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是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和國際交流的支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國際物流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國際物流也是物流理念和方法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2.5.1 國際物流的概念

國際物流又稱“國際大流通”或“大物流”,是相對于國內物流而言的,是國內物流的延伸和發展。它是跨國界、流通范圍擴大了的物的流通,是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現代國際物流。

從狹義上來理解,國際物流是當生產和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里獨立進行的情況下,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隔離和時間隔離而對商品進行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物流活動中,為實現物流合理化,必須按照國際商流交易活動的要求來開展國際物流活動。它不僅要求降低物流費用,而且要考慮到提高顧客服務水平、提高銷售競爭能力,擴大銷售效益以提高國際物流的整體效益。

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重要的物流領域。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拆除,新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建立,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國際物流出現了新的情況,國際物流形式也隨之不斷變化。所以,近年來,各國學者非常關注并研究國際物流問題,世界第九屆國際物流會議的主題就是“跨越界限的物流”,物流的觀念及方法隨物流的國際化步伐不斷擴展。

從企業角度看,近十幾年跨國企業發展很快,不僅是已經國際化的跨國企業,即使是一般有實力的企業也在推行國際戰略,企業在全世界尋找貿易機會,尋找最理想的市場,尋找最好的生產基地,這就將企業的經濟活動領域必然地由地區、國家擴展到國際之間。這樣一來,企業必須為支持這種國際貿易戰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設施,按國際物流要求對原來的物流系統進行改造。

對跨國公司來講,國際物流不僅是由商貿活動決定,而且也是本身活動的必然產物。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使企業分別在一些國家中生產零件、配件,而在另一些國家組裝或裝配整機,企業的這種生產環節之間的銜接也需要依靠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具有以下4種特點。

(1)物流環境存在差異。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各國物流環境的差異,尤其是物流軟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適用的法律使國際物流的復雜性遠高于一國的國內物流,甚至會阻斷國際物流;不同國家、不同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會造成國際物流處于不同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有些地區根本無法應用某些技術而迫使國際物流全系統水平的下降;不同國家的不同標準,造成國際間“接軌”的困難,因而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文也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物流環境的差異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幾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的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物流的難度和系統的復雜性。

(2)物流系統范圍廣。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統與外界的溝通就已經很復雜了,國際物流在這復雜系統上再增加不同國家的要素,這不僅是地域和空間的拓展,而且所涉及的內外因素更多,所需要的時間更長,廣闊范圍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難度和復雜性增加,風險增大。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國際物流一旦融入現代化系統技術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顯著。

(3)國際物流必須有國際化信息系統的支持。國際化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尤其是國際聯運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國際信息系統建立的難度,一是管理困難;二是投資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區物流信息水平較高,有些地區較低,所以會出現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統的建立更困難。當前國際物流信息系統一個較好的建立辦法是和各國海關的公共信息系統聯機,以及時掌握有關各個港口、機場和聯運線路、站場的實際狀況,為供應或銷售物流決策提供支持。國際物流是最早發展“電子數據交換”的領域,以電子數據交換為基礎的國際物流將會對物流的國際化產生重大影響。

(4)國際物流的標準化要求較高。要使國際間物流暢通起來,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國際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采用1000mm×1200mm,集裝箱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物流費用,降低了轉運的難度。而不向這一標準靠攏的國家,必然在轉運、換車底等許多方面要多耗費時間,從而降低其國際競爭能力。在物流信息傳遞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了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歐洲各國之間系統比其與亞洲、非洲等國家交流更簡單、更有效。

2.5.2 國際物流與國際貿易

國際物流是不同國家間的物流,這種物流是國際間貿易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最終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

國際物流系統由商品的包裝、倉儲、運輸、檢驗、外貿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裝及國際配送等子系統構成,其中倉儲和運輸子系統是物流的兩大支柱。國際物流通過商品的倉儲和運輸實現其自身的時間和空間效益,滿足國際貿易的基本需要。

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地區)之間的商品及服務和技術交換活動,包括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這種交換活動成為該國的對外貿易。從國際上看,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就構成了國際貿易,也稱為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

1.物流是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世界范圍的社會化大生產必然會引起不同的國際分工,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包攬一切,因而需要國際間的合作。國際間的商品是由商流和物流組成的,前者由國際交易機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后者是由物流企業按照各個國家的生產和市場結構完成。為了克服它們之間的矛盾,必須要求開展與國際貿易相適應的國際物流。

2.國際貿易促進物流國際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出于恢復重建工作的需要,各國積極研究和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世界經濟呈現繁榮興旺的景象,國際貿易發展極為迅速。同時由于一些國家和地區資本積累達到了一定程度,本國或本地的市場已不能滿足其進一步發展的經濟需要,加之交通運輸、信息處理及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跨國公司。跨國經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量流動和廣泛交換,物流國際化成為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3.國際貿易對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政治格局的風云變幻,國際貿易表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從而對物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質量要求。國際貿易的結構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的初級產品、原料等貿易品種逐步讓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產品。由于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對物流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由于國際貿易需求的多樣化,造成物流多品種、小批量化,從而要求國際物流向優質服務和多樣化發展。

