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春秋末年越國的一位名臣。他和范蠡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歷盡艱辛,勵精圖治,終于使弱小的越國發展壯大,最終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也得以在“春秋五霸”中占據一席之地。但是,文種后來卻無緣無故地被賜劍自殺而死。
對于文種的死,人們眾說紛紜,但由文種的死引出的一段名言卻被世人銘記:“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的含意,文種不可能不知道,但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或許文種自視有功于越國,越國復國成功后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分享一杯羹,所以他沒有選擇急流勇退,以求避禍保身。
有史學家說文種只知謀國,卻不知謀家;或只知謀家,卻不知謀身。
也有史學家說,文種最后身死的必然原因是文種的重情重義,敢言直諫。甚至他曾對勾踐表白過:“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能言而后死。”正是這種性格導致了文種的悲慘結局。
還有史學家認為,雖然文種對越王的殺意有所察覺,但他沒有選擇逃離,而是為越王流盡最后一滴血。
然而,文種殫精竭慮的付出,卻并沒有給他帶來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換來的卻是自刎而死。他死得很冤,以至后人提到他時往往扼腕嘆息。
一、出使越國,飽受磨難
春秋末年,各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十分激烈。吳、越兩國興起于現在的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它們都與楚國接壤。開始時,吳國國力較強,越國國力較弱,兩國關系素來不好。后來,晉國曾聯合吳國牽制楚國,而楚國則聯合越國來對抗吳國,吳越兩國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
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吳國集結精兵五萬到吳、越兩國的邊境,給越國施加強大的壓力。
文種,楚國人,當時任大夫一職。他鼓動楚王派兩萬軍隊到楚越兩國的邊境,想以此給越國助威,他還建議楚王聯合越國一起對抗吳國。楚王聽從了文種的建議,于是派文種出使越國,商討與越國結盟一事。楚王希望雙方的聯盟能給強大的吳國敲響警鐘,讓吳國明白,小諸侯國聯合起來的實力不容小覷,現在這樣的行為不會再發生。
受楚王的命令,文種出使越國。而越王允常因為沒打算過要與吳國開戰,他害怕得罪吳國,因此他不喜歡來越國游說的文種,但表面上還是敷衍文種。就這樣,文種在越國備受冷遇。
吳國的偵探得知楚國派使臣去越國謀求聯盟,急忙把這一消息上報給吳王闔閭。吳王大怒,決定先派兵攻打楚越邊境的兩萬楚兵。在楚越邊境,吳軍將楚軍重重包圍,結果吳軍誅殺了五千楚兵,其余的一萬五千楚兵也全數被擒。吳國統帥伍子胥命令帶兵統帥王子累將俘虜押去挖煤,王子累嫌路途遙遠,最后竟然將一萬五千楚兵悉數活埋。楚王得知后暴跳如雷,把罪責全部歸咎于文種。他命人去越國抓捕文種,準備押他回楚國問罪。
而這時期的越國正經歷著一場劫難,老越王允常剛剛駕崩,石買等少數幾名權臣利用允常剛死,發動了宮廷政變。勾踐是太子,他終于挫敗了石買等人的罪惡陰謀,得以繼位為王。勾踐繼位后,先是重用范蠡,范蠡又向勾踐舉薦了文種。范蠡告訴勾踐,文種有經天緯地之才,重用文種,越國必定會強大。聽了范蠡的建議,勾踐馬上攔下押送文種回楚國的囚車,讓文種成為越國的大夫。危難關頭被解救的文種自然而然對勾踐感恩戴德,為越國鞠躬盡瘁,以至后來文種成為傳頌千古的謀臣、干臣和鐵骨錚錚的諫臣。
二、越國戰敗,謀求媾和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越王允常去世的消息后,決定乘機發兵攻打越國。兩國軍隊在檇 (zuì)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發生正面碰撞。開始時,吳國軍隊占了一定的上風,越國派出的兩批敢死隊都被擊敗,且大多被吳國所俘虜。見此,勾踐當機立斷,決定以智取勝,采用了“自刎計”,派出了由被判了死刑的囚犯組成的第三批敢死隊。這批敢死隊員排成三行,每個人的脖子上都綁著一把鋒利的寶劍,越軍統帥一聲令下,這批敢死隊員一齊奮勇沖到吳軍陣前,然后集體自刎倒在吳軍陣地上。吳軍大多數人正為此感到疑惑、納悶、不知所措時,越軍又發動了一波突然進攻,打敗了吳軍。吳王闔閭也在這次戰役中中箭受了重傷,回到吳國后,不久就死亡了。臨終前,闔閭再三囑咐兒子夫差不要忘了為自己報仇。
