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有足夠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活在當下
- 正念的革命
- (美)唐納德·阿爾特曼
- 3009字
- 2017-06-08 17:42:34
在我們內心深處,有某種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聆聽,值得我們相信,讓我們觸動。[1]
——E. E. 卡明斯(E.E. Cummings)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是親子關系與依戀心理研究領域的先驅人物。他從研究中得知,從呱呱墜地到三歲之間,一個人與監護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將會大大影響其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形成。當父母或監護人在回應孩子的需求時,表現得充滿自信、得心應手,那么這個孩子就將發展出安全型依戀,以后更有可能變得靈活、善于交際,受環境影響更少。這樣的孩子會明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并不困難,通過情感交流就可以達到。
但如果一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呢?如果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漠不關心,忽冷忽熱,在回應孩子的需求時表現出焦慮、失落、心事重重,甚至直接拒絕或對孩子進行辱罵,又會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呢?孩子在嚴厲、緊張或不愉快的環境中生活,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不安全型依戀,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情感需求即便能實現,也是很困難的。
人類的大腦電路是在幼年時期與看護人相處的經歷中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大腦時刻處于高度警備狀態,大腦的情緒核(或邊緣系統)將使孩子在長大成人后也會出現混亂和壓力,所以他們不會期盼、不會尋找安全和信任,生活就變成了無盡的苦難。
那么我們能否扭轉人生局面,改變不安全型依戀呢?能否將已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與不活躍感變成豁達和信任呢?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杰出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謝弗(Phillip Shaver)和以色列海爾茲利亞跨學科中心心理學教授馬里奧·米庫利茨(Mario Mikulincer),都曾研究過如何改變不信任感。在一次研究中,當參與者們完成了確認不安全型依戀關系的調查問卷后,謝弗和米庫利茨向這些人展示了一些表示親密和安全的詞語,如“愛”“關懷”和“支持”。依戀關系研究人員將這個方法稱為“安全促進”。謝弗和米庫利茨在《成年期依戀》(Attachment in Adulthood)一書中解釋道:“有過安全促進體驗的人,比其他人更為豁達,更容易相信別人。”[2]
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創造了最早的安全促進法來幫助在叢林中冥想的僧侶們克服內心深處的恐懼。下面我將向大家介紹一種安全促進指導練習。我已經用這個方法幫助許多人克服了焦慮、恐懼,解決了各種創傷問題,包括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當你在親密關系上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出現長久的恐懼、擔憂與焦慮,如果你曾經歷過創傷——無論是精神傷害、生理事故,還是其他任何改變人生的經歷——都不妨做一下這個練習。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遭受創傷,即便你清楚自己因何而傷,這個練習方法也依舊有效。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安全促進法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所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你需要,都可以做這個練習。
1. 跟之前一樣,找一個安全、舒適、沒人打擾的地方坐下來。放松,做三次深呼吸,完全感受身體,尤其注意感受地板上的雙腳和椅子上的身體。
2. 默想一個你喜歡的地方——海邊、樹林、某個公園或房間——任何讓你覺得絕對安全和舒適的地方。選定地點之后,花少許時間將你在此處看到的所有事物羅列出來。然后,在這個迷人的地方,呼吸一下純凈的空氣。
3. 讓這樣的空氣充滿你的肺部。每一次呼吸,都想象一下這個地方帶給你的快樂、純凈與幸福,讓這些充滿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4. 繼續呼吸,直到你的整個身體——從腳尖到頭頂——都充滿了快樂、純凈與幸福。
5. 這時,你會發現,你的雙眼、臉頰、下巴,全都放松了,也許你的嘴角還露出了一絲微笑……保持這種放松的狀態,花上幾秒鐘,感受一下每一次呼吸時都上下起伏的腹部。
記住,一定要時刻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感覺不舒服,就睜開雙眼,中斷練習。如果這個練習讓你感覺不堪重負,那么你也許需要尋找專業指導。每一次做這個練習時,只要能讓你感覺良好,就盡管去做,不必一次性地完成整個練習。這樣的練習,哪怕只做一點點,都能幫助你恢復內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然后,花些時間想想其他人——歷史上所有的人——是如何應對自己的困難處境的。這些人全都面臨過諸如恐懼、焦慮、無助等各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痛苦,面臨過壓力和苦難,也會像你一樣面臨過一些自己沒有能力解決的難題。
把這些全都想明白之后,請你感受一下,這種困難是在你身體的哪個地方感覺到的。你的身體儲存著對某個創傷的記憶,因此,你不妨感覺一下這個創傷的能量被儲存在哪里,以便對它稍作釋放。看看你能否與這個能量保持安全距離,能否以中立的態度觀察它。它有多強烈?它在身體的哪個區域?是嚴重,還是輕微?是像盔甲一樣又硬又厚,還是像泡沫一樣又軟又薄?
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假設你并不是獨自一人在經歷這些困難,想象你的周圍都是能理解、能感覺到你苦惱的人,他們全都在你周圍,人群時時刻刻都在增加,圍了一層又一層。當你陷入困難時,所有人都開始靠近你,有你的家人、朋友,還有一些也許你并不認識,卻在聽說你的境況之后主動來給予幫助的,甚至是一只忠誠的寵物都愿意給你帶來撫慰。如果你曾經與某些家庭成員之間有摩擦,覺得他們不會支持你,那就想想那些你覺得會關心你的人——無論他們在世與否。他們可以是你慈祥的爺爺奶奶或其他遠房親戚,可以是諸如耶穌、甘地、特蕾莎修女之類的人物,也可以是你欽佩的任何人。總有些人此刻會在你身旁,全力支持著你,你甚至可以想象他們正握著你的手,擁抱你,或把手搭在你的肩上安慰你。
他們將全部的愛都給了你,在你周圍形成一個充滿關愛、親密、理解和保護的安全圈。
再做幾次深呼吸。每一次吸氣,都將這些善意的人提供給你的安全感和關愛吸進身體里。你會發現,這一切,或讓你激動不已,或讓你有種溫暖感,或讓你心平氣和。去微笑面對這些善良的面孔吧。他們愿意幫助你,因為他們真真切切地關心著你;他們會陪伴著你,會理解你的難處,因為他們曾經也經歷過磨難。每個人都與你一樣,在漫漫人生中,總有些時刻需要別人的幫助。
接下來的幾分鐘里,讓你的內心被這些人的給予你的關愛和安全感而感動吧。他們此刻唯愿陪伴在你的身邊,并且相信,你一定有動力、有能力走出困境,邁向前方。繼續想象他們與你在一起。
接著,將注意力集中到周圍的人們給你的祝福中。他們充滿關愛,知道你有能力、有勇氣,且心態豁達,他們會這樣祝福你:“愿你平安、幸福、健康、內心平和,愿你沒有苦難的困擾。”在這充滿支持和關愛的人群之中休息,感受著周圍這份安定、安全和被保護的感覺。用幾分鐘的時間,讓這些祝福滲入你的內心。
你甚至還可以對自己說:“愿我平安、快樂、健康、內心平和,愿我沒有苦難的困擾。愿我在眾人的支持、鼓勵和關愛下,忘掉過去的傷痛,在人生路上向前邁進。”當你準備好后,就慢慢睜開雙眼,重新回到房間。
注釋:
[1]William Watson Purkey and Betty L. Siegel, Becoming an Invitational Leader: A New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Success (Lake Worth, FL; Humanics Trade Group, 2002), p. 152.
[2]Mario Mikulincer and Phillip Shaver,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7), p.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