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正視拖延,沒那么可怕
- 從拖延到行動:心理學療愈精神內耗
- 蘇穎
- 5177字
- 2024-06-11 16:08:31
拖延,你不是孤軍奮戰
雖然并非人人都有拖延癥,但是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拖延這種情況。而只有當一個人屢屢拖延,并且深受拖延的不良影響仍無法克服的時候,才能算得上是拖延癥。
總有一些早晨,你想賴賴床,對于早就計劃好的事情,遲遲沒有付諸行動。若是你一直為此感到自責,并不斷地埋怨自己,那也大可不必。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費拉里的三組調查數據中,均顯示全美國有20%的人有拖延問題。后來,他又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廣泛調查,在英國、澳大利亞、中東地區,得到的結果仍然是20%。
這項研究結果證明拖延是普遍存在的,想想看,全世界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有拖延的問題,這就意味著當你要和拖延斗爭的時候,你完全不用感到害怕,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數以萬計的人和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當然,這并不是說拖延就是對的,只是說你不必為此過于責備自己,只是需要改掉這個習慣。
可能你聽說過,女人就是比男人更容易拖延;年輕人就是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結了婚的人更容易拖延;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容易拖延……諸如此類的話讓你對號入座,你甚至可以為自己開脫,說:“我還年輕,我是女人……我當然會拖延啦?!钡鋵?,約瑟夫·費拉里在調查的過程中,為了讓數據盡可能地反映實際情況,特別將性別、年齡、婚姻和教育等因素都考慮進去,盡量不讓調查局限于某一個小范圍。結果證明,拖延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受以上幾種因素的影響??吹竭@個結果之后,就不要再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了,因為那些斷言拖延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受教育程度之類的因素相關的說法完全不成立。
雖然對于拖延,人們普遍都會得出正確的認識,那就是“這是一種不該出現的做法”。但是很矛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拖延現象,卻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比如,有時候,你去開會,明明通告中說的是八點開始,九點結束,可是你八點準時到達會場后,等到八點十分,人們才陸陸續續到場并開始會議,而會議結束的時間也不是九點,而是九點半。
甚至,拖延在某些特定事情上是一個群體的表現。德國人做事的嚴謹態度可謂世界聞名,他們辦事也非常有效率。難以想象,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里,拖延這種現象也很普遍,且是被認可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個教授每天下午的六點鐘有一節畢業班的課。開課以后,第一天沒有人按時走進課堂。教授覺得第一天上課大家可能會懈怠,可以理解??山淌诎l現,第二天、第三天還是如此,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六點十分到十五分之間才走進課堂。
第三天,教授終于忍不住了,他問學生們:“你們為什么遲到?”一個學生認真地回答說:“我們遲到了嗎?上課的時間不是六點一刻嗎?”教授只好重申上課的時間是六點整,而不是六點一刻。他很不理解,明明通告中清楚地寫著上課時間是六點,為什么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是六點一刻。
其實在整個德國的教學領域,上課時間向后拖延一刻鐘是普遍現象。所以即便通告上明確寫了上課時間是六點,可是學生們還是認為開講的時間是六點一刻。只要沒有特別說明,人們就不會認為真正的時間是六點,而是推后一刻鐘。德國人幾乎把這種拖延當成是合情合理的了,人們已經默認推遲一刻鐘才是真正的開始時間。
拖延普遍存在,有些甚至被普遍認可,說明這個真相是為了讓有拖延毛病的人不去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有很多人跟你一樣。但并不是說,可以放任這個做法,你要做的只是改掉它,而且要相信自己確實能做到。
強迫癥會導致拖延
我們都聽說過強迫癥,但未必知道它會引發拖延。強迫癥患者會給自己施加巨大的心理壓力,并在逃避壓力的過程中發生拖延。
