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拖延的特點及根源》:拖延現象的基本特性
書名: 從拖延到行動:心理學療愈精神內耗作者名: 蘇穎本章字數: 4901字更新時間: 2024-06-11 16:08:31
拖延的歷史與人類歷史一樣久
我們人類一再地被拖延影響,可拖延行為不曾從人類生活中退場。在探究拖延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為什么會拖延?人類的拖延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四千年前,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載了拖延,這些記載著拖延的文字往往與農業相關。
公元前七百年,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在他的長詩中用到了拖延一詞。他寫道:“任務不能推遲到明天或者下一個明天。懶漢的谷倉不會滿,拖延的人餓肚子。勤勞者做事都順利,拖延者什么也干不成。”
到了十六世紀,英語中出現了“拖延”這個詞。1584年,著名劇作家羅伯特·格林寫的一段話,用到了拖延一詞,他說:“你會發現,拖延會帶來危險,而且,在危急時刻的拖延更是會帶來災難。”
1751年,英國的大作家塞繆爾·約翰遜針對拖延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漫步者》周報上。他認為拖延雖然會被道德和理性所修正,但是它在人類的大腦中并沒有消失。四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編寫的英語詞典,收錄了拖延這個詞,到了今天,拖延已經成了常用詞。
通過前面這些文字資料,你就會發現拖延一直伴隨著人類。那么我們的祖先為什么會拖延呢?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德保羅大學的研究者給出了答案。拖延是史前人類面臨生存問題時的選擇,這種選擇是被動的。
早期,人類一生都在竭力為了生存而斗爭,生存面臨的兩大挑戰就是饑餓和寒冷。相比之下,原始人填飽肚子、解決饑餓的欲望更加迫切,只要得到食物,就會立刻吃掉。冬天來臨,寒冷成了急需解決的另一重大問題,準備御寒用的獸皮衣服又成了當務之急。即便如此,如果能夠得到食物,他們寧愿延后趕制冬衣,也要先解決饑餓的問題。他們知道延遲做冬衣會挨凍,可食物不是隨時都有的,相比身體的寒冷,腹中空空的饑餓感更讓他們難以忍受。
延后趕制冬衣就會挨凍,但原始人的拖延也是無奈之舉,好在當時的拖延構不成多大的危害,也算不上多嚴重的問題。但是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以后,不被生存問題逼迫的時候,拖延的危害就凸顯出來了。如果不按時耕種,就會延誤農時,導致當年沒有收成。隨著人類的進步,拖延帶來的弊端日益明顯,我們必須控制拖延,降低拖延對生活的影響。
拖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很多拖延者都有這樣的經驗,被推到最后期限的任務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其中有擔憂,因為該做的事情沒有做,還懸在那里;也有緊張,因為要趕在最后期限把任務搞定,最后時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重要。拖延者長期擔負的慢性壓力,會給大腦和身體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高度壓力之下,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要么是動手去做,要么是干脆不做。這是機體在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可以對我們起到保護作用。當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主動適應可以讓我們即刻反應,逃離危險。在動物身上也有這樣的能力,當獅子靠近斑馬時,斑馬會立刻以飛快的速度逃向安全地帶。人腦中的一個部位叫作下丘腦,它可以向人的身體發出信號,人體接到警報以后,心臟就會跳得更快,血壓也會升高,身體能量轉瞬就被激發出來,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加大。發生這種反應之后,我們的身體需要恢復,因為這種自我保護的應激反應釋放了大量的能量,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后,我們的身體才能恢復正常。這就像一個人忙碌了一整天,晚上需要好好睡上一覺,才能恢復體力和精力,第二天才能有精神。然而,拖延者可不會考慮到身體需要休整,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來休息,匆忙地應付完一件事情之后,下一件事的最后期限又臨近了,他們必須再次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壓力接連不斷地襲來,這周要考試了、明天還要開個重要的會、銀行的貸款還沒還、同事之間有摩擦、月底得交工作總結、身體又不怎么舒服了……我們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每天都要斗志昂揚地去奮斗,社區的居住環境人口密集,讓人透不過氣,上下班高峰期幾乎能把人逼瘋。就算身在邊遠地區或者度假的島嶼上,一封等待回復的電子郵件也讓人感到有壓力。
