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茶道從入門到精通
- 陳書謙主編
- 2381字
- 2018-12-28 18:37:11
專題
神秘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說的是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品的漢藏民族之間以及中國與南亞、東南亞諸國之間的商貿交通通道。
茶馬古道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到唐代已形成固定的商道,而到明清時期達到了極盛,并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
茶馬古道有兩條主要線路,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等城鎮通往拉薩,并繼續向西通往尼泊爾、印度、不丹等國家;另一條從云南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繼而向西、向南又延伸至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家。
茶馬古道在漢藏等多民族的溝通聯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國西南地區是茶葉的主要產區,而藏區并不產茶,另一方面藏民的食物構成中多肉而少蔬菜,需要通過飲茶來平衡營養,而內地由于運輸和戰爭的原因又缺少馬匹,所以茶馬古道上的茶馬貿易實現了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資源的優勢互補,極大地改善了該區域居民的生活狀況。
在茶馬貿易的同時,茶馬古道上也進行著文化的交流,如喇嘛教傳入內地,而秦腔、京劇等內地文化也傳入了藏區。這種交流進一步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對祖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穩固都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茶馬古道的奇特之處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地形最為復雜的高原和山地之上的,其交通難度之大是世界罕見的。清代焦應旂在《藏程紀略》中記述:“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正因如此,在茶馬古道上往返也就具有了探險的性質,行走其上甚至會有生死未卜之感,所以茶馬古道也被賦予了很強的神秘色彩。

茶馬古道示意圖
當今,茶馬古道作為商道的功能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作為一條民族歷史文化走廊,仍散發著熠熠迷人的文明之光。
陸羽與《茶經》
陸羽的身世與經歷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又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的身世是較為悲戚的,他在三歲時就被遺棄,幸而被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遇到并收養。智積禪師在為這個孩子取名的時候占得《易經》中的“漸”卦,卦辭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因此,他此后就姓陸,名羽,字鴻漸。
陸羽是在寺院中長大的,自幼誦習佛經,學文識字,并且因為寺院盛行飲茶,他還學得了煮茶的手藝,對茶的嗜愛也從這時就開始了。不過,陸羽并不愿皈依佛門,并且對習佛之事產生了反感,智積禪師因此罰他去做很多又臟又累的事,這反而更加激發了陸羽的反抗情緒,為了迫使他悔改,智積禪師將他禁閉在寺院中,嚴加管束。但最終,陸羽還是在十二歲那年逃出了龍蓋寺,到一個戲班中做了一名飾演丑角的伶人。
兩年之后,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聚飲時偶然見到了陸羽的演出,對這個機智幽默的小演員非常欣賞,敘談之后,李太守當即贈以詩書,并且修書推薦陸羽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去學習。陸羽的人生道路由此而發生了轉折。
茶仙子語錄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
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
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
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二十歲那年,陸羽辭別鄒夫子下山。同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二人相識之后頗為投契,經常一同談論詩文,游賞山水,并且也對各種茶葉以及煮茶的用水進行品鑒。
天寶十三年(754年),二十二歲的陸羽為考察茶事而開始了長期的行游生涯。在此期間,陸羽遍訪名茶產地,對茶葉品種、種茶、采茶、制茶、煮茶、用水以及茶飲的發展史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觀察和研究,正是以此為基礎,陸羽撰寫了中國茶史上的第一部專著——《茶經》。
《茶經》的內容
《茶經》全書共有十篇,各篇標題和講述內容如下:
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貌、名稱、茶樹品質與土壤的關系以及茶的功用。
二之具,講采制茶葉的器具,包括、灶、斧、甑等共19種。
三之造,講茶的采摘時間、采摘標準、制茶工序、茶的品級。
四之器,講煮茶和飲茶的器皿,包括風爐、則、碾、瓢、碗等共25種。
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種水質的品第。
六之飲,講茶飲的歷史和飲茶的習俗。
七之事,講古往今來與茶有關的事跡、茶的產地和茶的藥用功效。
八之出,講當時全國茶的產地及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
九之略,講在某些具體情況下,哪些制茶步驟和茶器、茶具可以省略。
十之圖,講可以用白絹將《茶經》的內容寫在上面,然后陳設在座位旁邊,這樣對《茶經》的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茶仙子語錄
野者上,園者次;
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
筍者上,牙者次;
葉卷上,葉舒次。
《茶經》的重要貢獻
其一,《茶經》統一了“茶”的名稱。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居民的方言土語歧異很大,對茶的稱呼也有多種,《茶經》中就說道:“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而實際上對茶的叫法還有更多,這就造成了各地茶文化交流的不便。盡管此前人們用得最多的是“荼”字,但是“荼”字并不單指茶,它同時還有其他的含義,因此,陸羽在《茶經》中選用了沒有歧義的“茶”字定名。此后,隨著《茶經》的廣泛傳播,唐代中期之后,“茶”字通行全國,茶的名稱由此得到了統一。
其二,《茶經》以其全面而細致的講述,豐富了人們對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認知,對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一之源》中講道:“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這就向人們傳達了正確的飲茶觀念:茶雖有良效,但是如果采制不得其法,就會對人體產生害處,從而告誡人們,茶要精制,飲茶要對茶品加以選擇。
其三,《茶經》全方位地總結了茶業、茶飲和茶文化的各種知識,創立了茶學的知識體系。
例如《七之事》一篇中,列述了自炎帝神農氏以來,與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關系的歷代人物,隨后又詳細羅列了文獻典籍中有關茶的各項記載,這顯然讓人們對唐代以前的茶飲發展史有了詳細的了解,同時也為人們進行更為深入的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