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強迫≠由著孩子
-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 陳陳
- 890字
- 2015-06-02 19:58:24
現實例子
去年五一,筆者與友人小張見面,談到了家庭教育,小張提起了幾天前與老同學吃飯的情境:小張請老同學吃飯,同學將5歲的孩子也帶了去。見面后,老同學要孩子叫小張“叔叔”,可是說了好幾次,孩子就是不愿叫人。老同學無奈地對小張說:“真是不好意思,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叫人。教育專家說了,孩子不喜歡、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強迫,所以我們也只好由著他。”事后,小張覺得這位父親做得不妥,并對“不可強迫孩子”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質疑。
糾誤
“不可強迫孩子”并沒有錯,錯的是這位父親對這一理念的誤解。
我們必須學會思考,才能對教育理念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與本質,絕不可不求甚解。
案例中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在現實中,對教育理念一知半解,甚至誤解的大有人在,這些誤解必然會誤導施教。
案例中父親的誤解在于——將“不強迫”誤解為“由著孩子”。
而友人的質疑也犯了類似的錯誤——誤將“不強迫”當作“不教育”。
不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不等于不能啟發、不能引導。換言之,我們確實不該強迫孩子屈從,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啟發、引導,改變孩子。
提高認識
要求父母不強迫孩子,是因為強迫孩子不但無法讓孩子了解世事、明白道理,反而會引發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進步。然而,不強迫孩子絕不等于由著孩子,也不等于不教育。
“不可強迫孩子”這一理念的真正含義,在于告誡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能一味強迫孩子。
改變觀念
教育——絕不是用強制的手段迫使孩子低頭,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啟發、引導受教育者,使孩子發自內心地認同教育者的教導,從而自覺上進。
具體指導
父母必須對孩子的各種表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拿案例中的孩子來說,孩子的表現是不禮貌的,不可由著孩子。但孩子并非有意不禮貌,因此大可不必指責孩子。當然,我們也不能當著外人的面強迫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對“禮貌待人”的意義有所認識,并時常鼓勵孩子這么做。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孩子的交談,讓孩子了解“對人禮貌”、“尊重長輩”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鼓勵孩子嘗試做到。當孩子表現出“禮貌”時,應運用正確強化及時給予孩子肯定,激勵他們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