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了三道策論題。
第一題
題名:【論鑿通地峽之利與實操之策】
題干:【朕欲鑿蘇伊士之地峽,聯紅海與地中海,使舟楫可以通航東西,萬里航程可省其半。昔古埃及王曾試其事而未竟,今我朝承天受命,當畢其功。然地峽多沙磧、少水源,民力凋敝,鄰邦或有覬覦。問:如何測地脈、籌民力、備糧械,使工程可成?又如何防沙土潰決、水位不均之患?】
這個題目很專業,估計大部分考生都答不上來。
不要緊,還有另外兩道策論。
第二題
題名:【如何立船艦之威,控海洋之利?】
題干:【海洋者,國朝之血路也。欲使運河成后,我朝舟楫可暢行東西,又要使歐羅巴亞細亞諸國不敢輕犯,地中海紅海商旅皆附我朝。該如何行事。】
這是一道戰略題,朱文奎想要看看有沒有人和他一樣的見地。
第三題
題名題干就一句話:【異邦立國,資源缺乏,如何彌補。】
這是朱文奎的殖民計劃的前瞻引子,就算沒有人答出他想要的答案,朱文奎也會在恩科科舉考試后,將自己的殖民理念宣揚出去。
三題寫完,他疊好,放入一個紙袋中,然后讓牛旺德用火漆封口。
“里面有三道策論,由朕親擬,開考之日朕會交給劉愛卿。至于經義和禮樂論題,由禮部自擬。“
頓了下,他繼續說道:“再加一門算學,如果算學下等,便是前般成績再好,也不得重用,更不能為進士。”
算學是科技發展的基礎科學,朱文奎有意發展科技這條路,自然不能允許自己的官員連算數都不會。
大臣們驚訝,議論聲起。
明初一開始是有算學考試的。
洪武三年,太祖正式開科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共考三場。
第一場考《四書》義、《五經》本經義;
第二場試禮樂論,并作詔、誥、表等公文;
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
考完十天后,考生還需復試五事,分別為騎、射、書、算、律。
但洪武十七年頒行的《科舉成式》中取消了復試,此后算學不再作為科舉考試內容。
這次重啟算學,是朱文奎有違祖制的行為,臣子們有點驚訝,卻因為皇帝的強勢,而沒有反對。
恩科科舉考試的事情,就此定下了。
禮部尚書劉貞卻沒有回退,而是繼續奏報:“陛下,臣還有一事。”
“說。”
“此事關于那批從國內來的老臣,他們都是先帝在位時的官員,如今投奔陛下,愿意重新發揮余熱,臣建議重新啟用他們。”
聽完劉貞的奏言,朱文奎卻沒有得到人才那般開心。
都是些垂老之人,忠心是肯定有的,但思維已經固化,恐怕對自己的各種執政會有所偏頗。
他可不想要讓一批老頭子給自己添麻煩。
但不用的話,會寒了臣子們的心。
想到這里,他出聲道:“那批老臣忠君愛國,朕很是感動,但他們都已垂老,可不能累著傷著,這樣吧,命戶部成立卿老司,召他們入職為官,統管官員致仕后的福利待遇。”
這個機構,相當于未來的老年辦,正好給他們發揮余熱的機會。
而且還不用擔心這幫老臣干預朝政。
對此,臣子們也紛紛認同,誰也不想要多一批倚老賣老的老大人騎在自己頭上指手畫腳。
隨即群臣山呼:“陛下英明。”
朱文奎微笑接受,招手示意牛旺德。
牛旺德尖聲道:“有本奏本,無本退朝。”
在臣子們沒有人出列后,他宣布:“退朝。”
朱文奎起身,先行離開,大臣們這才轉身走出大殿。
今日朝會,定下了很多事情,他們沒有像往日退朝那樣交談,而是急沖沖離去。
.............
十天后進行第一屆科舉考試,雖然是恩科,但在所有明人眼中都是頭等大事。
明人之間的交談,經常會提及此事。
而參加科舉的一百多名士子中,不光有國內來的世家官宦子弟,還有跟隨建文帝前往南洋的那批人的后代。
大家都在熬夜啃書本,生怕自己漏記了而在考試中失利。
有些士子,白天有動靜讀不進去,專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研讀。
甚至有的人,為了清凈,組隊離開城市,在城外搭設涼棚苦讀。
城外可沒有城內安全,他們就選在了京觀附近,那里可不是本地宵小盜賊敢來的地方。
而城北的錦衣衛情報局密探訓練基地,也暫時停止訓練,邢靖宇帶著所有密探和禮部官員一起為10天后的監考做著準備。
而對于皇帝朱文奎來說,卻有更多事情,讓他不能專心關注科舉這邊。
蒸汽輪船的建造可不能耽擱,他命令皇家營造司司主鶴九山帶著營造司的工匠與國內來的400名工匠一同在港口船廠集合,在那里開始了第一艘蒸汽大船的建造。
從歐洲運來的煤炭鐵料通過駱駝商隊運往船艙堆砌成小山。
古代煉鐵爐在工匠們齊心合力下建造完成,工匠們將鐵料倒入爐子中,在高溫下融成鐵水,然后倒入導溝中,進入模具形成一個個鐵錠。
這些生鐵錠,需要二次煅燒,經由鐵匠們不斷捶打,才能變成百鍛精鐵。
只有百鍛精鐵,才能用于蒸汽機的零部件和船體裝甲的制造。
十天時間當然造不出蒸汽輪船。
可沒等到恩科科舉考試那天,又有事情發生了。
運河建造工地那邊,出了亂子。
這次可不是明人與本地人的矛盾,而是更大的問題。
..........
船廠,牛旺德帶著一名錦衣衛匆匆而來,向正在檢查精鐵零部件的朱文奎報道。
“陛下,出大事了,運河工地那邊死了好多人?”
朱文奎轉身問道:“怎么回事?”
牛旺德身旁錦衣衛單膝跪地:“陛下,運河甲字段五號區,發生械斗,死傷過百。原因已經查明,是兩幫施工隊為了糧食爭斗而成。”
“他們的糧食不是每天足額發放嗎?”朱文奎問道。
“這.......小人不知。”
錦衣衛低頭,不敢亂說。
但從其心聲,朱文奎發現,其中暗藏貓膩。
看來,自己的手下人中出了蛀蟲了。
他的難色變冷,此事絕對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