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員工:沈東軍的管理私房課
- 沈東軍
- 3374字
- 2021-04-15 12:19:04
第8課 你和大師的差距只是心智模式的差距
心智模式,讓你的時間折疊、生命延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內篇·養生主》
莊子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么除了危險以外就什么都沒有了。
莊子的意思并不是讓我們不要去學習知識,他的意思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用于追求“道”,如果我們掌握了“道”,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有的人工作很繁重,管理的事務很多,但是他們仍然很輕松,有時間學習,有時間度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就是,他們擁有和普通人不同的思維工具。
時間折疊
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他動物一起生活在非洲草原上,還沒有真正進化成人類,頂多算猿人或者智人。那時候,人類祖先的咀嚼能力還不行,這意味著很多食物被排斥在“食譜”之外,即便是一般的食物,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嚼爛、咽下去。這是一個極大的劣勢。在殘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祖先有了這么大的一個劣勢,怎么還能活下來呢?
大約在200萬年前,人類祖先體內有一個名叫MYH16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次突變讓負責咀嚼的肌肉生長放緩,人類的咀嚼能力從此停滯不前了。
熟悉進化史的人知道,這也不是完全沒好處的。咀嚼能力不行、牙齒不行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釋放出了大腦發育的空間。
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咀嚼力高達500多公斤,基本上什么都能嚼碎,甚至是鐵管子。但是,它們臉兩側的咀嚼肌肉太過強壯,以致對頭部形成擠壓,腦容量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人類祖先的咀嚼能力不行,沒有這種限制,所以腦容量增加了,變得越來越聰明,最后形成了巨大的優勢。
但是,腦容量變大這個優勢,要在幾十萬年的時間尺度上才能體現出來,而嚼東西的能力不行,是眼前必須面對的劣勢,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容易餓死。
這就奇怪了,人類的祖先怎么就這么有遠見,怎么就能做到用今天的劣勢換取幾十萬年的優勢呢?河森堡在《進擊的智人》中給出了一個令我拍案叫絕的解釋。一個詞:時間折疊。
你想,牙齒不行了,總得有個替代方案吧?我們人類祖先的替代方案,就是把咀嚼食物的大部分工作轉移到口腔外,對食物進行預處理,主要就是用石頭——用石頭砸碎堅果外殼,用石頭把肉分割成小塊,用石頭把骨頭砸碎取出骨髓,等等。經過一番處理以后,吃東西的過程反而簡單多了,并不需要具有超強的咀嚼力。大猩猩的咀嚼力雖然強,但通常也需要花費半天的時間來吃東西。
你發現沒有,雖然用自己的牙齒嚼和用石頭砸(或分割)這兩個方案看似對等,甚至自己嚼還要方便一點,不用什么工具,但是這兩個方案在某一個維度上的表現,就是天差地別了。這個維度,就是時間維度。
自己嚼的時候,吃食物的過程是串聯的,吃進去、嚼碎、咽下去,這個過程是沒法變的。但是,人類祖先在體外用石頭砸碎食物的時候,這個過程就變成了并聯的:可以是現在砸,過會兒再吃;可以是集中砸,分散吃;可以是分散砸,集中吃;還可以是有人專門砸,有人專門吃。在時間維度上,人們因為一個簡單的變化,突然變得自由了。這就是所謂的“時間折疊”。
你會發現,這就是所有工具的本質。過去,我們一提起工具,都會覺得它們提高了我們做事的效率,使我們能做原來沒能力做的事。但是我們忽略了工具最本質的一個作用:它為人類折疊了時間,讓人類在時間面前擁有了高度自由。
工具決定成敗
比如在戰場上,如果我能讓我方的槍炮速度提高到原來的兩倍,那么我的優勢就是決定性的,這仗肯定能打贏;如果我能讓敵方槍炮的速度突然放慢,就像很多科幻電影里表現的那樣,我就可以很自如地躲避敵方的子彈和炮彈,敵方的優勢就蕩然無存。如果我們能自由地操縱時間,那么對于敵方來說,我們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所以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人類祖先,哪怕只會用石頭砸碎堅果的殼,相對于其他動物來說,也是擁有了決定性的優勢。在其他動物眼中,我們人類就是神。
我們還是回到人類祖先的生存場景。
只要我們能想到用石頭在體外砸開食物,這個石頭不需要任何加工,甚至連舊石器都算不上,就是一塊石頭,這個時刻,我們就已經獲得了一個偉大的優勢,時間被折疊了。我們的食譜擴大了,我們進食的時間縮短了,我們的社會分工開始了。
再舉一個例子。在人類的進化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次極端嚴寒氣候。其他的動物怎么辦?要么花很長的時間遷徙,要么花更漫長的時間進化出更耐寒的皮毛。但是人類呢?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其他動物的皮毛剝下來,披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最早的衣服。只需要做這么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時間折疊了。人類把其他動物用很長時間進化出來、生長出來的皮毛,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僅僅這一個動作,就讓人類省去了漫長的時間,也有了基本的條件走出非洲,擴散到全世界。
