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聽后大受啟發,他任命文種主管內政,在越國大力發展生產,同時,他還發布了一些政策、法令,如鼓勵生育、減輕刑罰、安撫百姓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越國人丁興旺、國力充裕。他又把軍務委任給范蠡,讓范蠡負責訓練軍隊,加緊備戰。
為了不忘亡國之痛,勾踐經常粗衣淡飯,并且又在屋子里掛了一只苦澀的豬膽,每次吃飯前先嘗一嘗苦膽,進出坐臥時也要看一看苦膽,以此激勵自己一定要奮發圖強,不忘亡國之恥。勾踐自己也和夫人一起親自參加生產,夫人天天勤奮織帛,勾踐則經常下地耕作。經過十年的韜光養晦,越國終于逐漸由弱轉強,國家兵精糧足,物資充裕,實力大增。同時,全國上下一心,期盼著越國能早日從吳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同期的吳國卻在走下坡路。吳王夫差狂妄自大,總妄想凌駕于各個霸主之上,因此連年用兵,而且他又迷戀酒色,貪圖享樂。勾踐因此感到心理不平衡,文種看出了越王的心思,向勾踐獻了九條克吳致勝的方法,史稱“克吳九術”。
文種對勾踐說:“憑借這九術,商湯帝和周武王成就了王業,齊桓公和秦穆公成就了霸業,攻城取邑,就像脫去鞋子一樣容易。我希望把這九術進獻給大王。”勾踐說:“太好了!我對你說的這九術很感興趣,你對我講一講。”于是,文種說:
“第一,尊天事鬼,以求得他們的福佑。
“第二,挑選貴重的金銀珠寶贈送給吳王,供他揮霍使用;多多賄賂吳國的臣子,獲取他們的歡心。
“第三,先向吳國借糧,再以蒸過的稻谷歸還給吳國,吳王見越國的谷大,一定會把越國歸還的谷子發給農民當谷種,這樣稻不生長,吳國必將鬧饑荒。
“另外,可以高價收購吳國的糧食,造成吳國的國家空虛,同時助長他們的欲望,使之疲困其民。
“第四,贈送絕世美女,使吳王終日迷戀于女色,不理政事。即以惑其心而亂其政。
“第五,贈送能工巧匠,促使吳王大肆修建宮室樓臺,以此消耗吳國的財力民力。
“第六,贈給吳王阿諛逢迎之臣,使他容易狂妄自大,而聽不進正言直諫。
“第七,離間吳王和其直諫之臣的關系,設計使吳的股肱之臣、直諫之臣自殺。
“第八,大王自身應使國家富強而又有充分的武力配備。
“第九,厲兵秣馬,整頓軍旅,隨時準備乘吳國政亂之時,以奪取勝利。
“以上九種克敵制勝的方法,大王知悉后應守口如瓶,謹守而用之,即使用它來奪取天下也不是難事,何況是對付區區的吳國呢!”
勾踐說:“大夫所說這九術,確實很有道理!請好好施行它。”于是文種先施行了第一術。他派人在東郊設祭壇祭奠陽神,陽神即東皇公;在西郊設祭壇祭奠陰神,陰神即西王母。又在會稽設祭壇祭奠山陵之神,在江州設祭壇祭奠水澤之神。因為勤于祭祀鬼神,當年,越國無天災。當然,這只是歷史的巧合。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普遍迷信鬼神,統治者也經常使用鬼神觀念來作為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勾踐對文種第一術的施行結果感到非常滿意,他稱贊道:“大夫的第一術真靈驗!請為我再施行其他八術。”
于是,文種向勾踐進一步獻策說:“吳王夫差喜好建造宮室,不停地征發勞役,大量動用民力。大王可派人到名山去采伐珍異的木材,再將采伐來的木材進獻給吳王,吳王定會大規模建造宮室,吳國的子民一定會為此抱怨吳王。”于是勾踐便派出優秀的木工入山選伐珍異木材,采伐好后,勾踐派文種前往贈送給吳王夫差。夫差得知此事大為高興,接受了越國進獻的大批木材,于是開始建造姑蘇臺。這姑蘇臺用了三年的時間備料,五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建成后,氣勢宏偉高大,據說二百里外就可看見。建造姑蘇臺這一浩大的工程既勞民又傷財,搞得吳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勾踐聽說后非常興奮,對文種大加贊賞。
