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不強迫≠由著孩子

現實例子

去年五一,筆者與友人小張見面,談到了家庭教育,小張提起了幾天前與老同學吃飯的情境:小張請老同學吃飯,同學將5歲的孩子也帶了去。見面后,老同學要孩子叫小張“叔叔”,可是說了好幾次,孩子就是不愿叫人。老同學無奈地對小張說:“真是不好意思,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叫人。教育專家說了,孩子不喜歡、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強迫,所以我們也只好由著他。”事后,小張覺得這位父親做得不妥,并對“不可強迫孩子”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質疑。

糾誤

“不可強迫孩子”并沒有錯,錯的是這位父親對這一理念的誤解。

我們必須學會思考,才能對教育理念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與本質,絕不可不求甚解。

案例中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在現實中,對教育理念一知半解,甚至誤解的大有人在,這些誤解必然會誤導施教。

案例中父親的誤解在于——將“不強迫”誤解為“由著孩子”。

而友人的質疑也犯了類似的錯誤——誤將“不強迫”當作“不教育”。

不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不等于不能啟發、不能引導。換言之,我們確實不該強迫孩子屈從,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啟發、引導,改變孩子。

提高認識

要求父母不強迫孩子,是因為強迫孩子不但無法讓孩子了解世事、明白道理,反而會引發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進步。然而,不強迫孩子絕不等于由著孩子,也不等于不教育。

“不可強迫孩子”這一理念的真正含義,在于告誡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能一味強迫孩子。

改變觀念

教育——絕不是用強制的手段迫使孩子低頭,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啟發、引導受教育者,使孩子發自內心地認同教育者的教導,從而自覺上進。

具體指導

父母必須對孩子的各種表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拿案例中的孩子來說,孩子的表現是不禮貌的,不可由著孩子。但孩子并非有意不禮貌,因此大可不必指責孩子。當然,我們也不能當著外人的面強迫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對“禮貌待人”的意義有所認識,并時常鼓勵孩子這么做。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孩子的交談,讓孩子了解“對人禮貌”、“尊重長輩”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鼓勵孩子嘗試做到。當孩子表現出“禮貌”時,應運用正確強化及時給予孩子肯定,激勵他們養成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永年县| 中西区| 梅河口市| 颍上县| 青田县| 锡林浩特市| 晋宁县| 习水县| 梁平县| 南丰县| 寿阳县| 隆昌县| 德化县| 株洲县| 上虞市| 丰镇市| 界首市| 道真| 哈密市| 育儿| 邵阳县| 北碚区| 宽甸| 唐河县| 乌拉特中旗| SHOW| 天津市| 麻阳| 昌图县| 北辰区| 金乡县| 甘肃省| 深水埗区| 达拉特旗| 宜章县| 牟定县| 东海县| 江西省| 万载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