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從八戒的名號談起: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更重要

一、“八戒”的由來

話說孫悟空打敗豬剛鬣后,把他帶到唐僧跟前。豬剛鬣見了唐僧,很興奮,認了師傅,接著便對師父說:“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我在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唐僧說不行,你既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于是豬八戒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這“八戒”可是佛教中的要求,其具體內容為: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

可這八大條戒律,二師兄一樣也沒做到呀。此時師父的用意就很明顯了,就是時刻提醒八戒要謹守佛門清規,戒掉那些不好的惡習。

二、“八戒”而不是“八養”

八戒是有很多小毛病,可師父為什么讓他戒掉壞習慣而不是養成好習慣呢?要知道兩者殊途同歸,最后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就拿貪食來說吧,“戒”就是不允許八戒吃那么多東西,目的是讓他少吃點;“養”就是要求八戒吃飯時吃六七成飽就行了,也是讓他少吃點。拿殺生來說,“戒”是讓八戒不要殺人,珍惜生命;“養”是要求八戒擁有慈悲心腸,也是珍惜生命。

既然“戒”和“養”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那為什么要叫他“八戒”而不是“八養”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先來看看心理學是怎樣解釋的吧!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托利得提出了一個定理: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只看他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不會影響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這有點類似于我們同時從正反兩面考慮問題。如我們給一個事物下定義時,要描述它是什么,也要描述它不是什么。比如,心理學是什么,心理學不是什么;心理成長是什么,心理成長不是什么。

為什么同時能容納兩種相反的想法的人,就是聰明人呢?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全面地考慮問題,進而也能提前規避問題或解決問題。如果只從一面思考問題,就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雖說“萬事如意”,但“世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我們需要理性看待我們的選擇,看待我們做出的決定。

“選擇做什么”只說明了事物的一面,我們往往還有選擇更多的欲望或沖動,我們只有同時界定了“選擇不做什么”,即從相反的一面描述和界定這個事物,它才具有確定性,同時限制住更多選擇的欲望和沖動[3]。

也就是說,“選擇做什么”為我們打開了欲望的大門,之后可能會讓我們陷入欲望的溝壑;而“選擇不做什么”則為我們關閉欲望的大門,阻止我們進入欲望的旋渦。

所以,要想增加成功的概率,我們必須有所取舍,明確自己“選擇做什么”和“選擇不做什么”。當我們不清楚什么是上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定好自己的底線。

三、“八戒”是對欲望的阻止,“八養”是對欲望的放縱

看到這里,你是否已經恍然大悟了呢?是否明白唐僧的用心良苦了呢?唐僧為豬剛鬣取名“八戒”,其實就是對其欲望的阻止,八戒本身就是欲望的化身,要想讓他成長修行得更好,就需要對這些欲望進行監禁,這也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準確的方式。但如果取名“八養”,這是擺明讓八戒追求更多的欲望了。一個欲望還沒有滿足,又生出來這么多欲望,那八戒哪還有心思去取經呢。

還是拿貪食來說,“戒”是禁止八戒多吃,而“養”則是憑空又給八戒添了個目標。如果我們先拿“六分飽”來作為“養”的標準,假設八戒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六分飽”的標準達到了,那他會就此停止嗎?不會,他可能會向師父說好話,讓師傅給他獎勵,就像文章開頭八戒說的:“師父,我斷了五葷三厭,今日見了師父,高興,要不我就開了齋罷!”八戒現在同樣會要求師父:“師父,我這好習慣養成了,今日高興,您就讓我多吃點吧,只吃七分飽也成!”師父呢?可能覺得這“六分飽”的標準還是太低,八戒這貪食的毛病還存在,那就來個更嚴格點的,定個“五分飽”的標準吧。結果八戒又需要在“五分飽”的標準上艱苦奮斗。

所以,對于欲望化身的八戒來說,“八戒”是對欲望的阻止,“八養”是對欲望的放縱。

四、“八戒”也是底線

“八戒”是對欲望的阻止,也是唐僧對八戒的底線。要是八戒不遵守這個底線,師父可就要動怒了!

在“四圣試禪心”這一章中,八戒和唐僧的沖突就來了。有一美婦人家境殷實,希望招納一個夫君共享富貴。八戒聽后立馬就坐不住了,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般富貴,這般美色,又有幾個人能攤上呢?可師父怎么沒個回應呢?于是他扯著師父的衣角,希望唐僧說句話。

唐僧見八戒這般反應,火氣立馬就上來了。只見唐僧猛地抬起頭,眼睛直愣愣地瞪著八戒,厲聲說道:“你這個孽畜,我們是個出家人,豈以富貴動心,美色留意,成得個甚道理!”把豬八戒一下子罵傻了。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期望底線”,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期望值超出他能忍耐的極限,這個人會因此而崩潰。唐僧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因為八戒已明顯違反了“八戒”中的“三戒淫”和“七戒坐臥高廣大床”。這是唐僧對八戒的底線,八戒違反了這個底線,唐僧能不動怒嗎?

