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施瓦布的訣竅。聽起來簡單,但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呢?反其道而行之!有任何不如意,他們立刻毫不留情地斥責下屬;而遂意的時候,他們卻將下屬的努力視若無睹。就像那句老話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我交友廣泛,認識的名人雅士遍及世界各地,”施瓦布說,“我發(fā)現(xiàn)無論對方成就有多么斐然,在被贊許時都會工作得更加盡力,而被批評時則截然相反。”
施瓦布提到的這一點,也正是安德魯·卡內(nèi)基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不管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下,他都從不吝于贊美同事和下屬。
安德魯·卡內(nèi)基甚至在墓碑上都不忘記贊美他人。他給自己寫的墓志銘是這樣的:“此處長眠之人,幸甚曾得智者常伴左右。”
真誠的贊美也是老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一。他的合伙人愛德華·貝德福德曾因在南美的虧本買賣令公司損失了上百萬美元。洛克菲勒本應(yīng)大動肝火,但他清楚貝德福德已經(jīng)拼盡全力,無論問責與否,損失都已無法挽回。于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鼓勵貝德福德,稱贊他成功地保住了百分之六十的投資。“這已經(jīng)很不錯了,”洛克菲勒說,“即使作為高層管理者,也有比這糟得多的時候。”
我的剪報中收藏著這樣一個小故事,雖然它是虛構(gòu)的,但卻道出了一個真理。我想在此與你們分享。
這個聽起來有點無聊的故事是這樣的——在一整天的辛苦勞作之后,農(nóng)婦回到家里,把一捆干草扔在家里老少爺們的飯桌上。男人們憤怒地質(zhì)問她是不是瘋了,她回答道:“怎么了,這會兒你們倒知道抱怨了?我給你們這些男人做了二十年飯,半句回應(yīng)都沒聽到過。我還以為吃飯吃草對你們來說都一樣呢。”
幾年前曾經(jīng)有人做過一項調(diào)查,研究妻子們離家出走的原因。請你猜猜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不被珍惜”。我敢打賭男人離家出走的原因也會是如此。我們總是對伴侶的付出習以為常,卻忘記了他們也需要被稱贊、被感激。
我班上的一位學(xué)員把他和妻子之間的小故事講給我們聽。他的妻子和教會的教友們一同參加了一個自我提升的培訓(xùn)。作為課后作業(yè),她請丈夫列出她的六點不足,幫助她成為更好的妻子。這位學(xué)員對全班說:
“剛聽到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很詫異。老實說,要找出她的六個缺點簡直是分分鐘的事兒——要知道,她挑我的毛病能挑出一千個——但是我沒有馬上回應(yīng)。我跟她說:‘我想想看,明天早上再跟你說。’
“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悄悄給花店打了個電話,請他們幫我準備六枝紅玫瑰,在卡片上面寫:‘我想不出任何你需要改變的地方,我愛你的全部。’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你們猜誰跑出來迎接我?沒錯,就是我妻子。她幾乎都要哭了。不用說,我很高興我并沒有像她要求的那樣挑她的毛病。
“那個周日,她去教堂做禮拜時,對教友們講了這件事。和她一起參加培訓(xùn)的女孩們紛紛走過來對我說:‘這真是天底下最貼心的舉動!’那時我才突然意識到,稱贊是多么重要。”
制作人佛羅倫茲·齊格菲爾德以其“歌頌美國女性”的能力,在百老匯出盡風頭。在他的打造下,一個個其貌不揚的怯懦少女搖身一變成為耀眼巨星,在舞臺上綻放出神秘性感的動人光彩。他深知贊美與自信的力量,因而體貼殷勤得無微不至,令女人深信自己魅力非凡。他的關(guān)切既實際又浪漫——他曾把歌舞團女演員的工資從一周三十美元加到了一百七十五美元,也曾在《富麗秀》(Follies)首演當晚親自為每個人發(fā)去賀電,還給每位參演的姑娘送上大捧嬌艷欲滴的玫瑰花。
