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抑郁癥是我們的人性受了傷

用東方智慧來還原抑郁癥真相

不知大家思考過一組問題沒有。

為什么在中國,精神方面的癥狀會比西方更易引發身體癥狀?比如抑郁癥常常伴隨著心絞痛,在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

為什么近些年醫學調研表明,中國人的抑郁癥初診或復診,最早會出現在綜合醫院內科及神經科?患者多是因軀體癥狀而去求診,由這些科室轉入精神科就診的患者中,抑郁癥占很大比例?

這些疑問其實指向了一個深層次的答案,就是我們中國人多年傳承的文化影響與西方是有諸多不同的。西方的文化基礎,比如古希臘的幾何學、邏輯學等等,決定了相關人員在對抑郁癥展開研究時,多具有理性主義的原發力,既有理性的科學、技藝訓練,還有大量理性的神學、法學、醫學等等做支撐。尤其是西方近代醫學,更是在近代科學發展大背景下,才可以成體系化地推進著,抑郁癥正是在此背景下被納入現代醫學的管控范疇。

一個無法爭辯的現實情況是:所有落腳于現代醫學中的抑郁癥臨床治療,似乎都在“術”的層面游走和徘徊,反而致使我們在面對抑郁癥時,有些茫然和力不從心。換句話說,在面對抑郁癥這一復雜而綜合的現象時,僅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理性思維本身,是無法窺其全貌的。也正是因為這種認知上的無奈、膚淺,人們才會用“抑郁癥”一詞,來表達對這種所謂病理現象的恐懼,用藥物和治療技術來表達出對它的敵對態度。

反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和思維方式,無論是易經或儒釋道學說等等,天然帶著西方文化思想無法挖掘到的人性源動力,以及對一些復雜現象的還原能力,在這些方面是有著自己的獨到優勢的。這些年,正是當我試著逆向思維、返璞歸真,在曾經忽略的傳統文化中找尋答案后,才有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收獲。

我在講課時常會拋給學生們一個問題,請他們思考。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該繼續停留在低層次、表面化的認知狀態中,用對抗態度來掩飾內心中對抑郁癥的無知與恐懼?還是應該去勇敢正視,從更深刻的東方智慧中來挖掘真相,徹底揭開它的面紗?在我看來,這個選擇權,原本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中醫在對人的心理認識方面是有獨特貢獻的,尤其在情緒病因學方面,有著獨到視角和觀點。

比如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已然把“憂”“郁”等等與抑郁癥相關的概念,從“道”的層面清晰地刻畫出精髓。

《內經》第一次將“郁”的概念引入醫學,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到“郁極乃發,待時而作”;

對于“憂”,它的記載是“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針對抑郁癥的內在互動關系,它也有詳細的論述,在《素問·舉痛論》中就曾提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說法。

這些觀點對于我們研究抑郁癥的真相很有幫助,可惜的是,我們在以“術”為導向的探索中走過了幾千年,可謂是離“經”繞“道”的幾千年。

舉個小例子。

我在咨詢過程中,經常會和求助者有這樣的對話:張老師,我一直在用恨自己的方式,來愛著自己,我每天都會對自己說一個恨自己的暗示性語言:你是抑郁癥、你是抑郁癥。

我通常會應答:你為什么不可以用愛自己的方式,來恨自己呢?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本質是一種內心能量的轉換,讓求助者知道只要接受了自己的負性想法,就是在試著還原能量的早期狀態(也就是把負性狀態還原為中性狀態)。當他們接受了自己的負性部分,其實正是在開始學習如何愛自己,那些恨自己的能量就會逐漸轉化為接受自己的能量,甚至是成就、升華自己的能量了。

當然這是題外話。我此刻想說的是,為什么在國內,有這種想法的抑郁癥患者不計其數,在日常生活、咨詢室和心理醫院都非常普遍常見?深挖其背后的根源,其實正是我們的文化因素。

中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相對低調含蓄,在情緒表達上也如此,我們不喜歡外露,較能忍受情緒上的折磨,尤其受到儒學的影響,這種含蓄隱忍的個性容易使我們造成一種比西方人更強烈的“病恥感”。

所以在臨床上常會看到抑郁癥患者的兩個典型表現,第一個是他們常常試圖盡可能長地躲藏在“一切正?!钡谋硐蠛竺妫踔涟ㄔS多患者家屬在得知自己的親人得了抑郁癥,在和別人說起時,也多會用其他病癥來替代,會回避直接提到抑郁癥。

