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財經密碼:商業成功與風險制衡
- 楊愛國 高正賢
- 6934字
- 2021-09-29 10:26:34
第二節 追求長期有效增長
1988~2020年,華為銷售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7.21%,除了2002年出現過唯一一次負增長(–12%)外,其他年度都保持了增長態勢,有的年度的增長率高達150%。
30年的持續增長,正驗證了華為的一個提法——追求長期有效增長。
什么叫“長期有效增長”?追求長期有效增長的財務解釋,就是追求企業的價值。這里的價值概念對華為這樣的非上市公司來說不是資本市場的估值,而是回歸價值的本質,即現實的獲利能力和未來潛在獲利機會的貨幣化。因此,華為定義長期有效增長,短期看財務指標,中期看財務指標背后的能力提升,長期看格局,以及商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等。
即便短期看財務指標,也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唯股東利益最大化,不唯員工利益最大化,華為強調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
一、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
華為對“長期有效增長”的定義,與價值創造的評價標準如出一轍。價值創造的評價標準是,多產糧食,增加土地肥力。多產糧食,就是看當期業績,即銷售收入和利潤,可以用財務指標衡量;增加土地肥力,就是看財務指標背后的能力提升,這是支撐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多產糧食,用財經語言表示,就是不僅要實現銷售收入,還要有利潤和現金流。收入是有利潤的收入,利潤是有現金流的利潤。
以生存為底線,實現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不重資產化,這是華為對長期有效增長下的財務指標的根本體現與要求。對華為來說,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追求收入的增長,追求規模效益;二是明確經營結果要以利潤為中心,但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三是明確提出現金流是企業生存的命脈;四是不進行重資產投資。
一個企業必須保持合理的規模效應和成長速度。華為所在的通信產業,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每次必須緊緊抓住機會窗開啟的時間,獲得規模效益和發展機會。每一次機會窗都可能是一次戰略轉折點,抓住了就能獲得足夠的利潤來支撐公司全球范圍的巨大服務網絡,支撐龐大的管理體系。同時,足夠的成長速度和規模效益,能夠形成馬太效應,給員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另外,做大規模也是競爭的必要策略,不然很容易落后于競爭對手,最終導致企業衰亡。
一個商業組織追求利潤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但一個企業要不要采用“利潤最大化”原則,則取決于股東做企業的動機和態度,以及對企業未來走向的思考。實施利潤最大化原則,勢必會考慮壓縮各類成本,甚至包括本該投入的研發費用,同時也有可能擠占供應商和客戶的利益。
《華為基本法》第十一條:我們將按照我們的事業可持續成長的要求,設立每個時期的合理的利潤率和利潤目標,而不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華為認為,利潤最大化會榨干未來,傷害企業的戰略地位,華為只需要將利潤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尺度上,這個合理的尺度是多少呢?華為的標準是每年的凈利潤率控制在7%~8%。華為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內部管理上,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華為矢志不渝地追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從未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必然結果就是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不斷被提升。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商業實體,必須至少擁有兩個要素才能活下去,一是客戶,二是貨源。因此,首先,必須堅持以客戶的價值觀為導向,持續不斷地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客戶滿意度是十分綜合復雜的,要針對不同客戶群的需求,提供實現其業務需要的解決方案,并根據這種解決方案開發出相應的優質產品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只有客戶的價值觀通過我們提供的低成本、高增值的解決方案能夠得到實現,客戶才會源源不斷購買我們的產品。其次,企業必須解決貨源的低成本、高增值問題。解決貨源的關鍵是必須有強大的研發能力,能及時、有效地提供新產品。由于IT行業的技術換代周期越來越短,技術進步慢的公司,其市場占有率可能會很快萎縮。因此,迫使所有的設備制造商必須世界領先。IT行業的技術每49天就刷新一次,這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說太殘酷了。華為追趕世界著名公司最缺少的資源是時間,要在10年內走完它們幾十年走過的路程。華為已提供七種世界領先的產品,四五種產品為業界最佳之一,這是一代又一代創業者以生命的銷蝕換來的。”