文種之墓
這場戰爭激化了吳越兩國的矛盾,兩國的關系變得空前緊張,越王勾踐對此也很焦慮。越國的探子回報說闔閭的兒子夫差日夜操練兵馬,隨時準備攻打越國,為父報仇。勾踐立即召見大臣們商討對策,勾踐說:“吳國正厲兵秣馬,隨時準備興兵伐我。以我之計,我們主動出擊,一舉擊潰吳軍。”文種和范蠡提出反對意見。文種說:“戰爭是關乎國家興亡的大事,現在時機尚不成熟,一旦開戰,對我國不利。而且吳軍這次敢于進犯越國,必定是報仇心切,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戰爭準備,所以微臣建議大王不如暫避鋒芒。”文種還進言勾踐,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議和”。當時的文種人微言輕,雖然已身為大夫一職,可他的建議并沒得到采納。范蠡的反對意見也沒有得到采納。勾踐被第一次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執意要與吳國開戰,所以根本聽不進大臣的勸諫,最終親自帶兵與吳國決戰。結果越軍在夫椒(今江蘇太湖洞庭山)與吳軍對壘,被吳軍打得大敗,勾踐被迫帶著殘兵敗將五千余人退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勾踐后悔沒有聽從文種和范蠡的勸諫。
這天,勾踐在會稽山發出號令:“凡我的父老兄弟和我同姓之人,有能幫我出謀劃策使吳國退兵的,我將和他共同執掌越國之政。”文種上前道:“微臣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買進皮貨,冬天買進葛布,天旱買進舟船,水澇則買進車輛,待市場需求時再賣出。作為一國國君,太平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四方敵國侵擾的煩惱,但是謀臣之士卻不可不蓄養,以便需要的時候可以選擇任用。又譬如蓑笠,平時用不著它,但是一到下雨天,就要用它。大王到如今這個境地才想起尋求謀臣,會不會太晚了呢?”勾踐有點尷尬地說:“假如能夠重新聽到大夫您的意見,那就不晚了。”于是勾踐開始從內心正式接受了文種。文種向勾踐進言道:“臣愿前去吳國議和,請大王準許。”
這時,范蠡來到勾踐身旁,勾踐對范蠡說:“我很后悔,當時如果聽從你和文種的意見,也不至于如此。為了越國的利益,請你說一下我們應該怎么辦?”范蠡說:“臣以為目前最好的也是惟一的辦法,就是請文種大夫到吳國去求和,先以厚禮相贈,如若不行,只能以身抵押。”范蠡、文種兩人的意見竟不謀而合,這大大出乎勾踐的意料。勾踐一時也沒有更好的計策,于是,決定試試二人的辦法,派文種大夫出使吳國求和。
三、孤身入吳,達成議和
危急存亡的關頭,文種身受重托,一方面他深感肩頭責任重大,另一方面又為越王能把如此重任交給自己而感到自豪。
文種來到吳國后,由于伍子胥的阻撓,文種沒有見到吳王,于是,他寫了一封信托人傳給夫差。信里他這樣對吳王夫差說:“我的國君勾踐缺乏可派做使臣的人才,因此派下臣文種前來。下臣不敢和大王說話,只敢私下把下臣的來意寫在這封信里。我國國君的軍隊已經不值得大王親自率兵來征討了,我國國君愿意拿出黃金白銀贈送給大王,以表示他對大王親征的慰問;并且已經同意把公主進獻給大王,把大夫們的女兒進獻給吳國的大夫,越國士兵的女兒進獻給吳國的士兵;越國的珠寶玉器也全部都隨同子女一并獻上;我的國君還將率領越國的臣民跟隨大王的軍旅,聽候大王的差遣。希望大王能成全吳越之好,就此退兵,不再攻打越國。如果大王執意認為越國犯下的罪不可赦免,那越國就只能焚毀宗廟,殺死妻子,把所有黃金珍寶都沉入江中,我國國君也必定會帶領五千甲士與大王決一死戰,如果那樣的話,恐怕會傷及無辜,大王所愛的珍寶、女人也可能難以保全了。與其相戰而殺死上萬的人,大王何不安然地受取整個越國?這兩者究竟哪一個對吳國有利?請大王三思。”
夫差看了文種寫下的這番話,覺得極其有道理,就打算答應越國的請求。吳國相國伍子胥一下就識破了文種的意圖,因此力諫吳王夫差不能答應越國的求和,伍子胥說:“大王斷不可答應越國的請求!我們必須徹底滅掉越國才行!先王臨終前曾再三囑托大王一定要為他報仇,大王不會把此事忘了吧。”夫差心想,伍子胥言之有理,所以最后沒有答應越國的求和。
