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情緒鈍感力: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作者名: (日)加藤諦三本章字數: 914字更新時間: 2025-07-11 16:27:50
就事論事,停止情緒內耗
當被不愉快的情緒支配時,你往往會固執地認為全世界都是灰暗的。實則不然。面對同樣的情況,我們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對于相同的刺激,人們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你是怎么理解“工作”這件事的?我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樣是“在公司工作”,但是對于“在公司工作”這個事實的看法卻因人而異。
現代職場生態是分層的:上面一層是“楷模”,也包括有“過勞死”風險的人;中間一層是普通人;下面一層是不太想努力的“打醬油”的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把“工作”看得那么重。他們覺得,累死累活的又何必呢?還不如辭職,沒必要為了工作透支自己的生活。
那些覺得還不如辭職的人和那些寧肯累死也不辭職的人,究竟有何不同呢?
有的人會拼命工作,直到力竭而亡,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想讓他人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失敗者吧。他們從小就被灌輸“工作至上,玩物喪志”的理念。“工作”可能被他們奉若神明。
在潛意識里,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并不如意,而一份繁忙的工作則會屏蔽這種不好的自我暗示。他們在強迫自己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有效屏蔽自己不被接納的信息。
對于這些人而言,他們把“別人的眼光”看得很重,辭職無疑就證明了“我是個失敗者”。
而對于把工作看得很輕的人來說,“在外人看來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件事并沒有那么重要。他們并不認為“在公司里工作”是天大的事。實際上,他們認為,與工作相比,人生更為重要,生活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這恰恰體現了鈍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鈍感的人不會想得太多,更習慣于就事論事,做事也不會思前想后、猶豫不決,即使有人說了不中聽的話,他們也不會太在意,一會兒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實,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會讓我們覺得“不愉快”的事情,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讓我們覺得“有趣”。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同樣的刺激在不同的背景下會導致不同的感受,我們便容易作繭自縛,成為自己臆想的犧牲品。換句話說,當我們被不愉快的情緒所折磨時,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山窮水盡了。其實,只要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就會柳暗花明。
速效情緒脫敏膠囊
● 就事論事,不必想太多。
● 想好了就去做,別思前想后、猶豫不決。
● 當你被不愉快的情緒所折磨時,你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別成為自己臆想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