第二個就是當感覺自己出現不適時,許多人會習慣性地內省自己,會出現對自己的大量挑剔和責難。

換句話說,正是源于自身與身外的雙重否定,才直接導致負性狀態的加重,甚至會導致負性狀態本身。而這種細膩的內心歷程,顯然是不能通過西方藥物方式、醫療手段完全消除的,它們多數只是暫時壓下去或短時緩解而已。這樣的例子實際是很多的。正是由于忽略了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導致國內許多抑郁癥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不過話說回來,當我們看見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實恰恰正是它的新起點。發現就是改變。

抑郁癥的產生是人生必然,而不是偶然

從本質上講,與抑郁癥有關的、源自我們心靈深處的能量與生俱來,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好壞之分。抑郁癥只不過是能量的負性狀態而已??上У氖?,到目前為止,我們對附著在自己身上的這種現象的理解,還比較膚淺。

我常給別人打這樣一個比方:

這種能量就像是從心靈深處沖出來的斗士。在這個斗士身上,難免會有一些無法實現或是被壓抑變形的部分,如果我們粗暴地用化學制劑和現代醫療設備去消解它,等于是把我們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機械化、化學化,這是對人類心靈進化的漠視和阻礙,更是對我們自己的褻瀆。

在我看來,文明的進步應落腳于每個人自身的真實感受和心理環境的變革中,而抑郁癥恰恰是我們人性和心靈進化的忠實承載者。從寬泛意義上講,抑郁癥是一種自然現象、生命現象、社會現象、心理現象交叉互動的產物,是人作為一種有機體,在吸收了自然、生命、社會、心理四個維度材料后的整體呈現。在這個角度上,我們完全有資格、有權利去了解抑郁癥,甚至是駕馭它。

首先,為什么說它是一種自然現象呢?所謂自然現象是指每個人人性深處自有的一些東西,它們是人性形成的天然資源,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吃飯、喝水,呼吸……當產生這些想法和行為時,背后是什么?都是欲望,它們支撐著我們從本能出發,存活下去。

換句話說,欲望是人類的人性本源??v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社會每一個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和好地去滿足當時人們的欲望。社會管理者會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性特征,來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則以及資源分配原則。

所以與其說,社會管理者們在試圖穩定著一種社會制度,不如說他們在維系著生存在這一歷史階段人群的內心平衡,尤其是針對那些人性深處的欲望,他們會提供必要的社會性滿足,這其中是蘊藏著大量的互動規律的。而抑郁癥成形之前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正是欲望。

其次,它是我們必然會經歷到的一種生命現象。對于個人生命現象的描述,其實很簡單:一日三餐,一覺醒來,大約是三萬幾千天而已,這是一個漫長而短暫的生命過程。生命的“長”是一個人的健康、長壽;生命的“短”則是每天生活中的具體內容,每個人、每一天的吃喝拉撒睡,其感受都是不一樣的。這種“長”和“短”的組合就是生命現象。

而抑郁癥,正是生命在這些長短結合的分配機制中呈現出的一種狀態。

抑郁癥還是一種社會現象。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起伏、生活經歷,都會帶來許多關于自我的歷史和心理故事。人活一世,見人、見事、愛恨情仇、千般感受、萬念動力,都會匯于一心,而抑郁癥正是我們自身與外界因素互動后的產物之一,是外在大環境和個體小環境之間種種互動、變化的見證。

它更是一種心理現象。

當我們的欲望、需求在向社會資源尋求滿足的過程中,一定會因為滿足感的差異而帶來不同的心靈觸動和體驗。此時我們的內心就像是調節器,一方面,會整合自己的訴求對接到社會支持系統中;另一方面,會與社會支持系統“討價還價”,以讓自己獲得最多的、可被滿足的心理資源,在需求的無限和供給的有限之間不斷進行調節。這個過程就是心理現象。

所謂“無求不應,無應不求”“有求必應,有應則生(長)”,人的內心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往復的過程,才能獲得成長。而抑郁癥正是這一過程中的產物。

總體講,抑郁癥的產生是一種人生的必然,而不是偶然。它與人類自身的關系,有時甚至可以用相伴相隨、形影不離來形容。

這就像是人在陽光下一定會有影子一樣。影子與人相伴,跟隨并映照出人本身,而抑郁癥和人的關系,正像是影子和人的關系:

當我們一味地去拒絕影子,時刻想要擺脫它,通常是徒勞的,結果多數是白白地消耗掉自己;反之,如果我們試著去接受它、理解它,去找尋它的價值,才有可能擁有不一樣的收獲甚至是驚喜。

影子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光明。

既然是影子般的存在,就意味著在源頭,抑郁癥同樣是有其光明一面的。這也就意味著,當我們找到這一面時,很可能就已找到了擺脫抑郁癥的希望。

這也正是我在咨詢時,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幫助的核心思路之一,接下來會詳細分享給大家。

現在請你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你是僅僅看到影子中的黑暗,還是會同時看到它的光明?

