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課程設計不是玄學而是科學

我并非一名專業的課程設計師,而是一名產品經理,主要工作是通過產品、技術手段解決業務問題,平時講得最多的是用戶、場景、需求,做得最多的是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效率和效果之間取得平衡。我不能保證每一個產品都取得成功,但會盡可能通過結構化的設計降低失敗率,提升良品率。

在我看來,做課程和做產品沒有多大區別,也是通過課程的設計來滿足學員在特定場景下的學習需求。在掌握了結構化課程設計的方法后,再保證課程數量和質量都在平均水平線之上。

我“好為人師”,不僅喜歡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還會幫對方把問題背后的思考邏輯也梳理清楚。這一性格特點和豐富的項目經歷,使我積累了很多經驗,并把經驗總結成了個人獨特的工作方法。

因為經常與人分享經驗,來找我咨詢的人越來越多。我發現有一些提問出現頻率很高,就把這些常見問題整理下來做成文檔和教程。如果有些問題不能通過文檔表達,我就會將其錄成視頻文件以便演示。這樣的方式既幫助了別人,也能提升自己的效率,避免自己重復講同樣的事情。

當教程和文檔寫得多了,我便又沉淀了很多經驗,隨后我開始在團隊內部進行分享,也會將這些經驗用于新人培訓。值得欣慰的是,我帶的新人成才率還不錯。這大概就是我模糊“做課”的開端。從開始做課至今,我累計做了超過100小時的在線課程,這些課程被超過10萬人學習。

然而,我做課的歷程并不都是美好的,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兩次慘不忍睹的經歷。

2013年,我第一次面向非本公司的學員進行產品經理入門課的講授,當時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設計課程內容、查找資料,認真做課程設計,甚至還專門請朋友美化了PPT(演示文稿幻燈片軟件),隨后我便信心滿滿地開始了第一次線下課程的講授。然而很不幸的是,課程滿意度只有3.5分(滿分5分),這肯定是一個不及格的分數,因為還包含了部分現場學員覺得講師很辛苦而給的同情分。

這次做課經歷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學員們普遍反饋課程的知識容量太大了,感覺聽了很多內容卻又沒什么收獲。在這次課后的幾周時間里,我根據學員們的反饋,將課程內容做了以下調整。

○ 篇幅由多到少。之前的課程幾乎覆蓋了產品經理工作的所有方面,在這次調整中,我把內容做了大幅刪減,只精講與工作最相關的重要模塊。

○ 語言風格變得平實,減少“自嗨”的內容,不堆砌高大上的詞匯,而是使用工作、生活中的說法來講課,并減慢講課的速度,讓學員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 降低PPT設計的華麗度。線下課程和大會演講的PPT完全不同:演講PPT要足夠“高大上”,因此可以設計得華麗一些;而課程PPT的內容則更需要嚴謹、邏輯清晰,讓學員既能抓住重點,又感覺有很強的引導性。

在將課程調整完之后,我把聽首場課程的學員都邀請回來試聽新版課,課程滿意度竟達到了4.8分以上。后續的課程持續做了上百場,滿意度評分一直沒有低于4.5分。這個調整讓我意識到,課程要面向學習對象,做精比做多更重要。

到了2016年,線下課程已經讓我講得爐火純青了,幾乎到了能知道在哪個點講什么段子同學們一定會笑,提什么問題學員參與度一定會高的狀態了。

此時三節課剛起步,我計劃把線下的課程轉換成在線課程。我當時心想:線下課程質量那么高,做成線上課不是很輕松嗎?

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和制作,課程上線到了公司的學習系統。我邀請了一些學生進行試聽并匿名打分,課程滿意度卻出奇地低,只有3分。這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分數,這次甚至連同情分也沒撈到。

我又感到了極其強烈的挫敗感。再次跟學員進行深入了解后,我對課程做了以下調整。

○ 課程內容的篇幅由少到多,覆蓋更多的模塊。在線課程的學員更希望進行系統化學習,因為課程可以被不斷翻看,學習時間是充裕的,因此學員對內容的精細化要求進一步提高。

○ PPT設計從簡單改為更充實、更復雜,并加上大量的動畫。對于線下課程來說,一頁PPT講師可以講半個小時,學員跟著講師走就好了;但對于線上錄播課程,講師是不出鏡的,而PPT中的動畫可以抓住學員的目光,維持他們的專注度,學習過程也就不至于那么累了。

○ 語言上減少活躍氛圍的互動元素,整體使用更為嚴謹的表達。在線錄播課程沒辦法通過互動來調動氣氛,因此需要重點將課程邏輯做扎實,以經得起不斷被翻看的考驗。

經過多次迭代后,線上課程的滿意度和口碑都達到了優良的水準,很多學員學完后自發將課程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后期我又在課程產品中加入班主任、助教輔導等新模式,奠定了三節課在線訓練營的雛形,成為一種長周期在線學習的新模式。這次調整讓我意識到,同樣的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習場景,要進行適配和設計,才能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在跨越了以上兩個困難的節點后,我對課程設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面對不同的學員群體,要根據學員的學習目標,匹配最適合的學習場景,設計更優的學習體驗,保證學習效果達成。