所以,“選擇不做什么”也是一種底線原則。

五、不做反而更好

不做什么要比做什么更重要,這話初聽起來,感覺有點荒唐。畢竟我們從小接觸的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都是在教導我們抓緊時間,努力攀登。不做反而會更好?這話怎么聽都覺得不可信。

其實早些時候我也存在這些疑問。人嘛,總是在做事中才會慢慢成長起來。有些人拼命地奔跑,還落后于他人,如果不奔跑了,那在社會上簡直就無法立足了。所以我們就各種找方法,找出路。“我20歲時應該做什么?30歲時應該做什么?40歲時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成為主流人士?”“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工作者?”“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等等。年輕人現在的困惑我那時候也常有,處于迷茫中的我們都會習慣性地想要抓住什么,即“我最應該做什么來擺脫迷茫?”被這種焦慮驅使,我們會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來緩解、掩蓋和躲避自己的焦慮。可是,慢慢地,我發現,原來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20歲是什么年紀,是接受教育的大好時光。此時在學校里好好吸收文化知識比在學校外面做個兼職掙點外快更重要。可有些大學生不那么認為,他們認為早點接觸社會,積累點工作經驗對畢業找工作才更有利。基于這樣的想法,他們才大搖大擺地在上課時間去做兼職。

好好學習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外出做兼職也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本來出于同樣的目的,卻迎來了不相容的局面。其實那些外出兼職的學生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他們擔心自己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才有了提前歷練一下的想法。但他們卻忽視了解決這個焦慮最根本的方法——學習。學習是為了什么?相信很多人會告訴你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吧。既然這么心知肚明,為何還要舍本逐末,放棄學習呢?

同樣地,很多來訪者來找我咨詢,也總是很急迫地尋求解決方法。“韋老師,我要做點什么才能緩解焦慮呢?”“韋老師,我孩子快要考研了,我要做點什么來幫助他?”“韋老師,我和老公總是吵架,我要做點什么才能挽救我們的夫妻感情呢?”我給他們的答案就是“你應該想想,你不做什么才能讓自己感覺更好”。

當不愉快的事情來臨時,我們往往會亂了陣腳,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或者做得不好。其實我們做得已經夠多了,只不過我們還不自知。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減法,停止一些多余的行為,讓自己活得更真實、更自由。

六、現實生活也需要“戒”

八戒需要戒,那我們作為普通人,要不要戒呢?其實這個“戒”就是設置一個自我的邊界,讓自己的欲望、本能在可控之中。當然有人會這樣說,當下的法律和道德就是一種“戒”,只要遵循它就可以了,不過我覺得我們還可以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說我們會偷懶、拖延、放縱自己,這些都可以去戒,但是你要說想戒笨,那可就沒辦法了,因為笨只是當下的一個狀態,它并不是你本身所帶有的。所以與其說戒笨,還不如說希望自己更加地靈活,能夠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看見。

這里我要特別提一下“放縱自己”這個說法,其實我們往往會用另一個詞——“寬容自己”來掩蓋。

我的一個學員曾經跟我分享過類似的話題,她說:“我以前覺得夫妻吵架沒有什么不好,只要吵過之后,我能處理好和老公的關系就行。可是我現在慢慢意識到,要想夫妻之間的關系更好,需要相互的體諒,不應該經常吵架。經常吵架在短時間內沒有什么破壞性,但時間長了就會有不好的影響。我對吵架的這種寬容其實是不好的。”當時聽完她的分享,我在心里其實是為她點贊的。一個對心理學接觸沒太久的普通人,居然能有這種聰慧的見解,很不容易了。

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戒”,我們需要“對自己提要求”。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對這兩個詞有誤解,我們覺得“要求自己”就是在給自己施壓,就是讓自己背著負擔前行。“戒”更是有一種小心謹慎、不能任意地放縱之嫌。其實大家對這兩個詞有誤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倆詞給人的感覺就是難以讓人樂意接受的。

不過我們應該拋開偏見看本質,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戒”是對自己欲望的阻止。成就自己就需要掌控自己,而我們需要掌控的更多是自身的欲望。

七、以戒為師

從八戒的名號我們可以看出,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以戒為師,可是社會選擇那么多,我們應該怎么權衡“選擇不做”和“選擇做”呢?

1.要明確自己的底線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錢,我就去努力掙錢,想要獲得高學歷,我就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可為什么我們會覺得累、覺得苦?其實就是欲望太多,而能力沒能配得上欲望,所以焦慮、苦惱就產生了。“選擇不做什么”則是對欲望的一種牽制,明確自己的底線,讓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我們往往會忽視這一點。

2.對自己提要求

了解自己的底線后,就可以對自己提要求。比如我痛恨虛偽的人,所以我就要求自己真誠待人。那么如果碰到某些人把我的真誠解讀成拉攏人心、處事圓滑、不懷好意,那我還要不要堅持真誠呢?其實這也是對自己提要求的關鍵點。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異樣眼光而懷疑自己的選擇。要知道,對自己提要求,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他人不了解你的初衷,不了解你的為人,誤會你,不打緊,但如果你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那就真的無藥可救了。

3.形成自己的規矩

按照給自己提的要求去行事,時間久了,內心就會自動樹起一道閘門,形成自己的規矩。外界的規矩有很多,但我們也樂意接受,為什么呢?因為“請勿攀登”“請勿停車”“公共場合請保持安靜”這類禁止標語往往會在很醒目的地方,我們一看就明了,也就知道不能做什么了。而自己的規矩卻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別人不了解,同樣也會誤解你,嚴重時還會傷害你。

還拿“真誠”來說吧,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不跟不真誠的人來往,如果朋友有不真誠的行為,我也會當面揭穿,這樣豈不是傷害了彼此間的和氣嗎?朋友會覺得丟了臉面,由此和我斷交。那我這個規矩是否要改呢?答案很明確,不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犁县| 弥渡县| 毕节市| 涪陵区| 屏边| 普陀区| 临邑县| 靖安县| 成都市| 都江堰市| 托克托县| 五大连池市| 海门市| 密山市| 景泰县| 江源县| 会理县| 家居| 武夷山市| 滨州市| 喀喇沁旗| 定远县| 正宁县| 久治县| 宁明县| 手机| 裕民县| 越西县| 通道| 兴宁市| 齐齐哈尔市| 平度市| 武川县| 长寿区| 汾西县| 合作市| 辽宁省| 高州市| 苗栗县| 武陟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