此后人類發明的每一種工具,不管是弓箭、蒸汽機還是計算機,本質上都有折疊時間的特性。工具幫助人類創造的真正奇跡,都來自工具為人類帶來的在時間維度上的自由。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維度來評估一種工具的價值。什么工具能折疊更多的時間,什么工具的價值就極大。這和工具本身的技術含量沒有什么關系。
思維工具是更偉大的工具
看完上面猿人進化成人的故事,你就知道工具的重要性了。在現代社會,我們如果能找到可以讓我們比別人學習更快、工作效率更高、工作效果更好的工具,我們就可以在和其他人的競爭中勝出。
萊紳通靈推薦給員工的“心智模式”就是老子和莊子說的“道”,是一套適合員工快速成長的思維工具,只要用好這些心智,就可以讓“時間折疊,生命延長”。
我們需要掌握很多知識,并且讓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自動地運用它們。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總有一天你會不知不覺地意識到:我已經成為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
——查理·芒格在2014年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人生
推特上有一句話的點贊次數達到了11.1萬次,這句話是這么說的:“最近我漸漸把‘這件糟糕的事為什么會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換成了‘這件事教會了我什么’,然后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不少網友評論說,他們因為這句話改變了原來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但他們或許并不知道,真正改變他們的并不是這句話,而是他們采用了不同的心智模式。
“這件糟糕的事為什么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抱怨的心智模式會讓人產生負面聯想,且更偏重情緒發泄,答案只會是“別人愧對我”“我很糟糕”“我能力太差了”,對自己沒有一點兒實質性的幫助;“這件事教會了我什么”,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心智模式,是在把人往正面的方向引導。大家都會覺得,如果能從壞事里面學到一些經驗和教訓,那壞事也不完全是壞事。前者是消極的,后者是積極的;前者僅限于情緒的發泄,后者聚焦于自我的提升。
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心智模式來對待,就會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價值。
改善心智模式,提升決策力和創新力
每一天,我們都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必須做出反應的各種情況。假如沒有正確的心智模式,我們將被迫針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的事,孤立地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頭一次遇到這樣的事一樣。但是假如我們把這些事分一下類,并且擁有處理不同情況的良好的心智模式,我們就可以更快地做出更好的決策,并因此更愉快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只要擁有了一系列良好的心智模式,你就擁有了一系列成功的秘訣。很多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依據良好的心智模式行事,而且他們的心智模式也因人而異。
創新理論鼻祖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該理論認為創新來自生產要素的重組。生產要素如何重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重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我們只有掌握更多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多解釋世界的方式,才能打破我們過去經驗世界里的各要素的關系,用新的視角來發現各要素間關系重組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創新。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我們在媒體上看到那些關于大人物的報道,感受他們的傳奇,羨慕他們的才華。其實,天才都有自己的一套和常人不同的算法,就像電腦軟件一樣,不同算法算出來的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和大師的差別就是他們擁有良好的心智模式,在決策時他們的底層算法更厲害。我們要做的不是單單仰望他們,而是要盡快學習厲害的心智模式。當我們思維的底層算法優化了、提高了,我們就可以向大師看齊了。