由于課程口碑還不錯,有很多同行向我請教課程開發的事宜,希望我傳授做課的方法,但很不幸,幾輪嘗試下來,講授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師表達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幾點。

○ “你對課程的要求太高了,我感覺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

○ “做課太復雜了,我工作很忙,沒那么多時間做課,還是算了吧。”

○ “我這個領域是很專業的,這么設計課程不一定管用。”

早期三節課的教研團隊和講師合作做課,讓課程成功上線的成課率很低,可能只有20%,做出優質課程的比例可能只有5%。但大部分講師都是各個行業的精英,經歷和經驗很豐富,方法論也久經考驗,因此自然不是講師本身專業性的問題,而是我們并沒有解決講師在做課時遇到的困難,才導致課程無法如期制作出來。

為了解決講師的問題,我開始深入了解課程設計領域。通過買書、買課、請教行業的牛人,我發現課程設計領域的方法論其實很成熟了,比如TTT(職業培訓師教程)、ADDIE(培訓課程開發模型)、CBET(能力本位教育與訓練模式)、DACUM(教學計劃開發方法)等方法,都能很好解決課程設計從需求到落地全過程的問題。

在學習時,我發現以下幾點現象。首先,大部分組織課程、設計課程的教授對象是培訓的組織者,但如何幫助業務專家快速完成課程設計的內容卻比較少。其次,大多數是圍繞線下課程設計的教學,有關在線課程設計的內容則少一些。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講PPT設計技巧的,但系統化解決新職業類在線課程的較少。

我站在業務專家的視角來看,如產品總監、銷售主管,他們大都是核心業務的關鍵人員,工作很忙、時間有限,如果做個課還要去了解職業教育和復雜的課程模型,就有點本末倒置了,畢竟做課對他們來說只是出于熱情,連副業都談不上。業務專家需要的是快速把課程做到70分的方法,因此降低做課的成本、提升做課效率很重要。

根據上述情況,我在本書中總結了在線課程設計的特點,業務專家只需要掌握其中幾個關鍵模塊,通過相應的設計工具,便可解決課程主干邏輯和課程設計技巧的問題,能夠有力地提升講師的做課效率。

很多人問我,如何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課程方法論,坦白講,我不能保證根據本書的方法就能把課程做到足夠優秀,但的確可以通過結構化做課的方法,在保證基本課程質量的前提下,提升做課的效率。

為什么要講效率?因為講師面對的學員群體本來就是多變的,學員所面臨的場景也是多變的,講師單靠一門課程就解決學員所有問題的概率極低,如果一門課程要覆蓋盡可能多的知識,那就意味著課程內容會過于豐富,學員學習起來也會很困難。如果講師掌握了做課的方法,就可以快速設計多門課程,每門課程容量不必太大,但都解決學員的特定問題,這樣,每門課程都是好課。

比如,某講師的一門名叫“Word(文字處理軟件)從入門到精通”的課程,從最簡單的文檔編輯講起,講到使用宏來批量處理文字,大約需要超過20個小時。這門課程似乎非常全面了,但對于學員來說卻是災難,因為太難學了。如果講師把課程拆成不同的場景,如“Word公文寫作入門”“通過Word宏編程實現公文自動輸出”,讓這兩門課程分別面向不同的群體,解決不同的業務問題,學員的學習體驗將直線上升。

很多講師覺得做課是“玄學”,要琢磨很長時間才能總結出一點經驗,而我希望能把這門“玄學”變成科學,科學就是把課程當成產品,通過結構化的方法來保證每門課程的質量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書寫這本書的初心。我認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可能不是那種一點就通、一學就會的書,但可以幫你在決定做課時建立信心,并在做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參考和對照。

在此特別感謝三節課的所有教研同學,書中很多方法都源自他們的研究和應用。另外也感謝本書聯合作者——三節課最早期的員工崔曉玲,她通過不斷地提問、萃取,幫助我把一些模糊的感覺總結成可被信賴的方法。

布棉
三節課聯合創始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江永县| 崇仁县| 济源市| 绥德县| 宜昌市| 灯塔市| 汝州市| 昌都县| 库车县| 二连浩特市| 都匀市| 水富县| 乌什县| 楚雄市| 水城县| 江达县| 赤壁市| 佛山市| 毕节市| 广南县| 平舆县| 家居| 麻阳| 阿拉善盟| 北京市| 蓬溪县| 潮安县| 萨嘎县| 永嘉县| 依兰县| 阿合奇县| 钟山县| 神池县| 株洲县| 娄烦县| 龙山县| 曲麻莱县| 冷水江市| 房山区|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