我曾對風靡一時的禁食風潮感到好奇,跟風嘗試,六天六夜沒有進食。這并沒有聽起來那么困難,第六天結(jié)束的時候,我的饑餓感并不比第二天強烈。但話說回來,人人都知道如果連續(xù)六天不讓家人或雇員進食就等同于犯罪,卻連續(xù)六天、六周,甚至六十年地吝嗇他們的真誠稱贊,他們忽略了這一點——人們像渴求食物一樣渴求被認同。
在電影《重聚維也納》(Reunion in Vienna)中,飾演男主角的影星亞弗雷德·倫特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除了對自尊的滋養(yǎng),我別無他求。”
我們注意孩童、家人和員工的營養(yǎng),關(guān)心他們的健康,卻忘記自尊同樣需要營養(yǎng)和關(guān)心;我們烤牛肉和土豆為他人提供養(yǎng)分,卻拒絕提供精神食糧,從未意識到贊許的話語將如同晨星一般,在他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亙古不滅。
真摯的贊美能夠改變?nèi)说囊簧1A_·哈維在他主持的電臺節(jié)目《余事》(The Rest of the Story)中,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發(fā)生在若干年前的底特律。史蒂夫·莫里斯的老師請他幫忙在教室里找一只跑丟的小老鼠。這位老師相信上天一定給了史蒂夫別的孩子不具備的天賦,因而鄭重地請他幫忙;上天確實賦予了史蒂夫更加敏銳的聽力,以彌補這個雙目失明的男孩。對于史蒂夫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的價值。這么多年過去了,史蒂夫依然清楚地記得,老師當年的肯定如何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從那天起,史蒂夫?qū)W⒂诎l(fā)揮自己在聽覺上的天賦,以史蒂夫·旺達為藝名,在舞臺上大放異彩,成為七十年代當紅的歌手和作曲家。
一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會在心里暗想:“不就是阿諛奉承嘛!我試過這個法子,不管用——至少對聰明人不管用。”
阿諛奉承當然注定失敗。明辨是非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其膚淺與虛偽。當然,也有些人恰恰相反,對贊美的渴求往往會令其不辨真假照單全收,正如久餓之人會饑不擇食一樣。
連維多利亞女王也容易被奉承話左右。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透露說,他在與維多利亞女王打交道時,總是極盡夸大之能事,用他的原話說:“像抹水泥一般堆砌華麗辭藻。”迪斯雷利精明能干,曾將大英帝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然而他對待維多利亞女王的方法卻未必對你我有效。長遠來看,諂媚對人際關(guān)系的危害遠大于一時的成效。虛情假意的奉承話如同偽鈔,一經(jīng)使用,定會惹禍上身。
那么贊美和奉承究竟有何分別?前者真誠,后者虛偽;前者無私,后者自私;前者發(fā)自肺腑,后者流于表面;前者為世人所歌頌,后者為世人所不齒。
最近,我在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宮殿見到了一尊阿爾瓦羅·奧夫雷貢將軍的半身像。雕像下方銘刻著他的不朽名句:“勿懼臨城之敵,慎信善柔之友。”
請不要誤解,我并不提倡鉆營取巧。我所倡導(dǎo)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態(tài)度。請允許我在此重復(fù)——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態(tài)度。
喬治五世曾在白金漢宮的書房墻上掛了六句格言。其中一句是這樣說的:“澄明吾心,溢美之言,不受亦不予。”溢美之言——這就是奉承的本質(zhì)。我曾經(jīng)讀到過一個對“奉承”一詞的定義,在此與各位共饗:“奉承乃是精確地說出對方對自己的真正看法。”