這次和談未能成功,文種回越國向勾踐報告談判情況。勾踐聽罷,以為再無和解的希望,就打算殺死妻子,焚毀寶器,與吳國決戰至死。文種勸阻勾踐,并獻策說:“據微臣的觀察,吳國太宰伯嚭十分貪財好色,我們可以利誘他,讓他為我們所用,再通過他的關系去勸說吳王,或許事情會有轉機。請大王再讓我秘密地去和太宰伯嚭聯系。”勾踐無計可施,只能同意。于是文種第二次入吳,他秘密前往會見吳國太宰伯嚭。伯嚭起初并不想見文種,文種趕緊向伯嚭贈送了越國的八名美女和許多寶器,伯嚭這才答應見文種。文種開門見山告訴伯嚭說:“大人如果能勸說吳國君王赦免越國,同意與越國的議和,越國國君還有比這更好的女子和寶器奉上。”太宰伯嚭收受了賄賂,便去勸諫夫差說:“我聽說古代圣明的君王討伐諸侯國,只要能使敵國臣服就行了。現在越國已經臣服了,大王作為圣明的君主,還要求什么呢?”夫差想了想,就答應了越國的求和條件,罷兵而歸。
盡管伍子胥極力反對,但也無濟于事,只能接受現實。根據吳越兩國達成的和談條件,越王勾踐將前往吳國給吳王夫差做奴仆。臨行前,勾踐命范蠡留下為他守國。范蠡說:“文種比我更有治國之才,臣愿陪大王一起為奴。”于是,勾踐、范蠡一行出發上路,文種送到浙江(即今錢塘江)邊,向勾踐進酒,并獻祝辭說:“皇天保佑我越國,先沉后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大王現在雖遭難,以后必無殃。君臣別離,感動上蒼。眾夫悲哀,莫不感傷。臣請薦大王吃了這幾塊肉,喝了這三杯酒。”勾踐仰天長嘆,拿起酒杯,眼淚就往下流,什么話也說不出來。群臣見到國君這樣,無不動容、哀傷。就此,君臣揮淚而別。按照當時的說法,國王去別國當奴仆,其臣民都會感到莫大的恥辱,因而,整個越國陷入了一片哀思之中。
勾踐走后,文種受勾踐重托以相國身分守國,他擔負起代理越王治理越國的重任。
文種作為絕對的賢能之士,在勾踐、范蠡囚困吳國之后,他一面休養生息、整頓內政,發展生產、節約財政開支,積極開展富國強兵的系列活動,療補戰爭給越國造成的創痕;一面又積極游說吳臣,為力救身囚吳地的越王而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四、韜光養晦,興越滅吳
越王勾踐給吳王夫差做了三年的奴仆,這三年中,勾踐嘗盡了人間屈辱,對吳王夫差,勾踐表現出了無限的忠誠,蒙騙了吳王,性命得以保全。文種和范蠡也想出各種招術來討好吳王,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他們終于贏得了吳王的信任,終于感動了吳王夫差,吳王夫差決定赦免勾踐,并準許他回國。當勾踐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他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三年來,他的雄心從未泯滅過,他日夜思念的就是這塊國土。
這三年對勾踐來說太重要了。三年的別離愁苦,使勾踐變得剛毅沉靜;三年的考驗磨練,使勾踐的意志變得非常地堅強;三年的臣仆生活,使他領略了世態炎涼;三年的奴隸處境,使他懂得了屈辱怨怒;三年的勞役待遇,也使勾踐知道了體恤民情。
勾踐回國后,首先宣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并召集群臣商議重建越國的方針、政策。有的大臣主張首先要做的是加強內政;有的建議必須先鞏固國防,不能讓吳國再有機可乘;也有大臣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勾踐對這些意見都認真聽取,仔細考慮。
勾踐向文種問道:“治國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種回答道:“愛民。”
勾踐又問:“怎樣才叫愛民呢?”
文種說:“要讓利于人民,而不是危害人民;要為人民的生產事業提供便利,而不要去危害人民的生產;要讓人民能夠生存下去,而不要危害他們的生存。”
勾踐說:“我希望您作一些進一步的說明。”
文種說:“不剝奪人民的所好,這就是利民;讓人民不錯失農時,這就是成民之好、成民之事;減輕刑罰,就是保護人民的生存權利;減輕國家的賦稅征收,就是給利于人民;不大肆修建亭臺樓閣,就可以使人民感到快樂;寧靜而不苛責于民,人民就會喜歡你、擁戴你。如果使人民所好丟失,那么這就是害民了;如果不順應農時,擾亂農時,不讓人民遵循農時從事生產,那就是敗壞民事了;人民因為有小的過失而不能得到寬恕,那就是殘害人民;加重人民的賦稅負擔,那就是剝奪人民的所得;大肆修建亭臺樓閣供君王享樂,就會使民疲于應付,那就是苦民;加重人民的勞役負擔,那就會使人民憤怒。臣聽說,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對待人民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兒女、兄長愛護自己的弟弟一樣;聽說人民遭受到饑寒,就可憐人民;看見人民遭受勞苦,就感到悲傷。君王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愛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