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技巧(2)
- 人性的弱點
- 卡耐基
- 5632字
- 2015-01-19 14:18:49
作家托馬斯·哈代在英國文學(xué)史上光芒四射,卻因為他人的指責(zé)而就此封筆;英國詩人托馬斯·查特頓面對刻薄的批評,以自殺作為他的回答。
本杰明·富蘭克林年輕時言辭笨拙,成熟后卻圓滑世故,因待人接物十分得體而被任命為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之鑰是什么?“從不出口傷人,”他說,“對每個人都稱贊有加?!?
批評、指責(zé)和抱怨是蠢材與生俱來的“才能”;理解和寬容卻是對人品和自律的極大考驗。
卡萊爾曾言:“偉人的偉大之處,從他對待小人的態(tài)度中可見一斑?!?
鮑勃·胡佛是世界知名的試飛員,飛行表演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然而,據(jù)《飛行操作》(Flight Operations)雜志記載,在某次飛行表演后,胡佛照常從圣地亞哥飛回洛杉磯,不料在三百英尺的高空,兩個發(fā)動機剎那間同時停止運轉(zhuǎn)。胡佛急中生智,憑借高超的技巧成功迫降。雖然萬幸無人傷亡,他駕駛的飛機卻因這起事故而徹底報廢。
胡佛一落地,就立即去查看飛機的燃料——正如他所料,這架二戰(zhàn)時期的螺旋槳飛機本應(yīng)使用汽油,卻誤加了噴氣式發(fā)動機的燃料。
回到機場,胡佛立刻找來負(fù)責(zé)加油的機修工。那位年輕的機修工正為鑄成大錯而害怕得瑟瑟發(fā)抖,一見到胡佛,就流下痛悔的眼淚。他的失誤不僅摧毀了一架造價高昂的飛機,還險些奪去三個人的性命。
胡佛有多憤怒可想而知。機修工本以為這位功勛卓著、處事嚴(yán)謹(jǐn)?shù)娘w行員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然而出人意料地,胡佛并未責(zé)怪他,甚至連一句重話都沒有說。胡佛攬過機修工的肩膀,對他說:“我相信你再也不會這么做了,你明天來為我那架F-51服務(wù)吧?!?
每個家長都會批評孩子。也許你以為我會勸言“別這么做”,但我只想提一個小小的建議——在批評孩子之前,請先讀一讀這篇經(jīng)典之作《爸爸忘記了》。它最早刊載于《人類家園》(People’s Home Journal)雜志,后經(jīng)《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縮編。經(jīng)過作者許可,我將它摘錄于此。
《爸爸忘記了》以其誠摯的情感,在億萬讀者心目中引起共鳴,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作品。文章付梓之后,一次次地重刊。作者W.利文斯頓·拉尼德寫道:“在全國的報紙媒體上,在上百種期刊雜志中,這篇文章被譯成各國文字刊載;在學(xué)校、教堂、講座中,人們一次次地提到這篇文章;在電臺里,在大學(xué)校刊中,在中學(xué)雜志上,這篇文章被一次次地重溫。有時候,簡單的文章也可以打動人心——我相信這篇文章做到了。”
爸爸忘記了
W.利文斯頓·拉尼德
我想對你說,我的兒子:寫下這些話時,你睡得正酣。你的小手放在臉蛋下面,彎曲的金發(fā)被汗水濡濕,緊貼著額頭。我獨自一人偷偷走進(jìn)你的房間。幾分鐘之前,我在書房里讀報時,強烈的懊悔折磨著我的內(nèi)心。因此,這一刻,我歉疚地來到你的床邊。
這些事始終在我心頭縈繞,我的兒子:我之前一直對你亂發(fā)脾氣。上學(xué)之前你不好好洗臉,我罵了你;你不把鞋擦干凈,我又?jǐn)?shù)落你;你把東西亂丟,我對你大聲嚷嚷。
吃早餐時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飯灑了,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面包上的黃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時候我正要出門趕火車,你轉(zhuǎn)過身來,揮著小手對我喊:“爸爸再見!”我卻緊皺眉頭,以這句話回答你:“別駝背!”
下午又是如此?;丶彝局?,我審視著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彈珠,襪子都磨破了。我強行把你拽回家,讓你在小伙伴面前丟臉?!耙m子很貴的!等你自己賺錢的時候你就知道珍惜了!”你聽聽,我的兒子,這就是一個當(dāng)父親的說的話!