“無論以何種語言,”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曾經(jīng)說過,“你所說出的每一個字都刻著自我的烙印。”
如果人際關(guān)系只是諂媚討好那么簡單,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專家。
人們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只想著自己。只要稍微留出一點時間,想想別人的見解,我們就不會訴諸淺薄虛妄的奉承話——這些沒有內(nèi)涵的話往往在出口之前,就能夠被對方識破。
贊許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美德。每當子女交上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我們總是忘記夸獎他們;當他們?yōu)榈谝淮魏姹撼晒Φ牡案饣蚴亲约捍罱ǖ镍B巢而歡呼雀躍時,我們也忘記對他們的進步給予肯定。父母的關(guān)注與認可是孩子最渴求的,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下一次,當你在餐廳吃到火候剛剛好的美味牛排時,請讓服務(wù)生把你的贊許轉(zhuǎn)告廚師;當勞累一天的店員依舊耐心有禮地招待你時,請別忘記對他表示感謝。
每一位曾當眾演講的人都對此深有體會——臺上慷慨激昂,臺下卻全無回應(yīng),滿腔熱情頓時化為滿腹委屈。對我們的同事、家人、朋友,同樣的冷漠會引發(fā)雙倍的難過。與人打交道時請不要忘記,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渴求認同的平凡人。普天之下的每一顆心,都會因他人的贊許而歡愉。
請在足跡所至之處,讓感恩之情如火種般灑下;它們會燃起友情的火焰,以溫暖回報你。
帕米拉·鄧納姆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商場工作,她的職責之一是監(jiān)督門衛(wèi)的工作。有名門衛(wèi)的工作能力非常差,經(jīng)常白白浪費時間。其他店員都嘲弄他,在門廳亂丟垃圾,表示對他的不滿。
為了激發(fā)門衛(wèi)的積極性,帕米拉嘗試了許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一次,她偶然發(fā)現(xiàn)門衛(wèi)的工作成效比平時高了許多,于是特地當眾表揚了他。從那以后,這名門衛(wèi)每天都在進步,不久就能夠勝任工作了。現(xiàn)在他對工作得心應(yīng)手,還得到其他員工真誠的贊賞和認同。當批評和嘲諷無濟于事時,是真誠的贊許發(fā)揮了效用。
傷害人們感情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也不會令對方有任何改變。下面的這句諺語是我在報紙上看到的,我把它剪下來貼在了鏡子上,用以警醒自己:
此生之路,我將走過;走過這一次,便再也無法重來。所有力所能及的善行,所有充盈于心的善意,我將毫不吝惜,即刻傾予。我將再不拖延,再不淡漠,只因此生之路,再也無法重來。
愛默生曾經(jīng)說過:“我遇見的每個人都必定在某一方面勝于我。正因如此,我向每個人學(xué)習。”
如果這句話適用于愛默生,那么也同樣適用于你我。讓我們暫時將自己的得失和欲望置于一旁,想一想他人身上值得稱許的地方。請收起諂媚的話語,以最真摯誠懇的態(tài)度稱贊他們。“由衷地贊許,不吝嗇贊美之詞。”人們會將你的話語珍藏一生,當你已經(jīng)將這些話置于腦后,對方仍會在心底一遍遍重溫。
「原則 2
真心實意地感謝他人、贊美他人」
Section 03
能者縱橫天下,庸者踽踽獨行
夏日里,我經(jīng)常去緬因州釣魚消遣。我個人非常喜歡草莓和奶油,不過我奇怪地發(fā)現(xiàn),魚類居然對這些人間美味不感興趣,只喜歡吃蟲子。所以每次去釣魚的時候,我不會考慮自己想要什么,而是考慮魚想要什么。我不會用草莓和奶油當誘餌,而是把掛著蟲子或蚱蜢的魚鉤伸到它們面前搖晃,問它們:“想嘗嘗嗎?”
你可能覺得我剛剛說的是三歲小孩都懂的事。釣魚的常識確實誰都懂,那么“釣”人的時候,諸位為什么不試試看同樣的方法呢?