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文種又向勾踐進言:“我聽說吳王喜好女色,惑亂沉湎,不問政事,我們可以利用吳王淫而好色的這個弱點,向他進獻美女,他一定會接受。請大王挑選兩名美女進獻給吳王。”于是,勾踐就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挑選美女,終于物色到了兩名絕色女子,一個叫西施,一個叫鄭旦。兩人都是天生麗質,更難得的是當文種告訴她們,她們肩負的重任時,兩人都表示愿為越國奉獻一切。越王大喜,派專人教導二人讀書識字,學習文明禮儀,她倆整整學習了三年,終于學成。然后文種派人將她們精心打扮一番后,進獻給吳王。文種見了吳王說:“越王勾踐有小女子二人,越國是低下之國,處境困迫,不敢留養她們,特指派下臣將其進獻給大王。如果大王不嫌二人鄙陋,就請大王留下,供箕掃之用。”吳王一看這兩個女子生得花容月貌、國色天香,尤其是西施,一副閉月羞花、傾國傾城之貌,惹人萬分憐愛。并且其女舉止端莊大方,眉宇間有千種柔情,萬般嫵媚。見此,吳王早已心花怒放,高興至極,眼睛直勾勾地盯住西施。文種說:“大王覺得此二女如何?”夫差當即夸贊道:“愛卿真是有心之人,向我貢獻二女,這正是勾踐盡忠于吳的明證。”
伍子胥勸諫說:“臣聽說,賢士是國之寶,美女是國之咎。夏朝因為妹喜而亡,殷朝因妲己而亡,周朝因褒姒而亡。這些教訓,大王不可不吸取!”吳王聽后大為惱怒,痛罵了伍子胥一頓,欣然接受了越國進獻的二女。從此他更加荒淫不問朝政,國家也就愈加混亂了。勾踐聽說后,對文種的第三術也贊賞有加。
由于文種、范蠡等人的盡力輔佐,越王勾踐的勵精圖治,越國的實力大為增強,這引起了吳國君臣的警惕。在伍子胥等人的慫恿下,吳王夫差準備攻打越國,以此試探一下越國是否還有臣服之心。于是在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年初,夫差發兵,準備進攻越國。越王勾踐打算起兵迎戰,文種獻策說:“目前時機尚不成熟,大王先不要和吳國交戰。眼下吳國的軍力依然很強盛,有伍子胥和華登二人帶兵打仗,目前還沒有遭受過挫敗,所以氣勢很盛,和他們交戰對越國不利。大王不如設兵自守,再派出使者向吳國謙卑求和,這樣夫差一定會高興,同時也可更驕縱吳王的自大之心。我們還可以用此來探測一下天意:上天如果想拋棄吳國,吳國就一定會答應我國的求和,并從此輕視我國的力量,以為我國不足為慮,日后定會只圖北上爭霸中原,而放松對我國的警惕。等到吳國爭霸中原,打得精疲力竭,國力空虛,民怨沸騰之時,就意味著上天已經拋棄了吳國,那時,大王就可輕取吳國了。”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依計而行,派使者前往吳國軍營求和。使者見到吳王,力陳越王對吳王的一片忠心,表示越王永世不敢有背德忘恩之心。當時夫差的主要目標是北上伐齊,爭霸中原,此次征伐越國只是想試探一下越王的態度。越國使者的這番話,讓夫差以為越國確實已經臣服,就放心了,以為自己再無后顧之憂。于是吳王就對群臣說:“我有大志于齊,因而準備答應越國的求和,不再憂慮越國的事了。越國已經改過而且忠心臣服,我們對越國還能要求什么呢?一旦越國日后產生異心,等本王伐齊回來后再懲罰也不遲。”群臣默然不語。于是夫差帶兵回國,大整軍旅,準備北上伐齊,爭霸中原。勾踐聽說夫差打算北上伐齊,便親率群臣前往吳國朝賀祝福。上自吳王,下至大臣,勾踐都備有重禮。吳國君臣上下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一人悶悶不樂。
周敬王三十六年秋,吳王夫差整齊軍馬,準備北伐,伍子胥出來阻攔。夫差大為惱火,賜劍讓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終前請求將自己的眼珠子掛在城門口,他要親眼看著吳國是怎么被滅亡的。夫差毫不所動,執意舉兵北上伐齊,最終凱旋而回。
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再次北上,與其他諸侯國約會于黃池,并與晉國爭奪霸主地位。由于吳國的精兵悉數北上,造成吳國國內空虛。文種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獻策越王:“現在伍子胥已死,吳國軍馬又在北方,臣以為伐吳報仇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勾踐兵分兩路向吳國發起突然襲擊。吳王聞訊后倉促回師,因為大隊人馬仍然身陷北方戰場,夫差派人向越國求和。得到大批金銀珠寶后,勾踐答應了吳國的議和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