你還記得嗎,后來我在書房里看報紙的時候,你怯生生地走過來,眼睛里閃過一絲傷心。我抬了抬眼,對你的打攪很不耐煩。你在門口猶疑著,而我卻厲聲問:“又有什么事?”
你什么都沒說,只是一陣風(fēng)似的跑過來,抱住我的脖子,親了親我。你的小胳膊緊緊地?fù)е遥系圪n予的愛意如花朵般在你的心中盛開,連我的漠視都不曾令它枯萎。然后你就轉(zhuǎn)身跑掉了,我聽到你啪嗒啪嗒跑上樓的聲音。
就在那時,我的兒子,報紙從我手中滑落,我心里充滿了厭惡和驚懼——我什么時候變成了這樣?吹毛求疵、任意斥責(zé)——這就是我對一個小男孩的回報。我不是不愛你,我的兒子,我只是對你抱有那么多的期待,總是用大人的標(biāo)準(zhǔn)衡量你。
你個性中有那么多優(yōu)點,那么美好,那么真誠。你跑進(jìn)來親我,同我道晚安,幼小的心靈如同黎明破曉時點亮群山的陽光。今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我的兒子。我在你的床邊悄悄跪下,心中充滿愧疚。
我知道這懺悔于事無補,我知道你或許還不懂得這些話的含義,但是我下定決心,從明天起,要做一個合格的父親。我要成為你最好的朋友,你難過的時候,我陪你難過,你大笑的時候,我陪你大笑。當(dāng)不耐煩的言語再次涌到嘴邊,我會閉緊雙唇,提醒自己:“他還只是個孩子,一個小孩子!”
我很抱歉一直把你當(dāng)作大人來對待。而現(xiàn)在,我仔細(xì)地端詳著你,我的兒子,端詳著你困倦地蜷伏在嬰兒床里,此刻我才真真切切地意識到,你還那么小。仿佛就在昨天,你還躺在媽媽的臂彎里,依偎著她的肩膀。我對你要求得太多了,太多了……
就讓我們以理解代替指責(zé),設(shè)身處地去想一想對方緣何如此——這比簡單的批評要有益得多,也有趣得多。同情、寬容和善意將會由此萌生。“了解一切,就能寬恕一切?!?
誠如約翰遜博士所言:“未到末日之時,主耶和華不欲審判世人?!?
那么你我又有什么資格武斷地評判他人呢?
「原則 1
不要批評,不要指責(zé),不要抱怨」
Section 02
人際交往秘笈
普天之下,讓他人為你效勞的方法只有一個。你不相信嗎?真的只有這一個——讓對方心甘情愿地自發(fā)去做。
請記住,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想要別人的手表,你當(dāng)然可以直接拿槍抵著他;想讓員工配合工作——表面上配合——你當(dāng)然可以用開除威脅他們;想讓孩子聽話,你當(dāng)然也可以責(zé)罵或是恐嚇。但是這些粗魯?shù)氖侄嗡l(fā)的后果不言而喻。
若想請你為我做事,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你想要的。
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稱,對性和成功的欲望是人類的永恒動機。
美國哲學(xué)家約翰·杜威對此看法略有不同。杜威博士說,人性中最深層的動力是“對重視的渴求”。這一至關(guān)重要的結(jié)論將在全書中得以體現(xiàn),請牢記在心。
人類究竟需要什么呢?人類真正的需求并不多,但都源自最原始最堅定的渴望。下述即是人人都渴求得到的:
1.健康長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金錢,以及金錢能換來的東西
5.來世靈魂不滅
6.性生活的滿足
7.子女幸福安康
8.被重視的感受
通常情況下,這些需求不難實現(xiàn),只有一點是例外;這一點,弗洛伊德稱之“對成功的欲望”,杜威謂之“對重視的渴求”。人們對它的渴望,與對食物和睡眠的渴望同樣迫切,卻難以饜足。
林肯曾在信中開門見山地寫下“人人都喜歡被稱贊”。威廉·詹姆斯亦曾斷言“人性的根源深處,強烈渴求著他人的欣賞”。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他并沒有用“希望”、“想要”或是“向往”等溫和的措辭,他的原話是“強烈渴求”。
這渴求如此強烈,在每個人的心底蠢蠢欲動,而深諳個中道理的人卻鳳毛麟角。若有人能一解他人心靈之渴,便能輕易掌控他人的心,在他不幸與世長辭的時候,“連素昧平生的人都會為他掬淚”。
