事,誠實而溫馨,古老而粗鄙,它們是1930—1980年代的鄉土中國。
王顧左右 ·鄉土 ·12.2萬字
《末代槍王》堪比《白鹿原》的史詩故事架構,《狼圖騰》《藏獒》之后必看的曠世奇書!祁連山腳下一位藏區獵手的傳奇一生,大西北新奇的草原、森林故事,熊、狼、藏羚羊等等野生動物眾多元素的有機契入、組合,對廣大讀者尤其是城市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覺領域,讀此書猶如看電影。耗時八載,九易其稿,方成此書。
祁連山 ·鄉土 ·60.7萬字
這是屬于年輕人的故事。十個東北少年,十個故事,十種追憶。這里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產煤,是座不折不扣的“煤城”,也是座有礦區、火車、寒冷的冬季、酒和血性的東北城市。這里有玩牌永遠不會輸的少年;在學校約架的少年;鉆游戲廳鉆臺球房的少年;一聲不響坐火車去松花江的冰面上躺著的少年;有想成為俠客的少年。許多許多年后,少年們被現實困在了不同的地方。從雙鴨山跑到北京,卻只能繞著小區開車的出租車司機;要在生命結束前趕回家鄉,聽逝去的青年時代唱一首歌,來證明自己不曾遺忘的遲暮老人。一些真實,一些小人物,一些記憶里割舍不去的片段,一些曾經的自己的幻影,被生活慢慢磨碎揉搓,塑成遙遠陌生的形狀,站在我們面前。
梁彥增 ·鄉土 ·13萬字
《康巴》是藏族作家達真的代表作品,也是駿馬獎獲獎作品。本書現實關注康巴藏區、康巴人生存狀態,講述了三個發生在藏地的故事,具有康巴藏人史詩的特質。上部《大夢》講述了20世紀初,在趙爾豐實施的改土歸流接近尾聲之際,康定的大土司云登格龍在恐慌與彷徨之中,意識到這股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在無盡的絕望與掙扎中,終于學會了寬容和尊重,最后平靜地接受現實。中部《悲夢》講述了回族青年鄭云龍為情受困,攜愛人逃到康巴藏地后,才知道不同信仰間的文化差距巨大。為了生存,他努力與當地的文化融匯,求同存異,最后在順應的過程中尋求到嶄新的生活。下部《醒夢》講述了大商人爾金呷與降央土司之間的世代恩怨,最后,兩個家族只剩下爾金呷的女兒澤央措,而澤央措在信仰的力量下最終化仇恨為平靜,為世仇唱起了《為罪人頌》。本書以史詩般的格局和氣魄,濃墨重彩地將普通人的命運故事放在偉大茶馬貿易的大背景中,將那些逝去的歷史瞬間工筆畫式地一個一個地呈現出來,一氣呵成。書中幾十個栩栩如生的生命群像,浮雕式地鐫刻在康巴大地,綻放出康巴人與險惡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社會環境相抗爭的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美好。書中三個主人公和三種不同的信仰,以及康巴這片土地上近百年來波詭云譎的歷史、紛爭和變異,綜合演繹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同一時空的生存、友情、愛情、文化等多方面的交融和和諧。三個故事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康定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地方,它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這里從容和諧地交匯,形成了康定特有的氣質和意義。同時本書語言具有詩意的特色,優美而深情,是藏族尤其是康巴藏族寫作史上不可忽略的經典作品。
達真 ·鄉土 ·38.5萬字
《耐煩》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楊禎秀一家從四川逃難到陜北皮家溝后所經歷的曲折命運。描繪出陜北農村五十多年的歷史變遷,內容豐富宏闊。主人公禎秀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隱忍、堅強、能干。為了家庭,她犧牲了愛情,歷經了磨難,人物形象豐滿正面,其堅硬的精神內核給人以力量。語言恰當而有滋味,就如那片土地應季應時生長旺盛的莊稼,極富地域色彩。
姚仁才 ·鄉土 ·36.4萬字
張恨水 ·鄉土 ·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