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2000移民抵達,皇宮晚宴過后,通過代表們傳達了皇帝的關懷。
隨后,官府就要開始安置他們。
在第二天朝會上,就重點討論此事。
清晨時分,大臣們進入大殿,皇帝隨后上朝坐在王座上。
他直接出聲道:“諸位愛卿,說說移民的安置吧。”
工部尚書嚴翰先出列:“陛下,其中300精通土木的匠戶,工部要了。這批人需要學習基礎阿拉伯文,然后各領一隊自由民工人,前往蘇伊士城北60里運河邊建立第一座明城。”
明城是朱文奎和臣子們早就定好的規劃,以后源源不斷來這里的明人,將會居住在明城里,這樣才能更好的維系明人的傳統和文化,以鞏固統治基礎。
朱文奎對此關心,隨即問道:“明城現在如何?”
嚴翰回道:“明城已經由工部官員帶胥吏丈量完土地,至于城中規劃,蓋以《周禮》“匠人營國“為基準。”
考慮到自己也要遷往明城,對其情況可不能不了解,是以,朱文奎道:“細說與朕聽。”
“是陛下。臣聞《周禮》有云:“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臣不才,奉詔營城,謹按古制,參以時宜,繪就新邑藍圖,今敢獻于陛下。”
說著,嚴翰回身,示意工部官員拿出幾幅畫卷。
他們竟然一直就準備好了,現在直接在大殿中展開畫卷,向皇帝說明第一座明城的設計構思。
朱文奎從王座站起,走了下來,與群臣一同觀看。
而嚴翰,則繼續解說。
“城方九里,象九州之域。每面三門,合十二辰之數,以通八方之氣。內辟九經九緯之道,經涂廣九軌,可容萬乘;環涂七軌,野涂五軌,尊卑有序,往來不壅。”
看著圖,朱文奎卻有些接受不了。
完全按照周禮建造的城池,感覺有些呆板,每面都要建3個城門,沒有必要吧。
對于這種完全沒有實用性的設計,他直接否定了。
“不好。”
嚴翰隨即換了張圖紙。
他繼續道:“陛下,此圖如何?左建祖廟,以承宗廟之祀,明孝悌之本;右立社稷,以奉土谷之神,固邦國之基。前朝筑殿,臨南而立,軒陛崇高,以朝群僚,正君臣之禮;后市居北,方廣一夫,聚貨殖之流,安民生之業。
王宮居中,門阿五雉,宮隅七雉,城隅九雉,示王者之尊。內有九室,以居九嬪;外有九室,以朝九卿。九分其國,各屬九卿,治民事,理邦典,經緯井然。
明堂之制,度以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相屬,以法天地。宗廟之門,容大扃七個;闈門容小扃三個,皆合禮度。”
朱文奎看著第二張圖。
覺得有點奇怪。
他記得未來的時候,自己去故宮,明明是在城市北邊。
怎么按照周禮,皇宮反而要建在南邊呢?
他沒有問,而是回憶太子二十載苦讀的記憶,終于找到了答案。
實際上周禮中說的禮制傳統,指的是“皇宮不會以‘北面為尊’或者說‘面北而治’”,而非“絕對不能位于都城的偏北區域”。
主要看皇宮的正門往哪邊開,就像故宮的正門是向南開的,所謂坐北朝南,所以它還是延續了周禮古制。
自己給自己解惑后,他點頭同意了這個設計方案,并詢問了城中坊區布置的細節。
嚴翰繼續說明。
北大街和西大街劃出的西北區域,有四個坊區,匠戶坊,兵戶坊,民戶坊,商戶坊。
北大街和東大街劃出的東北區域,有一大街市,其他區域則安排成為各種工坊。
南大街和東大街劃出的東南區域,是官府區域,有各種衙門,另外還有一個官員坊,用于官員和家屬居住。
南大街和西大街劃出的西南區域,是皇宮。
對這些細節規劃,朱文奎很滿意,便結束了奏對,換由其他臣子上奏。
........
皇帝回到王座坐好,工部官員收好圖紙,退回隊列。
隨后,兵部尚書謝伯鴻出列。
“陛下,那些江湖人士,放蕩慣了,恐難守軍中規矩,臣請再設一軍,專門統管他們。”
朱文奎看向武將列的中軍都督馬文煥:“馬愛卿那邊情況如何?”
中軍都督馬文煥也出列:“那些兵,臣也消受不起。”
兵部和中軍都督都不愿意用江湖人士。
這并不意外,軍隊要求令行禁止,紀律性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戰爭中服從調派,發揮更好的效果。
但江湖人士成軍,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熟知歷史的朱文奎就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比如大航海時代,為歐洲各國開拓殖民地的那些軍隊,就是貪婪成性肆意妄為之徒更多。
而后來歐洲王室發布的私掠令,也顯現出這類人的用處。
更別說中華歷史中的諸多例子。
因此,這些人只要用的好,就是開疆擴土,擴大王國影響力的利器。
既然兩個部門不愿意將這批江湖人士納入體系,那就給他們一個獨立的軍制。
比如他計劃中堪比東印度公司的皇財司,就需要大量武裝人員。
想到這里,朱文奎出聲道:“好吧,朕命兵部代為訓練他們,訓練好后,送往皇財司,”
“是陛下。”
兵部尚書和中軍都督退回。
禮部尚書劉貞出列:“陛下,恩科之事,臣已經在準備,現已經有100多人報名,大多都是這批移民中的世家官宦子弟。考制沿用國內,就是考題、考場和考時未定。”
朱文奎想了下,現在人才急缺,恩科開考有利于選拔人才。
監考嗎,為了防止作弊,他準備讓禮部和錦衣衛一起來監督
他出聲道:“定在十天后,考場放在城北錦衣衛情報局訓練基地,由禮部和錦衣衛一同監考。”
錦衣衛情報局指揮使邢靖宇出列,與禮部尚書同聲道:“是陛下。”
那考題呢?
朱文奎想了下,讓牛旺德取來筆墨紙,當場寫了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