強迫癥的成因很多,比如家庭暴力、他人的不理解、遭受歧視,等等,也會由工作壓力等正常壓力引起。壓力使患者出現逃避心理,強迫自己做些別的事情,明明知道做這些事情沒有意義,還是無法讓自己停下來,越想停止就越緊張、難受,結果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導致該做的事情被一再后延。
很多年輕人有晚睡強迫癥,勞累了一天之后,熬到夜里兩三點才睡覺,他們也知道自己第二天還要早起,可還是不停地刷新網頁,跟朋友在網上聊天。好不容易關了電腦,靠在床頭,還是不想躺下,手里又開始翻雜志。想著第二天可能起不來,又拿過手機定鬧鐘,趁這個空檔再刷一下微信,看看朋友們又轉發了什么有趣的消息……直到夜深人靜,關了燈,還是難以入眠。
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而是做些毫無益處的事,自知不該,卻不由自主,這已經是輕度強迫癥的表現。這種強迫癥的另一面,其實就是拖延癥——晚睡強迫癥,也意味著睡眠拖延癥,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強迫自己在“這件事”上消耗時間,必然造成“那件事”的拖延,強迫癥就這樣造成了拖延癥。這種情況下,強迫癥與拖延癥一體化了。解決掉其中一個,另一個也能得到解決,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二者共同的敵人,是壓力。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對壓力問題處置不當,是諸多心理病癥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壓力的來源,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只要來源認識清楚了,對癥下藥并不難。
壓力是有跡可循的,比如,不同的身份會對應特定的壓力:學生有升學壓力,上班族有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幾乎所有人都有因為家庭期待而帶來的壓力,等等。有壓力是正常的,但如果逐漸累積卻不能適時疏解,就會發展到損傷健康的程度。處于巨大壓力下的人,也許看上去一切正常,其實會下意識地逃避壓力;一旦想逃避壓力,強迫癥和拖延癥就會趁虛而入。
小張名校畢業,家人和他自己都期望畢業后能進入名企或外企,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墒钱厴I都半年了,工作依然沒有著落。看到他的同學都找到了工作,父母隔三差五地就數落他一頓。親戚們倒是屢次勸慰,讓他“慢慢找,別著急”。看似同情理解,卻讓他覺得壓力倍增。他放不下架子從普通公司做起,名企面試又屢屢受挫,自信心逐漸消磨殆盡,心情越來越差。他覺得自己能力太差,沒有公司愿意聘用自己,漸漸便沒有勇氣去嘗試了。為了逃避現實,他常常睡到十二點才起床,吃過飯也不再忙著投簡歷和面試,而是開始玩游戲,只有在游戲中才能真正放松,找到自信。但他心里很清楚,游戲中獲得的自信是虛幻的,在現實中自己是個失敗者,而且還在向下滑落。心里的壓力越積越多,讓他更加消沉。他變得沉默寡言,連門都不愿意出了。父母看著他越來越頹廢,傷心極了。他的內心充滿了自責,卻不知怎么樣才能拯救自己,從惡性循環中逃離出來,只能一天天沉浸在足不出戶的荒唐日子里。
這個案例,反映了逃避壓力的典型模式——強迫自己做某事(如游戲),以拖延自己應該做的另一件事(如找工作)。
小張的癥結,首先在于沒有直面壓力,看清它并分析它,而是剛打個照面,模模糊糊覺得對方很強大,就敗退下來,躲到角落里悲觀失望,陷入惡性循環。更可怕的是,陷入越深,麻煩就會越多。而造成這一切的最初原因,也就是病根兒,會逐漸淹沒、隱匿,更難施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事實上,再大的困難,只要直面它,就解決了一半。直面,才能看清。如果它真的很強大,不妨試著將其分解,再一一攻克。在小張的案例中,不妨將“進入名企”這個大難題分解成兩個小難題:一個是能力不足,可以通過針對性學習來解決;一個是沒有工作經驗,可以通過先到別處打工來解決。小張沒有這么做,他只是模糊地感覺壓力,下意識地逃避壓力,結果陷入了惡性循環。
逃避壓力、強迫行為、拖延,其實是人自身的防御機制所致,是一種自我保護。當然,自我防御和保護過度,會進入非理性狀態,就屬于病態范圍了。這是非常痛苦的體驗:自卑、自責、焦躁、迷茫、壓抑的進取心、自暴自棄的沖動,各種困擾紛至沓來,將自己淹沒,喘不過氣來,根本無法對自己為什么進入這個狀態進行梳理,找不到突破重圍的出口。
要想找到出口,首先要冷靜下來,想想“最初的壓力”是什么。找到病根,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強迫癥和拖延癥,解決之道都在于把“壓力”問題處理好。
解決壓力問題,除了前面講的找到源頭以及分而擊之之類的方法,還須尋求外部的幫助。比如與父母、親友談心,保證睡眠,多參加社交活動,多運動,出去玩個痛快,等等。
有的事情,拖一下會消失
大部分人都將拖延視為洪水猛獸,談拖延色變。確實,多數情況下,拖延會給人帶來負面影響。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拖延也許并沒有那么可怕。
有時候,拖延者也會有驚喜,比如一直在心里徘徊的一個重要的待辦事項,突然憑空消失了。雖然不是每件被拖延的事情都會得到這種結果,但這確實讓人省了不少力氣。如果你也拖延過,也許能想起一兩件這樣的事情來。
