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供應鏈與產品設計
- 殷紹偉
- 2977字
- 2023-11-07 17:42:51
前言
我在華為的供應鏈實踐與探索
精益遇到供應鏈,是在巴西華為掉到全球化泥巴坑里時。
相比中國大部分企業,華為很早就開始重視供應鏈。IBM顧問指導下的華為兩大變革,一個是集成產品開發(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IPD),另一個是集成供應鏈(integrated supply chain,ISC)。即使這樣,在巴西華為我們還是一下子掉到了坑里。在華為不都是鮮花和掌聲,我們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失敗。這些挫折和失敗,也許更值得復盤和思考。
中國經濟和企業管理進入了新階段,需要從產銷研單點線性競爭走向供應鏈系統協同。但情況并不樂觀,供應鏈管理多少有點“精神分裂”。粗看,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滿天飛,精神上已羽化飛升;仔細看,雙腳還在泥濘里掙扎,身體跟不上靈魂的節奏。變革不是人云亦云,生怕落伍而湊熱鬧。不能像華為一樣經受了供應鏈的生死考驗,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在商場還是在實際戰場,很多時候打的就是背后的供應鏈,是武器、彈藥供應和人員機動能力。
戰爭場景在變,大規模陣地戰、海陸空多元化協同作戰,以及閃電戰、靈活穿插運動戰、數字化信息戰等,不同場景下作戰模式和供應鏈有很大不同。但不少人不懂場景已經改變,來來去去用的還是傳統陣地戰的三板斧,堆人、堆資源被動解決問題。模式不對,就靠救火來彌補,電話郵件滿天飛,拉通對齊端到端,這邊好不容易搞定供應商,那邊客戶需求又變了,最后一堆庫存砸在手里。供應鏈就這樣被裹挾在中間坐“過山車”,忽上忽下,循環往復,被折騰得七葷八素。折騰幾年人就麻木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供應鏈本應主動規劃設計、運籌帷幄,卻被干成了救火的夜壺:平時不被重視,著急的時候才被拉過來救火。夜壺做一年和十年都差不多,沒什么前途,唯手熟耳。
馬丁·克里斯托弗說,未來的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以前我也是人云亦云,其實對這句話并沒有多深的感受。直到掉到坑里痛過,我才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好不容易從坑里爬出半截,想把一路摸爬滾打的實踐思考分享出來,給在供應鏈探索路上的同路人參考,希望能夠為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進步出一份力。
一、2G GSM的曲折探索與規模化供應挑戰
現在說起華為無線產品5G(第5代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其實華為的無線產品也有它曲折探索和艱難突破的過程。作為無線2G GSM(第2代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的供應鏈小兵,我有幸見證了這個過程。當時無線連年虧損,向公司借錢發獎金,壓力很大。老板有機會就念叨,無線什么時候還公司錢。我作為生產工藝人員,大部分時候都被問題追著屁股跑,經常被動救火,并不因為身在供應鏈管理部就懂供應鏈管理。多年后復盤才發現,我們搬的磚,包括極簡工藝技術突破、質量前移和海外生產布局等,都是在搭建無線千億級規模化供應鏈的“教堂”。復盤對比蘋果、特斯拉等偉大企業,我們才認識到ECRS ROOT(深度極簡設計方法)對規模化供應鏈的價值。
二、泥坑里的巴西華為與全球化供應鏈
華為的無線產品快速增長,實現全球突破。2007年底我被派到巴西,負責海外生產布局。巴西的海外生產費了很大勁才被建立起來,卻始終不溫不火。后來發現海外生產不僅僅是海外工廠管理的事,還需要稅法政策解讀引導,銷售協同,本地合作伙伴管理,產品供應、銷售、稅法等集成方案設計,以及最終收益閉環的端到端管理能力。在國內理所當然的事,到了全球化場景可能到處都是坑。