當我們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時,其實已在尋找抑郁癥的正負兩面性,希望已蘊藏其中。

失“神”是抑郁癥病根

在多部中國古代典籍中,比如《黃帝內經》的《素問·移精變氣論》篇和《素問·本病論》篇,都曾提到“神”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換句話說,人有了“神”,就能生存,沒有了“神”,就會死亡,形神兼備才會有人和人性。

有人會認為這里的“神”是唯心的,是不科學的,但其實,他們可能并沒有理解“神”的真正含義。作為一種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神”的概念在此處是唯物的。它是生命現象的基礎,同時也是人性的核心能量。

在我看來,“神”就像是管理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動的指揮中心。人如果有了“神”,精神、心理活動就會活躍和有序;沒有了“神”,精神和心理活動就會失控、無序甚至是喪失。

20多年來,我處理了近7000個抑郁癥個案,在無數次與抑郁癥的不期而遇中,我逐漸清晰地看到,抑郁癥的主要狀態,就是一種“神”出了問題之后的“失魂落魄”。

舉個例子。在正式進行心理咨詢前,我通常會搜集與求助者相關的五個方面的資料,其中一個方面叫他人評述,也就是周圍人對求助者的評價。多數抑郁癥患者的家人都會有如下描述:這個人整天像掉了魂兒一樣。

有位母親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她說自己的兒子成天走路沒聲音,出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問他下樓了嗎?孩子說下了,但是下樓去哪兒了?他自己不知道。帶一百元錢出去,回家時兜里剩下一大把一兩元的零錢,問他錢花哪兒了?他也不知道。

還有一位母親這樣描述自己的女兒,說她每天像是在神游,不時會冒出幾句胡話以及做一些怪異的舉動,比如咬指甲、剪頭發,還常常在半夜時砸門砸玻璃,在鄰居們眼中幾乎和瘋了沒什么不同。

別人聽完這兩位母親的描述會覺得有些夸張,但其實是真實發生的。這些情況在抑郁癥患者中非常普遍。他們正是因為自己的“神”出了問題,或是不足,或是渙散,才會出現許多異于常人的舉動。而針對他們的療愈之道,就是把“神”調理好并復位,神歸心安、神歸志得。

那么,出了問題的“神”,其更深層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當我們作為胚胎在媽媽的腹中孕育時,如同一顆生長中的小種子,只要這顆種子存活著,它注定要發芽長大,努力地讓自己生生不息地活下去,這正是求生本能。而“神”,正是支撐著種子發芽的生長力量,是我們求存活、求生長、求好的動力和依靠。

它與生命的關系,就像是發動機與汽車、心臟與血液一樣,本就緊密捆綁在一起,相伴相生,無法分離。

而出了問題的“神”,正是這種生長力量的被壓抑、不足甚至是消亡。由于種種因素,它沒有很好地釋放,在憋屈、貶損和破壞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狀態。

這是抑郁癥的主要病根之一。

七情六欲中自帶修復的種子

不管是西醫或中醫的視角,有個主流共識:抑郁癥是一個人的“情”出了問題。而情病,需要從七情六欲來入手進行調理。

一般來說,七情是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的情緒、情感;六欲則是指食、財、物、權、情和性,寬泛一些講,可以用我們前面提到的欲望來統稱。它們與“神”所統領的一切,比如精、氣、血、津液活動等等,密不可分。說白了,“神”是指揮中心,七情六欲就是支撐這個中心正常運營的各個子部門。

在我看來,抑郁癥的核心原材料正是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既包含著我們所有的情緒情感,又包含著基本生存需求和欲望,既屬于心理活動范疇,又屬于生理活動范疇,是人性基礎中的基礎。

一些人在罵人時會說對方“你不是人”,這是罵到對方的骨子里了,本質就是指責對方沒有七情六欲。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沒有七情六欲,怎么傳宗接代?怎么享受做人的樂趣?怎么追求人活著的意義?顯然都是無法實現的。七情六欲是做人的根本。