前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就用了這個方法。有人問他,當威爾遜、奧蘭多、克里蒙梭等戰(zhàn)時將領(lǐng)都已被人們漸漸淡忘時,他憑何執(zhí)掌大權(quán)?勞埃德回答說,如果他的成功真的有跡可循,那要歸功于他早就懂得“因魚下餌”這個道理。
為什么總把自己想要什么掛在嘴邊呢?那是三歲小孩才做的事情,幼稚可笑。你當然在乎你想要的一切,這是人之常情,正常人永遠都只在乎自己的欲望。然而其他人對你的欲求毫無興趣,他們和你一樣,只在意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普天之下唯一能夠影響他人的方式,就是找出他們想要什么,并且教給他們?nèi)绾潍@得。
下次你再想讓人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假如你不想讓孩子們吸煙,請別說教,也別說你不希望他們這樣那樣;你只需要簡單地告訴他們,抽煙會令他們進不了籃球隊,也贏不了百米跑。
這個道理不單單適用于孩子,簡直適用于任何生物。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天,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和他的兒子想把小牛推進農(nóng)舍,但是他們犯了一個正常人都會犯的錯誤——只顧著自己想要什么。愛默生在后邊推,兒子在前面拉,小牛卻巋然不動。它也只想著自己想要的——留在外面吃草。愛默生家的愛爾蘭女仆見他們一籌莫展,跑過來幫忙。女仆寫不出動人的文章,但她比愛默生更有常識——她懂得小牛想要什么。她像對待嬰孩一樣,讓小牛吮吸著她的手指,溫柔地將小牛牽進了農(nóng)舍。
從呱呱墜地開始,人們的每一個行為舉動,都源自他內(nèi)心的欲求。你大概會反駁說,向紅十字會捐款可不是為了我自己。然而,捐款不僅因為你想伸出援助之手,更因為你的內(nèi)心深處渴求著這個美好無私的舉動所帶來的滿足感。《圣經(jīng)》有曰:“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你對這一滿足感的渴求大過對金錢的渴求,因此才會做出捐款行為。當然,捐款也有可能是礙于情面,或是受人所托;但無論是何種原因,你都想借此舉動獲得特定的心理感受,這一點不會變。
哈里·奧弗斯特里特在他的著作《影響人類行為》(Influencing Human Behavior)中寫道:“行為根植于人類的根本欲望……無論在商界、政界,還是家庭或?qū)W校,說服別人的首要途徑,是引發(fā)對方的強烈欲求。能者縱橫天下,庸者踽踽獨行。”
安德魯·卡內(nèi)基曾是個每小時只掙兩美分的蘇格蘭窮小子,而他最終捐贈的財產(chǎn)超過三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他很早就明白,想要影響他人,唯一的方法是以對方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他畢生只上過四年學(xué),卻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安德魯·卡內(nèi)基有兩個在耶魯大學(xué)念書的侄子,他們總借口念書太忙,不僅從不主動給家里寫信,更對母親的來信置之不理。他們的母親為此十分傷心失落。卡內(nèi)基以一百美元為賭注,說他有辦法讓兩個侄子回信,而且他絕不會主動提出“回信”這個要求。有人樂意跟他打賭,于是他給侄子們寫了一封信,通篇都是閑扯的廢話,只在附言的部分隨意提了一句,說他隨信附上了五美元。
然而他寄信的時候,故意“忘記”放鈔票。
侄子們果然很快回了信,開頭畢恭畢敬地感謝“親愛的安德魯叔叔”的來信——后面的話我不說你也知道。
我想再講一個斯坦·諾瓦克分享的小故事。他是我們班上的一個學(xué)員,來自俄亥俄州。一天晚上,斯坦下班回到家,發(fā)現(xiàn)他的小兒子提姆正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嚷嚷著不想被送去幼兒園。斯坦通常會粗暴地把孩子趕回房間,命令他第二天乖乖上學(xué);但這個晚上,斯坦意識到那樣做并不能讓提姆的幼兒園生活順利開始。他坐下來,思考著:“如果我是提姆,什么能使我對上幼兒園感興趣呢?”他和妻子一起列出了幾項提姆在幼兒園里會覺得有趣的事情,比如手指畫、唱歌、交新朋友,然后他們行動起來。“我和妻子莉爾還有我們的大兒子鮑勃坐到餐桌邊,開始畫手指畫,玩得不亦樂乎。起初提姆在角落里偷偷張望,不一會兒,他就跑來央求我們讓他加入。‘哦,這可不行呀。你得先上幼兒園,學(xué)會怎么畫手指畫才行。’我熱情洋溢地給他講之前列出的幼兒園里所有好玩事兒。第二天早上,我本以為我是第一個起床的,卻看到提姆帶著困意坐在客廳的椅子上。‘你在這兒干嗎呢?’我問他。‘等著上幼兒園……我不想遲到……’提姆說。全家人的熱情激發(fā)了提姆上幼兒園的強烈渴望,而探討或是威脅的方式絕不會取得這樣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