對于現金流的重要性,每一位財經管理者都有非常深刻的認知,但現實中死于現金流干涸的企業屢見不鮮。其背后涉及激進投資、銷售合同及應收賬款等管理問題,相關內容會在后面相關章節做分析,此處略過。
任正非還力求把華為做成一個輕資產的企業,因為他認為,華為既不具備資產經營的能力和經驗,也不愿意讓重資產將企業的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差,影響公司的有效增長。
總之,華為要求,經營結果必須穩健、均衡,這樣才能支撐起一個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
[1] 任正非,《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2000年。
二、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雙輪驅動
在華為看來,不斷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實現規模持續擴張、利潤同步增長的根本保障,也是確保公司長期有效增長的必然要求。提升核心競爭力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資源配置上,加大前瞻性、戰略性投入,構筑公司面向未來的技術優勢,引領行業發展;二是在驅動要素上,明確提出“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雙輪驅動”。
在技術方面,華為不是采用“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而是在堅守“端、管、云”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加大對芯片、操作系統、平臺軟件等基礎技術的研究,以及對未來一二十年的技術思想、數學模型、算法等進行探索;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密集投資,多路徑、多梯次進行技術研究與創新,把技術和產品的喇叭口做大。“只要多路徑,就不會出現僵化;只要多梯次,就不會出現惰怠行為。”即使有些方向會失敗,也能夠從失敗中提取成功的因子,同時鍛煉人才。
在技術人才結構上,華為做了A、B、C角的定義,A角定位現實主義,B角構建理想方案,C角實現自立。A、B、C角之間可以輪換,相互競爭,激活組織平臺。“A角是直攻山頭,他們的目標是勝利,來不及顧及更遠、更寬的未來。當攻上山頭,他們已精力耗盡,但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帶著產品走向市場、走向服務、走向制造,走上領導一個產業發展的道路。同時,部分員工繼續沿產品研發前行,他們也應輪換休整,也可以去市場體驗一下產品的應用效果。休整好了,繼續投入優化產品的道路。這時B角也補上來了,在A角攻山頭的時候,他們廣開視野,研究‘空天一體戰’如何優化對山頭的攻擊。這A、B兩股力量匯在一起,承前啟后,進行產品更深、更廣的改造。C角是在某些零件得不到供應時,實現自立。我們要求無線要自立,終端要自立,光領域要自立……用普通的零件、便宜的零件、安全的零件,也能做出最好的產品,這就是容差設計。還要考慮政治環境、競爭……越難的環境,越能成長起有能耐的人,不怕配不上你經歷的苦難。C角之難,難于上青天,若能上青天,就是一代領袖崛起了。我們也要有優秀的員工愿意長期默默無聞地做C角,我們要承認C角是偉大隊伍中的一員,一定不要忘了暫時做不出貢獻的C角,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公司長久不衰。”
管理變革,在華為已成為一種常態。華為為什么要持續進行管理變革?任正非在闡述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時說:“要達到質量好、服務好、運作成本低、優先滿足客戶需求的目標,就必須進行持續管理變革;持續管理變革的目標就是實現高效的流程化運作,確保端到端的優質交付。只有持續管理變革,才能真正構筑端到端的流程,才能真正職業化、國際化,才能達到業界運作水平最佳,才能實現運作成本低。端到端流程是指從客戶需求端出發,到滿足客戶需求端去,提供端到端服務,端到端的輸入端是市場,輸出端也是市場。這個端到端必須非常快捷,非常有效,中間沒有水庫,沒有三峽,流程很順暢。如果達到這么快速的服務,降低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財務成本,降低了管理成本,也就是降低了運作成本。其實,端到端的改革就是內部進行最簡單的、最科學的管理體系的改革,形成一支最精簡的隊伍。”
從1997年開始,華為不斷引進國外管理經驗推動公司的管理變革,在IBM、埃森哲、合益(Hay Group)、波士頓咨詢等的幫助下,華為逐步建成了集成產品開發(IPD)、供應鏈管理(ISC)、集成財經服務(IFS)等流程體系,通過“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方法不斷提升管理水平,這些管理體系的建設奠定了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基礎。華為花在引入外部管理咨詢機構上的費用達近百億美元。