(2)效率要求。國際貿易活動的集中表現就是合約的訂立和履行。國際貿易合約的履行是由國際物流過程來完成的,國際間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有高效率的物流運營來滿足客戶的需要。從輸入方面的國際物流看,提高物流效率最重要的是如何高效率地組織所需商品的進口、儲備和供應,即從訂貨、交貨,直至運入國內保管、組織供應的整個過程,都應加強物流管理。根據國際貿易商品的不同,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巨型專用貨船、專用泊位及大型機械等的專業運輸等,這對提高物流效率起著主導作用。

(3)安全要求。由于國際分工和社會生產專業化的發展,大多數商品在世界范圍內分配和生產。如美國福特公司某一牌號的汽車要同20個國家中的30個不同廠家聯合生產,產品銷往10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國際物流所涉及的國家較多,地域遼闊,在途時間長,受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等自然因素和政局、罷工、戰爭等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影響。因此,在組織國際物流時,選擇運輸方式和運輸路徑,要密切注意所經地域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還應注意沿途所經過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局勢、經濟狀況等,以防止這些人為因素和不可抗力造成的貨物流失。

(4)經濟要求。國際貿易的特點決定了國際物流的環節多,備用期長。在國際物流領域,控制物流費用,降低成本具有很大潛力。對于國際物流企業來說,選擇最佳物流方案,提高物流經濟性,降低物流成本,保證物流服務水平,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國際物流必須適應國際貿易結構和商品流通形式的變革,向國際物流合理化方向發展。

2.5.3 國際物流發展趨勢

國際物流是今后發展十分迅速的物流體系,尤其是成立代替關貿總協定的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際分工必將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數量和質量都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對于國際物流的未來發展,也是物流管理關注的重要領域。

21世紀全球經濟將進一步增長,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將不可抑制,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全球物流將會得到極大發展,發展中國家物流將迎來最大的發展機遇。根據國內外物流發展情況,可以將21世紀國際物流的發展趨勢歸納為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標準化、社會化,下面分別加以簡要說明。

(1)信息化。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物流的信息化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必然需求。物流的信息化表現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準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儲的數字化等。因此,條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訂貨系統、電子數據交換及快速反應、有效的顧客反應等技術與觀念在未來的物流中將會得到普遍采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礎,沒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裝備都不可能用于物流領域,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物流的面貌。

(2)自動化。自動化的基礎是信息化,自動化的核心是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的外在表現是無人化,其效果是省力化。物流自動化的效果還有: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物流自動化的設施非常多,如條碼、語音、射頻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分揀系統、自動存取系統、自動導向車、貨物自動跟蹤系統等。這些設施在發達國家已經普遍使用在物流配送中,在中國,這些自動化技術的普遍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3)網絡化。物流領域網絡化的基礎也是信息化,這里指的網絡化趨勢有兩層含義,一是物流配送系統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與供應商或制造商的聯系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另外與下游顧客之間的聯系也靠計算機網絡通信,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應商提出訂單這個過程,就會使用計算機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網上的電子訂貨系統和電子數據交換來自動實現,物流配送中心通過計算機網絡收集下游客戶訂貨的過程也可自動進行。二是組織的網絡化。比如,中國臺灣的計算機業在20世紀90年代創造出了“全球運籌式產銷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方式是按客戶訂單組織生產,生產采取分散形式,即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制造資源都利用起來,采取外包的形式將一臺計算機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給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產,然后通過全球的物流網絡將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發往同一個物流配送中心進行組裝,由該物流配送中心將組裝的計算機迅速發送給訂戶。這一過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網絡支持,當然物流網絡的基礎是信息、計算機網絡。

物流的網絡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當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網絡資源的可用性及網絡技術的普及為物流的網絡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物流的網絡化已不可阻擋。

(4)智能化。這是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作業過程涉及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路徑的選擇,自動導向車的運行軌跡和作業控制,自動分揀機的運行,物流配送中心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等問題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識才能解決,在物流的自動化進程中,物流的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術難題。專家系統、機器人等相關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為了提高物流自動化的質量,物流的智能化已經成為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5)柔性化。柔性化本來是生產領域提出來的,但需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能根據消費需求的變化來靈活調整生產工藝,沒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統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20世紀90年代,國際生產領域紛紛推出彈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制造資源系統及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技術,這些概念和技術的實質是要將生產、流通進行集成,根據需求端的需求組織生產、安排物流活動。因此物流的柔性化正是適應生產、流通與消費的需求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趨勢。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據消費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靈活組織和實施物流作業。

此外,物流設施、設備及商品包裝的標準化,物流的社會化和共同化等也都是今后國際物流發展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淮北市| 荣昌县| 绥滨县| 大安市| 大田县| 夏津县| 潮安县| 德江县| 大足县| 香格里拉县| 大石桥市| 饶平县| 公安县| 南木林县| 西乡县| 民权县| 轮台县| 宁晋县| 巴青县| 张家港市| 突泉县| 青铜峡市| 筠连县| 博野县| 白山市| 赤壁市| 敖汉旗| 剑阁县| 闽清县| 阳春市| 手游| 东乌珠穆沁旗| 罗平县| 碌曲县| 张北县| 大埔区| 张家口市| 龙游县| 广昌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