當我們拖延的時候,壓力會增大。拖延者會焦慮地想:工作不能如期完成,我的表現實在太糟糕了,我可能給別人帶來了煩惱,使他們對我失望,甚至會對我發火,這真是讓人慚愧。拖延者的壓力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拖延產生焦慮,焦慮加重拖延。如此一來拖延者的生活日復一日地被重重的壓力控制了,創造性的思維越來越少,做事的過程越來越痛苦。
我們身體會產生一種名為皮質醇的壓力荷爾蒙,它是腎上腺在應激反應里產生的一種類激素。一方面,壓力會導致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幫助我們應對不愉快或有害經歷,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另一方面,長期處于慢性壓力下,壓力荷爾蒙水平長期偏高,會對身體有負面影響,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中一些重要的組成部分會被壓力荷爾蒙破壞。隨著這些大腦結構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腦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會越來越不盡人意,不僅如此,新神經的生長也有賴于這些腦細胞,越來越差的腦細胞越來越不能刺激新神經的生長了。
科學家和醫生的報告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的壓力荷爾蒙不斷提高會給新陳代謝帶來消極影響,導致疲勞、嗜睡,同時還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傷害,身體會因此更容易被病毒感染,引發各種疾病。
拖延的定義及與推遲的區別
早在十六世紀,英文就中出現了“拖延”一詞,從字面的意思理解,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推遲”,而是一種不符合理性的推遲行為。
本書將“拖延”解釋為:故意推遲展開某項工作或者結束某項工作的時間,并隨之產生一些不良情緒。
這個概念看起來簡單明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區分拖延和推遲時,我們仍然不免感到困惑。根據本書給出的定義,我們知道拖延者對拖延帶來糟糕的后果已有預感,但是還是不愿意積極行動。如果有人積極行動,但是在規定的時間內仍然沒有完成工作,那么我們認為這并不能算是拖延,他只是推遲了交工的日期。即便他同樣產生了不良情緒,看起來跟拖延更為相似了,我們也不能認為這就是拖延。
拖延與時間有很大的關聯,而推遲也不例外,可是二者仍然不可以相提并論。它們有什么區別呢?我們先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現在手頭正在忙碌的工作,并不是你該優先處理的事,而你本該做的工作被你拋在了一邊,這種逃避當前任務的行為,就是拖延。比如你晚飯后,本該洗碗,可是你卻被電視節目吸引了,這種消極的行為,就是拖延的表現。因為沒有干凈的碗筷,導致下次做飯時沒有足夠的餐具,如果第二天依然沒有洗碗,估計有些殘羹冷炙已經開始發霉了。你明知道這樣拖延會帶來不大不小的煩惱,可是還是一拖再拖,這就是拖延。
如果突然發生了緊急事件,你不得不放下手頭的事情,去處理突發的緊急情況,那并不等于是拖延。比如你在后院修剪花草的時候,發現馬路對面的垃圾箱著了火,于是你不得不放下園藝,跑去滅火,之后你又回來繼續整理花草,那么你當下的任務僅僅是被推遲了而已。還有些事并非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比如領導臨時交付的任務,如果有這樣的事情導致你推遲了行動,并不算是拖延。又或者,你答應同事幫他審閱文件,而你恰恰第二天感冒發燒了,你不得不推遲這件事情,當然不能被劃為拖延,你的同事自然會表示理解。
我們把拖延和推遲做了對比,為的是更清楚地認識拖延行為。也就是說拖延是一種非理性的、自愿的、消極的延緩行動的行為。而推遲則不然,它有積極的一面,且大多是被動、理性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同一時間我們往往不是只面對一件事情。有時候,你的任務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而先做哪件事是靠你自己來排序的,因此造成拖延的并不是推遲的行為,而是你自己的選擇。當你不愿意選擇本該優先做的事情,而選擇做其他的事情時,就造成了對優先任務的拖延,并可能引發一些不良影響。比如,如果不洗衣服,那就沒有干凈的衣服穿;如果不按期還款,銀行就會降低你的信用。拖延者明明知道拖延會帶來這樣的后果,他們仍然選擇了不洗衣服和推遲還款,之后,他們不得不承受自愿拖延之后產生的焦慮情緒,比如煩躁和不安。拖延者非常清楚這種行為不可取,但是他們的習慣仍然會持續,直至他們周圍的人都開始對他們有意見。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拖延的誘惑。它可能隨時隨地在任何人身上發生。當我們推遲某件事,并為此感到擔憂和恐懼的時候,毫無疑問,拖延侵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克服它,雖然它似乎無處不在,但并非不能改變。