任正非在管理變革中有一個三段論。
(1)觸及自己的靈魂是最痛苦的。必須自己批判自己。
(2)別人革自己的命,比自己革自己的命還要困難。要允許別人批評。
(3)面子是無能者維護自己的盾牌。優秀的兒女,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面子。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要脫胎換骨成為真人。
在管理變革中,華為堅決反對形而上學、幼稚浮躁、機械教條和唯心主義。在管理進步中一定要實事求是,特別要反對形左實右。
[1] 任正非,《未來的勝利是極簡的勝利》,2018年。
[2] 任正非,《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2004年。
[3] 集成財經服務(integrated financial service, IFS),是支撐和監控企業研發、市場銷售、供應鏈和交付等端到端業務運作的財經流程體系。
三、深淘灘,低作堰
實現長期有效增長,長期看格局,以及商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構建健康友好的商業生態環境非常重要。華為將構建健康友好的商業生態環境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構建健康友好的商業生態環境,一是強調互利共贏,合理追求利潤的同時,將部分利益讓給合作伙伴和客戶,這樣合作才能長久;二是不低價競爭,維護良好的行業競爭環境。
“深淘灘,低作堰”,這是2000年前李冰父子留下的治理都江堰的古訓。“深淘灘”是指每年歲修時,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就會偏大,造成澇災;淘得過淺,寶瓶口進水量就會不足,難以保證灌溉。為此,相傳李冰在河床埋下石馬,作為深淘的標志。“低作堰”是指在修筑飛沙堰時,堰頂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作用。不能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節增加寶瓶口的進水,這樣的后果是,在洪水季節容易造成嚴重淤積,破壞整體工程。
任正非從中得到啟發。“深淘灘,就是不斷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客戶決不肯為你的光鮮以及高額的福利多付出一分錢。我們的任何渴望,只能通過努力工作獲得,別指望天上掉餡餅。公司短期的不理智的福利政策,就是飲鴆止渴。低作堰,就是節制自己的貪欲,自己留存的利潤低一些,多讓一些利給客戶,以及善待上游供應商。將來的競爭就是一條產業鏈與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鏈的整體強健,就是華為的生存之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深淘灘,低作堰”,已成為華為處理客戶關系、改善競爭環境的重要原則。在產業價值鏈中,一定會存在競爭對手,與對手保持合理的競爭邊界,甚至共享市場資源,既是維護行業競爭秩序的基礎,也是未來生存的有力保障。“我們收窄戰略面,在針尖領域,踩不著別人的腳。我們在主航道上是針尖戰略。針尖戰略就是沖到最前面,不與別人產生利益沖突。”“華為不是要滅掉誰家的燈塔,而是要豎起自己的燈塔,也要支持愛立信、諾基亞的燈塔永遠不倒,華為不獨霸市場……”2012年前后,歐盟發起對華為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包括愛立信、諾基亞等競爭對手都站出來為華為背書,稱華為并非低價傾銷。“華為今年還要買高通5000萬套芯片,我們永遠不會走向對立,我們都是為人類在進行創造。我們與英特爾、博通、蘋果、三星、微軟、谷歌、高通等會永遠是朋友。”2019~2020年,在美國采用“實體清單”打壓華為的過程中,沒有一個競爭對手對華為落井下石。
任正非提醒內部員工,華為跟別人合作不能做“黑寡婦”。黑寡婦是拉丁美洲的一種蜘蛛,這種蜘蛛在交配后,母蜘蛛就會吃掉公蜘蛛,作為自己孵化幼蜘蛛的營養。“華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有喜歡我們的人,還有恨我們的人,因為我們可能讓很多小公司沒飯吃。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要開放、合作,實現共贏,不能一將功成萬骨枯。……前20年我們把很多朋友變成了敵人,后20年我們要把敵人變成朋友。”
任正非說,要多栽花少栽刺,多些朋友,少些敵人。“在與媒體關系上,也要低作堰,而不是高筑壩。媒體辛辛苦苦來了,要采訪任何一個員工都可以,員工想說啥就說啥,批評華為公司更好,不一定要說華為公司的好話,事實自會被鑒別。華為有什么事,捅捅也好,小不振則大震。早些知道什么錯了,總比病重了好。此外,公共關系部也不要那么僵化,要善待人家,允許人家采訪一下,人家也就不恨華為了。其實媒體現在的一些說法是氣話,是對我們封閉和傲慢的反彈。媒體群起而攻的時候,大家不要認為這完全是陰謀分子策劃的,陰謀分子沒有這么大的能量,應該是因為媒體群體對華為公司憤怒而形成的,我們要適當改善和媒體的關系,這是很重要的。”
[1] 任正非在運作與交付體系奮斗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09年。