幾周前,本田教授的一個學生請他幫忙寫一封推薦信。這個已經畢業五年的博士想要換個城市生活,為此他要換工作。本田教授始終想著這件事情,可他覺得這封推薦信關系到自己的學生能否順利找到工作,責任重大到不知怎么寫才好,于是就把這件事擱置了。一天,這位學生打來電話,本田教授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正要說明自己還沒有動手寫推薦信,他的學生卻說,他申請的工作崗位根本用不著推薦信。看來,不用寫那封信了,本田教授心里一陣輕松,剛剛涌起的那點愧疚之情全都不見了。
在生活中,待辦事項自行消失的情況并不多見,但確實有時會發生。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不做,有人會做。比如,到了年終的時候,公司的年會上需要每個部門出個節目,而你們部門的領導就把這個任務指派給你了。你可不喜歡這個任務,因為你更喜歡安安靜靜地度過那一天,完成了抽獎環節就從會場消失。于是你拖了幾天,之后發現同部門的那些喜歡熱鬧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排練了,他們把你該做的事情給做了。任務消失了,你再也不用為了構思一個節目冥思苦想,更不用辛苦排練了。
我們并不是要強調拖延者做得對,而是想幫助拖延者減輕心理負擔。其實他們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經常會只在意那些沒有完成的事情。我們希望拖延者也能看到拖延并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而用一種更為輕松的心態來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拖延。
如果你能用一些想法,讓自己更快樂一些,拖延的程度也許就不再那么嚴重。當你能適當地放松心情,就不會為了某件拖延的事情總是感到焦慮。
跟拖延者合作,并不那么糟糕
如果有一項任務需要你和別人合作,讓你在兩個合作者中挑選一個,其中一個做事積極主動,絕不會發生拖延,而另一個則會經常拖延,你會選擇誰?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那個從不拖延的合作者。跟一個做事從不拖延的人合作,毫無疑問會提高做事的效率,因為我們不必擔心對方會拖泥帶水,任務的進度肯定是有保障的。而如果跟一個拖延者合作,你可能需要時刻擔心任務會不會被拖延。
不過情況也不是那么絕對,有些時候,跟從不拖延的人合作,可能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比爾跟一位教授合作寫了幾本書。這位教授絕對不是拖延者,他做事非常有條理,而且動手快,效率高。他先想好要寫什么,然后就馬不停蹄地寫提綱,接著開始撰寫內容,他想讓比爾跟他保持進度一致。這樣,就可以同步完成。他像個鬧鐘一樣提醒比爾動手做事。兩人合作的這幾次,都能按期甚至提前完成任務。但是后來比爾獨自寫書之后,卻發現自己不知道怎么安排事情了,不少任務在他的安排下被拖延了。原來在跟教授的那幾次合作中,比爾已經習慣了由教授安排進度,自己則只埋頭工作?,F在自己安排事情,就變得無所適從了。
很多人發現,自己跟不拖延的搭檔做過事情以后,會變懶惰。因為合作的時候,事情完全不用自己安排,而且進度不會慢,那些不拖延的人就像是鬧鐘一樣,會在某個時候提醒合作伙伴做某件事。而一旦離開這些高效率的人,他們獨自做起事情來就費力了,因為那個主導任務進度的人不存在了,而自己還不習慣操心。
另外,如果你本身做事有些拖延,突然快節奏地做事會讓你不適應,跟那些高效率的非拖延者合作,雖然工作會順利完成,但是會被他們督促得身心疲憊,對那種快節奏產生抗拒,這樣也會讓你變得比以前更拖延。
這就是事情的真相。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做到長時間一直緊繃神經,有張有弛才能讓神經得到休息恢復。
而跟喜歡拖延的人合作,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自然而然地成了任務的主導者。這時,你可以根據任務完成的時間,自主把握工作的節奏,做到有張有弛。對于你的合作者,你要做的只是多監督和提醒。而且,只要不是催逼得特別緊,拖延者就不會產生心理壓力,你會發現,那些拖延者也能跟上進度。而且大部分拖延者知道自己自控力不足,有他人來督促自己,這樣很好,你們的合作其實會很愉快,而且都不會很累。
我們完全不必把跟拖延者合作的問題想得太過嚴重。我們都知道,拖延者會拖延,但是他們并非不做事,只是他們自信心不足,或是相對于他們的能力,完成任務有點難度。其實,做事情最難的,往往是邁出第一步,而一旦這一步邁出去,你就會發現,這事并沒有那么嚴重。即使他的節奏有些慢,但還是會考慮最后期限。如果是兩個拖延者合作,那兩個人最好制定個相互督促的方法,并且時刻提醒工作時限,這樣任務不會被擱置,只要能夠協調一致就可以了。
無論我們自己是否拖延,都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拖延者,跟他們合作并沒有那么糟糕。如果你不拖延,在合作中就承擔一些督促的任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