希望“感到自己重要”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分別之一。我的孩提時代在密蘇里州的鄉(xiāng)下度過。那時,父親在農(nóng)場里飼養(yǎng)了杜洛克紅豬和純種白面牛。我們把家養(yǎng)的動物帶到中西部的鄉(xiāng)村集市和家畜展會上,贏得了好些頭等獎。父親把這些藍(lán)色的榮譽綬帶別在白棉布上,每當(dāng)有朋友來家里做客,他都會自豪地捧出這塊棉布。棉布那么長,他拉著一端,我拉著另一端,把那些榮譽展示給賓客們看。
紅豬從不會在意它們贏得的那些獎?wù)?,但父親卻那么在意,這些榮譽讓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
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感受到人性的召喚,強烈渴求成就感,我們就不會有現(xiàn)今的文明。沒有這一渴求,人類無異于動物。
是這一渴求,令從未接受過教育的窮苦小工拿出得之不易的五十美分,買下被人棄于雜貨筐中的二手法律書。你也許曾經(jīng)聽說過這個雜貨店小工,他的名字叫作林肯。
是這一渴求,激勵狄更斯著成不朽名作,令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創(chuàng)造出恢弘建筑,使洛克菲勒積累了用之不竭的萬貫家財。也正是這一渴求,讓你富有的鄰居建起浮夸的豪宅——哪怕他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
是這一渴求,讓你想擁有最新潮的時裝,開最絢麗的車,在外人面前夸耀子女有多聰慧。
是這一渴求,誘惑年輕人加入幫派,犯下罪行。紐約市警察局長穆魯尼曾經(jīng)說過,這些年少的罪犯輕狂自大,他們?nèi)氇z后索要的第一件物品,竟是那些把他們標(biāo)榜為“少年英雄”的報紙。他們?yōu)楹兔藗兂霈F(xiàn)在同一版面而沾沾自喜,刑期對他們來說似乎沒什么大不了。
如果你愿意告訴我什么事情最讓你有滿足感,我就能知道你是怎樣的人。這一點決定了你的個性,對你的人生之路也具有最重大的影響。為了滿足自我,約翰·洛克菲勒出資在北京建起一座現(xiàn)代化醫(yī)院,照顧成千上萬與他素未謀面的窮苦人們;迪林格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通過搶劫和殺戮滿足自我。當(dāng)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探員圍捕他時,迪林格沖進(jìn)明尼蘇達(dá)的一間農(nóng)舍,大喊:“我就是迪林格!”被當(dāng)作頭號公敵讓他自命不凡、得意洋洋地聲明:“我不會傷害你們,但我就是傳說中的迪林格!”
誠如你所見,同樣是為了尋求自我滿足,洛克菲勒與迪林格采取的方式迥然不同。
連名人也渴求得到他人的重視——這樣的趣聞軼事在歷史上并不少見。喬治·華盛頓喜歡被人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tǒng)閣下”,哥倫布主動請封“印度總督、海軍上將”之名,凱瑟琳大帝拒絕閱讀未尊稱她為“女皇陛下”的信,而林肯夫人在白宮中像母老虎一樣對格蘭特夫人大叫:“你竟敢不經(jīng)我允許就擅自坐下!”
一九二八年,富豪資助伯德上將遠(yuǎn)征南極,是因為新發(fā)現(xiàn)的冰山將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維克多·雨果的最大心愿是巴黎為了紀(jì)念他而改名;連呼風(fēng)喚雨的莎士比亞,都曾試圖為他的家族爭取一枚盾徽以光宗耀祖。
為了博得同情和關(guān)注,人們有時會假裝弱小,從而獲得存在感。麥金萊夫人就曾要求身為美國總統(tǒng)的丈夫把國家大事置于一旁,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摟著她哄她睡覺。為了得到丈夫的關(guān)心,她看牙醫(yī)時堅持讓丈夫陪在旁邊,為此不惜大鬧一場,逼迫丈夫取消和國務(wù)卿約翰·海伊的會議。
作家瑪麗·羅伯茨·萊因哈特曾經(jīng)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活潑的姑娘總是把自己弄得病懨懨的,借此得到關(guān)心。“大概是日漸增長的年齡給她帶來了很大壓力,”萊因哈特夫人說,“有一天,她突然覺得未來的生活了無生趣,自己注定孤獨終老。
“于是這個姑娘每天窩在三樓的閨房里,托病在床。十年間,她的老母親每天爬上爬下地伺候她。有一天,老母親疲勞過度,倒下就再沒起來。起初,這姑娘愈加憔悴;之后某一天,她竟然想通了,起床穿上衣服,重新開始面對生活?!?