大腦里在精神內耗,所以你動不起來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跟自己斗爭,仿佛是持不同意見的兩個自己在不斷地爭吵,到底是享受現在的美好,還是為理性的目標奮斗呢?比如你計劃減肥,當你看見誘人的美食,可能另一個貪吃的你就會冒出來說:“吃完了再減肥也是一樣的,就吃一頓有什么關系呢?”在這樣的斗爭中,你的決心開始動搖,甚至很可能會破壞你完美的減肥計劃。而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甚至讓你的計劃干脆破產了。
當你為自己的計劃失敗而沮喪的時候,請你明白,這不能完全歸罪于你自己,這是人腦固有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精神內耗。
當我們還沒有科技手段對人腦進行研究的時候,精神分析學的鼻祖弗洛伊德將人們內心的斗爭雙方比作馬兒和騎手,馬兒代表的是欲望和沖動,而騎手則代表理性和覺悟。此后,很多研究者就此進行了闡述,但并非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大腦已經變得不那么神秘了。我們可以通過對大腦的研究,了解拖延產生過程中大腦某些區域的作用。
研究者對一些人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他們使用一種類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儀器,探測被測試者的大腦。研究者提出問題后,被測試者要做出相應的決定,研究者可以通過血流和神經的變化看出被測者的大腦的哪個部分進行了活動。
經過試驗發現,被測試者回答問題之前,有兩個大腦區域參與了活動,也就是前額葉皮質和大腦邊緣系統。
首先,我們來看看前額葉皮質,它相當于一個戰略中心,長遠的目標都在這里形成,而且它還有執行功能,我們的計劃都是在這里產生的。它讓我們的目光放長遠,考慮行為的后果。前額葉皮質越發達,人就越能夠自律,在大腦邊緣系統的參與下,我們能夠做出決定,如果沒有前額葉皮質的參與,我們就沒有足夠的耐心完成任務,也就造成了拖延。
接著,是大腦邊緣系統,它的進化形成得更早,是能夠快速做出決定的系統。它主要管理當下和具體的事情。若是跟前額葉皮質比較的話,它顯得更為活躍和善變。當有感官刺激的時候,比如看、聽、聞或者觸摸,沖動就會加強,前額葉皮質制訂的計劃就被拋棄,反而追求當下的感受,也就是我們平時明明知道該做什么,可就是沒去做。大腦邊緣系統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快,因此它很少在理性之下就范。當它活躍的時候,我們就被眼下的欲望控制了。因此,當我們內心的欲望大行其道時,對自己做的事情,很難進行理性解釋。
拖延,就是大腦邊緣系統為了眼前的目標,壓抑了前額葉皮質制訂的計劃的結果。
原始的沖動被大腦邊緣系統控制著,它可以使眼前的事情變得更加動人。在感官刺激之下,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摸到或聞到的,都是誘惑。只有截止日期到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才會重新重視它。
同理,較晚進化形成的前額葉皮質不發達的人,更容易向欲望低頭,他們的耐心是短暫的。比如孩子,他們的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所以,他的行為幾乎完全被大腦邊緣系統控制著。因此孩子需要成年的監護者耐心地幫助。
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知道,嬰兒眼中只有當下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東西,根本沒有放眼未來的能力。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完全用不著科學研究,生活常識就會告訴我們,當孩子餓得哇哇大哭時,試圖讓他安靜地等待是多么困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每個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都會表現得相當激烈。
當他們長大一點,他們的前額葉皮層逐漸發育了,耐心會隨之有了點增長。可是,他們還不能完全依靠前額葉皮質做出成熟的決定,因此還是需要監護者來充當這一角色。一般情況下,大人對孩子提出要求后,還會反復重申,譬如,睡前不能吃糖,玩過玩具以后要收好,吃飯時不能玩耍……這些反復的說教會讓孩子減少對大腦邊緣系統的依賴,并讓前額葉皮質逐漸發育。而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忍耐方面有所進步,并為此感到驕傲,認為是自己教導有方時,那么你應該知道這不僅僅是你的功勞,也有孩子前額葉皮質發育的結果。
雖然誘發拖延的因素很多,但是這些因素最終都是通過前額葉皮質和大腦邊緣系統來發揮作用的。這兩種大腦組織系統交替著主導人的行為,最終可能導致了拖延和精神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