七情六欲在人的內心世界中是什么狀態?如果我們用形象一些的話來講,在人之初時,七情六欲就是一大堆待激活的人性原材料,散亂無序地堆砌在無邊無際的內心世界里。它們本身是能量,興奮而又活躍,雖然無方向無秩序,但又渴望被組合進人的內心活動中。

它們似乎有一種本能:要在自己的主人——人的內心世界中獲得認可甚至重用,哪怕實現不了,在內心活動的巨大體系里,成為一顆“螺絲釘”也是可以的。

那么它們又是怎樣制造出抑郁癥呢?這是由于作為原材料,它們是否被合理使用,最終被加工成什么,并不是由它們自己說了算的,而是由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人生際遇、社會環境、歷史發展階段等多個因素決定的。

說白了,七情六欲只是干活兒的打工仔,它們只能對人生的過程負責,卻不能對人生的結果負責。

人餓了都會想吃、渴了都會想喝,都有性需求,都希望被愛、被尊重和認可等等,這些七情六欲原材料在每個人的內心是大體相同的,所以大家的人生過程也會有一定必然性,比如多數人都會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通過工作來養活自己、實現自己等等,但每個人人生呈現的結果卻不同:有的人會活得快樂而滿足,一生精彩紛呈,有的人則命運多舛、甚至是抱憾終身,這些是變幻無窮和不可預測的。

而抑郁癥正是其中的結果之一。它就像是七情六欲原材料進入到加工場后,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準確地說,是七情六欲的過度、不足或是組合出了問題,導致出現了抑郁癥這個功能不夠健全的產品。

再講得具體一些:七情六欲,既是我們人性自有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對于外界各種信息的正常反應和合理要求。假如一個人突然地、強烈地遭受著超過個體承受范圍的情緒、情感刺激,或是讓自己的欲望長期處于壓抑不滿足中,必會導致自己的內心狀態失衡,就有可能出現抑郁癥。

人們常說某人得了抑郁癥后,不能正常生活、工作,不能處理周圍的關系,這些表現正是這個人的七情六欲出了問題。

可惜的是,很多人,包括大量的心理醫生,僅停留在對抑郁癥的表面認識上,而忽略了其出現的重要淵源,也就是它和七情六欲的關系。

那么這個產品就沒救了嗎?只能一直處于問題中?

當然不是。返廠返修,針對出了問題的部分進行診斷和修復,把原本不夠好的七情六欲組合拆解掉,重新進行好的組合,產品依然會是合格的。

哪里出了問題,從哪里入手解決。有了好的處理方式,一切或許并不那么難。

抑郁癥像個待長大的調皮孩子,大名叫負性狀態

如果我們追溯中華民族與黃河、長江的淵源,就會知道中華民族的搖籃正是黃河、長江。它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和千年底蘊,供給我們世世代代的生存資源,對于我們來說,它們顯然是好的。

但是它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并不是。它們也會時不時地產生洪澇災害,出現決堤、改道,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當它們任性發作時,會把地淹沒了,把房屋沖走了,把人類多年積累的財富毀損于片刻,讓人痛苦不已。

同樣是黃河、長江,當我們把它們當成是自己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依靠時,就是正性的;把它們當成災難,當成生存的威脅時,就是負性的。

同樣,抑郁癥一直在大家的固化思維中被認定是壞的,果真如此嗎?其實未必。

前面說過,“神”的正性狀態是充沛、到位,負性狀態則是不足、渙散或是不到位;七情六欲的正性狀態,是對其有效、有序、恰當地使用,而負性狀態則是無效、無序、不恰當地使用。抑郁癥正是這些能量暫時處于負性狀態中。

正負狀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相互轉化、不停地變化中。所以當能量處于負性狀態時,我們只要將其重新還原為中性狀態,甚至是升華為正性狀態,抑郁癥的癥狀就會隨之減輕或消失。

這就像是一個平時比較調皮搗蛋、愛闖禍的孩子,你能輕易地把他定性為壞孩子嗎?

