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腦科學:腦科學中的高效記憶法
- (日)池谷裕二
- 1872字
- 2021-06-15 18:24:16
2-4 蠻干終究是徒勞
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復習的重要性。但是,“復習”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盲目復習是沒有效率的。在此,就讓我為大家講解一下復習時需要注意的三點吧。
第一點是關于復習的時機問題,即在什么時候復習比較好。究竟間隔多久進行復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
我們利用之前的音節記憶實驗來測試一下就能知道答案了。如果第 1 次和第 2 次學習之間間隔 1 個月以上,那么記憶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也就是說,潛在記憶的保存時間只有 1 個月左右,如果不在 1 個月以內復習學到的知識,潛在記憶就無法發揮作用了。所以,并不是在任何時候復習都有效果,大家最遲也要在 1 個月以內就開始復習。
為什么那些無意識的記憶有“保質期”呢?答案的關鍵還是在于海馬體。海馬體是對進入人腦中的信息進行審查的工廠。信息的種類不同,能停留在這家工廠的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個月左右。海馬體會在 1 個月內分類整理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應該進入大腦皮質的必要信息。
因此,那些間隔了 1 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去復習的知識,對于海馬體來說和新學習的知識并沒有什么不同。相反,如果在 1 個月以內多次復習相同的知識,海馬體就會產生錯覺,做出判斷:“短短 1 個月內竟然看到了這么多次!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吧。”
另外,在首次復習中輸送進海馬體的信息越多,成功“欺騙”海馬體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說,在復習時也要像初次學習那樣用功,不僅要用眼看,還要動筆寫、出聲讀,盡可能地調動自己的感官。這樣一來,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傳達的信息都會對刺激海馬體起到積極作用。
結合海馬體的性質,我建議大家按照如下計劃展開復習。
第 1 次復習:學習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復習:第 1 次復習 1 周后
第 3 次復習:第 2 次復習 2 周后
第 4 次復習:第 3 次復習 1 個月后
以上計劃將復習分為 4 次,每次復習之間都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整個計劃在約兩個月內完成。通過這樣的復習方法,海馬體會將信息判定為必要信息,并允許它們進入大腦皮質。我認為這樣做足以達到高效復習的目的,沒有必要再復習更多次。

肌肉鍛煉也是如此。為了練出肌肉,我們沒有必要每天都去舉啞鈴,其實兩天練一次就足夠了,效果是一樣的。同理,復習計劃安排得再滿,它對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只是會讓復習的人勞心勞力罷了。
最不擅長利用時間的人,最愛抱怨時間不夠用。
——拉布呂耶爾(作家)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復習上,還不如去學習其他的新知識。
以上就是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講一講第二個注意點——復習的內容。
復習同樣的內容才有效果。比如在前面提到的音節記憶實驗中,如果第 2 次背誦的 10 組音節和第 1 次背誦的音節完全不同,那么記憶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所記內容一旦改變,復習就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甚至還會因此造成記憶的干擾,導致成績下降。
因此,重復學習同樣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怎么能稱之為“復習”呢?
舉個例子吧。大家在學習時,除了學校發的教科書以外,還會用到一些參考書或習題集。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參考書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書店甚至會售賣有關如何挑選參考書的參考書。也有人會一次性買來好多本參考書一一試讀,覺得這么看下去總能發現不錯的參考書。我卻認為這樣的排查摸索并不是什么好事,原因正在于復習的效果不佳。
即便科目相同,一旦更換了參考書,我們就不得不再一次從頭開始熟悉參考書的內容,而只有內容相同時,復習才會產生提高記憶力的效果。請大家務必牢記這最重要的一點。
特別在意參考書好壞的人,可能是對信息太敏感了。如果很容易就受到周圍的人或書中信息的影響而經常更換參考書,那就相當于浪費了復習的效果,簡直可以說是在“自斷生路”。
市面上的參考書也許的確良莠不齊,但是它們之間的差距并沒有大到足以讓人介意的程度。因為這些參考書的作者們都以幫助大家學習(或者想要大賺一筆稿酬)為目的,煞費苦心地編寫內容。在日本,創作參考書大多會比編寫學校教科書下的功夫多。
選擇參考書的關鍵在于我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如何。如果可以的話,大家最好不要在網上購買參考書,而是應該親自去書店看一看、讀一讀,然后再做選擇。一旦選定了某本參考書,就要一心一意、踏踏實實地把整本書都讀完。
做一件事情,先要決定志向,志向決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
——富蘭克林(科學家)
使用參考書要始終如一,別人用什么樣的參考書與我們無關。與其花費時間和金錢尋找新的參考書,不如把手頭的參考書多復習幾遍,這才是有效利用時間的方法。
我自己在上學時也沒有使用太多的參考書,只是把手里的每本參考書都至少學習了四五遍,也許學習正需要這種“固執”的性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