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茶中思想

中國的茶道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精華。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它在為茶道注入中庸仁禮思想的同時,倡導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清新、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了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佛教思想體現在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茶中體味苦寂,在茶中融入佛理禪機。道家的學說講究對生命的熱愛、對永恒的追求,其崇尚樸素、自然、真美的理念賦予了茶道靈魂。

儒家思想:中庸和諧

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時代,它作為一種精神,在不同朝代的更迭、發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生命力。茶文化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特別是中庸之道,形成了其自身的特點。

【飲茶修養的最高道德——中庸之德】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待人接物要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中庸思想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完美的德。陸羽所說的“茶德”,是說茶人將“中庸”反映在茶事上,即茶可以德行道。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比較建茶與江茶后說,“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從而將“中庸之德”賦予建茶。這是朱熹對茶道的生動闡述,也是對茶德的全新詮釋。

【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儒家追求和諧,主張“中庸之道”。“和”在古今茶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杜耒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這是“和敬”的范圍;袁枚在《試茶》中寫道,“幾莖線槽含虛清”,說的是和清。

【完美的人格思想—仁】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體現了儒家對人格進一步完善的追求,這也是中國茶文化的追求。茶歷來被視為清潔之物,從采摘、制作到烹煮都要十分純凈。正因如此,茶品往往被比喻為人德。古代對“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極為推崇,而這種“君子之風”與茶性完美融合,人們沉浸在茶的色香味中時,亦可托物寄思,升華人格。

茶文化貫穿著儒家思想:茶事活動的環境和所使用的器物應當“樸實古雅去虛華”;從事茶事活動的心態應當“寧靜致遠隱沉毅”;泡茶的方式應當“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同時茶文化也主張在品飲的過程中營造和諧的氛圍,通過品茶活動清醒地審視自己、認識他人、溝通思想、提高修養。

道家宇宙觀:清靜無為

道家為中國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賦予了中國茶道靈魂。同時,道家對生命的熱愛和崇尚自然、樸素、純真的美學理念都對中國茶道產生了積極影響。

【道家“長生觀”】

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承認萬物的總根源“道”的永存,同時也暗示了生命可以長生不死。道士們認為,想要“羽化成仙”,必須服用含有“生力”的食物。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陶弘景在《茶錄》中說:“茶荼輕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將茶和道教的得道成仙的理念相融合。

【道家清靜無為的養生觀】

道士常常把健康、長壽歸結于人類的生命運動,信奉只要用積極的養生心態就能改變先天的體質。茶有利身心的特質和道教的養生觀相契合。道家崇尚樸素自然、清靜無欲,而茶只有在寧靜的環境下才能品出真味,才能獲得品飲的喜悅。因此,道教與茶文化在“清靜”上便有了共通點。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對“道”的體察和認識。茶人們在品茶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在自然的幽靜氛圍中,茶人從茶壺的水沸聲中去感受自然的呼吸,以“天性自然”的本性去接近和契合自然,從而徹悟茶道、天道和人道。

《茶經》將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藝術,將茶人精神與自然統一起來,并總結出了獨具特色的“煎茶法”: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反映出利用自然為生存服務的內涵,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融合。

佛家本心:凈心自悟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大約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傳播和發展,進入隋唐后達到鼎盛。而中國茶道恰恰也是興起于唐朝。中國茶道的創立者——茶圣陸羽,自幼被智禪大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里誦讀佛經,成年后又與詩僧皎然相識,并結為了忘年交,從此“生相知死相隨”。陸羽在《茶經》和《陸文學自傳》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如《茶經·七之事》中的“單道開飲茶蘇”、“法瑤飲茶”等。可見,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茶禪一味】

禪宗的坐、禪、定是茶與禪宗結緣的契合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 其一曰“苦”。禪宗認為,只有通過修習佛法,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才能從“苦”中解脫出來。茶有著“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口感,也有“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的功效,由這些特點引發的聯想能幫助人們在修習佛法時理解“苦諦”,參悟人生。

■ 其二曰“靜”。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而靜也是修習中國茶道的必由之徑,中國茶道“四諦”為“和、靜、怡、真”,茶人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滌除玄鑒、澄懷茶味的必由之路。

■ 其三曰“凡”。“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茶道本身正是從細小的生活瑣事中演化出來的,這種從細微處著眼參悟天地萬物之奧秘和人生百態之哲理的方式,與佛教通過打坐參悟佛法的主張不謀而合。

■ 其四曰“放”。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而品茶時,也需將一切凡俗事務放在腦后,這樣才能放松緊繃的神經,釋放被束縛的心靈;才能滌蕩心性,澄澈靈臺;才能感受那淡淡的茶香,領悟到與禪機一味的茶道真諦。

【茶有“三德”】

佛家認為茶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飲品,并認為茶有“三德”:

■ 不眠。坐禪要求身正背直,不動不搖,內心要清凈,達到身心“輕安”、內外一體。坐禪一坐就是數月,僧人難免疲勞倦怠。而茶具有提神醒腦的特性,因此坐禪修行中“唯許飲茶”。

■ 助消化。飯后坐禪,易引起消化不良,飲茶能生津化食,助消化。

■ 不失。佛教歷來提倡禁欲、禁酒、戒葷吃素,而茶汁性淡,飲茶能養成清雅、簡樸的性情,幫助控制情緒,精心修行。

茶仙子語錄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茶聯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亭內茶聯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里弄神靈。——江西上饒陸羽泉聯

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

“精行儉德”是陸羽對飲茶人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也是他衡量茶人思想、品德、行為、信念等的最高標準。陸羽在《茶經》中將簡單的品茶升華到了精神層次上。

“精”

“中不精者心不治”,這是《管子·心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要精益求精。凡事怕認真,做事如果專心就一定會無往不利。茶圣陸羽也用一個“精”字說明了茶事的各個方面都要求達到的標準。“茶有九難”包括:“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從種茶、制茶、鑒別、煮茶器具的選用、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講究、飲時的程序等,無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飲茶的真香,唯有對“九難”都要達到精益求精才行。

“行”

“行”是陸羽茶經的重要方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足以表示品質的舉止行為,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實際地去做,如行茶道等。陸羽認為,一個品格高尚、堅守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品茶論道是非常合適的。

“儉”

《易·否象傳》說“君子以儉德避難”。可見“儉”是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而不僅僅是行為。陸羽將“儉”作為約束茶人行為的首要條件,以勤儉作為茶事的內涵,反對鋪張浪費的茶事行為。他在《茶經·七之事》中列舉古代茶事時說,晏嬰身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飯;揚州太守恒溫性儉,每宴飲只設七個盤子的茶食。

“德”

陸羽對茶人在茶事內外的所有品行都有要求。陸羽認為,具有君子性情的品德高尚的人,具有仁愛、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人。在陸羽的詩中也體現了這種主張: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嫌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永康市| 江都市| 桐庐县| 秦安县| 武穴市| 青田县| 应用必备| 黄平县| 平阳县| 禄丰县| 二连浩特市| 太原市| 涪陵区| 泽普县| 五河县| 仪征市| 双牌县| 吉木萨尔县| 唐海县| 崇左市| 巴楚县| 财经| 昆山市| 登封市| 个旧市| 德令哈市| 兖州市| 汤阴县| 徐州市| 婺源县| 富宁县| 贵港市| 荣昌县| 马鞍山市| 鄂托克前旗| 东城区| 邹平县| 西青区| 美姑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