實際是不能的。因為他在某一階段有了錯誤的想法或是做了錯事,只能說明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成長機會或是需要一些幫助,僅此而已。

這些年,我聽過太多人在抱怨抑郁癥,甚至是痛斥、哭訴它的不好。在面對它時,許多人如同面對一只會吃人的猛虎,聞風喪膽。我建議大家可以放輕松一些,和我一樣,試著調整一下視角: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負性狀態其實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甚至會起到促進成長的作用。

比如現代醫學在抑郁癥的臨床評估上,是以快感消失、愉悅感缺乏、心理動力匱乏作為部分評估依據的,而實際上呢,快感也好、愉悅感也好、心理動力也好,本就是能量的不同組合形式以及分配的不同形態而已。

據臨床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快感消失、愉悅感減弱時,大腦運作中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邏輯能力反而會有所增加。我在咨詢時也常常發現,當求助者處于快感、愉悅感的抑制或者削弱狀態中,他們的反思能力、反省能力、自我覺察能力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

還有一些長期處于負性狀態、一直在奮力抗爭的人,正是由于有了這種不一般的心路歷程,才使他們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真正深刻的感悟。這些都是成就人生的寶貴資源。

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抑郁癥未必全是壞的。

我常對來找我咨詢的抑郁癥患者,尤其是那些反復提到不想活的人說:“你要趁著自己活著的時候,把活的感覺找夠,感覺找夠了,才能死而無憾。而不該讓自己在活著的時候,只能去找死的感覺?!?

之所以這樣說,正是請他們換一下自己的視角和關注點,嘗試去理解抑郁癥,并從中挖掘正向的部分。

同樣,如果有人想讓自己的內心更深刻,對人生百態的理解得更透徹一些,我也會在評估他們的心理狀態后,建議其中一些人去試著找找那種負性狀態中的感覺,不見得都是壞事。

這就像是前面提到的黃河、長江,它們的確會給我們帶來洪澇災害,甚至是毀滅性災難,但只要我們了解了它們的脾氣秉性,像大禹一樣掌握了治水的方法,就能把無序失控的水能,轉化為有序可控的電能或是其他有用的能源,為我們的生存帶來更多的益處。

學會變負為正之道,就能徹底擺脫抑郁癥

與抑郁癥有關的各種能量,始終是需要被表達、呈現和實現的。正性狀態,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順利完成了上述目的,而負性狀態則是由于沒有完成而導致的淤堵、停滯。

能量的負性狀態,很像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靈生存困境。這些困境與文化焦慮、挫折危機等等有關,更與人在自己的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的磨合有關。

比如某人是個性格外向、不拘小節的人,常常會不分場合、毫無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他從小受到的文化影響是做人應該溫良恭儉讓,要內斂、要喜怒不形于色,當自己的本性和文化環境出現沖突后,這個人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被壓抑、被阻礙的內心體驗。

前面我們提過,能量原本是中性的,并無正負之分。之所以會產生變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在與它相處時,為它賦予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感受和經驗。

換句話說,負性狀態和正性狀態的區別之一,是被一個關乎個人生存的理念劃分出來的——我們到底能接受自己的成長、生活過程中存有多少痛苦和磨難?

它也為我們揭示出了變負為正的求生之道。

作為有機體,每個人活著就要吃喝拉撒、有進有出。

同樣,作為一個在心理意義上存在的人,也要有吃有喝、有進有出,這是內心能量的流轉,更是負性狀態和正性狀態之間的轉化。

通俗地講,一個人的成就感、愉悅感,所有正性的部分,其實是與挫敗感、痛苦感這些負性部分分不開的,純粹而割裂的失敗、成功、痛苦、歡樂,實際并不存在。當我們抱著這樣的期待,尤其是僅想要好的部分,而不想要不好的部分時,就是在為難自己。

中國有句老話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很有道理的,揭示出我們內心的真實狀態。它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的內心是完整的,會由正性與負性兩部分共同組成,在相互轉化中共生。

我常給求助者講的一段話是:我們每個人必定會生活在不快樂、不滿足甚至是痛苦中。作為內心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把它們當成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過程,尤其是痛苦,我們可以試著把它當作是快樂的早期未被加工狀態。

這種把痛苦加工成快樂的步驟,并不復雜,大體如下:

理解你內心無序失控的部分,理解你的痛苦;

一旦你理解了它,就會在內心自動地把它操作成正性部分;

而一旦把原本讓你痛苦的負性部分操作成正性,痛苦會隨之發生改變,走向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会同县| 泰安市| 永吉县| 乐陵市| 灵武市| 沧州市| 霍山县| 海南省| 江津市| 开封县| 桦甸市| 昌图县| 曲周县| 泽普县| 彭山县| 江西省| 民勤县| 高淳县| 武义县| 武川县| 林甸县| 宝应县| 珲春市| 萝北县| 晋城| 德令哈市| 宜州市| 缙云县| 青铜峡市| 禄丰县| 名山县| 旬邑县| 东宁县| 开平市| 沁水县| 湾仔区| 枣阳市| 库伦旗| 上高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