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供應鏈與產品設計
- 殷紹偉
- 1631字
- 2023-11-07 17:42:51
內容導讀
前作《精益供應鏈:從中國制造到全球供應》[1],是基于巴西華為的實踐,內容側重全球化供應鏈。當時對相關的內容理解不夠深,有表述不準確的地方。本書在更正和補充的基礎上,內容側重前端供應模式與產品的規劃設計,梳理不同供應模式的特點和產品協同演進規律,介紹不同場景下供應模式的設計方法,以及如何在產品源頭構建精益自働化、全球化、數字化供應鏈。產品源頭規劃設計好了,后面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源頭沒規劃設計好,后端再補救也是“渾身不對勁”。
介紹華為成功案例和優點的書已經很多,其實失敗案例更有價值。我們知道華為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華為內部十幾年來看到的都是問題。本書是我們在巴西華為掉到泥巴坑里,好不容易爬出半截時,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對精益生產的反思,對華為集成供應鏈的反思,對當前全球化、數字化供應鏈和智能制造的反思。
本書適合:
(1)制造管理,特別是精益生產推行與制造系統設計人員。中國制造走到新階段,微笑曲線已過時,傳統制造模式瓶頸亟待突破。精益生產、智能制造看起來都不錯,但推行起來困難重重,成功的很少。從精益生產走向精益供應鏈,從被人輕視的微笑曲線最低端,走向價值樞紐“芯”價值,為企業發展提供新動力、打開新空間。本書重點介紹精益的本質,介紹精益制造系統與產品設計方法。
(2)供應鏈管理,特別是規劃設計人員??蛻粜枨罂焖僮兓?,預測不準,需求波動大,充滿不確定性。傳統供應鏈被動響應,提不起速、剎不住車。本來應該主動規劃、運籌帷幄的供應鏈管理,被做成了救火的夜壺:平時想不起來,用的時候才拉過來救急。我看到的很多供應鏈問題的癥結都是模式問題:模式不匹配只能靠救火來彌補。當前供應鏈管理處于“戰國時期”,傳統模式解構、新模式亟待建立,矛盾突出、信息混亂,很多人都搞不清有哪些供應模式。本書通過案例梳理供應模式的演進規律,梳理不同模式的底層邏輯和優缺點,幫助大家匹配合適的供應模式和產品設計。
(3)研發和產品管理,特別是產品架構設計人員。產品競爭力不只是純粹的產品性能,還包括產品供應競爭力。不同產品不同供應模式,匹配不同的產品架構級可制造性設計(design for manufacture,DFM)、可供應性設計(design for supply chain,DFSC)。另外,產品研發設計人員也需要對供應模式有一定了解,知道如何給供應鏈提需求,支撐產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4)有志于全球化拓展的企業管理者。全球化充滿機遇,成功了可以站上全球競爭舞臺,利用全球市場規模和優勢資源甩開國內對手。但全球化也布滿陷阱。中國企業前仆后繼,但成功的很少。很多企業在全球化路上傷痕累累,在中國制造中辛苦節約的,在全球供應中損失殆盡,不得不斷臂求生。全球化究竟有哪些陷阱和挑戰,企業該如何應對?基于巴西華為經驗復盤,包括面對割裂的全球化場景,本書探討如何在產品可供應設計中提前預埋能力。
(5)數字化變革管理者。數字化如火如荼,但雷聲大雨點小。數字化是一門技術,除了從技術視角提升效率,也要從模式視角思考如何打開新的價值空間。數字化現在多少有點急功近利,需要向下扎到根,才能向上捅破天。數字化需要精益,精益也需要數字化,基于巴西華為的實踐探討精益和數字化的關系,本書重點介紹4VD(精益智働化方法)。
(6)學習華為,并敢于超越華為的企業管理者。除了學習華為,能不能超越華為?中國企業到了新階段,產銷研線性競爭模式即將走到盡頭,企業如何先人一步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無論企業在什么階段,從初始突破階段,到十億美元、百億美元,甚至千億美元規?;砷L階段,或者多元化集團軍協同作戰階段,以及平臺化、生態網絡化發展階段,本書都有借鑒意義。
鑒于商業保密,除已過時的無線2G產品和已公開的華為信息外,本書只介紹行業案例和通用套路。別人的案例畢竟不如親手做的生動,隔靴搔癢效果會差些,請大家理解。華為同事可以在3MS我的博客空間找到內部案例,包括巴西華為、無線、存儲、能源產品實戰案例,以及數字化融合設計的分產品類別設計指南、分場景解決方案貨架、設計基線等。
[1]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