一些專家證實,當(dāng)民眾在殘酷現(xiàn)實中得不到存在感的時候,一些人就會轉(zhuǎn)而在瘋癲的夢境中追尋,從而罹患精神疾病。在美國,精神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所有疾病的總和。
精神分裂的成因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涵蓋面太廣,沒有人能夠給出權(quán)威回答。但是以目前的知識,有些特定疾病會破壞腦細(xì)胞,進(jìn)而導(dǎo)致精神分裂,譬如梅毒。大約百分之五十精神疾病病例的誘因是這一類物理損害,其中包括腦損傷、酒精中毒以及其他傷病。然而令人驚駭?shù)氖牵瑢<以诹硗獍俜种迨±型耆珱]有發(fā)現(xiàn)任何腦細(xì)胞方面的異常。在高倍顯微鏡下,這些精神病患者的細(xì)胞組織如你我一樣健康。
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這些看似正常的患者精神失常?我?guī)е@個問題拜訪了知名精神病醫(yī)院的主任醫(yī)師。這位醫(yī)生是業(yè)內(nèi)權(quán)威人士,曾獲得這一領(lǐng)域的最高榮譽。他向我坦陳,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沒人能夠確切地解釋精神疾病的成因,但是他也強調(diào)說,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確實在瘋癲中得到了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被重視感。他給我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我有一位病人,她的婚姻極其不幸。她原本期待從這場婚姻中得到愛情、性滿足、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生活無情地打碎了她所有的希望。她丈夫一點都不愛她,甚至連飯都不和她一起吃,還要求她每餐把飯送到樓上。她沒有孩子,在社會上也毫無立足之地,于是漸漸精神失常。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經(jīng)和丈夫離婚,改回娘家姓;現(xiàn)在她堅信自己嫁入了英國皇室,堅持讓我們稱她為‘史密斯夫人’。
“至于孩子,每天晚上她都臆想自己有了小孩。每次我去看望她,她都熱切地說:‘醫(yī)生,我昨晚生了小孩?!?
生活殘酷地摧毀了她所有的希冀。她的夢想在現(xiàn)實的尖石上撞得粉身碎骨。但是在她自己的幻想之島上,陽光終日和暖,船帆高高飛揚,海風(fēng)圍繞著桅桿歡唱。
我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醫(yī)生誠懇地說:“哪怕我有機會令她的神志恢復(fù)正常,我也不愿意這么做。她現(xiàn)在這樣要快樂得多?!?
人們?nèi)绱丝释说恼J(rèn)同,甚至不惜以發(fā)瘋為代價。由此可見,人們有多么需要被重視,真誠的稱贊能創(chuàng)造多大的奇跡。
查爾斯·施瓦布是全美最先步入“百萬美元俱樂部”的傳奇人物之一。那時還不用繳所得稅,每周能入賬五十美元就已經(jīng)非??捎^——而施瓦布一年的薪水竟超過了一百萬美元,相當(dāng)于每周兩萬美元,前者的四百倍。三十八歲那年,他被安德魯·卡內(nèi)基看中,出任董事長,掌管一九〇一年新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此后不久,施瓦布接受伯利恒鋼鐵公司邀請,離開美國鋼鐵公司。他將前者扭虧為盈,令其一躍成為全美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是什么令安德魯·卡內(nèi)基不惜以每天三千美元的高價留住施瓦布?施瓦布是天才嗎?不見得。施瓦布比別人更懂鋼鐵?也未必。施瓦布本人親口告訴我,他手下的員工比他懂行得多。
施瓦布說,這個價格是付給他卓越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問他是如何做到的,下面就是他的回答。每一個家庭、學(xué)校、商店和辦公室都應(yīng)當(dāng)把這些話裝裱起來,掛在墻上;孩子們應(yīng)該記住這些話,而不應(yīng)把時間浪費在背誦拉丁語的動詞變化和巴西的年降水量上面;如果你我踐行這些話,我們的一生將由此改變。
“我的能力在于激發(fā)周圍人的熱情,” 施瓦布說,“我擁有的最大資本,是贊賞和鼓勵,我以此方式激發(fā)人們的潛能。
“沒有什么比上司的批評更打擊一個人的積極性了。我從未批評過任何人。我認(rèn)為給人們正面激勵對工作至關(guān)重要,所以我喜歡鼓勵他人,不愿意吹毛求疵。如果我看到任何閃光點,我會由衷地贊許,不吝嗇贊美之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