海外生產終于慢慢走上正軌,供應和銷售又經常“吵架”。今天你抱怨我欠料,明天我抱怨你壓庫。很奇怪,問題總解決不了。后來慢慢發現是因為語言沒對上,長期各說各話。2010年,我們從本地編碼清理開始,分產品梳理區域產品配置主數據,對齊語言后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然后,我們推行場景化集成業務方案,集成配置數據設計、配置打包、配置拉通,一步一步把巴西華為主干數據流與業務價值流打通了。數據是連接業務流和信息流,連接實體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關鍵。我們以數據為抓手打通業務流和信息流的“任督二脈”,端到端價值流實現了高效運轉。巴西華為還是那個巴西華為,原來虧損得連獎金都發不出,供應鏈被人詬病和挑戰,變革成功后收入、盈利大幅改善,供應鏈也成為巴西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巴西華為遇到的問題,是華為供應鏈走向全球化場景遇到的共性問題。只是巴西商業環境讓問題更早暴露。2012年開始,我邊干邊總結,把實踐和思考分享到3MS(華為內部知識社區),供其他同事參考。用筆思考,比用腦思考更系統和深刻。總結中我意識到,這不只是華為,而是中國企業在走向全球化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共性問題。中國企業這么多,全球化企業卻非常少,是產品不行?不是。是銷售不行?不完全是。很多企業全球化失敗是因為供應鏈。國內習慣使用的三板斧,到了全球化場景就失效了。很多企業意識不到這些問題和風險,不提前準備就倉促出海,遇到問題臨陣磨槍,于是手忙腳亂、稀里糊涂地敗下陣來。
三、產品設計中給精益供應鏈插上數字化翅膀
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如火如荼。2016年我回國參加數字化融合設計變革項目,希望在產品設計源頭構建精益,給精益供應鏈插上數字化翅膀。我是個慢性子的人,但剛回國也有點著急。大家都在說數字化、智能化和無人工廠等,讓我覺得自己落伍了。但我又有點興奮,覺得巴西華為的全球化供應鏈是在“補課”,這次數字化供應鏈的探索突破,讓中國企業終于和全球一流供應鏈管理同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但數字化卻沒那么簡單,無論實物流還是信息流,如果沒有精益,插再多的數字化翅膀,再怎么撲騰也飛不起來。
大道甚夷,數字化難是因為方法不對,容易走岔路上去。這幾年我們歸本溯源,針對不同產品規劃不同的理想供應模式,從產品源頭,從更基礎的簡潔化、精益自働化[1]開始,然后再考慮數字化、智能化。從源頭和基礎做起,看起來不高大上,但有效。我做了2年融合設計變革項目,然后“自己吃自己的狗糧”[2],在存儲和能源產品上落地。我對存儲產品設定的目標是生產成本減半,供應周期減半,大家說這太理想化了。一年多時間,通過融合設計V6版本,這個目標一步步實現了。而且大家發現,從產品源頭入手沒想象中那么難。這個版本成為明星產品,競爭力上了一個大臺階。領導說能源產品問題多,我說問題就是機會,面向未來百億美元規模化、全球化、數字化供應場景設計理想供應模式,制定挑戰目標和分階段路標。有人一看,說我們這是吹牛。殊不知只要改變了模式,這些看起來不可能的目標都有些過于保守了。經過2年時間,逆變器等模塊類能源產品逐步落地,柜式能源產品持續收斂,最困難的數據中心能源建筑級產品也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只要不急功近利,不來回折騰,應該說能源產品已經從坑里爬出小半截了。
供應鏈是重實踐的管理科學。實踐證明,數字化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拙速勝巧遲”。從產品源頭,從精益開始,正本活源,全球化、數字化供應鏈會更早成功。
我對供應鏈管理的未來充滿期待,希望: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越來越多的供應鏈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像豐田、蘋果、特斯拉一樣。
供應鏈人不說像庫克一樣成為全球500強企業的CEO,但供應鏈至少應該成為受人尊重和大家向往的職業。
[1] 自働化是精益常用語,是精益場景下的LCIA(低成本柔性智能自動化),是相對傳統企業追求高度自動化、無人化,過于剛性而言的。精益中帶單人旁的“働”是指人機結合,柔性、低成本,具備智慧的自動化。
[2] “自己吃自己的狗糧”是華為內部通俗說法,是指自己用自己設計的產品或者親自實踐自己的變革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