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茶道從入門到精通
- 陳書謙主編
- 2640字
- 2018-12-28 18:37:10
茶在中國的歷史沿革
飲用方式的沿革:從咀嚼到煮飲再到沖飲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為人們利用的。“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這里講的神農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對生的茶葉進行咀嚼服用的。而在這一階段,茶是作為解毒藥物來應用的。
后來,人們開始用茶來煮羹,大約相當于現在的煮菜湯。晉代郭璞為《爾雅》中的“槚,苦荼”作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這種茶羹,又稱為茗粥。而唐代楊華也在《膳夫經手錄》中記述:“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由此可見,晉代到唐代期間,人們是習慣將茶煮成羹來吃的。
早期用來煮羹的茶,大都是未經加工的生茶葉,而人們在用茶過程中發現,茶葉還可以曬干或烘干之后收藏起來,從而存放很長的時間。逐漸地,人們所食用的茶就轉變為以加工茶為主,而食用方式依然主要是煮飲,但是沖泡的方式也開始出現。陸羽《茶經·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意思是說,茶的形態有粗、散、末、餅等,通過砍、熬、烤、舂等加工之后,貯藏在瓶缶中,然后用熱水來沖泡,這叫做庵茶。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沖泡的飲用方式,只是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方式才成為主流。
制作方式的沿革:從蒸青到炒青
中國加工茶葉最早的方式是蒸青。到唐代,蒸青工藝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對于這種方法,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中描述道:“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是茶葉晴天才可以采,之后需經過蒸熟、搗碎、拍打成形、焙烤、穿串、封裝等程序才加工完成。
在蒸青工藝發展成熟的同時,炒青工藝也開始出現。唐代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中有這樣一句:“斯須炒成滿室香。”這是見于文獻的有關炒青制法的最早記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明代時炒青工藝方發展成熟,這一時期有很多茶學著作都對炒青工藝做了詳細的描述,如許次紓的《茶疏》中記載:“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均,久于鐺中,過熟則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于鐵……”
同蒸青相比,炒青的特點是經過了高溫殺青,這一過程一方面會使鮮茶葉中的青澀味更多地揮發掉,另一方面則促成茶葉中一系列物質的轉化,提高茶葉的香氣,增強茶葉的滋味。正因為如此,炒青工藝才逐步取代蒸青而成為茶葉制作的主要方式。
茶葉形態的沿革:從緊壓茶到散茶
中國早期加工茶的主要形態是以餅茶為代表的緊壓茶。到了唐代,隨著餅茶制作工藝的發展完善,餅茶出現了很多的品種,如陸羽在《茶經·三之造》中寫道:“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輪囷然;輕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干堅實,艱于蒸搗,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在上面這段話中,陸羽將當時的餅茶分成了八個品類,其特點分別是:胡人靴——餅面有皺縮的細褶紋;犎牛臆——餅面有整齊的粗褶紋;浮云出山——餅面有卷曲的皺紋;輕飚拂水——餅面呈微波形;澄泥——餅面光滑;新治地——被暴雨急流沖刷而高低不平;竹籜——餅面呈筍殼狀,起殼或脫落,含老梗;霜荷——餅面呈凋萎的荷葉狀,色澤枯干。前六種都是優質茶,后兩種則為劣質茶。
在以餅茶為代表的緊壓茶盛行的同時,其他形態的茶類也開始出現,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就提到:“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宋史·食貨志》也記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這里的“片茶”,指的就是緊壓茶。
到了明初,茶葉的主要形態發生了重要轉變。因為制作緊壓茶過于耗時費工,而且在加工過程中有損茶葉的香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詔廢除了以往作為貢茶的龍團的制作,而改以散茶進貢。從此以后,散茶就成為了中國茶葉的主要形態。
茶葉種類的沿革:從綠茶發展到七大茶系
從綠茶到黃茶
最早誕生的茶葉是綠茶,制作綠茶的基本工序是殺青、揉捻和干燥,如果其中某道工序出現偏差,例如殺青時間過長,或者殺青后未及時攤涼、揉捻,或者揉捻后未及時烘干或炒干,那么制作出來的茶葉色澤就會變黃,最初的黃茶可能就是因此而創制的。黃茶是繼綠茶之后出現較早的一個茶類,例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甚眾。……壽州有霍山之黃芽。”前蜀·毛文錫《茶譜》記載:“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黃茶……皆散茶之最上也,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黑茶
黑茶的出現與黃茶頗為相似,如果在殺青時葉量多、火溫低,或者綠毛茶堆積后發酵,葉色就會變成近似黑色的深褐色,這就是黑茶最早的由來。黑茶大約創制于明代,《明史·茶法》:“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烏茶即黑茶。《明會典》:“穆宗朱載慶五年……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正附,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
白茶
“白茶”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文中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不過那時所說的“白茶”指的是用白葉茶樹的芽葉制作而成的茶,與后來的“白茶”概念并不相同。現代的白茶,從其只經過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的制作方法來看,大約創制于明代中后期或清代初期。最早的白茶是白毫銀針,后來又發展出了白牡丹、貢眉等品目,現代又出現了新工藝白茶。
紅茶
紅茶是僅次于綠茶的第二大茶類,《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這里所說的“江西烏”,就是紅茶中的正山小種。到了清代晚期,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工夫紅茶,當今最為知名的祁門紅茶即創制于光緒元年(1875年)。
烏龍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創制于清初或更早的時期。清代陸廷燦在《續茶經》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說》:“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這講的就是烏龍茶中的武夷巖茶的制法。
花茶
花茶是主要以綠茶為原料,用鮮花窨制而成的一類再加工茶。最早的花茶是茉莉花茶,在南宋時就已經出現。南宋施岳《步月·茉莉》的注解中有這樣的話:“茉莉嶺表所產……此花四月開,直至桂花時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到了明代,用來制作花茶的花品已經很豐富,如《茶譜》中記載:“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