[2] 任正非,《以客戶為中心,加大平臺投入,開放合作,實現共贏》,2010年。
[3] 任正非,《華為要改善和媒體的關系》,2010年。
四、保持饑餓狀態,追求長期價值
華為堅持以價值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什么是價值?華為認為,“價值表現為公司現實的獲利能力和未來潛在獲利機會的貨幣化”,這意味著價值不僅是眼前獲利的多少,還包括了未來的獲利潛力。因此,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平衡短期與長期、現在與未來。華為認為,其商業模式是“長期保持饑餓狀態,不謀求賺大錢”,這揭示了華為是怎么看待長期與短期、平衡眼前與未來利益的。
華為提醒管理干部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適應外部環境的運作,趨利避害。華為處在一個多變的世界,和煦春光與萬丈深淵并存,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但仍要大膽擁抱未來,矢志不移地繼續推動組織向長期價值的方向進行改革。“華為也曾多次動搖過。有人說我們做芯片不掙錢,人家做半導體的公司才掙大錢,但是掙大錢的死得也快,因為大家眼紅,拼命進入該行業。我們掙小錢怎么死呢?我們這么努力,比不上一個房地產公司,上帝先讓我們死,就有點不公平了。我和歐盟副主席聊天,他問我,全世界的經濟都這么困難,你怎么敢大發展?我說,第一點,我們的消費是小額消費,經濟危機和小額消費沒關系,比如你欠我的錢,我還是要打電話找你要錢,打電話就是小額消費。第二點,我們的盈利能力(毛利潤)還不如餐館高,也不如房地產公司高,我們還能垮到哪兒去,我們垮不了。所以,當全世界都在搖擺,都人心惶惶的時候,華為公司除了下面的人恐慌以外,我們沒有慌,我們還在改革。至少這些年你們還在漲工資,而且有的人可能漲得很厲害。我們為什么能穩定,就是因為我們長期掙小錢。”
[1] 任正非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2012年。
五、平衡資本與勞動的關系
既要追求長期有效增長,也要平衡內部各方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進行利益分配。《華為基本法》中明確指出,是勞動、知識、企業家和資本創造了企業的全部價值。前三者的主體都是人,是各層次人員通過勞動來創造價值,因此,在利潤分配過程中,要處理好勞動和資本的關系。
在發展初期,華為作為民營企業缺少融資渠道,于是采用內部增發股票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大量員工持有公司股票,享受年終分紅。由于分紅極其可觀,也逐步形成了食利階層,因此而演化為“拉車人”(勞動)與“坐車人”(資本)之間的矛盾。利益分配越來越不公平,越來越背離“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的核心價值觀,也背離了華為強調“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于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的初衷。
2016年,時任華為輪值CEO郭平在新年致辭中明確提出,“2016年持續優化激勵制度,實現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3:1的目標”。華為通過獲取分享制改革,一方面,管理好員工的分配結構,關注到公司的每個角落,讓每位員工都能分享到公司成長的收益;另一方面,管理好拉車人和坐車人的分配比例,讓拉車人比坐車人拿得多,拉車人在拉車時比不拉車時拿得多。通過調整和優化,華為將勞動所得(包括TUP、工資、獎金等收入)與資本投入所得(虛擬受限股收入)的比例控制在3:1。
[1] TUP(time-based unit plan),時間單位計劃。
六、負熵激活
任正非引入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的概念,來定義企業的發展之道。“我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由數千中堅力量帶動15萬人的隊伍滾滾向前。我們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關于華為如何通過“熵減”(負熵)將市場競爭壓力層層傳遞到每一道流程、每一個人,從而激活組織,在《華為奮斗密碼》中有詳細闡述,此處不再贅述。總之,“追求長期有效增長”體現的是一種戰略耐心。
從財經管理的角度來說,企業首先需要樹立“追求長期有效增長”的管理理念,并將這種理念深入到日常各項財經管理工作當中。
其次,企業需要將資產、收入、利潤、現金流等各財務指標及其增長關系納入核心監控指標體系,以確保各指標維持在一個均衡的增長狀態下,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
最后,在實際財經管理工作中,需要將上述各項財務指標及其均衡增長關系納入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制定各指標均衡增長的財務目標,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1] 任正非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